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教学设计0170.doc_第1页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教学设计0170.doc_第2页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教学设计0170.doc_第3页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教学设计0170.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教学设计北京七中 梁爽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1本课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课。课标要求为“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第四单元步入近代对近代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本课对于思想和科技的介绍是对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补充与完善。学情分析1 由于授课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开始学习物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很多物理学知识学生还未学到,理解牛顿的科学成就有一定困难。2 学生对牛顿等著名科学家多少有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能力。片段选择科学的革命牛顿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目标1.掌握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2. 通过对牛顿及主要成就的学习,培养科学的精神,感悟科学的力量;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牛顿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牛顿及主要成就体现出来的科学力量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一)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 探究学习(二)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文字史料 学习案例教学片段设计老师们好,我是梁爽,来自北京七中。今天我讲授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第22课科学与思想的力量,第二子目:科学的革命中第一个内容牛顿。环节一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这位思想家1727年在英国看到了这样一个葬礼。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棺椁后面跟随着成千上万的市民。人们将棺椁安葬在了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课件:威斯敏斯特教堂)你们可知道这里原先只安葬英国的王室贵族。现在安葬的是谁?大名鼎鼎的牛顿,他是第一位安葬在这里的科学家,正是牛顿引导了科学革命。我们这就来学习第二个子目:板书二、科学的革命板书1.牛顿教师:看到革命一词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展示幻灯片:学生回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教师:看看你们说的革命有什么共同点?这些革命都是政治革命,政治革命会引起社会制度的变革。刚才还有同学提到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有是什么类型的革命?它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场经济革命。咱们今天要学的是一场科学的革命。我们先来学习掀起第一次科学革命的伟大科学家牛顿。展示幻灯片:牛顿图片,你们都知道关于牛顿的什么?展示幻灯片:学生回答:一位英国科学家、物理学家、苹果落地的故事、万有引力等。教师:你们说了这么多,就是内容比较零散,能不能将它们分分类,英国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属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而万有引力则是牛顿的成就。板书(1)生平展示幻灯片:牛顿生平(英国科学家,1642年1727年)及牛顿大事年表(生卒年代,国籍,大事年表:中学、大学、当选皇家学会会长、加爵位)。(同时提问)关于一个人物的生平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生卒年代,国籍、主要人生经历等。牛顿生活在什么时代?17、18世纪。环节二 科学精神板书(2)成就教师:刚才我们也不少牛顿的成就,现在我们结合教科书将牛顿的成就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概括。出示幻灯片:学生整理的牛顿成就,学生案例一教师:这是高畅同学归纳出来,说说看高畅同学主要归纳了哪些内容,她归纳的怎么样呢?(由学生点评高同学作品,有分类、具体内容介绍、对牛顿的评价)特别是她还加上了对牛顿的评价,他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为什么说牛顿是奠基人?学生:省略不出示教师:近代自然科学在天文学、力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和化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而牛顿一人就在天文学、力学、数学三个方面取得如此成就,他是当之无愧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一个人取得了这么多成就,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展示幻灯片:问题:哪些优秀品质促成了牛顿的成就?展示幻灯片:学生回答结果教师:好,说的都不错,但是我们看看大家说得都准确吗?比如聪明是指人的思维能力强,不是一种品质,动手能力强似乎也不属于品质,如果我们改一下变成“勇于实践”,这就是品质了。虽然这些用语不够准确,但这些也都属于牛顿成功的因素。展示幻灯片:能否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展示幻灯片:学生案例二(小学课本图片)教师:好,刚才赵圣同学讲到小学语文课学过的风车的故事,并认为这个故事能体现出牛顿这些(勇于实践、勤奋、百折不挠)优秀品质,总结的不错。还有其他同学要发言吗?展示幻灯片:学生案例三教师: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牛顿善观察、爱思考的优秀品质。这件事发生在1665年,也就是说牛顿在1665年就开始研究万有引力了。可是直到22年后,1687年这一理论在被公诸于世,这是为什么?学生:省略教师:有的同学说是因为他到那时才完成研究,真的是这样吗?我给大家介绍介绍当时的情况。我们都知道有一颗著名的彗星哈雷慧星,它是以著名天文学家哈雷的名字命名的。1684年一天哈雷拜访牛顿。当谈到有关天文学的学术问题时,牛顿拿出写好的关于论证“万有引力”的论文,请哈雷提意见。哈雷看后,对这一巨著感到非常惊讶。他欣喜地对牛顿说:“这真是伟大的论证、伟大的著作!”他劝牛顿尽快发表这部著作,以造福于人类。牛顿没有听从朋友的劝告,而是经过长时间的一丝不苟的反复验证和计算,确认正确无误后,才于一六八七年将自己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牛顿和牛顿以前的人们把科学就称为自然哲学,所以这部书也可以称做科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中,牛顿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力学三大定理。而这时距哈雷的拜访已过去了三年。想一想,牛顿没有早些发表的原因是什么?(展示幻灯片)展示幻灯片:学生回答,求真务实教师:求真务实,总结的不错。展示幻灯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牛顿的优秀品质,这也正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有同学问了什么是科学精神呀?想想,苹果的故事反映了牛顿什么优秀品质?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其实牛顿的勤于思考就是一种科学上敢于置疑的精神,而他的勇于实践,就是科学上的实证精神。这些科学精神促成牛顿的成就。(提问:我们要是具备了这些科学精神就能取得牛顿这样的成就吗?牛顿成就的取得与他所处的时代有没有关系呢?)展示幻灯片:英国皇家学会及学会宗旨教师:牛顿生活的17世纪,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崇尚科学已成为欧洲的社会特点,1660年世界第一个科学组织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这个学会的宗旨就是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这个时代为牛顿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促成了他的非凡成就。牛顿一生最著名的著作就是原理。教师: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影响面并不大,因为大多数人看不懂,但就在少数能看懂的人之间它引起了极大反响。环节三 科学力量板书(3)影响科学的力量展示幻灯片:(自然科学)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预言了一颗巨大彗星的重新出现,这颗彗星果然于1759年再次出现,与它上一次光临地球整整相隔76年,人们为它定名为哈雷彗星,这只是牛顿对于自然科学众多影响中的一个小例子。而事实上牛顿的影响早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1727年目睹了牛顿葬礼的伏尔泰深受震撼,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展示幻灯片:伏尔泰名言(五尺小人)(教师:你又是怎样理解伏尔泰这句话的?永恒的规律、五尺高的小动物分别指什么?)学生回答:万有引力定律、人。教师:永恒的规律指的是什么?万有引力定律,以万有引力为代表的自然法则。五尺高的小动物指的又是什么?人。人不遵循这个规律行不行?不行。这个规律谁提出来的?牛顿。牛顿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伏尔泰,伏尔泰认为这种规律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在社会生活中。伏尔泰回国后将牛顿的著作翻译成法文,大力宣传牛顿的思想,就是想以牛顿的思想来引导法国人民去探寻人类的社会,因此,牛顿成了启蒙思想家们的第一位精神导师。牛顿的影响,早已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面貌,继而又影响到整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展示幻灯片:牛顿伏尔泰启蒙运动展示幻灯片:板书(全部)教师:在牛顿以前人们是怎样看世界的?那时人们往往将自然界的现象归结于神的意志,是牛顿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的规律,揭开了自然界神秘的面纱,由此开启了人类探寻世界的新历程。一场新的革命科学革命就这样开始了。教师:前面我们讲了很多牛顿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在今天的社会有如何呢?(展示幻灯片:牛顿对今天社会的有哪些影响?)展示幻灯片:牛顿杂志教师:牛顿几乎已经成为今天科学的代名词。展示幻灯片:物理老师的话教师:我们物理老师的话有是什么意思呢?牛顿的科学成就至今仍为我们所用。展示幻灯片:科技成就教师:牛顿的影响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