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最后定稿文档.doc_第1页
论文最后定稿文档.doc_第2页
论文最后定稿文档.doc_第3页
论文最后定稿文档.doc_第4页
论文最后定稿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立法标准与意义作者:蔡俊荣*作者简介:蔡俊荣(1988-),女,安徽阜阳市人,安庆师范学院法学专业2010届本科毕业生。 指导老师:聂早早摘要过错责任制度是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制度基础,责任能力制度也只适用于过错归责侵权责任。我国现行法以行为能力判断责任能力,导致规定原理模糊、制度设计存在矛盾,因此我国的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必须重构。责任能力是自然人对自己过错行为负责的法律资格,要以行为人具体的识别能力为责任能力判断标准,同时对责任能力实行一定的推定。关键词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立法标准 意义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问题,一直以来,学界争议颇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规定不明确并且相互冲突;另一方面因为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问题亦无明确和直接的规定。研究民事责任能力不仅对发展、完善民法基本理论,而且对法制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重新认识民事主体理论,解决现有理论学说不能解答的民事活动主体的特殊现象。可见,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问题是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正是由于大陆法系各国立法例中均无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明确概念,因此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也无从把握。我国现行法以行为能力判断责任能力,导致规定原理模糊、制度设计存在矛盾,因此我国的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必须重构。过错责任制度是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制度基础, 以识别能力为判断标准是过错责任原则的要求。责任能力是自然人对自己过错行为负责的法律资格,要以行为人具体的识别能力为责任能力判断标准,即有识别能力者有责任能力。在举国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之际,在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立法模式上应如何选择就成为了一个重大的立法问题。因此,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从而提出对理论和立法完善的建议。一、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涵义学说理论上对于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涵义之界定,概可分为下述五类:其一,民事行为能力包容说(广义民事行为能力说)。“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自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1(p95)它不仅包括自然人为合法行为而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而且包括自然人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即,自然人对其实施的不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为广义的民事行为能力所包容,是民事行为能力的一个方面。此种观点为国内众多著述所采用,以致被认为系“通说”。 依广义民事行为能力说,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的状况与狭义民事行为能力的状况及其判定标准自应是一一对应的。 其二,不法行为能力说。该说认为“民事责任能力系指自然人对其实施的不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或能力”2(p80),“具体包括侵权责任能力、违约责任能力和其他责任能力”3(p266)。其三,意思能力说。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其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且预见其违法行为结果的心理能力,亦即关于违法行为的意思能力4(p81)。对于民事责任能力与其它民事能力的关系问题,这种观点认为,民事责任能力以民事权利能力和意思能力为前提,无民事权利能力,固然谈不到民事责任能力,而无意思能力也同样谈不到民事责任能力;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有共生关系,有民事行为能力者,同时也有民事责任能力,但责任能力的区分情况,与行为能力不尽相同。其四,识别能力说。这是传统民法理论及民事立法所采行的通说,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足以辨识自己的行为结果的精神能力”, 或者说是“行为人足以负担侵权行为法上之赔偿义务之识别能力”。 这里的“识别能力”,处于判断层次上,在程度要求上明显低于作为推理层次的“意思能力”5,并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虽以意思能力为基础,然对意思能力的要求要低于民事行为能力(有识别能力即可),因此,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肯定具有民事责任能力,但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其五,独立责任资格说。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对于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认为以意思能力为根本逐一进行个案审查,难以操行,故而以民事行为能力的有无作为判断民事责任能力的根据6(p59)。本文同意识别能力说的观点,认为责任能力的概念应定义为:自然人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二、关于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判断标准的立法例关于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 存在这三种不同的立法例:其一,出生主义立法例。这一立法例以法国为代表,法国民法典第1382 条规定: 任何行为使他人受到损害时, 因自己的过失而致行为发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 第1383 条规定: 任何人不仅对其行为所致的损害,而且对其过失或懈怠所致的损害, 负赔偿的责任。第1310 条规定: 未成年人因其侵权行为或准侵权行为所发生的损害赔偿债务不得取消。 第489 条第2 款规定为: 处于精神紊乱状态之下的人给他人造成损失者, 仍应负赔偿责任。由上述规定不难发现法国民法典规定任何人,不论其年龄大小及身体或精神状况如何,都应该对自己所造成的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即人人均有责任能力。法国判例法目前的观点是,民事过错完全取决于实施的行为,与加害人的年龄、个性、智力和职业上的能力都没有关系。这种立法例有以下几点缺陷:首先,这种立法例并不能起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的目的。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为了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平衡,各国法律规定了以保护受害人为目的的法定代理人的替代责任和公平责任。在出生主义立法例下人人均有责任能力,人人都必须承担由自己行为所造成的侵权责任。因此,法定代理人的替代责任几乎没有可以存在的空间。其次,这种立法例不仅会造成法律体系的紊乱,导致制度之间的不和谐,而且还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法国立法者显然注意到了未成年人和残障者的偿付能力有限这一事实,因此法国民法典第1 384条第4款规定“:父、母因行使对子女的监护权,对与其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所造成的损害,负连带责任。”问题是,既然人人有责任能力,父、母又何须承担连带责任。而连带责任的规定使得未成年人和残障者具有侵权责任能力必须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毫无意义:因为的受害人只会起诉法定代理人,不会起诉被监护者。7法国的司法判例对成年人和孩子没有区别对待,都要求他们负有相同的严格的注意义务,不考虑其心智尚未成熟等因素就要求他们负有相同严格的注意义务,这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发展和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而且这种立法例纯粹建立在客观过错的基础之上,完全摒弃主观过错,这不仅不符合法律责任的基本原理,同时,在实践中也会造成诸多弊端。故舍弃主观过错的做法难免会造成法律漏洞,使有些侵权行为难以得到法律的调整。其二,意思主义立法例。认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为其判断能力和意思能力, 与行为能力的认定标准是一致的。采这一立法例的国家以意大利为代表, 这在意大利民法典中均有所体现。第2046 条规定: 在实施致损行为时, 无判断能力和意思能力的人不承担致损行为的后果, 除非无行为能力的状况由其过失所致。第2047 条第1 款规定: 在损害是由无判断能力和意思能力人导致的情况下, 应由对无行为能力人负有监护义务的人承担赔偿责任, 但是能证明他不能阻止该行为的除外。对该法的上述规定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作为责任能力之标准的判断能力和意思能力,与行为能力的认定标准是一致的,即责任能力与行为能力基本同步。意思主义立法例也不可取:尽管责任能力与行为能力具有同根性,但意思能力与识别能力毕竟是不同层次上的两种能力。法律规定民事行为能力,目的主要在于使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为法律行为,以追求、实现和保护自身利益;8而设立民事责任能力的目的,在于使主体对其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民事责任,以保护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其三,识别主义立法例。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以自然人的辨识能力或识别能力为标准, 自然人责任能力的有无取决于其是否具备识别能力。采这一立法例的国家以德国为代表, 这在德国民法典中均有所体现。第828 条规定: 未满7 岁的未成年人, 就其加害他人之损害,不负其责任。已满7 岁而未满18 岁的人, 对其施加于他人的损害, 如在为加害行为的当时, 还没有认识其责任所必要的理解力, 不负其责任。对聋哑人, 亦同。第827 条规定:“处于无意识状态或处于排除自由意志决定的精神错乱状态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人,对损害不负责任。其因饮酒或类似方法而使自己一时处于此种状态的,对其在此种状态下不法行为引起的损害,负与其负担过失的情形相同的责任,其无过失陷于此种状态的,不发生责任。”识别主义立法例以自然人的辨识能力或识别能力为标准, 自然人责任能力的有无取决于其是否具备识别能力。其既有效的将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责任能力加以区分, 又有利于平衡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利益。三、我国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认定标准的立法规定及意义 (一)我国现行立法规定我国民法通则1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试行) (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第148条第2、3款规定:“教唆、帮助无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侵权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教唆、帮助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主要民事责任。”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第161条规定:“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18周岁,在诉讼时已满18周岁,并有经济能力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没有经济能力的,应当由原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致人损害时年满18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扶养人垫付;垫付有困难的,也可以判决或者调解延期给付。”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及有关的司法解释,对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实际上采行了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民事行为能力。首先,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也同时具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依民法通则第11条和第106条的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自应由其本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相应的民事责任。确认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具有民事责任能力、自担民事责任,是现代法上的意思自治与自己责任原则的直接体现,也是各国立法上的通制。至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财产状况如何,并不影响其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贯彻民法通则意见)第161条第2款明确规定:“行为人致人损害时年满十八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抚养人垫付,垫付有困难的,也可以判决或者调解延期给付。”这里的“垫付”,并不否定行为人“本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性质。其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原则上不具有对其致害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其责任应由其监护人承担。这点,在我国民法通则中也有明确体现,该法第133条第1款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第二个标准:财产状况。我国民法通则第133条第2款亦明确规定:“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的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另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精神,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而引起诉讼的,应列其本人为被告人,作为法定代理人的监护人为其诉讼代理人,同时还可成为共同被告(尽管法律上对此未予明确,但理论上有诸多学者认为应承担责任的监护人应列为共同被告,实践中也有这种作法),法院得依法判令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于其财产范围内承担全部或部分责任。”2依民法一般原理,惟有意思能力或对其行为的性质、后果有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的人方应对其行为负责,而经济能力或财产状况如何,与人的意思能力或认识能力无关,故财产状况原本不应作为认定责任能力的标准。但由于民事责任主要是对违法行为所致损害为财产赔偿,故在特殊情况下,出于公平原则或衡平原则的考虑,有必要使无意思能力或认识能力而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自己的财产支付赔偿费用,以维持被监护人、监护人及受害人三方在损害后果负担与补偿方面的相对公平,适当减轻监护人的负担。有的学者9表示赞同上述规定的两个立法标准,他们认为在判断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一般标准问题上,以识别能力或认识能力等为标准的学说与立法,依此而行,需逐一进行个案审查,既要审查行为人本人的个体辨识能力之主观情况,又要考察与其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客观情况,徒生烦累,难以操作。日本法上虽采行了识别能力的标准,实践中也不得不有所变通,而再形成确认识别能力的一般年龄标准(12岁)的惯例。如果法律上为追求精确而牺牲效率和便捷,则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确定也应当逐一审查其意思能力状况,而事实上,各国法律上并未采此做法,而是兼顾二者并予折衷,采行了更为简便易行的确定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标准(对正常人的实行年龄主义,对精神障碍人方实行个别审查与宣告)。因此,不妨仍依此精神作为确定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根据前述立法例的考察,可以发现,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标准问题,早期的立法采行识别能力标准的居多,而20世纪中后期的立法,则以改行意思能力或行为能力标准的为众(意大利民法典上规定的判断能力和意思能力标准,实际上也是认定行为能力的标准)。我国民法通则中的规定,应当说是符合立法发展的趋势的2。(二)我国现行规定的立法意义 积极意义:(1)法律确立了行为能力为立法标准,可以看出立法者对行为人利益的保护。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行为人尤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使其不因智力、经验的缺乏而在社会活动中受到损害,因此民事行为能力要求的年龄标准较高18岁。而民事责任能力制度以“行为能力的有无”为判断标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保护行为人,使其能够以“没有完全的行为能力”这一理由来对抗法律的否定性评价,体现的是对行为人的特别关注。(2)同时法律又确立了财产标准,要求有财产能力的行为人对自己不法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独立承担责任,这反映的是自己责任原则。让有能力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体现了法律对受害人和代替其承担责任的监护人予以保护的倾向。立法者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平衡行为人(加害人)、监护人、受害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三方当事人的利益都能得到保护,以期达到一种真正的公平状态。消极意义:(1)民事行为能力为抽象的认定标准,忽略了具体情况的特殊性,容易导致实质正义的缺失,限制行为能力人在行为时可能完全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不让其承担责任,社会生活秩序将遭到破坏,法律的尊严将受到践踏。而某些完全行为能力人行为时可能非因主观过错丧失意识,在这些情形下让其承担责任则有违公平。(2)法律规定的无民事责任能力人(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财产,即使是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责任的,本人要承担赔偿责任而监护人只承担补充责任。这种规定不仅与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相悖,在法律逻辑上讲不通,而且还会造成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利益关系失衡,不利于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还可能导致监护制度的目的落空。四、我国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缺陷对我国民法的上述规定可以如此解读:其一,对责任能力做二分法,以行为能力为标准判断责任能力的有无,完全行为能力人有责任能力,无行为能力及限制行为能力人为无责任能力人。对行为人的责任承担并不考虑行为当时的识别能力。其二,尽管无行为能力人及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责任能力,但是在其有财产时应以其财产来承担责任,其监护人仅负补充责任。综合这些规定,我国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其缺陷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各国的立法例来看,未有以行为能力作为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的立法例10,其不利于对受害人利益及社会利益的保护。因为行为能力的判断标准是抽象标准,也即是在行为人未达到一定年龄则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同时无责任能力,从而行为人于行为当时是否有识别能力也不需承担责任。这样会使有识别能力的未成年人对由其造成的他人损害得以逃脱责任。 同时,民法通则的规定从表面上看有利于行为人利益的保护,其实为法定代理人过多地干预未成年人的行为埋下了祸根。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其人格的完善7。在行为人没有责任能力而多有其监护人承担责任时,监护人必然加大对被监护人的约束。其次,我国民法对责任能力制度的规定在归责原理上模糊不清。譬如,第133条第1款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她的民事责任。”这一规定表明了监护人所承担的是过错责任。但“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只能负“适当减轻”其责任,而不是免除,这又与“没有过错就没有责任”的过错责任主义不相符。再次,如果这一规定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负责任的依据是过错责任制度,那么就应该以是否有过错来判定是否负责任,也就是以是否有具体的识别能力来决定,而不是以是否有行为能力来判定。因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是已满10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都有识别能力。第四,一方面规定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责任能力, 好似将责任能力建立在自然人心智发展的基础之上10。但是, 又通过民法通则第133 条第2 款, 使财产的有无成为是否承担责任的标准, 而监护人仅仅承担补充责任,这又与民事责任能力的一般理论相矛盾,因为经济能力的有无与行为人是否具有意思能力无关。而且, 由于只要是被监护人拥有财产, 监护人就可以高枕无忧, 毫无加强监督以杜绝责任的动机, 这就严重削弱了监护人监护的激励,有碍于设立监护制度的宗旨的实现。最后,由于刑事责任是法律责任中最严厉的,因此各国或地区立法所规定的刑事责任能力的最低年龄均较民事责任能力的最低年龄高。比如,刑事责任能力的最低年龄,阿根廷规定为14 岁,德国规定为14、18 和21 岁;而民事责任能力的最低年龄,阿根廷规定为10 岁,德国规定为7 岁。即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肯定具有民事责任能力。而依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最低年龄为14 岁和16 岁。依民法通则规定,年满18 周岁的人才具有民事责任能力。这表明我国民事责任能力的最低年龄比刑事责任能力的最低年龄要高。即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民事责任能力,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人肯定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这只能说明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只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具有民事责任能力是极其不合理的。五、我国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完善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一定有意思能力,而有意思能力的人却未必依法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如早熟的未成年人有意思能力,但因法律的规定却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未必在任何时候或任何情况下都有意思能力,如处于睡眠状态下的梦游者。因而主张以公民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作为判断其是否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不够严谨、不够科学。以是否具有经济能力作为标准,又与民事责任能力的一般理论相矛盾,因为经济能力的有无与行为人是否有意思能力无关。同时,也不利于促使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有碍于设立监护制度的宗旨的实现。针对上述缺陷, 我国民事责任能力制度不妨采取识别主义的立法例, 以识别能力为判断标准是过错责任原则的要求。自己责任仍然是现代民法的根基,即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认定责任的原则仍然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而在过错责任中,主观过错仍然处于主导。而主观过错以意思归责,认定过错以行为人于主观上具有可归责性为标准。然而主观可归责性的有无应以行为人于行为当时是否能够辨认行为的性质与后果为基础。这种辨认能力就是识别能力,而责任能力是经过制度化的识别能力。所以,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是识别能力。由此可以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没有民事责任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有民事责任能力, 但如果在实施加害行为时还不具有认识责任所必要的理解力时则无民事责任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民事责任能力, 但非因自己主观方面的原因而处于无意识状态中或者处于精神错乱而不能自由决定意思状态中致人损害时, 则无民事责任能力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 由其监护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监护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责任的, 行为人承担公平责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 如在行为时无识别能力, 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监护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责任的, 行为人承担公平责任; 如在行为时有识别能力,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其无收入或无其他为赔偿损害的足够财产, 监护人应负赔偿责任, 或者赔偿其不足部分, 除非他们能证明损害非因其过错所致。但致害人成年或虽未成年但已有收入或拥有为赔偿的足够财产, 以及成年之前已取得行为能力的, 监护人的责任终止。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非因自己主观方面的原因而处于无意识状态中或者处于精神错乱而不能自由决定意志状态中致人损害的, 行为人仅负公平责任。笔者认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从过失责任主义演绎而来的,其认定标准应是自然人的“识别能力”。识别能力,是指自然人能认识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因为有识别能力,所以自然人才能清楚地判断自己为不为某一法律行为以及行为最终给自己带来的法律后果。识别能力的判断标准弘扬了自然法意义的人格独立、自己责任,体现了对个体人格的人文关怀,同时,识别能力的判断标准,严格考察行为人行为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更能体现侵权行为法对加害人实施惩罚功能时对其主观上寻求责难根据的价值取向,也更有利于实现实质正义。当自然人的违法行为违反了法律义务,法律责任成立的前提下,自然人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违法行为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法律当然应该让他承担责任,否则,法律的尊严将受到践踏。以上是笔者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与意义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问题,不仅有关民法基本理论和基本体系,更直接关乎行为人的本人责任、亲权人与监护人的替代责任的承担和受害人的赔偿请求权的实现,也涉及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诉讼法上当事人的确定等一系列问题,故在民法理论与立法上应予其相应的地位。鉴于我国目前正在加紧起草民法典,就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加以探讨,希望对我国法律制定的完善有所帮助。参考文献:1 刘心稳.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95.2 刘宝玉,秦伟.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J.法学研究,2001,(2) 3 龙卫球.民法总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4 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81.5 李庆海.论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责任能力J.法商研究,1999,(1)6 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9.7 丁文.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之比较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5)8 丁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