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之道的艺术美.doc_第1页
中医养生之道的艺术美.doc_第2页
中医养生之道的艺术美.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养生之道的艺术美谈到养生,大家都知道,中医最具有特长,因为中医养生方法最行之有效。而且很多名老中医都是养生之道的践行者,也是修得养生之道“正果”的佼佼者。 这些名老中医之所以能在养生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效,最关键的是都能按照中医传统的养生方法和规律去生活起居,去为人处事,去工作学习,去运动锻炼。 所谓中医的“养生”,它的涵义远不同于现代所说的“卫生”。“卫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卫、防卫生命的意思,而“养生”,则不仅是保卫、防卫,更重要的是养护、保养、培养。它十分重视营卫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可见,仅仅“卫生”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够的。而重视“养生”才是主动的、积极的、全面的。而且,从中医的养生之道来看,它不仅有方法,而且有思想、有理论;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纵观“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早在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都曾投入养生研究。他们的研究并不在一般摄养祛病的具体方法,而是把对养生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作为宇宙观、人生观的有机组成,去探索深层次的精神修养艺术,设计自己理想的人生方式,并欲以此去体验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所以中国的养生学问,一开始就处于很高的起点。 神农尝百草、黄帝作内经、伏羲画八卦,虽是历史上的传说,而集先秦时代医学大成的黄帝内经行世两千多年,确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融汇贯通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科学知识,以及众多流派的医疗经验,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这就使中国养生之道这门学问从一开始就纳入了独特的科学发展轨道。所以说,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中医理论的经书、中医治病的法书,同时也是一部集中医养生之道大全的宝典,它是中国养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通观黄帝内经全书,不难看出,它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而且讲养生之道的理论和境界,它处处都包容和体现着人生哲学、美学和人生艺术的深刻内涵。 四时阴阳,以“顺适”为美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相依为命,共同存在。人是万物之灵,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只有靠大自然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藏象论亦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可见,人是离不开自然界的,离开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当然,自然界也要有人类,没有人类的自然界,是没有生机、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所以老子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也。”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样把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人是宇宙的缩影,人身虽小,融合天地。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地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神,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还有很多,总之,“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这些看起来,有些牵强附会,但实际上强调一个“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道理。强调了一个人与自然存在着一种“同构”的血缘关系。 既然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就应该首先掌握天地四时变化的规律,从而调和自身的生活起居,使自己能顺应、适应自然界,则自然界的一切都会转为维护生命、摄养身心的源泉,反之,不顺应或不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则必然会影响健康,甚至酿成疾病,危及生命。 所以,养生就是要使自己的活动主动顺应、适应自然,做到“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以保持“生气不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顺应自然的原则,主要是掌握大自然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适应性地调节人的摄生活动,诸如生活起居、形体劳逸、饮食情志、导引锻炼等方面,均应做到时顺地宜。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所谓“治”,就是治身养生。要治身养生:一是要顺应四时昼夜阴阳消长的特点,即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二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摄养方法。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的“西北之气散而发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精神情志,以“恬愉”为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这说明人的情志变化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表现,但亦须有度。过之,则易伤五脏,致人以病。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些人因情志过极而导致一病不起,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中还说:“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都是说,人若能充分利用喜乐这种良性情绪和心态,对气血的和调畅达是很有好处的,是有益于养生保健和健康长寿的。其方法就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学会自我愉悦,自我安慰,要善于主动发现和寻找生活的乐趣。要能做到知足者常乐,自得其乐,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笑一笑,十年少”,“笑”的确是治病的良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与别人攀比:他的工作为什么比我好?他的工资为什么比我高?他住的房子为什么比我大?提他当处长,为什么不提我?如此等等。要知道“人比人气死人”。攀比,必然使人产生无尽的烦恼,烦恼缠身,又必然饭吃不下,觉睡不香,久而久之,就会致病魔缠身,如此,则谈何健康?谈何长寿?弄不好还会一命呜呼!所以,内经中讲,要“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还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内经中说的这种“恬?虚无”的心态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很多人在气头上都爱说“没有过不去的坎”,甚至谈笑风生说“是非成败转头空”。但真正遇到具体事情时,却又是毫厘不让,寸土必争。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天翻地覆,不亦乐乎,甚至一气之下,就此“驾鹤西去”。 与此相反,红楼梦中的贾母则不然,她的确可谓是一个贤达慧秀女性的代表。贾母之所以能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高寿至83岁,重要的就是她“心宽神宁”、“豁达仁厚”、“乐观开朗”。她虽年高,却有兴看戏,一副“老小孩”的性格。她没有给人那种高高在上的“家长制”作风,而是“喜热闹戏文,更喜虐笑科浑”。还于儿孙们猜灯谜取乐,和晚辈、下人打成一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做孩子们的大朋友,对周围的人慈祥宽厚、和蔼可亲。所以,她能深得晚辈们的拥戴和孝敬。古云:“仁者寿”,“乐者寿”,“事若知足心常乐,人能无求品自高”。这显然是符合内经“恬愉”、“无为”、以德养生的观点的。 饮食五味,以“谨和”为美 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也就是说,“民以食为天”。但是怎样食,却是有讲究、有学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无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儒,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因此提出了“谨和五味”的养生原则,强调只有五味调和,才能使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 这一点,就是强调膳食营养均衡论。红楼梦中贾母秘诀除心态“仁慈”、“乐观”外,在饮食上不贪食、不偏食,注意避免肥甘油腻,并定期吃斋,适时采取饥饿疗法,平素亦很注意“饥饱适中”等也是重要的方面。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痹论也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见过分饥饿,会使人精气不足,而饱食亦易损伤肠胃,致人以病,甚而能酿痰生火,导致气滞血瘀,加速衰老,晚餐过量为害尤甚,因此,民谚就有“吃饭留一口,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孙思邈也讲“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这些都是有道理的。 有人曾对著名长寿之乡江苏如皋市几位百岁老人的饮食特点做过调查,他们最根本的秘诀在于: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远近搭配、凉热搭配,充分保证了身体能量和营养结构的均衡,从而为延年益寿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梁之变,足生大丁”。说明饮食还是以清淡为宜,“粗茶淡饭,乐活似仙”。“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这是我们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不断西化,加之各方面的需要,应酬太多,因饮食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病症越来越多。俗话说,“病从口入”,实际上,临床上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尿酸、脂肪肝等等病症都是吃出来的。因此,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至今仍是我们值得遵循的饮食均衡原则。 形神动静,以“兼养”为美 中医养生之道,十分强调“形”“神”、“动”“静”两个方面。形,指形体、身形。神,指精神、魂魄。形与神的关系是相互依存、须臾不离的。“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只有“形与神俱”,形神俱旺,人才能健康长寿,达百岁之期。 怎样才能做到,“形与神俱”呢?中医认为,“动养形”、“静养神”,也就是说,要想长寿,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形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内经中强调的“知养身”、“动作以避寒”,春三月,要“广步于庭”,夏三月,要“无厌于日,勤于劳作”等等,都是强调运动能使人健康。华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鸟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并创编“五禽戏”,成为健身术的代表套路。其后的“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许多运动健身的功法和套路,更是深受群众所爱。 不注意形体的运动锻炼,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后果:“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肾,久行伤筋,是谓无劳所伤”(素问宣明五气)。但“动”也要有适度。内经讲“不妄作劳”。孙思邈强调:“常欲小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无泄皮肤,使气亟夺”等等,都是说不适量的运动亦会影响健康。 至于“静养神”,是说人的精神心理的调养,要在静守中去体验。精神要“内守”,“上古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素问上古天真论)。这在我们今天来讲,就是修炼静功,调心、入静,或静坐,或站桩,总以清心入静,排除杂念,一心体会体内气血运行的变化,久而久之,则真气充沛,五脏安和,形神健旺,自会长寿。我省名中医李少波老先生高寿百岁,鹤发童颜,思维敏捷,正是得益于他毕生修炼“真气运行法”而从不懈惰。可见,人要健康,不仅要适量的体力劳动、体育运动,还要有适度的修心静养、脑力劳动。只有“神静则心和,心和则形全”,否则“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所以,要保持健康,就要形神兼养,动静结合,适量适度。关于这一点,我为内经“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一语配一下联:“养吾气,练吾精,全吾神,动静皆适度,吾身自归真”。人若能做到此联中所言,则自能返朴归真,同登寿域。 生活起居,以“守常”为美 中医养生之道,在生活起居方面,特别强调要“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起居有常,其实就是现在很多人主张的“习惯决定健康”。不良习惯是百病之源,而良好习惯则是健康人生的基础,是长寿的“银行”。 比如红楼梦中贾府里“睡子午觉”就是一种良好习惯。从内经中我们知道,人体的生发之机从子时开始。子时(23点1点)“一阳生”,是阳气发动,万物滋生的关键时刻;而午时(11点13点)则是“一阴生”的阴阳相交时刻。子时是肾所主时,肾水上升,可交于心火,则心火不至于过旺,午时是心所主时,心火下降,则肾水不至于过寒,此二时辰,能充足睡眠,入睡静养,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协调,人自精力充沛。所以,人除了晚上睡觉以外,还应顺天道自然的规律,于午间小睡午休,不仅可以储存精力,而且不干扰阴阳相交,自可使人健康长寿。 周身内外,以“通调为美 易经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通者,畅通也。从人体而言,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够健康长寿,这是因为身体不“通”的地方太多了。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官窍,乃至于肌腠玄府,处处都要保持通畅,不仅人体体内每一处都要彼此畅通,就是与外界环境、宇宙自然也要保持沟通。可以说,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通透的世界,与万事万物的联系也应该是“往来不穷”,协调和谐,相互交通。 人体内最重要的是十二经络、奇经八脉,首尾相连,如环无端,内联五脏六腑,外通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不可一处不通,特别是六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六腑直接关乎到人体的气道、血道、谷道、精道、水道等。如果这些地方有哪一处堵住了,哪怕是瘀阻了一点点,疾病都会闻风而至。如临床常见的胆道不通、女子的输卵管不通、老年人的心血管不通,还有平常的二便不通等。归根结底都是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