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_第1页
课时跟踪检测(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_第2页
课时跟踪检测(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_第3页
课时跟踪检测(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_第4页
课时跟踪检测(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莆田模拟)下图为某位学生的电脑屏幕截图。该同学查找的资料最有可能用于研究()A“五四运动对上海服装演变的影响”B“五四运动时北京学生运动”C“五四运动时上海底层百姓的生活”D“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关系”2(2012郑州期末)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A爱国精神B民主精神C团结精神 D科学精神3(2012福建三校联考)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对此评价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其中,“开天辟地”主要是指()A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口号B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C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D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4(2012温州高三学期初联考)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5(2012赤峰优质高中一模)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君主立宪派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6“北伐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虽然中途夭折,但这次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中途夭折”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联合绞杀B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理论未贯彻C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D没有组成强大的中国革命联盟7(2013河北高三模拟)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他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重此问题”这说明当时()A一些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左”倾错误开始滋长C组织工人运动仍然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8(2012苏北四市二模)在一封“致中央常委”信函中,有这样内容:“常蔚:我与平兄已于十九日到港,二十日开会报告一次。此间完全接受紧急会议之决策,并决定暴动计划蒋系人物均已离粤贺、叶军队之有口口口十九日已抵兴宁,但未证实。雷(署名);八月二十二日。”对此信解读正确的是()A此信写于“北伐战争”时期B“紧急会议”指长征途中“遵义会议”C“暴动”基于“工农武装割据”D“贺、叶军队”指南昌起义中的革命军9(2012郑州质检)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这里“最基本条件”指()A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B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工农红军C实行“工农武装割据”D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10“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农民起义道路这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为代表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中国共产党人仿中国的历史传统而创造的道路是()A组织城市武装暴动B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C俄国十月革命道路D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1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此后中国革命()A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C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12大革命失败后,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国共产党反思、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于是在国共对峙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反思、总结和探索,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下列选项能说明这一时期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有()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正确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A BC 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北大学生许德珩晚年回忆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强权。”胡适后来也说,当年陈独秀和蔡元培这些“威尔逊主义麻醉之下的乐观者带动一般天真烂漫的青年学生也跟着他们渴望那奇迹的来临”。一旦坏消息传来,“这个大打击是青年人受不住的。他们的热血喷涌了”,结果是“一个壮烈的爱国运动”。梁启超次年反思道:“我们中国人一年以前期望国际联盟未免太奢了,到了如今,对于他的失望又未免太甚了。“当初”威尔逊一帮人调子唱得太高,我们听着了,以为理想的正义人道霎时可以涌现,以为国际联盟这个东西就有锄强扶弱的万能力,不独将来的和平靠他保障,便是从前的冤抑也靠他伸理。其实天下哪里有恁么速成的事。”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与海外国民党同志书(1920.1)材料三对于(五四运动期间)工人罢工,孙中山与他的助手戴季陶交换了看法。戴认为:“许多无组织、无训练,又没有准备的罢工,不但是一个极大的危险,而且对工人本身也是不利的如果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不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思想上、知识上来领导他们,将来渐渐地趋向到不合理、不合时的一方面去,实在是危险的。”孙中山深以为然:“你这个意思很好群众的知识是很低的,要教训群众,指导群众,或者是教训指导知识很低的人。”陈平原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回答:(1)材料一中的“公理”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前国内知识界期待“公理战胜强权”的背景。(8分)(2)据材料二、三,孙中山在五四后思想观念有了什么变化?在此后的革命活动中有何体现?(8分)(3)结合以上分析,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中国红军长征记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长征开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坏,党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中国红军长征记材料三 “(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请回答:(1)遵义会议着重解决了什么问题?材料一强调了什么问题?(4分)(2)据材料一、二,说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的原因。(10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的?(6分)答案阶段验收评估(七)1. 选D本题考查五四运动。A项只反映图中四则材料中左边的一则,故排除。C项只反映下边的一则材料,其他材料无法看出与下层百姓有多大关系,排除C项。B项与材料中的地点不符,排除。四则材料有学生,有革命者,有普通百姓,涉及到各个阶层,故选D。2. 选B“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基本要求,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项。3. 选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其主要“新”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等方面。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党的“二大”上制定的。4. 选B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注意题干时间“1923年12月1日”,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A项说法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是领导农民运动,C项不符合题干。D项没有体现题干内容。5. 选D本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解。根据时间提示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6. 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是客观方面的原因,不是主要原因;B、D两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7. 选A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大革命时期,中共犯了右倾错误,没有掌握武装力量。8. 选D根据材料中信息“暴动计划”“蒋系人物均已离粤”“贺、叶军队十九日已抵兴宁”以及写信时间综合判断,此信写于八一南昌起义后。因而贺、叶军队应为南昌起义军。9. 选D根据相关所学,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才能充分发动农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红色政权才能够发展。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是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本题选D项。10. 选DA、C两项都属于第一条道路。B项迷惑性较大,其实B项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农民起义方式。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进行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截然不同,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农民起义道路也不同。故答案是D项。11. 选B诗歌描述的是红军长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C项;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排除D项;红军长征将党的军队主力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的陕甘宁边区,革命的中心地区随之转移。12. 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中等。做题时只要知道北伐战争发生于国共十年对峙之前,便可选出答案。13解析:第(1)问结合巴黎和会中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的内容和实质回答。第(2)问对比二、三两则材料得出孙中山对工人运动和帝国主义态度的转变并加以分析。第(3)问根据巴黎和会以及国民大革命的史实得出结论。答案:(1)公理:威尔逊“十四点原则”。背景: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2)变化:认识到社会力量的强大;明确了反帝的主张;主张由资产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扩大革命基础。体现:将三民主义阐发为新三民主义;赞同国共合作,提出“三大政策”。(3)启示:中国社会的发展不能寄希望于外部因素的支持和援助,需要靠自己努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14解析:第(1)部依据材料信息回答。第(2)问结合遵义会议的意义回答。第(3)问根据所学从红军长征对工农红军、中国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