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出版再谈家国情怀.doc_第1页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出版再谈家国情怀.doc_第2页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出版再谈家国情怀.doc_第3页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出版再谈家国情怀.doc_第4页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出版再谈家国情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封近日,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著名作家梁晓声新作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自20世纪80年代,梁晓声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整体思考,这也是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外另一个重要写作路径具有作家个性化特征的梁晓声式的政论文和杂文的写作。本书中,梁晓声站在平民的立场,以作家、思想者、学者等多维视角谈论和分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状况和社会生态。他关注政治、经济、民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笔端常带感情,直面社会现实,反思文化传统,剖析国民性格,倡导公平正义。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二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我们改变得太多太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也对梁晓声的新作评价颇高,认为,从新时期之初的知青文学,到后新时期的市场批判,同代人都转身离去,只有梁晓声以笔为旗,始终不渝,呼喊、坚守、承担。因为有真正的仁义之道,他才可以那么爱憎分明,那么不留余地。作者简介: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1968年至1974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劳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副厂长等。代表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浮城、年轮、知青、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迄今创作小说、散文、杂文等1600余万字。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和雪城分别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1988年第六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其多部作品在港台出版,并被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小说家以小说成名,小说一如其英文词语fiction的意思,是作者的虚构世界,但这虚构世界也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也必然是作者意念的产物。其实不单是小说,小说家的评论也是,所以当我们阅读亨利詹姆斯、伍尔夫、E.M.福斯特的小说评论时,我们也在阅读作家的小说观、世界观甚至是另一部媲美小说的作品。所以台湾小说家伊格言为何写作幻事录,自然也不难理解,而且作者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跟读者解释世界小说经典,他是在诉说自己的小说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说。这位台湾新生代小说家,在2010年及2013年分别以长篇小说噬梦人及零地点GroundZero,还有2013年的短篇小说集拜访糖果阿姨成名,这些科幻小说除了营造华丽梦幻氛围外,还承接西方的魔幻文学传统。伊格言此名源自加拿大阿美尼亚裔导演艾腾伊格言(AtomEgoyan),小说家伊格言大概是喜欢这位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未来科幻场景和在背后诉说的理想。短篇小说自近代开始出现,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海明威的遗产,揭示与长篇小说截然不同的现代世界,加上存在主义的生存焦虑和诗意的描述,与论述性强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空灵、简约、惊艳的特质令这种文体成为文学珠玉。以当代来说,这种小说艺术仍然流传,尤以去年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最为上乘,另现代经典小说家马尔克斯也是个中高手。当然,像门罗般仅写短篇小说的,并不多见,当今著名小说家保罗奥斯特、马尔克斯或村上春树者,皆以长篇见长,但如马尔克斯和村上春树等作家,他们的短篇小说也写得不错。伊格言也拣选了他们的作品,如马尔克斯短篇小说集异乡客和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和1Q84等。当然还少不了雷蒙卡佛和理查叶慈(又译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讨论爱情和十一种孤独。有时候,一般读者遇上小说家谈论小说的文集时,心想这一定是作者心仪的小说作品(这是肯定的!)然后拍腿叹息:这些作品我都未曾读过。其实不必叹息,因为你读的评论虽然与小说相关,却也包含作者作为评论家的再创作。而幻事录的确没有自己的房子的拘谨(伍尔夫试图用onesown而不是herown来指称“自己”,试图将女小说家中性化,反而令人觉得结结巴巴的)也没有其他小说评论的严肃,大家不妨当成小说家用充满个人感觉的语言向不谙文学的读者讲解自己心仪的小说吧!书中的文字夹杂了翻译片段、作者的感觉、内容解读,里面有一小段小说家的简介,从第一篇介绍菲茨杰拉德的通俗而略带文艺气的文字,到介绍马尔克斯小说集异乡客,读者由美国南方的豪门恩怨,镜头一转到了南美洲一对性感情侣糊里糊涂的婚姻生活,文字也肉感起来。小说家以小说成名,小说一如其英文词语fiction的意思,是作者的虚构世界,但这虚构世界也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也必然是作者意念的产物。其实不单是小说,小说家的评论也是,所以当我们阅读亨利詹姆斯、伍尔夫、E.M.福斯特的小说评论时,我们也在阅读作家的小说观、世界观甚至是另一部媲美小说的作品。所以台湾小说家伊格言为何写作幻事录,自然也不难理解,而且作者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跟读者解释世界小说经典,他是在诉说自己的小说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说。这位台湾新生代小说家,在2010年及2013年分别以长篇小说噬梦人及零地点GroundZero,还有2013年的短篇小说集拜访糖果阿姨成名,这些科幻小说除了营造华丽梦幻氛围外,还承接西方的魔幻文学传统。伊格言此名源自加拿大阿美尼亚裔导演艾腾伊格言(AtomEgoyan),小说家伊格言大概是喜欢这位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未来科幻场景和在背后诉说的理想。短篇小说自近代开始出现,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海明威的遗产,揭示与长篇小说截然不同的现代世界,加上存在主义的生存焦虑和诗意的描述,与论述性强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空灵、简约、惊艳的特质令这种文体成为文学珠玉。以当代来说,这种小说艺术仍然流传,尤以去年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最为上乘,另现代经典小说家马尔克斯也是个中高手。当然,像门罗般仅写短篇小说的,并不多见,当今著名小说家保罗奥斯特、马尔克斯或村上春树者,皆以长篇见长,但如马尔克斯和村上春树等作家,他们的短篇小说也写得不错。伊格言也拣选了他们的作品,如马尔克斯短篇小说集异乡客和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和1Q84等。当然还少不了雷蒙卡佛和理查叶慈(又译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讨论爱情和十一种孤独。有时候,一般读者遇上小说家谈论小说的文集时,心想这一定是作者心仪的小说作品(这是肯定的!)然后拍腿叹息:这些作品我都未曾读过。其实不必叹息,因为你读的评论虽然与小说相关,却也包含作者作为评论家的再创作。而幻事录的确没有自己的房子的拘谨(伍尔夫试图用onesown而不是herown来指称“自己”,试图将女小说家中性化,反而令人觉得结结巴巴的)也没有其他小说评论的严肃,大家不妨当成小说家用充满个人感觉的语言向不谙文学的读者讲解自己心仪的小说吧!书中的文字夹杂了翻译片段、作者的感觉、内容解读,里面有一小段小说家的简介,从第一篇介绍菲茨杰拉德的通俗而略带文艺气的文字,到介绍马尔克斯小说集异乡客,读者由美国南方的豪门恩怨,镜头一转到了南美洲一对性感情侣糊里糊涂的婚姻生活,文字也肉感起来。书中最令人难忘的章节,莫过于介绍门罗短篇小说浮桥的偶然的窗口最强老太太艾莉丝孟若(孟若即门罗),作者声称英国研究显示,爱情故事的结局有四种:结婚、分手、失踪、死亡(这项研究很有可能是作者杜撰的!),而浮桥这篇短篇小说,却正好揭示了另一种结局,罹患癌症的有夫之妇金妮,与丈夫友人的儿子瑞克在沼泽浮桥上的深情一吻,小说恰到好处地停留在这一吻的刹那间。这是典型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不是爱情,而是一个神秘时刻,而在这刹那间的升华中,小说场景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戏”,令小说超越了文字和情节。套用伊格言的话,就是“小说家以其装置功力(人物、情节、意象、场景等一般小说元素)一一置于正确位置,为的正是那存在于虚幻之中的神秘瞬刻。而它偏偏就不是文字本身、不是人物本身、不是情节本身、不是意象本身;它是某种走道、凹陷、隐密的空间”伊格言道破了个中奥妙:这是小说的基本动作,然而也是最高境界。其实作者所选的小说很正道,典型台湾英语系大学生的选择(说来也许会令人掉眼镜,伊格言本来是医科生),非英语国家的现代小说家不多,而书中提及的村上春树、韦勒贝克和骆以军在台湾都颇为流行,近年来随电影革命之路重新被注意的理查叶慈也是,雷蒙卡佛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奇才,而保罗奥斯特更不用说了,所以作者说的其实是大家都认识的小说家。那么家传户晓的小说家,还有必要讲述吗?当然有。幻事录可能是近年来仅见的小说评论集,而且作者笔触颇具个性,这视角或许不算新颖,讲的是存在、时间、生命、意义等老掉牙的问题,可一旦进入小说的语境里,还是吸引着读者往下读。更多访问kbxswk:好看的恐怖小说 注明转载说到底,英语小说对于人生及人情世故的问题有深厚的体察,而且传统源远流长,然而小说家最想带读者去看的,却是小说对文字、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也就是小说的“可怖之美”。作者在谈论他心仪的小说时,亦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劲头,思考生命、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等层面,让读者阅读作者对这些小说的解读时,也一起思索这些问题。作者在后记中说,他原来希望写一部名为幻事录的短篇小说,讲述年迈的小说家在弥留时分,看见一巨型衣橱的十七扇门凝望着他,他一一打开这些门,看见一幕幕的记忆,直到最后一道门,他看见了自己的当下。伊格言想借着这段话说,也许小说就是解答现实世界的那个套盒,它带我们直面人生的终局,或者每一个当下,当我们就在狐疑之时。小说家以小说成名,小说一如其英文词语fiction的意思,是作者的虚构世界,但这虚构世界也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也必然是作者意念的产物。其实不单是小说,小说家的评论也是,所以当我们阅读亨利詹姆斯、伍尔夫、E.M.福斯特的小说评论时,我们也在阅读作家的小说观、世界观甚至是另一部媲美小说的作品。所以台湾小说家伊格言为何写作幻事录,自然也不难理解,而且作者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跟读者解释世界小说经典,他是在诉说自己的小说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说。这位台湾新生代小说家,在2010年及2013年分别以长篇小说噬梦人及零地点GroundZero,还有2013年的短篇小说集拜访糖果阿姨成名,这些科幻小说除了营造华丽梦幻氛围外,还承接西方的魔幻文学传统。伊格言此名源自加拿大阿美尼亚裔导演艾腾伊格言(AtomEgoyan),小说家伊格言大概是喜欢这位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未来科幻场景和在背后诉说的理想。短篇小说自近代开始出现,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海明威的遗产,揭示与长篇小说截然不同的现代世界,加上存在主义的生存焦虑和诗意的描述,与论述性强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空灵、简约、惊艳的特质令这种文体成为文学珠玉。以当代来说,这种小说艺术仍然流传,尤以去年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最为上乘,另现代经典小说家马尔克斯也是个中高手。当然,像门罗般仅写短篇小说的,并不多见,当今著名小说家保罗奥斯特、马尔克斯或村上春树者,皆以长篇见长,但如马尔克斯和村上春树等作家,他们的短篇小说也写得不错。伊格言也拣选了他们的作品,如马尔克斯短篇小说集异乡客和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和1Q84等。当然还少不了雷蒙卡佛和理查叶慈(又译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讨论爱情和十一种孤独。有时候,一般读者遇上小说家谈论小说的文集时,心想这一定是作者心仪的小说作品(这是肯定的!)然后拍腿叹息:这些作品我都未曾读过。其实不必叹息,因为你读的评论虽然与小说相关,却也包含作者作为评论家的再创作。而幻事录的确没有自己的房子的拘谨(伍尔夫试图用onesown而不是herown来指称“自己”,试图将女小说家中性化,反而令人觉得结结巴巴的)也没有其他小说评论的严肃,大家不妨当成小说家用充满个人感觉的语言向不谙文学的读者讲解自己心仪的小说吧!书中的文字夹杂了翻译片段、作者的感觉、内容解读,里面有一小段小说家的简介,从第一篇介绍菲茨杰拉德的通俗而略带文艺气的文字,到介绍马尔克斯小说集异乡客,读者由美国南方的豪门恩怨,镜头一转到了南美洲一对性感情侣糊里糊涂的婚姻生活,文字也肉感起来。书中最令人难忘的章节,莫过于介绍门罗短篇小说浮桥的偶然的窗口最强老太太艾莉丝孟若(孟若即门罗),作者声称英国研究显示,爱情故事的结局有四种:结婚、分手、失踪、死亡(这项研究很有可能是作者杜撰的!),而浮桥这篇短篇小说,却正好揭示了另一种结局,罹患癌症的有夫之妇金妮,与丈夫友人的儿子瑞克在沼泽浮桥上的深情一吻,小说恰到好处地停留在这一吻的刹那间。这是典型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不是爱情,而是一个神秘时刻,而在这刹那间的升华中,小说场景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戏”,令小说超越了文字和情节。套用伊格言的话,就是“小说家以其装置功力(人物、情节、意象、场景等一般小说元素)一一置于正确位置,为的正是那存在于虚幻之中的神秘瞬刻。而它偏偏就不是文字本身、不是人物本身、不是情节本身、不是意象本身;它是某种走道、凹陷、隐密的空间”伊格言道破了个中奥妙:这是小说的基本动作,然而也是最高境界。其实作者所选的小说很正道,典型台湾英语系大学生的选择(说来也许会令人掉眼镜,伊格言本来是医科生),非英语国家的现代小说家不多,而书中提及的村上春树、韦勒贝克和骆以军在台湾都颇为流行,近年来随电影革命之路重新被注意的理查叶慈也是,雷蒙卡佛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奇才,而保罗奥斯特更不用说了,所以作者说的其实是大家都认识的小说家。那么家传户晓的小说家,还有必要讲述吗?当然有。幻事录可能是近年来仅见的小说评论集,而且作者笔触颇具个性,这视角或许不算新颖,讲的是存在、时间、生命、意义等老掉牙的问题,可一旦进入小说的语境里,还是吸引着读者往下读。说到底,英语小说对于人生及人情世故的问题有深厚的体察,而且传统源远流长,然而小说家最想带读者去看的,却是小说对文字、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也就是小说的“可怖之美”。作者在谈论他心仪的小说时,亦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劲头,思考生命、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等层面,让读者阅读作者对这些小说的解读时,也一起思索这些问题。作者在后记中说,他原来希望写一部名为幻事录的短篇小说,讲述年迈的小说家在弥留时分,看见一巨型衣橱的十七扇门凝望着他,他一一打开这些门,看见一幕幕的记忆,直到最后一道门,他看见了自己的当下。伊格言想借着这段话说,也许小说就是解答现实世界的那个套盒,它带我们直面人生的终局,或者每一个当下,当我们就在狐疑之时。小说家以小说成名,小说一如其英文词语fiction的意思,是作者的虚构世界,但这虚构世界也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也必然是作者意念的产物。其实不单是小说,小说家的评论也是,所以当我们阅读亨利詹姆斯、伍尔夫、E.M.福斯特的小说评论时,我们也在阅读作家的小说观、世界观甚至是另一部媲美小说的作品。所以台湾小说家伊格言为何写作幻事录,自然也不难理解,而且作者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跟读者解释世界小说经典,他是在诉说自己的小说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说。这位台湾新生代小说家,在2010年及2013年分别以长篇小说噬梦人及零地点GroundZero,还有2013年的短篇小说集拜访糖果阿姨成名,这些科幻小说除了营造华丽梦幻氛围外,还承接西方的魔幻文学传统。伊格言此名源自加拿大阿美尼亚裔导演艾腾伊格言(AtomEgoyan),小说家伊格言大概是喜欢这位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未来科幻场景和在背后诉说的理想。短篇小说自近代开始出现,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海明威的遗产,揭示与长篇小说截然不同的现代世界,加上存在主义的生存焦虑和诗意的描述,与论述性强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空灵、简约、惊艳的特质令这种文体成为文学珠玉。以当代来说,这种小说艺术仍然流传,尤以去年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最为上乘,另现代经典小说家马尔克斯也是个中高手。当然,像门罗般仅写短篇小说的,并不多见,当今著名小说家保罗奥斯特、马尔克斯或村上春树者,皆以长篇见长,但如马尔克斯和村上春树等作家,他们的短篇小说也写得不错。伊格言也拣选了他们的作品,如马尔克斯短篇小说集异乡客和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和1Q84等。当然还少不了雷蒙卡佛和理查叶慈(又译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讨论爱情和十一种孤独。有时候,一般读者遇上小说家谈论小说的文集时,心想这一定是作者心仪的小说作品(这是肯定的!)然后拍腿叹息:这些作品我都未曾读过。其实不必叹息,因为你读的评论虽然与小说相关,却也包含作者作为评论家的再创作。而幻事录的确没有自己的房子的拘谨(伍尔夫试图用onesown而不是herown来指称“自己”,试图将女小说家中性化,反而令人觉得结结巴巴的)也没有其他小说评论的严肃,大家不妨当成小说家用充满个人感觉的语言向不谙文学的读者讲解自己心仪的小说吧!书中的文字夹杂了翻译片段、作者的感觉、内容解读,里面有一小段小说家的简介,从第一篇介绍菲茨杰拉德的通俗而略带文艺气的文字,到介绍马尔克斯小说集异乡客,读者由美国南方的豪门恩怨,镜头一转到了南美洲一对性感情侣糊里糊涂的婚姻生活,文字也肉感起来。书中最令人难忘的章节,莫过于介绍门罗短篇小说浮桥的偶然的窗口最强老太太艾莉丝孟若(孟若即门罗),作者声称英国研究显示,爱情故事的结局有四种:结婚、分手、失踪、死亡(这项研究很有可能是作者杜撰的!),而浮桥这篇短篇小说,却正好揭示了另一种结局,罹患癌症的有夫之妇金妮,与丈夫友人的儿子瑞克在沼泽浮桥上的深情一吻,小说恰到好处地停留在这一吻的刹那间。这是典型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不是爱情,而是一个神秘时刻,而在这刹那间的升华中,小说场景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戏”,令小说超越了文字和情节。套用伊格言的话,就是“小说家以其装置功力(人物、情节、意象、场景等一般小说元素)一一置于正确位置,为的正是那存在于虚幻之中的神秘瞬刻。而它偏偏就不是文字本身、不是人物本身、不是情节本身、不是意象本身;它是某种走道、凹陷、隐密的空间”伊格言道破了个中奥妙:这是小说的基本动作,然而也是最高境界。其实作者所选的小说很正道,典型台湾英语系大学生的选择(说来也许会令人掉眼镜,伊格言本来是医科生),非英语国家的现代小说家不多,而书中提及的村上春树、韦勒贝克和骆以军在台湾都颇为流行,近年来随电影革命之路重新被注意的理查叶慈也是,雷蒙卡佛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奇才,而保罗奥斯特更不用说了,所以作者说的其实是大家都认识的小说家。那么家传户晓的小说家,还有必要讲述吗?当然有。幻事录可能是近年来仅见的小说评论集,而且作者笔触颇具个性,这视角或许不算新颖,讲的是存在、时间、生命、意义等老掉牙的问题,可一旦进入小说的语境里,还是吸引着读者往下读。说到底,英语小说对于人生及人情世故的问题有深厚的体察,而且传统源远流长,然而小说家最想带读者去看的,却是小说对文字、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也就是小说的“可怖之美”。作者在谈论他心仪的小说时,亦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劲头,思考生命、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等层面,让读者阅读作者对这些小说的解读时,也一起思索这些问题。作者在后记中说,他原来希望写一部名为幻事录的短篇小说,讲述年迈的小说家在弥留时分,看见一巨型衣橱的十七扇门凝望着他,他一一打开这些门,看见一幕幕的记忆,直到最后一道门,他看见了自己的当下。伊格言想借着这段话说,也许小说就是解答现实世界的那个套盒,它带我们直面人生的终局,或者每一个当下,当我们就在狐疑之时。小说家以小说成名,小说一如其英文词语fiction的意思,是作者的虚构世界,但这虚构世界也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也必然是作者意念的产物。其实不单是小说,小说家的评论也是,所以当我们阅读亨利詹姆斯、伍尔夫、E.M.福斯特的小说评论时,我们也在阅读作家的小说观、世界观甚至是另一部媲美小说的作品。所以台湾小说家伊格言为何写作幻事录,自然也不难理解,而且作者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跟读者解释世界小说经典,他是在诉说自己的小说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说。这位台湾新生代小说家,在2010年及2013年分别以长篇小说噬梦人及零地点GroundZero,还有2013年的短篇小说集拜访糖果阿姨成名,这些科幻小说除了营造华丽梦幻氛围外,还承接西方的魔幻文学传统。伊格言此名源自加拿大阿美尼亚裔导演艾腾伊格言(AtomEgoyan),小说家伊格言大概是喜欢这位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未来科幻场景和在背后诉说的理想。短篇小说自近代开始出现,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海明威的遗产,揭示与长篇小说截然不同的现代世界,加上存在主义的生存焦虑和诗意的描述,与论述性强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空灵、简约、惊艳的特质令这种文体成为文学珠玉。以当代来说,这种小说艺术仍然流传,尤以去年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最为上乘,另现代经典小说家马尔克斯也是个中高手。当然,像门罗般仅写短篇小说的,并不多见,当今著名小说家保罗奥斯特、马尔克斯或村上春树者,皆以长篇见长,但如马尔克斯和村上春树等作家,他们的短篇小说也写得不错。伊格言也拣选了他们的作品,如马尔克斯短篇小说集异乡客和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和1Q84等。当然还少不了雷蒙卡佛和理查叶慈(又译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讨论爱情和十一种孤独。有时候,一般读者遇上小说家谈论小说的文集时,心想这一定是作者心仪的小说作品(这是肯定的!)然后拍腿叹息:这些作品我都未曾读过。其实不必叹息,因为你读的评论虽然与小说相关,却也包含作者作为评论家的再创作。而幻事录的确没有自己的房子的拘谨(伍尔夫试图用onesown而不是herown来指称“自己”,试图将女小说家中性化,反而令人觉得结结巴巴的)也没有其他小说评论的严肃,大家不妨当成小说家用充满个人感觉的语言向不谙文学的读者讲解自己心仪的小说吧!书中的文字夹杂了翻译片段、作者的感觉、内容解读,里面有一小段小说家的简介,从第一篇介绍菲茨杰拉德的通俗而略带文艺气的文字,到介绍马尔克斯小说集异乡客,读者由美国南方的豪门恩怨,镜头一转到了南美洲一对性感情侣糊里糊涂的婚姻生活,文字也肉感起来。书中最令人难忘的章节,莫过于介绍门罗短篇小说浮桥的偶然的窗口最强老太太艾莉丝孟若(孟若即门罗),作者声称英国研究显示,爱情故事的结局有四种:结婚、分手、失踪、死亡(这项研究很有可能是作者杜撰的!),而浮桥这篇短篇小说,却正好揭示了另一种结局,罹患癌症的有夫之妇金妮,与丈夫友人的儿子瑞克在沼泽浮桥上的深情一吻,小说恰到好处地停留在这一吻的刹那间。这是典型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不是爱情,而是一个神秘时刻,而在这刹那间的升华中,小说场景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戏”,令小说超越了文字和情节。套用伊格言的话,就是“小说家以其装置功力(人物、情节、意象、场景等一般小说元素)一一置于正确位置,为的正是那存在于虚幻之中的神秘瞬刻。而它偏偏就不是文字本身、不是人物本身、不是情节本身、不是意象本身;它是某种走道、凹陷、隐密的空间”伊格言道破了个中奥妙:这是小说的基本动作,然而也是最高境界。其实作者所选的小说很正道,典型台湾英语系大学生的选择(说来也许会令人掉眼镜,伊格言本来是医科生),非英语国家的现代小说家不多,而书中提及的村上春树、韦勒贝克和骆以军在台湾都颇为流行,近年来随电影革命之路重新被注意的理查叶慈也是,雷蒙卡佛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奇才,而保罗奥斯特更不用说了,所以作者说的其实是大家都认识的小说家。那么家传户晓的小说家,还有必要讲述吗?当然有。幻事录可能是近年来仅见的小说评论集,而且作者笔触颇具个性,这视角或许不算新颖,讲的是存在、时间、生命、意义等老掉牙的问题,可一旦进入小说的语境里,还是吸引着读者往下读。说到底,英语小说对于人生及人情世故的问题有深厚的体察,而且传统源远流长,然而小说家最想带读者去看的,却是小说对文字、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也就是小说的“可怖之美”。作者在谈论他心仪的小说时,亦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劲头,思考生命、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等层面,让读者阅读作者对这些小说的解读时,也一起思索这些问题。作者在后记中说,他原来希望写一部名为幻事录的短篇小说,讲述年迈的小说家在弥留时分,看见一巨型衣橱的十七扇门凝望着他,他一一打开这些门,看见一幕幕的记忆,直到最后一道门,他看见了自己的当下。伊格言想借着这段话说,也许小说就是解答现实世界的那个套盒,它带我们直面人生的终局,或者每一个当下,当我们就在狐疑之时。小说家以小说成名,小说一如其英文词语fiction的意思,是作者的虚构世界,但这虚构世界也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也必然是作者意念的产物。其实不单是小说,小说家的评论也是,所以当我们阅读亨利詹姆斯、伍尔夫、E.M.福斯特的小说评论时,我们也在阅读作家的小说观、世界观甚至是另一部媲美小说的作品。所以台湾小说家伊格言为何写作幻事录,自然也不难理解,而且作者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跟读者解释世界小说经典,他是在诉说自己的小说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说。这位台湾新生代小说家,在2010年及2013年分别以长篇小说噬梦人及零地点GroundZero,还有2013年的短篇小说集拜访糖果阿姨成名,这些科幻小说除了营造华丽梦幻氛围外,还承接西方的魔幻文学传统。伊格言此名源自加拿大阿美尼亚裔导演艾腾伊格言(AtomEgoyan),小说家伊格言大概是喜欢这位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未来科幻场景和在背后诉说的理想。短篇小说自近代开始出现,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海明威的遗产,揭示与长篇小说截然不同的现代世界,加上存在主义的生存焦虑和诗意的描述,与论述性强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空灵、简约、惊艳的特质令这种文体成为文学珠玉。以当代来说,这种小说艺术仍然流传,尤以去年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最为上乘,另现代经典小说家马尔克斯也是个中高手。当然,像门罗般仅写短篇小说的,并不多见,当今著名小说家保罗奥斯特、马尔克斯或村上春树者,皆以长篇见长,但如马尔克斯和村上春树等作家,他们的短篇小说也写得不错。伊格言也拣选了他们的作品,如马尔克斯短篇小说集异乡客和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和1Q84等。当然还少不了雷蒙卡佛和理查叶慈(又译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讨论爱情和十一种孤独。有时候,一般读者遇上小说家谈论小说的文集时,心想这一定是作者心仪的小说作品(这是肯定的!)然后拍腿叹息:这些作品我都未曾读过。其实不必叹息,因为你读的评论虽然与小说相关,却也包含作者作为评论家的再创作。而幻事录的确没有自己的房子的拘谨(伍尔夫试图用onesown而不是herown来指称“自己”,试图将女小说家中性化,反而令人觉得结结巴巴的)也没有其他小说评论的严肃,大家不妨当成小说家用充满个人感觉的语言向不谙文学的读者讲解自己心仪的小说吧!书中的文字夹杂了翻译片段、作者的感觉、内容解读,里面有一小段小说家的简介,从第一篇介绍菲茨杰拉德的通俗而略带文艺气的文字,到介绍马尔克斯小说集异乡客,读者由美国南方的豪门恩怨,镜头一转到了南美洲一对性感情侣糊里糊涂的婚姻生活,文字也肉感起来。书中最令人难忘的章节,莫过于介绍门罗短篇小说浮桥的偶然的窗口最强老太太艾莉丝孟若(孟若即门罗),作者声称英国研究显示,爱情故事的结局有四种:结婚、分手、失踪、死亡(这项研究很有可能是作者杜撰的!),而浮桥这篇短篇小说,却正好揭示了另一种结局,罹患癌症的有夫之妇金妮,与丈夫友人的儿子瑞克在沼泽浮桥上的深情一吻,小说恰到好处地停留在这一吻的刹那间。这是典型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不是爱情,而是一个神秘时刻,而在这刹那间的升华中,小说场景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戏”,令小说超越了文字和情节。套用伊格言的话,就是“小说家以其装置功力(人物、情节、意象、场景等一般小说元素)一一置于正确位置,为的正是那存在于虚幻之中的神秘瞬刻。而它偏偏就不是文字本身、不是人物本身、不是情节本身、不是意象本身;它是某种走道、凹陷、隐密的空间”伊格言道破了个中奥妙:这是小说的基本动作,然而也是最高境界。其实作者所选的小说很正道,典型台湾英语系大学生的选择(说来也许会令人掉眼镜,伊格言本来是医科生),非英语国家的现代小说家不多,而书中提及的村上春树、韦勒贝克和骆以军在台湾都颇为流行,近年来随电影革命之路重新被注意的理查叶慈也是,雷蒙卡佛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奇才,而保罗奥斯特更不用说了,所以作者说的其实是大家都认识的小说家。那么家传户晓的小说家,还有必要讲述吗?当然有。幻事录可能是近年来仅见的小说评论集,而且作者笔触颇具个性,这视角或许不算新颖,讲的是存在、时间、生命、意义等老掉牙的问题,可一旦进入小说的语境里,还是吸引着读者往下读。说到底,英语小说对于人生及人情世故的问题有深厚的体察,而且传统源远流长,然而小说家最想带读者去看的,却是小说对文字、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也就是小说的“可怖之美”。作者在谈论他心仪的小说时,亦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劲头,思考生命、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等层面,让读者阅读作者对这些小说的解读时,也一起思索这些问题。作者在后记中说,他原来希望写一部名为幻事录的短篇小说,讲述年迈的小说家在弥留时分,看见一巨型衣橱的十七扇门凝望着他,他一一打开这些门,看见一幕幕的记忆,直到最后一道门,他看见了自己的当下。伊格言想借着这段话说,也许小说就是解答现实世界的那个套盒,它带我们直面人生的终局,或者每一个当下,当我们就在狐疑之时。小说家以小说成名,小说一如其英文词语fiction的意思,是作者的虚构世界,但这虚构世界也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也必然是作者意念的产物。其实不单是小说,小说家的评论也是,所以当我们阅读亨利詹姆斯、伍尔夫、E.M.福斯特的小说评论时,我们也在阅读作家的小说观、世界观甚至是另一部媲美小说的作品。所以台湾小说家伊格言为何写作幻事录,自然也不难理解,而且作者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跟读者解释世界小说经典,他是在诉说自己的小说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说。这位台湾新生代小说家,在2010年及2013年分别以长篇小说噬梦人及零地点GroundZero,还有2013年的短篇小说集拜访糖果阿姨成名,这些科幻小说除了营造华丽梦幻氛围外,还承接西方的魔幻文学传统。伊格言此名源自加拿大阿美尼亚裔导演艾腾伊格言(AtomEgoyan),小说家伊格言大概是喜欢这位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未来科幻场景和在背后诉说的理想。短篇小说自近代开始出现,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海明威的遗产,揭示与长篇小说截然不同的现代世界,加上存在主义的生存焦虑和诗意的描述,与论述性强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空灵、简约、惊艳的特质令这种文体成为文学珠玉。以当代来说,这种小说艺术仍然流传,尤以去年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最为上乘,另现代经典小说家马尔克斯也是个中高手。当然,像门罗般仅写短篇小说的,并不多见,当今著名小说家保罗奥斯特、马尔克斯或村上春树者,皆以长篇见长,但如马尔克斯和村上春树等作家,他们的短篇小说也写得不错。伊格言也拣选了他们的作品,如马尔克斯短篇小说集异乡客和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和1Q84等。当然还少不了雷蒙卡佛和理查叶慈(又译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讨论爱情和十一种孤独。有时候,一般读者遇上小说家谈论小说的文集时,心想这一定是作者心仪的小说作品(这是肯定的!)然后拍腿叹息:这些作品我都未曾读过。其实不必叹息,因为你读的评论虽然与小说相关,却也包含作者作为评论家的再创作。而幻事录的确没有自己的房子的拘谨(伍尔夫试图用onesown而不是herown来指称“自己”,试图将女小说家中性化,反而令人觉得结结巴巴的)也没有其他小说评论的严肃,大家不妨当成小说家用充满个人感觉的语言向不谙文学的读者讲解自己心仪的小说吧!书中的文字夹杂了翻译片段、作者的感觉、内容解读,里面有一小段小说家的简介,从第一篇介绍菲茨杰拉德的通俗而略带文艺气的文字,到介绍马尔克斯小说集异乡客,读者由美国南方的豪门恩怨,镜头一转到了南美洲一对性感情侣糊里糊涂的婚姻生活,文字也肉感起来。书中最令人难忘的章节,莫过于介绍门罗短篇小说浮桥的偶然的窗口最强老太太艾莉丝孟若(孟若即门罗),作者声称英国研究显示,爱情故事的结局有四种:结婚、分手、失踪、死亡(这项研究很有可能是作者杜撰的!),而浮桥这篇短篇小说,却正好揭示了另一种结局,罹患癌症的有夫之妇金妮,与丈夫友人的儿子瑞克在沼泽浮桥上的深情一吻,小说恰到好处地停留在这一吻的刹那间。这是典型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不是爱情,而是一个神秘时刻,而在这刹那间的升华中,小说场景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戏”,令小说超越了文字和情节。套用伊格言的话,就是“小说家以其装置功力(人物、情节、意象、场景等一般小说元素)一一置于正确位置,为的正是那存在于虚幻之中的神秘瞬刻。而它偏偏就不是文字本身、不是人物本身、不是情节本身、不是意象本身;它是某种走道、凹陷、隐密的空间”伊格言道破了个中奥妙:这是小说的基本动作,然而也是最高境界。其实作者所选的小说很正道,典型台湾英语系大学生的选择(说来也许会令人掉眼镜,伊格言本来是医科生),非英语国家的现代小说家不多,而书中提及的村上春树、韦勒贝克和骆以军在台湾都颇为流行,近年来随电影革命之路重新被注意的理查叶慈也是,雷蒙卡佛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奇才,而保罗奥斯特更不用说了,所以作者说的其实是大家都认识的小说家。那么家传户晓的小说家,还有必要讲述吗?当然有。幻事录可能是近年来仅见的小说评论集,而且作者笔触颇具个性,这视角或许不算新颖,讲的是存在、时间、生命、意义等老掉牙的问题,可一旦进入小说的语境里,还是吸引着读者往下读。说到底,英语小说对于人生及人情世故的问题有深厚的体察,而且传统源远流长,然而小说家最想带读者去看的,却是小说对文字、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也就是小说的“可怖之美”。作者在谈论他心仪的小说时,亦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劲头,思考生命、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等层面,让读者阅读作者对这些小说的解读时,也一起思索这些问题。作者在后记中说,他原来希望写一部名为幻事录的短篇小说,讲述年迈的小说家在弥留时分,看见一巨型衣橱的十七扇门凝望着他,他一一打开这些门,看见一幕幕的记忆,直到最后一道门,他看见了自己的当下。伊格言想借着这段话说,也许小说就是解答现实世界的那个套盒,它带我们直面人生的终局,或者每一个当下,当我们就在狐疑之时。小说家以小说成名,小说一如其英文词语fiction的意思,是作者的虚构世界,但这虚构世界也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也必然是作者意念的产物。其实不单是小说,小说家的评论也是,所以当我们阅读亨利詹姆斯、伍尔夫、E.M.福斯特的小说评论时,我们也在阅读作家的小说观、世界观甚至是另一部媲美小说的作品。所以台湾小说家伊格言为何写作幻事录,自然也不难理解,而且作者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跟读者解释世界小说经典,他是在诉说自己的小说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说。这位台湾新生代小说家,在2010年及2013年分别以长篇小说噬梦人及零地点GroundZero,还有2013年的短篇小说集拜访糖果阿姨成名,这些科幻小说除了营造华丽梦幻氛围外,还承接西方的魔幻文学传统。伊格言此名源自加拿大阿美尼亚裔导演艾腾伊格言(AtomEgoyan),小说家伊格言大概是喜欢这位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未来科幻场景和在背后诉说的理想。短篇小说自近代开始出现,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海明威的遗产,揭示与长篇小说截然不同的现代世界,加上存在主义的生存焦虑和诗意的描述,与论述性强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空灵、简约、惊艳的特质令这种文体成为文学珠玉。以当代来说,这种小说艺术仍然流传,尤以去年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最为上乘,另现代经典小说家马尔克斯也是个中高手。当然,像门罗般仅写短篇小说的,并不多见,当今著名小说家保罗奥斯特、马尔克斯或村上春树者,皆以长篇见长,但如马尔克斯和村上春树等作家,他们的短篇小说也写得不错。伊格言也拣选了他们的作品,如马尔克斯短篇小说集异乡客和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和1Q84等。当然还少不了雷蒙卡佛和理查叶慈(又译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讨论爱情和十一种孤独。有时候,一般读者遇上小说家谈论小说的文集时,心想这一定是作者心仪的小说作品(这是肯定的!)然后拍腿叹息:这些作品我都未曾读过。其实不必叹息,因为你读的评论虽然与小说相关,却也包含作者作为评论家的再创作。而幻事录的确没有自己的房子的拘谨(伍尔夫试图用onesown而不是herown来指称“自己”,试图将女小说家中性化,反而令人觉得结结巴巴的)也没有其他小说评论的严肃,大家不妨当成小说家用充满个人感觉的语言向不谙文学的读者讲解自己心仪的小说吧!书中的文字夹杂了翻译片段、作者的感觉、内容解读,里面有一小段小说家的简介,从第一篇介绍菲茨杰拉德的通俗而略带文艺气的文字,到介绍马尔克斯小说集异乡客,读者由美国南方的豪门恩怨,镜头一转到了南美洲一对性感情侣糊里糊涂的婚姻生活,文字也肉感起来。书中最令人难忘的章节,莫过于介绍门罗短篇小说浮桥的偶然的窗口最强老太太艾莉丝孟若(孟若即门罗),作者声称英国研究显示,爱情故事的结局有四种:结婚、分手、失踪、死亡(这项研究很有可能是作者杜撰的!),而浮桥这篇短篇小说,却正好揭示了另一种结局,罹患癌症的有夫之妇金妮,与丈夫友人的儿子瑞克在沼泽浮桥上的深情一吻,小说恰到好处地停留在这一吻的刹那间。这是典型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不是爱情,而是一个神秘时刻,而在这刹那间的升华中,小说场景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戏”,令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