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轮复习自主组材系列诗歌鉴赏专题类型 一。写景类诗歌鉴赏方法鉴赏方法:抓住意象,配合关键词高考范例解析:1.(2007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答: 【分析】抓住意象“农人”“南亩”,配合关键词“倾家”“事”。【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2.(2007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之。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有:得到。掇:摘取、拾取。捋:成把地握取。袺:手持衣角盛物。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 【分析】抓住“芣苢”这个意象,配合诗中的动词和诗下的注释妇女采野菜,且是边采边唱,那么所描绘的应该是一种欢快的劳动场景。【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3.(2006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晓上空泠峡 王罔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答: 【分析】诗的前两句,我们应该抓住“南风”“驿亭”“空泠”三个意象,配合关键词“拂”“牵缆”“五更”(或诗题中的“晓”)“上”,就可以勾勒出画面。【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二。情感类诗歌的鉴赏方法分类:写情的诗一般可分为以景传情、以事传情和以物传情三种类型。具体分析:1.以景传情的:抓住意象特点,配合关键词,导出情感(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 【分析】“水”的意象,在送别诗中,是用来象征情感的,“水送无穷树”,“水长”即“情长”,表现的是惜别之情;“云埋山”是说云遮住了前路,喻指前途艰险阻隔,表现出为友人担心,充满关切之情;水阔山高,使人产生前路茫茫之感慨。【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00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 【分析】抓住意象“露”“阶”“苔”,“露”的特点清冷,“阶”下生“苔”表明久无人迹,只见风吹露水,滴落阶下,不见人来,可见幽静。当此之时,作者思念友人,孤独寂寞之情流泻而出。【答案】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的情怀。(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 【分析】意象:“日”、“寒鸦”、“水”。抓住其特点,配合关键词日已“晚”,提供背景,点明时间;寒鸦“飞尽”都已归巢,诗人却独立江边还在遥望,进行对比;“水”这个意象取“绵延不尽”之意,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在送别诗中常用,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水长”即“情长”。江水“悠悠”,就是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答案】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思念之情。2.以事传情的(可能涉及到人物形象):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把握作者的情感。(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 【分析】题目中说,句句有怨,那么答题的时候就要句句分析,抓住关键词“岁岁”“朝朝”“三春白雪”“黄河”“黑山”,就能明了“征人”为什么怨了。【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2006年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分析】抓住关键词“去年”“到家”“今年”“天涯”两相对比,诗人的情感不言自明。【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2007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 【分析】题目中已经把关键词点明,举杯销愁,酒醒愁却更浓,所以用“咨嗟”一词,表现了苦闷无法派遣。那么,是什么样的苦闷呢?诗中注释告诉我们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显然是贬谪在外,志不得申的苦闷。“休对”是说还是不要想那些了,“且将”是暂且将感情寄托于新茶诗酒吧,诗人是想极力把苦闷忘却。【答案】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0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答: 【分析】王诗:一、二句中,我们抓住“独坐”“空堂”两词,就可明白诗人此时的孤寂,抓住“悲双鬓”一词,就可知诗人感慨岁月流逝的悲伤。三、四句是写景的,那我们就抓住意象来分析,雨中果落,灯下虫鸣,氛围凄清,漫出哀伤之情。周诗:写的是夜间读书之事,抓住“不知”这个关键词,不知室外景物变化,可见出诗人读书的专注和认真。【答案】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3.以物传情的:抓住关键词或物的特点把握作者传达的感情。(20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H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堵:座。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轩举:意气飞扬。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分析】前两句直抒胸臆,有老骥伏枥的气概。后三句中,我们应抓住有“狐兔”“思汝”这些词,借人间尚有许多狐兔,思念鹰,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表到了自己胸中的抱负志向。【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2007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注: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答: 【分析】诗中表情达意采用了“琴”和“棋盘”两个物象,借以抒发感慨,所以明显是托物言志。我们应抓住所写两物的特点“直”和“方”,配合关键词“世愈疏”、“万事妨”来把握作者的情感。“物的特点”即“人的特点”,正是作者有这样的品质,才导致“世愈疏”和“万事妨”的结局。【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住处,无关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20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分析】苏诗我们应抓住“崇光”“恐”“照红妆”这些词,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诗人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白诗我们应抓住“惆怅”“残”“惜”这几个词,可以看出诗人对牡丹花凋零的惋惜之情。【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4.以景传情,以事传情,以物传情集合一体的(2007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分析】抓住第一句中“十年”这个词,结合注释,可知抒写的是国破和家亡的悲痛。第二句用“独立”强化这种悲痛。第三句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营造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最后句借梅花的意象,表明自己的坚贞情怀。【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分析】吴诗:“飞雪暗云”的景物描写配合“外边寒”的关键词,表面写宫外天气,实则指人民生活困苦;“绿树碧檐”的景物描写,表明宫中生活的美好奢华,两相对比下,有力的批判了统治者。李诗:以“华清宫”为媒介写历史,“君王游乐”不理朝政,导致“四海兵”(战乱)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淫无道;“人已尽”和“惟有树长生”今昔对比,物是人非,感慨兴衰更迭。【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三炼字类(一般是考察“诗眼”)诗歌的鉴赏方法基本信息1.“诗眼”大概有三种类型: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如比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一般为动词和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王国维赞之“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一个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2.诗眼的作用:一般是突出景物特点、有利于情感表达、突出主旨等。3.鉴赏方法:鉴赏古典诗歌的“诗眼”,首先要明确“诗眼”的含义;其次要放回原句中描述,描述要抓住意象,配合关键词;最后就是体现的表达效果或主旨感情了。高考例题解析1.(2007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 【分析】找诗眼一般抓住动词和形容词。第三联突出景物特点的字应该是“明”和“出”。放回到原句中描绘,“明”字突出“白水”在阳光下闪亮,波光粼粼的特点,“出”字写出了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2.(20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 【分析】“穿”“数”都是动词。放回原句中描绘:诗人酒醒之后,林间“落叶”中穿行,环境萧条冷落,传达出诗人孤独落寞的心绪;诗人一个人“闲坐”在林中“数”飞舞的萤火虫,无人相伴,百无聊赖,显得非常苦闷。【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3.(2006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答: 【分析】“敌”有对抗之意,放回原句描绘只有“空床”和“素秋”默默相对,烘托出寂寥清冷的氛围。而“空床”又表明一个人独处的孤独寂寞,在清冷的“素秋”中,就倍显出诗人凄凉心绪。【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四表达技巧类诗歌的鉴赏方法基本信息1.表达技巧包含三个方面: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修辞手法:比拟(拟人和拟物)、比喻、对比、对偶、借代、夸张、双关、用典(引用、化用前人诗句)、通感。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正衬和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写静、化动为静)、虚实结合、象征、抑扬(欲抑先扬和欲扬先抑)、声色结合(视觉听觉)2.鉴赏方法:解答这样的题型,先要点明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这种手法,最后是它的表达效果或抒发的情感。高考例题解析1.(2006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并以“愁”字直接点明心绪,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2.(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乎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3.(2007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答: 【答案】(1)燕子 兴亡(2)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即化用前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直抒胸臆,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4.(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答: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5.(2008南京二模)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鉴上人 唐? 左偃 一从携手阻戈鋋,屈指如今已十年。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 冬夜听雨戏作 陆游 绕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注:戈鋋,借指战争。二林,庐山东林寺、西林寺的合称本诗作于淳熙五年秋,这年诗人54岁,他告别四川军旅生活,回到故乡绍兴。这两首诗在写“听雨”的内容时,运用的手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指出?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相同之处:都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不同之处:左偃的诗纯虚写回忆中听雨的清幽、温馨;陆游的诗由眼前雨景写起,先实后虚,虚实结合,兼用比喻和夸张。6.(2008南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黄庭坚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答: 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特色:对仗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衬托了离别的伤感(即以乐景写哀情)。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分别后月色皎洁,江水悠悠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7.(2005年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 【答案】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子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来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8.)(200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凉州词注(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9.(2007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 【答案】“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五考察作用类的诗歌的鉴赏方法1.(2006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答: 【分析】诗歌的第一句如果是写景的话,其在全诗中的作用即为:描绘了样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为下文抒情作铺垫。【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2007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注】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 【分析】要想知道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什么作用,我们首先要明白第二联的句意。“未用较得失”说的是不用它来计较得失胜败;“那能记宫商”说的是哪能用来记宫商等音调呢?而第一联中只写了两物琴和棋盘,显然,“未用较得失”是承接“爱棋因局方”的,“那能记宫商”是承接“怜琴为弦直”的,它们在诗中起到补充说明作用,分别来强调“因局方”和“为弦直”这个原因。【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微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3.(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 【分析】问内容上强调了什么,我们只需把诗句的内容梳理一下即可知。“聚散匆匆”内容只“聚散”两字,配合“匆匆”一词,可知说聚也匆匆,散也匆匆,极言其短暂、仓促。问结构上的作用,我们看句子在诗中的位置,考察上下句的内容,就可得出结论。上句“同在京城”是写“聚”;下句人如“孤雁”“浮萍”是写散,显然中间的“聚散匆匆”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4.(200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答: 【分析】首先,从词的本身来看,“葱葱”“靡靡”这两个词是形容词,是描摹事物特点的,本诗中描摹的对象是草木,这两个词写出了江边草木的茂盛;其次,这两个词是叠音词。叠音词具有音乐美,有很强的韵律感,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专题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 题 步 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或创作手法。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 题 示 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 定居成都草堂之时。【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解析】在高考题目中,其选材多是著名诗人的一般作品和一般诗人的著名作品,本题属于第二种情况。诗的题目“春行即景”已告诉读者,这是在一次春天赶路时的即兴之作。作品先从宜阳城下萋萋茂密的芳草写起,又写到溪水的曲折流转,这是写刚出城时所见,是从大的视野写春景之美。下面两句为全诗精华,因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眼中之美景,耳中之美音,而且自然流露出心中之真情。“芳树”之上花千朵,但却无人光顾欣赏,“寂寞开无主”,只有“花自落”,“一路”“花香”中的清脆婉转的“鸟语”也无人聆听品味,只有“空啼”。作者心中的伤感、惆怅与凄凉之情是含蓄而绵长的,让人回味不已。此诗写景远近错落,特色鲜明,图声结合,诗中有画,抒情自然含蓄而不露痕迹。“情”“景”有机交融,意境深远,确是一首佳作。(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问】“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 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枝上露珠时不时滴落,渐渐沾湿阶下青苔,(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第二步概括景物营造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第三步分析景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情与景的关系的理解。在一个微风渐起的傍晚,诗人临窗遐思,谛听着风的光临,想像着风像老友一样开门、动竹,甚至还能听到夜深滴露的声音,这些都反映了环境的清幽静谧。“疑”字下得好,一方面表明心里本来就在想着故友,另一方面表明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阶下苔”意味着很少有人来,孤单、寂寞暗含其中。(05全国卷B)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005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 州 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洲。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问】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湖州歌是作者在赵显被俘后写的一组绝句,共九十八首。记述他跟随押俘船只北去路上的见闻和感触。这是其中一首。诗中抒写了离别南宋故土时的悲凉心情。 本题是从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是比较性鉴赏。“大江东去水悠悠”是眼前之景,面对悠悠东去无法回头的大江,作者感到国家的衰亡就如这大江东去无可挽回,内心充满了家国之痛。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对历史的回顾,由此感怀历史,感怀逝去的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两句诗一句以眼前之景表现现实,一句以历史人物抒发怀古之情。第二种模式: 分析表现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寓情于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 D.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 描写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A.动静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声寂衬: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以乐景衬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3)白描 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例: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例: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修辞手法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分析表现技巧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分析表现技巧型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实验室成果转化部招聘3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上半年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赴四川大学考核招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蚌埠市东方人力资源招聘3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补录参加2024年公益性岗位招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安全培训教室宣传标语课件
- 2025湖北恩施硒茶集团招聘财务人员拟聘对象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河北省【中职专业高考】2025年中职高考对口升学(理论考试)真题卷【土木建筑大类】模拟练习
- 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合同范本5篇
- 2025菏泽曹县教育系统公开招聘初级岗位教师(166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阜阳界首市“政录企用”人才引进8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 病例报告表(CRF)模板
-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数学试卷
-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文园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卷(无答案)
- 2019年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与病理诊断行业分析报告
- (正式版)JB∕T 7052-2024 六氟化硫高压电气设备用橡胶密封件 技术规范
- 中国民间吉祥图案艺术(部编)课件
- DL-T2078.2-2021调相机检修导则第2部分:保护及励磁系统
- 国开(河北)2024年《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考核1-4答案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记录表(模板)
- 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