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遗梦(四)烛光斧影.doc_第1页
前朝遗梦(四)烛光斧影.doc_第2页
前朝遗梦(四)烛光斧影.doc_第3页
前朝遗梦(四)烛光斧影.doc_第4页
前朝遗梦(四)烛光斧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朝遗梦(四)烛光斧影 作者:夜风已然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做了皇帝,他母亲杜氏就当了太后。杜太后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名叫匡济、匡胤、匡义、匡美、匡赞。其中匡济和匡赞早死,陈桥兵变之后在世的,只有匡胤、匡义、匡美三人。对于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讳的规定实在麻烦,赵匡胤既已称帝,匡义就只能改名为光义,匡美就只能改名为光美。16年之后,赵光义又当了皇帝,光美只好又改名字,改为廷美。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只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我们就知道这是史书分析开国之君的常用手法,所以太祖的出生很平凡,但是他的死亡就显得很不平凡了,因为是突然死亡,所以没有给后世留下任何线索,现在的这些观点也只能从他死后一些人编纂的史书上去探讨了。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可见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如果说是死于突发性的疾病,那至少在死前几天的身体不适状况应该载入史册,可是没有提,这样描述一个开国帝王的死,是有疑点的。我们不去考究湘山野录、烬余录这一类的野史说法,“烛光斧影”的事情也只是当时宫廷中在寝殿外面的宫女和太监看到,不能作太多的推敲,但是我们可以从太祖死后开始分析,我们不管司马光的涑水纪闻有没有维护宋太宗的成分,但是据其所载,也是有疑问的,而且这个疑问往下推,也是存在并且有道理的。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压衙程德玄已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进宫后,宋皇后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性命,皆托官家。”司马光的这段话,虽然可以排除赵光义在现场杀害其兄的可能性,但是不能排除用其他手段暗中下手的可能性。而且事情就那么巧,王继恩找赵光义时,程德玄已在开封府门口等候,好像赵光义就知道太祖什么时候死一样,可见事先安排好的可能性非常大。赵光义与王继恩、程德玄这三人之间应该是有内情的,王继恩假传圣旨,他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可以看出王继恩做这件事是得到赵光义认可的。程德玄当天在晋王府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是为等到王继恩消息一同进宫做准备的。可见,这三个人的预谋对赵匡胤的的一举一动是了如指掌的。关于太宗即位的合法性,“金匮之盟”的说法非常有名,但是这件事是最值得商榷的,这份文件说的是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按照这种说法,赵光义“兄死弟及”是合法的。但是这个“金匮之盟”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正值壮年,他的弟弟光义23岁,太祖次子德昭11岁,四子德芳3岁。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不会把这个当作光义即位的原因的。所以“金匮之盟”的理由站不住,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此事,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这有可能是后来太宗为了进一步说服天下才编造出来的。“金匮预盟”在初版的太祖实录却未见记载,在第二次编修的新录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确有其事,仍疑点重重。况且宋史太祖本纪建隆二年六月的记事记了太后之丧,但是没有提“金匮之盟”这件事,如此重要的事情虽然不便公开,但是有这个事情总该介绍一下吧。且说赵普在光义登基五年后站出来说话:“金匮之盟确有其事,当时是由他执笔写的,一式二份,一份放进杜太后的棺材,一份留在宫中。留在宫中的这一份,现在已经找到了。”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疑惑的问,这么重要的文件在宫中尽然找了五年才找到,实在比较可笑。而这次和赵普的合作成功,赵光义的心事终于解决,为了回报赵普的支持,就在公元981年9月,已过60岁的赵普第二次当上宰相。另外,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为自已“正名”,这是太宗没有想周全的结果。自从赵光义继帝位后,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因为叔叔的一句话于公元979年“自杀”,次子德芳又于公元981年“无故而死”来看,赵光义还是摆脱不了杀兄夺位的嫌疑,赵匡胤的遗孀宋皇后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这些给人的感觉已经很明显了。特别是在对付赵廷美上,赵普为了迎合宋太宗,积极参加迫害廷美的活动,屡次策划、布置,并且组织力量诬陷、攻击廷美,绝不手软,一直迫害至死。赵普甚至八方奔走,联络老宰相王溥等74人联名上奏,认为廷美拉拢了一帮人“怨望咒诅、大逆不道、宜行诛灭、以正刑章”。不久,开封府尹李符又上告:“廷美不思悔过,言语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光义就势把他降为涪陵县公,湖北房州安置。廷美在短期之内,遭受一连串的打击,惊悸成疾,两年之后,就以38岁的壮年,死于房州。根据所谓的“金匮之盟”,我们假设它是真的,那么赵光义要传位的就是赵廷美了,有这么一件事,是说有一天,宋太宗赵光义把宰相赵普找来商量,征询他对传位问题的看法,问他自己应该把皇位传给儿子呢还是遵从他母亲的意愿,把皇位传结弟弟魏王。赵普说:“陛下,大祖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儿子,而把皇位传给了您,这样做已经错了;如果您再把皇位传给魏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不是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吗?” 宋太宗听了,这才打消了把皇位传给魏王的念头。看到这些,你应该知道这个宋太宗心里卖的是什么药了吧,赵普是个聪明人,非常善于迎合人,为了讨好太宗,就这么说了。赵普竟然说赵匡胤传位给弟弟的事做错了,那么当时他怎么就不当面跟太祖说传位给赵光义这种错事是万万不可的呢,可见,写出这件事情只是想借赵普之口来掩饰自己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的这么一个事实,这一点从侧面反映出“金匮之盟”是假的。如果“金匮之盟”是真的,那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违背了母亲的意思,是大不敬;如果“金匮之盟”是假的,那么赵匡胤那么聪明一个人,怎么会想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呢,连赵光义都想到要把皇位传给儿子。我们在说说太祖生前的事,赵匡胤曾经在一个月里连续三次到三弟赵光美的家里去,皇帝是不可能随便到某个大臣的宅第去的,那是极大的特殊荣誉,也是极其反常的。宋史记载“王性仁孝,尹京十五年,庶务修举。帝数幸其府,恩礼甚厚。”十五年里,赵匡胤到二弟光义家去的次数都可以用一只手的手指头数出来,但他居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去了三弟赵光美家三次,这是个极其敏感的政治信号。此外,太祖之前还派德昭去迎接钱俶,派德芳主持当天的迎接宴席,这些都是为了压制光义的权利地位的。赵光义一直是担任开封府尹的,位在宰相之上,太祖之下,处在这个位置的人,如果说没有野心是不太符合实际的,五代十国时期那么多榜样在那呢,何况赵光义这个人为人品格是有问题的。而且表演能力超强,陈桥兵变时,虽然太祖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他得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只能当主演,执行这次兵变的首席导演就是赵光义了,赵普是副导演。这个导演班子的人马,再导演个“金匮之盟”实在是不在话下,赵光义杀马林的时候也是导演了一出好戏啊,先斩后奏。赵光义当京城的长官这么多年,势力自然是越来越强。见到太祖有所防备,当然是要为自己的帝位想方设法。在北宋的赵姓皇帝之中,宋太宗赵光义也算得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早在后周时,他就随其父兄开始戎马生涯。他参加组织了陈桥兵变,后又任职重要的开封府尹,位在宰相之上。在宋太祖外出时还作为东京留守,坐镇京城,看守朝政。在太祖逝世以前,他已经掌握了宋朝很大部分的权力。所以,他登上皇帝宝座后,没有出现什么波折就顺利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并把宋太祖的统一战争等未竟事业继续进行下去,先后削平了五代最后三个割据政权吴越、漳泉二州十四县、北汉,奠定了北宋的疆域和北宋局部统一的规模,并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措施,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宋朝的长足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宋太宗两次发兵攻打辽朝的战争其实也是因为他想立不世之功心切,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显示他胜任做皇帝的实力,这一点有点像唐太宗李世民,很多人都同意李世民杀兄夺位的说法,李世民也是想充分证明自己的能力。由于太宗立功心切,在打完北汉之后,没怎么休息,就马上挥师北上了,落了个惨败。据说,可能是传说吧,赵光义的子孙后代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说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斧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表示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当然这个是传说,是真是假不需要辨认,但是南宋的第二个皇帝确实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后代。最后,我们再谈谈假如,假如王继恩当时真叫赵德芳来继承了皇位,你觉得德芳的皇帝位置能做长久吗?恐怕很悬,因为太祖死后,朝中的大权基本上集中在了赵光义的手上,有这么一个阴险狡诈又经验丰富的叔叔在,皇位迟早要旁落,关于这一点,我想引用明朝初年的事做一个验证,朱元璋死后,把帝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文,没有传给儿子辈的,结果酿成了悲剧,朱允文的叔叔燕王朱棣的实力非常强大,建文帝要“削番”,朱棣就以“清君侧”为口号一直从北京打到南京,害得建文帝下落不明,试想燕王朱棣这么远都不惜南征夺取帝位,那么当时位高权重又野心勃勃,在京都开封势力强大的赵光义会怎么做?侄子当然不是他的对手,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赵光义一定会掌握大权,只不过这样演戏比抢夺名声要好很多。其实,历史选择赵光义上台,也是正确的,虽然性格方面有很大缺陷,但是在治国方面仍不失为一个好皇帝,他的经历和宋太祖是相似的,久经考验,经验丰富,所以接管大宋是有好处的,当然对于太祖私人家庭来说是坏事。宋太宗时期完成了中原汉区的统一,也算为中华作出的贡献,也在为圆太祖统一天下的梦想而继续努力。但是,在我看来,宋太宗和太祖的战争智谋相差比较大,灭北汉,太宗可是付出了一定的伤亡代价的,按照太祖的思路,是先进攻幽州,让北汉不攻自破,当然需要等待时机,但是太宗皇帝一上台,很是心急想证明自己,所以下令围攻太原城,灭了北汉之后,马上进攻辽国,不整顿兵马,不休息蓄锐,结果导致大败,太宗有军事思想,但是临阵指挥才能不足。 “烛光斧影”之后,一代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