第三单元复习.doc_第1页
第三单元复习.doc_第2页
第三单元复习.doc_第3页
第三单元复习.doc_第4页
第三单元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三维目标: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教学方法:1、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2、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解题指导法,启发式。师提问与总结相结合。课时划分:(3课时)1、 积累与运用,文学常识。(1课时)。2、 文言文重点默写及字词积累(1课时)。3、 作文(1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1、 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 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4、 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难点:1、 关键词语的揣摩。2、 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3、 作文的选材立意。主备人:陈彩玲 参备人:欧阳宏静、叶红、焦燕、田亚琳、刘丽、龙淑梅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1.邓稼先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臧克家,诗人。诗歌名篇老马有的人深受读者喜爱。3.音乐巨人贝多芬作者何为,原名何敬业。著有第二次考试等文集。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的朋友,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5.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6.资治通鉴是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花费19年工夫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为当时的皇帝宋神宗所定。“资治通鉴”意为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历史借鉴。 二、字音字形1.正音字夐(xun)曛(xn)鞠(j)躬(n)尽瘁弥(m)高锲(qi)而不舍兀兀(w)穷年沥(l)群蚁排衙(y)迥(jing)乎不同踌躇(chuch)磐(pn)石义愤填膺(yng)选聘(pn)筹(chu)划妇孺(r)皆知殷(yn)红赫(h)然淋(ln)漓(l)深邃(su)磐(pn)石脚踝(hui)迸(bn)发孕(yn)育魅(mi)力荒谬(mi)2.形近字瘁(鞠躬尽瘁)悴(憔悴)聋(聋子)膺(义愤填膺)魁(魁梧)籍(书籍)猝(猝死)粹(纯粹)耷(耷拉)庸(庸俗)魅(魅力)藉(狼藉)渴(如饥似渴)馨(馨香)菅(草菅人命)羸(羸弱)谒(谒见)磐(磐石)管(管理)赢(输赢)3.多音字塞:堵塞(s);塞(si)子;边塞(si);鲜:新鲜(xin);鲜(xin)为人知翘:翘(qio)起;翘(qio)首观:观(un)看;道观(un)。三、词语积累11重点词语: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纠纷:交错在一起。曛:昏黄。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弥高:更高。弥,更加。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接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磐石:厚而大的石头。重荷:过重的负荷。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膺,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尽力去做,一直到死为止。当之无愧:完全有资格接受某种称号或荣誉等,没有可愧疚的地方。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不见天日:看不见青天和太阳,比喻社会黑暗,没有法律和公正。忘乎所以:因激动或得意而忘记了一切。四、文言文1、(孙权劝学文下的注释及课文翻译)2、作品理解: 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3、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4、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 2)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5、成语。 (1)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2)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6、掌握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关心爱护要求却很严格,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吕蒙:吴国名将。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进步十分高兴。7、内容理解:1、本文记述了两件事:(1)孙权劝学,吕蒙就学;(2)鲁肃叹学,结友而别。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首先向吕蒙提出了学习的必要性。(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又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可看出孙权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善劝。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写出鲁肃为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而惊叹,侧面表现了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识之晚乎”写出:吕蒙为自己才略的长进之快之大而坦然自得。8、理解解答“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4)思考: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5)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6)“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7)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 相当于“啊”,表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9)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写作特点:文章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四、名句精华1.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3.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3、作品理解: 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三、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四、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五、成语。 1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2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六、掌握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关心爱护要求却很严格,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吕蒙:吴国名将。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进步十分高兴。七、内容理解:1、本文记述了两件事:(1)孙权劝学,吕蒙就学;(2)鲁肃叹学,结友而别。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首先向吕蒙提出了学习的必要性。(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又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可看出孙权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善劝。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写出鲁肃为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而惊叹,侧面表现了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识之晚乎”写出:吕蒙为自己才略的长进之快之大而坦然自得。七、理解解答“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4)思考: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5)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6)“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7)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 相当于“啊”,表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9)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