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空间发展篇.doc_第1页
第四部分 空间发展篇.doc_第2页
第四部分 空间发展篇.doc_第3页
第四部分 空间发展篇.doc_第4页
第四部分 空间发展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20022020)说明书空间发展篇第四部分 空间发展篇空间发展的研究涵盖市域和城市两个层面,通过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空间拓展演化的回顾,把握空间未来发展的趋势,选择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城市空间布局模式,调整和整合空间资源,结合土地利用,安排城市各项用地布局和功能,推动城市发展和区域进步。一、市域空间发展2000年9月由扬州市规划局委托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扬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0年12月完成规划纲要方案,2001年1月向扬州市政府市长常务会议汇报,原则通过规划提出的主要构想。2001年3月通过江苏省建设厅主持的规划纲要专家论证,2001年6月修订完成主要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成果,2001年10月完成规划论证稿,2001年12月通过江苏省建设厅主持的规划成果专家论证。在本轮总体规划中,我们根据两年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相关政策背景的变化,在充分尊重原有的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一)扬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摘要1、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1) 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围绕富民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本目标,实施“城市化、科教兴市、外引内联、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 加快推进城镇的集聚发展,努力提高全市城市化发展水平。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发展要同建设扬州沿江产业带、沿大运河产业带互为支撑,充分考虑扬州市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文积淀丰富、生态发展较好的状况,密切联系全省“三圈五轴”的城镇空间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充分利用市域内外广阔的市场,促进扬州市产业结构、城镇空间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3) 加快扬州城市化进程,必须加快人口和产业向各级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的合理集聚,提高城镇发展的集约程度。在全省城市化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加快扬州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结合扬州市人口、土地、城镇发展等市情,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注重规模、功能、质量的统一,按照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加快集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确定扬州市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战略是:以区域的集聚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合理发展一般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4) 城镇发展战略布局是:沿江地区应加快构筑沿宁通交通走廊、沿长江岸线集聚发展的骨架,形成以扬州市区为核心,仪征、江都为两翼的功能强大、产业先进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同时加强、加快向北辐射;里下河地区城镇沿淮江交通走廊集聚发展,大力接受沿江地区的辐射,建设性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南北互动,促进市域城镇可持续发展。(5) 城镇发展战略布局是:沿江地区应加快构筑沿宁通交通走廊、沿长江岸线集聚发展的骨架,形成以扬州市区为核心,仪征、江都为两翼的功能强大、产业先进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同时加强、加快向北辐射;里下河地区城镇沿淮江交通走廊集聚发展,大力接受沿江地区的辐射,建设性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南北互动,促进市域城镇可持续发展。(6) 城市化发展总体目标是: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合理扩展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的空间规模,全面提高其服务功能,强化扬州区域性中心城市职能,以建设生态城市与生态区域为目标,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适宜的人居环境。分阶段目标:至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化发展水平与江苏省平均水平相当,城市化水平达52%;2020年城市化发展水平适度超前江苏省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达65%。主要指标为:至2010年,全市城镇总人口约246万,城市化水平为52%,各县市城市化水平为江都47%,仪征51%,高邮、宝应40%左右。加快乡镇合并的步伐,城镇总数调整至66个左右。全市形成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镇61个。至2020年,全市城镇总人口约315万,城市化水平65%左右,乡镇经过进一步合理撤并调整后,城镇总数调整至56个左右。全市形成特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镇51个。逐步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切合扬州市情,以中心城市扬州市区为核心,以沿长江、沿运河城镇为纽带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城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显著进步。至2010年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0000元,小城镇约40000元,城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工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0%,每万人拥有电话120台,恩格尔系数35%,青年人口受高等教育比重达到20%,社会保障覆盖率接近100%。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至2010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平方米以上(建制镇18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0平方米(建制镇2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建制镇35%),用气普及率达到98%(建制镇95%),人均生活用水量250升/日(建制镇200升/日),污水处理率达到70%(建制镇45%),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建制镇90%),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率达到100%(建制镇1000%)。至2020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8平方米(建制镇22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5平方米(建制镇3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0%(建制镇40%),用气普及率达100%(建制镇98%),人均生活用水量280升/日(建制镇230升/日),污水处理率达90%(建制镇6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建制镇95%),有害废弃物处理率达到100%(建制镇100%)。2、城镇等级规模与定位(1) 本规划所指城市包括设市城市市区和县城,1999年底总数为5个,其中:地级市1个:扬州县级市3个:江都、高邮、仪征县城1个:宝应(2) 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应加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形成全市二级中心城市总体格局。各级中心城市是:一级中心城市:扬州二级中心城市:江都、高邮、仪征、宝应(3) 扬州是南京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和工贸城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旅游城市。要加快构筑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交通体系。重铸扬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成为苏南进入苏中、苏北的重要门户之一。扬州在加快以汽车、船舶、化工、纺织为支柱的传统产业改造的同时,要加快新兴支柱产业的培育,突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方向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历史底蕴,发展以文化旅游、园林旅游、生态旅游为特色,融丰富的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一体,观光旅游与商务休闲相兼容的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胜地。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将扬州建设成为重要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重要的农业科研基地,以及部分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和示范基地。突出区域性居住功能,发展高品质的住宅产业,为南京都市圈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2010年人口宜按80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100万人规划。(4) 江都是扬州市的重要门户和水陆交通枢纽,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生态型工商城市。要充分利用水运、陆运交通优势、建设货物集散和转运中心,发展大型的专业市场。改造健全以电子、船舶、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2010年人口宜按25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30万人规划。(5) 仪征要充分发挥滨江区位优势和优良的港口条件,依托现代化大型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突出作为全国重要的化纤工业基地地位,建成南京都市圈北翼发达的滨江工业城市。2010年人口宜按25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30万人规划。(6) 高邮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以旅游业为特色的第三产业,积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里下河地区富有水乡特色的旅游城市、名特优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和交通设备零部件生产基地。2010年人口按20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25万人规划。(7) 宝应要发挥水乡特色和农副产品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资源型开发。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进一步发展加工制造业,将宝应建设成为里下河地区富有水乡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2010年人口按20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25万人规划。(8) 为促进人口、产业集聚,要坚持择优培育发展重点中心镇,扶持发展镇政府驻地城镇。被撤乡镇的原镇区,作为新城镇的发展片区除可完善现有生活性设施以外,应严格控制增加新的城镇建设用地。注重提高重点中心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优化人居环境,多方面增强重点中心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功能和牵引作用。对于一批专业化程度高,具有相当地域特色,发挥独特区域功能的建制镇,其建设与发展应强化城镇特色,形成特色镇。由于城市拓展进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建制镇(含重点中心镇),应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重点中心镇与一般建制镇的设置(2020年)表3-1重点中心镇与一般建制镇的设置(2020年)地区重点中心镇各地区一般建制镇设置数(个)扬州市区杭集6江都市邵伯、宜陵、小纪、大桥14仪征市青山、大仪6高邮市三垛、界首7宝应县汜水、射阳湖7合计11403、城镇人口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镇体系结构调整,完善扬州市城镇发展规模结构,至2010年,全市形成1个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约61个小城镇;至2020年,全市形成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约51个小城镇。2010年城镇人口规模等级一览表(万人)表3-22010年城镇人口规模等级一览表(万人)等级规模(万人)数量(个)城镇名称及人口规模(万人)人口小计(万人)501001扬州(80)8020304江都(25)、仪征(25)、高邮(20)、宝应(20)902311杭集(3)、邵伯(3)、宜陵(3)、小纪(2)、大桥(2)、三垛(3)、界首(2.5)、青山(2)、大仪(2)、范水(2)、射阳湖(2.5)271万人左右50略49合计66/246注:2010年建制镇镇区城镇人口平均为1.3万人,镇域总人口平均为5.1万人(按61个建制镇计算)。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等级一览表(万人)表3-3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等级一览表(万人)等级规模(万人)数量(个)城镇名称及人口规模(万人)人口小计(万人)1001扬州(100)10020504江都(30)、仪征(30)、高邮(25)、宝应(25)1103511杭集(5)、邵伯(5)、宜陵(5)、小纪(3)、大桥(3)、三垛(5)、界首(3.5)、青山(3)、大仪(3)、范水(3)、射阳湖(3.5)421240略63合计56/315注:2020年建制镇镇区城镇人口平均2.1万人,镇域总人口平均为5.31万人(按51个建制镇计算)4、城镇空间组织本规划期内,形成以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为点,城镇发展轴为线复合交融、时序协调、地域开放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两条城镇发展轴分别为新宜城镇聚合轴(新沂宜兴)扬州部分,即淮江城镇发展轴(宝应江都);宁通城镇聚合轴扬州部分,即沿江城镇发展轴(青山塘头)。发挥节点城市、城镇发展轴的整体效益,带动和促进扬州市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要使节点城市、城镇发展轴同扬州市两大经济带相互依托,彼此支撑,有机结合,主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集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 淮江城镇发展轴以宝应、高邮、江都三个二级中心城市及范水、界首、邵伯等重点中心镇为节点,纵向延伸扩展,并进一步向东部腹地辐射。该轴是扬州历史上沿大运河城镇轴线在新交通区位刺激下的发展,其主要交通依托将从京杭大运河转为淮江高速公路与淮江铁路,京杭大运河将成为旅游轴线。该轴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规划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包括农产品加工、环保工业、传统工业的改造、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等),与扬州市区联合发展旅游业。为了加快扬州东部地区的发展,规划将淮江聚合轴向东部地区延伸,重点建设一批重点城镇,以引导东部区域的相对集中发展,淮江城镇发展轴范围包括:宝应县城、高邮市区、江都市区、泾河镇、山阳镇、汜水镇、界首、马棚镇、龙虬镇、车逻镇、昭关镇、邵伯镇、双沟镇、张钢镇、杭集镇、沙头镇等。(2) 沿江城镇发展轴该发展轴以扬州市区、仪征市区、江都市区为核心,辅以青山镇、新集镇、杭集镇、宜陵镇、大桥镇、塘头镇等为节点,依托发达的沿江基础设施,合理聚集区域人口和产业,形成扬州高度现代化的、发达的城市化地区。该轴拥有宁通高速公路、沿江一级公路、扬溧高速公路、长江岸线等重要发展条件,加之润扬长江大桥的建设,将极大促进长江南北城镇聚合轴的融合。该轴是江苏省滨江基础产业带的组成部分,是南京都市圈的北翼扬州市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集中了扬州市机械、化工、轻纺、能源的主要工业企业,该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已成为扬州市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的增长点。该轴基础教育、中高等教育、淮扬文化、名胜旅游、地区商贸是扬州市域乃至苏中、苏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依托。沿江城镇发展轴范围包括:扬州市区、仪征市区、江都市区、青山镇、新集镇、杭集镇、沙头镇、宜陵镇、张纲镇、头桥镇、大桥镇、塘头镇、浦头镇等。5、发展时序在未来的20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扬州城市化进程将经历快速城市化阶段,并迈向高级阶段。从现有的城市化水平,城镇的空间地域结构,全市人口、经济、社会的分布情况来看,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将要经历几个阶段的调整、充实、提高的过程,其中包括都市区和城镇发展轴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点。(1) 近期(2005年)以扬州市区、县城、重点中心镇的建设为重点,尽快提升这些主要城市(镇)的规模、强化其职能,促进市域城镇体系结构更趋合理。所有乡镇经过合理撤并成为建制镇以上城镇,不保留乡建制。加快培育发展沿淮江、宁通两条高速公路城镇发展轴,扬州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江都、仪征成为基础设施良好、城市功能较为齐全、与中心城市联系紧密、相互衔接配套,经济实力较强的卫星城市。(2) 中期(2010年)扬州沿江地区城镇发展将趋于成熟,它不仅是扬州市域内主要的城镇集聚空间,也将构成南京都市圈的北翼增长极核。淮江城镇发展轴由于良好的历史基础,加上近10年的不懈引导,将率先完成全省新宜城镇发展聚合轴扬州部分的建设框架,成为全省真正意义上的纵向发展轴线。全市逐步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切合扬州市情,以中心城市扬州市区为核心,以沿长江、沿运河为纽带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3) 远期(2020年)扬州市城市化与城镇的发展将从快速推进、迅速扩展转向侧重内涵提升、稳步提高阶段。中心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龙头,日渐成熟的市域城镇体系成为区域经济的强大载体。节点城市、发展轴已成为市域人口、产业最主要的集聚空间。中心城市功能地域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沿江地区三大核心城市联系更加紧密,扬州市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教育产业的集聚地;江都则是都市区的交通、水利枢纽,仪征则是都市区的工业制造业基地,其全国性化纤工业基地的地位更加突出。淮江城镇发展轴在充实、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市域东部拓展,依托新建的西宜一级公路、营沙河、三河、三阳河等水陆通道发展西宜(西安丰宜陵)城镇发展次级轴线。(4) 远景扬州市城镇体系整体上呈网络化发展,市域成为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地域。扬州沿江地区城镇的扩展将使得扬州整个沿江地区成为南京都市圈的组成部分,进而成为江苏省沿江城市带的一部分,有助于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的形成。扬州的西部丘陵地区作为南京都市圈内重要的生态缓冲区域,对南京、扬州两大中心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淮江城镇由于发展轴的充分集聚,里下河地区的城镇发展将更加紧凑,而区域的生态空间将更加开敞,城乡关系日益协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同城镇建设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6、城镇的可持续发展(1) 加快经济发展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新和开放为动力,围绕富民强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艰苦创业,进位争先,全面启动“城市化、科教兴市、外引内联、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建立“市场体制、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技术和资金”五大支撑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 大力发展旅游业扬州旅游业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齐上、集约经营、共同发展的战略,进一步加快旅游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开拓客源市场,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3)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目标:促进传统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持续生态经济的转型,以生态产业为龙头,带动扬州经济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向净化、绿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建造良好的生态基础;促进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资源高效、环境良好、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型转型,培育一代有理想、有文化、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生态建设空间框架:生态经济核心区:促进城市生态文化、科教、旅游发展,生态工业及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建设,协调好古城保护与建设。滨江生态经济带:推进圩区湿地生态建设、生态旅游及生态港口建设。京杭大运河、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生态旅游区:以生态旅游、休闲及水乡景观建设为主。宝应高邮江都里下河平原生态农业区:发展生态农业。仪征丘陵生态农业区:生态种植业(茶、果树等)、养殖业基地建设。(4) 合理利用区域资源根据扬州市资源的特点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重点保护和合理使用境内丰富的水资源和长江岸线资源,充分发挥扬州市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历史遗存,消除自然、经济条件等不利方面对城市化和城镇体系发展的负面影响。(5) 科学调整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建设要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扬州市城市化发展目标和城镇现代化的要求,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量271.5平方公里,比1999年增加85.21平方公里,其中占用耕地68平方公里,村镇建设用地存量调整,退宅还田置换土地17.21平方公里。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42.5平方公里以内,比2010年增加71平方公里,其中占用耕地50平方公里,村镇建设用地存量调整、退宅还田置换土地21平方公里。7、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推进城市化进程互动,充分利用各项区域基础设施的导向作用,有效带动城镇人口、产业的集聚发展。同时应发挥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1)信息化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众信息基础设施,建成覆盖全市、联接全国、通向世界的高速公众通信网络,信息资源得到大力开发,信息交流活动能准确、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综合交通体系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要与逐步建立、完善全市城镇体系布局的需要相适应,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统揽全局的战略性工程,建成全市快速、畅通、安全、舒适和联网直达的综合运输网络。到2010年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形成一定的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交通支持保障系统;到2020年建成供需平衡、结构合理、体系完备、管理先进的具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扬州市区、县城之间通高速,县城与乡镇之间有二级以上公路联系,乡镇之间的联系公路等级为二级或三级。建设淮江运输通道,包括淮江高速公路、润扬二桥(五峰山桥位)、淮江公路、淮扬铁路、京杭大运河等,促进新宜城镇聚合轴扬州段的建设发展。建设宁通线运输通道、沿江运输通道,包括宁通高速公路、宁启铁路、328国道、扬溧高速公路、润扬大桥及西北绕城公路、长江航线、沿江公路、江平公路等,促进扬州都市区的发育,以及沿江城镇发展轴的建设。(3) 供水与防洪系统A、区域水厂的建设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依据供需关系和支付能力,淡化行政界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省投资。扬州市规划分为五个供水区:扬州区服务范围以扬州城区为主,以长江为主要水源,预测用水量为83万m3/d。扬州区服务范围以仪征为主,以长江为主要水源,预测用水量为29万m3/d。扬州区服务范围以江都为主,以廖家沟为主要水源,预测用水量为45万m3/d。扬州区服务范围以高邮为主,以京杭运河为主要水源,预测用水量为27万m3/d。扬州区服务范围以宝应为主,以京杭运河为主要水源,预测用水量为28万m3/d。B、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加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扬州市应将新建、技改项目的污水治理建设资金,统一集中到扬州市政府统筹用于建设污水管网和大型污水处理厂。在污水非集中控制区规划期内无法建设集中处理厂的地区,或偏离城市的居民点,可以建设小型污水站。结合“南水北调”治污工程建设,加快扬州市区、仪征、江都、高邮、宝应等城市污水厂建设步伐,集中处理城市污水,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重点中心镇应设置污水处理厂。生态敏感区内的城镇要加大投资力度,尽早完善污水管网,农村地区可因地制宜地建设地埋式小型污水处理装置。C、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平灾结合的防洪系统,全面提高城镇防洪水平,长江流域2020年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力争达到200年一遇;淮河流域2020年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4) 电力网电力网建设要适度超前于城镇经济发展速度,坚持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并重、同步协调发展的方针,保证电力、电量的输送、交换流畅,将扬州电网建成一个高电压、大容量、高参数、大机组、技术设备先进,生产调度经济、灵活、可靠、管理科学的现代化电力系统,充分适应扬州城市化发展的需求。8、开发建设协调管治(1)区域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从保持良好生态和加快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将全市域划分为三大区域,即沿江发展区、丘陵发展区、里下河发展区。A、沿江发展区该区是未来扬州城市化推进最迅速的地域,江苏省滨江基础产业带的组成部分,是南京都市圈的北翼,是扬州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集中了市域内机械、化工、轻纺、能源等主要企业,该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扬州市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区内教育、文化、旅游、商业服务业面向扬州市域辐射至苏中、苏北。空间管治的重点应强调相对分散的“小集中”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形成间断式的、组团型的城市化地区。合理引导城市拓展方向和速度,保持城市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生长期。扩展城市绿化的理念,组织包括农田、园地、林地在内的大地绿化网络。同时保持地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对城市周边的山体、水体进行维护和治理。通过沿江城镇发展轴整合沿江三大中心城市的建设,迅速提高扬州、仪征、江都等城市的综合实力。扬州港要加强与宁镇港口群、沿江其它港口群的协调;扬州沿江港口建设要统一规划,有计划地开发长江岸线。小城镇建设应注重规划先行、适时引导,以工业的集聚发展,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控小城镇的合并和集聚。旅游发展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严格控制过量开发。充分挖掘文化、景观、功能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特色旅游。应统一规划保护好扬州历史文化名城。B、丘陵发展区该区发展应珍惜地区既有的生态资源,积极慎重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确保地区生态面貌的完整性,使其成为扬州市域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作为空间管治策略包括,应当严格控制如铜山森林公园等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开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以食草禽畜为主的特色产业群。提高林木覆盖率,保护稀有物种,培育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好本片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推行封山育林,大力发展林业,继续加强土地复垦整治、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安排粮、林、果用地,维护本地区经济、生态双重效益。该区域城镇空间发展应与生态环境充分衔接,保护丘陵山体,避免无序扩张,城镇之间保留绿色开敞空间,力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调整城镇布局,优化城镇空间,积极引导和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合理缩并小城镇,提高小城镇发展水平。规划工业集中在市区和镇区布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注重解决旱、渍和水土流失问题。建设以生态农业为主要模式的若干个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风景林、经济林、防护林相结合的综合性林业体系,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推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C、里下河发展区该区农业灌溉及发展水产养殖业条件优越,是未来扬州市域主要的商品粮和水产品生产基地。该区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注重与其它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的选择宜以一类、二类工业为主。严格控制土地供应,倡导土地低密度开发。同时,明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实施撤乡并镇策略,引导农村居民点的相对集中发展,节约用地,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调整城镇布局,优化城镇空间,重点建设重点中心镇,合理缩并小城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2) 城镇空间A、淮江城镇发展轴加强中心城市建设,以城镇聚合轴为依托,加强高邮、宝应等二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加快发展重点中心镇,小城镇建设应注重规划先行、适时引导,以工业的集聚发展带动乡镇撤并和城镇集聚。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和新长铁路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培育中心城市,推动小城镇建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沿轴北部里下河地区要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搞好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建设大规模的农产品集散、加工基地和出口加工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资源开发和深度加工,形成优势制造业集团,建设发达的农业产业带。旅游产业发展应注重旅游资源的适度有序开发,防止重复建设及低水平建设。应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湖荡风光等自然景观资源,形成以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沿轴南部地域应加强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技术更新,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提高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形成市域新兴的工业带。加强生态保护,京杭大运河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应特别注重沿轴城镇的生态保护,严格保护沿轴的水域湿地。治理好沿线水域的水污染,禁止沿线地区布局新的污染工业。进行水域资源开发时,要避免低水平无序开发建设,防止破坏生态平衡。同时城镇建设需体现扬州地方特色,城镇空间应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分散、无序扩张,城镇之间保留绿色开敞空间,力争水城相依、人与自然协调共生。B、沿江城镇发展轴加强扬州中心城市建设。特别要加强以“一体两翼”为核心的扬州都市区的建设,全面提高扬州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合理调整城镇布局,大力优化城镇空间,积极引导和推进重点中心城镇建设,努力提高集聚度。合理缩并小城镇,重点建设重点中心镇,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城镇建设注重疏密有致,保留适宜的绿色开敞空间。沿线小城镇应以规划为龙头,结合生产力布局调整,合理撤并,提高建设水平。加强区域生态保护。沿轴城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区域水厂,限制地下水开采,控制地面沉降。城镇建设体现扬州地方特色,城镇空间应强调生态化、个性化,通过绿色开敞空间构造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人居环境。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城镇交通区域化建设,统筹规划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系统。交通建设要按照市场规律,结合其他合适的交通方式,集约经营。建设区域性污水处理系统,治理区域污染。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沿轴城镇应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积极进行产品的技术更新、升级换代,减少产业同构现象。积极采用现代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使该地带成为引进、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重要基地。(3)生态空间A、生态敏感区生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丘陵区,包括高邮湖、邵伯湖、京杭大运河、广洋湖、芦坝水库、风岭水库、塔天水库、宝应湖、白马湖、江都绿洋自然保护区、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仪征铜山森林公园、扬州西部森林公园等。B、生态建设区通过区域及城市功能的建设将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域空间格局。围绕生态示范市的建设,全面整治扬州市域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美化城市面貌,是实现区域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扬州市域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和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4)市域周边地区A、南京市、镇江市扬州与南京、镇江在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定位、区域性基础设施、区域性服务设施等方面建设存在重大的关联性。南京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和车辆制造等为支柱产业,镇江以化工、造纸、建材、铝制品为支柱产业,扬州应以汽车、船舶、机械、纺织为支柱产业,形成都市圈内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南京、扬州、镇江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江苏省省会,长江流域中心城市之一;扬州是长江下游的工贸城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晖映的名城,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城市;镇江是全国主枢纽港之一,长江下游重要的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应整合三市的旅游资源,共同发展区域性的旅游业。加强宁镇扬沿江港口建设、江北沿江公路建设、南京与扬州的轨道交通建设等的区域协调,共同建设润扬长江大桥,共同开发润扬大桥旅游带。预留扬州与镇江长江第二通道的桥位(五峰山桥位)。围绕南京综合性、区域性的商贸中心,扬州应侧重建设专业性的市场与地区服务中心。B、泰州市协调沿江公路、港口的建设,宁启铁路,宁扬泰轨道交通的建设。促进沿江船舶产业的协调发展。联合泰州市加快扬州机场的建设,机场选址在扬泰之间的江都境内。C、淮安市与淮安协调淮扬铁路的选线,建议放在淮江高速公路的西侧,便于与铁路沿线城市联系。扬州市东部的西宜公路争取向北延伸,与淮安境内公路连接。与淮安市共同开发沿大运河旅游线路及环白马湖的水资源与旅游资源。D、盐城市与盐城联合实施宝应至盐城高等级公路。联合开发九龙口湖荡风光旅游资源。共同整治相关航道、水面,保护水环境。(二)背景变化 1、近两年来,我省陆续编制了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等一系列旨在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区域共同发展愈来愈得到重视。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让全省人民普遍享受小康生活。在本次的规划中,应进一步强调区域共同发展的理念,落实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2、扬州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起始阶段,与之相对应,城镇发展处于集聚发展阶段,从目前情况来看,小城镇还普遍存在“小而散”的状况,城镇集聚力度不够,应进一步从规划上对城镇体系与规模进行调整,为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3、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扬州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扬州正积极的呼应省委、省政府加快苏中沿江开发、促进苏中加速崛起战略的实施,抢抓当前国际及周边地区产业扩散和梯度转移的机遇,着眼于迎前接受上海、苏南经济辐射和更大规模地引进外来资本,着眼于传统生产力布局的大跨度调整和长江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把加快沿江开发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试图通过沿江开发,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新优势;引进吸收高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加大沿江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沿江园区开发建设步伐,建设新载体。用5年左右时间,把沿江建设成为全市工业的外资密集区、产业新高地和主要增长极。可以说实施沿江开发是扬州又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是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4、今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将“两个率先”确立为新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扬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结合“两个率先”的基本要求确定了未来几年扬州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本轮总体规划应根据“两个率先”的要求调整区域与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和其他相关的内容。(三)主要调整内容在肯定和尊重原规划关于城市化水平预测、城镇发展战略、城镇空间组织、城镇可持续发展以及开发建设协调管治等内容的前提下,对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调整:1、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两个率先”的要求以及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市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调整。2、对城镇等级与规模进行调整,进一步强化扬州、江都与仪征的一体化建设,在维持现有行政区划的前提下,从规划角度将三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沿江开发的需要,对仪征、江都两个城市的人口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根据仪征邻近南京化工园区、化工业和汽车业大力发展的现实,扩大仪征的人口与用地规模。3、进一步强化小城镇集聚力度,减少镇村等级层次,借鉴苏南一些城市的经验,扩大镇域管辖范围,加大村镇撤并力度,重点建设小城镇,逐步取消一般镇。(四)调整后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概要1、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富民强市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开放为动力,以富民为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艰苦创业,奋勇争先,全面实施“城市化、科教兴市、外引内联、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建立“市场体制、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技术和资金”五大支撑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2)、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3)、坚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提高第二产业,加快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巩固建筑业,壮大经济主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及区域性商贸业,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信息服务及中介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按照城市现代化和城镇集聚发展的要求,完善城镇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共同富裕。2、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保“两个高于”,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即确保经济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苏中其他城市、高于预期调控目标,在苏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力争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苏中第一。具体目标是,确保2010年、力争提前,全市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000元(约35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8%,分别达到16000元(约2000美元)和8000元(约1000美元),基本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目标,在苏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2018年、力争提前,实现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6000元(约7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0元(约4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0元(约2000美元),实现向“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生态园林城市”跨越的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3、城镇发展战略以区域的集聚发展为核心,推进沿江城市协调发展,培育发展中等城市,择优发展小城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沿江地区应加快构筑沿宁通交通走廊、沿长江岸线集聚发展的骨架,形成以扬州市区为核心,仪征、江都为两翼的功能强大、产业先进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同时加强、加快向北辐射;里下河地区城镇沿淮江交通走廊集聚发展,大力接受沿江地区的辐射,建设性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南北互动,促进市域城镇可持续发展。4、城镇空间规划以集聚发展模式的节网状城镇空间组织形式,形成一个沿宁通交通走廊、沿江岸线展开的扬州沿江城镇聚合轴;一条沿大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展开的淮江城镇聚合轴。加强对农业空间、生态控制区、生态建设区的保护,形成疏密有序,集中发展,开敞布局的区域城镇空间组织。1、沿江城镇聚合轴(宁通城镇聚合轴的组成部分)由沿宁通城镇发展聚合轴整体性向沿江拓展;形成以扬州中心城区为核心、江都市区、仪征市区为两翼协调发展的格局,是江苏省沿江产业带的组成部分,是南京都市圈的北翼,是扬州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2、淮江城镇聚合轴(新宜城镇聚合轴的组成部分)以江都、高邮、宝应等中心城市及邵伯、范水等重点中心镇为节点,纵向延伸扩展,并进一步向东部腹地辐射。5、市域城镇等级规模2001年底市域建制乡镇为98个,2002年底为93个。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完善城镇体系结构,规划调整扬州市城镇发展规模结构,对市域内的乡镇进行较大幅度的撤并,考虑到分步实施的要求,按每个县(市)选择1-2个小城镇作为重点中心镇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予以重点发展,共确定了8个重点中心镇;近中期保留50个左右的一般城镇,并进一步进行撤并,至规划期末撤并为36个。 规划至2010年,全市形成1个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约58个小城镇;至2020年,全市形成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约44个小城镇。2010年城镇人口规模等级一览表(万人)2010年城镇人口规模等级一览表(万人)等级规模(万人)数量(个)城镇名称及人口规模(万人)人口小计(万人)501扬州(80)8020504仪征(28)、江都(27)、高邮(22)、宝应(23)100248扬州(杭集4)、仪征(大仪2)、江都(邵伯4、宜陵4)、高邮(三垛3.5、临泽2.5)、宝应(范水3、射阳湖2)251万人左右50略60合计63265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等级一览表(万人)等级规模(万人)数量(个)城镇名称及人口规模(万人)人口小计(万人)1001扬州(100)10020504仪征(40)、江都(38)、高邮(28)、宝应(30)136368扬州(杭集6)、仪征(大仪3)、江都(邵伯5.5、宜陵5.5)、高邮(三垛5、临泽3.5)、宝应(范水4、射阳湖3.5)361236略46合计49318二、城市空间发展(一)城市发展方向回顾扬州城市发展至今经过数度的变迁,从春秋的邗城、汉朝的广陵到明清时代扬州城,城市发展的方位和走向随着扬州交通区位、城市防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代之前城市范围在蜀冈之上,唐代以后城市逐步向南迁移。由丘陵向平原过渡,并随着长江和古运河走势变化而逐步发展。建国后老城区作为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以居住为主要功能,兼有公共设施和少量工业功能。在五六十年代,城市依靠传统的水运优势在古运河沿线规划工业布局,东部发展纺织、食品、轻工业,西南和东北发展化工、建材业,南部发展机械加工业,西部发展大学教育业,至八十年代初,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东、南、西、北全方位沿老城区外围扩张与拓展的过程,主要是依托老城区既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沿道路轴线、沿河两岸不断向外围拓展和延伸。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格局是“依托旧城、边缘外延”,考虑到规划中的宁启铁路将在城市北部通过,北部地区地质条件较好,城市发展主要向北,即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并加以完善和增强,扩大城市规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也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时认为原有城市模式愈来愈不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古城保护、环境容量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规划中的宁启铁路将成为城市继续向北发展的“门槛”,原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不能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该轮总体规划中将城市发展方向调整为“保护古城、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简称“西进南下”。为有效保护老城区,在东部、北部存有不利发展因素的情况下,利用西部交通方便、地势有利等条件,加快建设西部新市区,为我市经济开发区及沿江港口工业区的建设发展,提供配套和服务,经过几年来的启动建设,已初见成效。(二)自然条件分析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分析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对城市布局结构形成和城市职能的充分发挥有很大的影响。具有2500年历史的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南临长江,东依淮河入口水道廖家沟,京杭大运河、古运河从城中穿过,是长江、运河的水孕育着这座古老而闻名的城市。邗沟、古运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扬州市区地势大致是西北稍高,而东南隅偏低,蜀冈一线的以北属长江一级阶地;以南为长江河漫滩地,整个地域背岗面水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水陆交通便捷,是建筑城池较为理想地域。扬州市区地质分布也是北部属上更新统下蜀期的亚粘土,地质条件较好,在历史上从春秋时代的邗城到唐代的唐子城都建于此。从北部向南的大部分区域属河漫滩地,多为亚粘土,砂土成分,地基承载力虽比蜀冈稍小,其地质条件还是较好,具有地形平坦开阔,地基较为稳定等特点,能适合各类工程建设的需要。扬州市属地台与地槽的过渡带扬子津地台中部,同属扬州铜陵地震带中段,据国家地震烈度分区划分属七度区,按七度区设防。扬州市属暖温带气候,是我国从副热带到温带的渐变地带,因靠海较近,又属海洋性气候,常年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东北风,年平均气温适宜,无霜期较长,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灾害性天气频率较小,有利于多种生物生长和繁殖,是自然生态与人类求存共生的最佳地域。根据不同的堆积年代和成因类型,按不同的工程地质分区叙述。(1)、老城区:按工程地质角度可分三个工程地质层:第1层:人工杂填土,由于受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内含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组成,此层土很不均匀,埋深在2.06.0米不等,在古运河两岸尤为突出,埋藏较深,承载力特征值fak约5070KPa。第2层:灰黄色粉土,为河流相沉积层,此层土为稳定土层,在层厚和强度上较均匀稳定,层厚约6.010.0米,承载力特征值fak约140160KPa,稍密中密状。第3层:灰色、青灰色粉细砂,各河流相沉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