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案例.doc_第1页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doc_第2页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doc_第3页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 初读课文,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2)、 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3)、 完成思考与练习自学部分,了解诗人独特的意向选择。二、 教学课题使学生了解徐志摩诗歌柔美细腻的风格,积累人生经验,陶冶自己的性情。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三、 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语文版九年下诗歌单元第二课,诗歌是我国文学园地里一朵盛开的鲜花,五彩缤纷,长盛不衰,同时诗歌又是语言的精华,形象的艺术。再别康桥是中国20世纪里一首出色的现代别离诗,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学生在品读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新课标关注学生多方位的情感体验的要求。教学重点:1.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百度中搜索:英国剑桥简介,徐志摩本人经历简介,本诗写作背景介绍。在百度中搜索再别康桥课件,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制成PPT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准备。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徐志摩和康桥的资料。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再别康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教学设计作参考,补充自己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课文的朗读视频,课堂上示范给学生朗读。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个适合的背景音乐,课堂放给同学们,让学生随背景音乐朗读,让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诗歌产生切身体验。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重新设计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四、 教学方法本首诗歌的语言优美,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是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贯穿全文。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赏析、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为了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我在“百度”中搜索了范读视频及相关的背景音乐,本诗的歌曲,从而使学习气氛活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五、 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出示课件)【百度图片】图片一/inc/King%27s_Chapel.JPG【百度图片】图片二/images/thread/9e/97/9e97b66e4a745ed3dab3fe6b1d3d942d.jpg【百度图片】 图片三/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4%D9%B1%F0%BF%B5%C7%C5%CD%BC%C6%AC&in=3240&cl=2&lm=-1&pn=2&rn=1&di=5871818808&ln=2000&fr=ala1&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9&-1【百度图片】图片四/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4%D9%B1%F0%BF%B5%C7%C5%CD%BC%C6%AC&in=18765&cl=2&lm=-1&pn=23&rn=1&di=20654429670&ln=2000&fr=ala1&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2&-1那么诗人和如此优美的康桥又有什么样的离别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1、阅读注释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百度图片】徐志摩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4%D9%B1%F0%BF%B5%C7%C5%CD%BC%C6%AC&in=18765&cl=2&lm=-1&pn=23&rn=1&di=20654429670&ln=2000&fr=ala1&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3、再别康桥创作后在当时的影响【百度图片】图片:歌剧再别康桥首登大剧院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4%D9%B1%F0%BF%B5%C7%C5%CD%BC%C6%AC&in=3240&cl=2&lm=-1&pn=2&rn=1&di=5871818808&ln=2000&fr=ala1&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0&-1【百度图片】图片:首演歌剧/hqyl/2009-11/06/content_8924598.htm三、 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3、欣赏配乐诗朗诵【百度视频】朗读视频/rzli080808/118115374、体会、找差距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句式:四行一节(整齐)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百度视频】天地 背景音乐/m?word=mp3,%CC%EC%B5%D8&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CC%EC%B5%D8+%B2%CC%D6%BE%D6%D2%D3%EB%D7%AF%D7%D3%B5%C4%D2%F4%C0%D6%CB%E6%CF%EB+%D7%AF%D7%D3%B9%C4%C5%E8+%D2%F4%C0%D6%3A+%C8%AB%D0%C2%B4%分小组朗读,并分别对各组的表现加以评价。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讨论问题:1、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3、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此题让学生重点放在对诗歌的不同意象的赏析明确: 1、(美丽),可以说是风景如画。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2、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3、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前四节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对重点意象分析:1、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2、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五、全诗总结: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六、学生诵读,并背诵。可继续使用背景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在情境中记忆。【百度视频】天地 背景音乐/m?word=mp3,%CC%EC%B5%D8&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CC%EC%B5%D8+%B2%CC%D6%BE%D6%D2%D3%EB%D7%AF%D7%D3%B5%C4%D2%F4%C0%D6%CB%E6%CF%EB+%D7%AF%D7%D3%B9%C4%C5%E8+%D2%F4%C0%D6%3A+%C8%AB%D0%C2%B4%七、迁移练习: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百度视频】王菲 再别康桥 本课结束。/f/44540.shtml八、作业:1.朗诵、背诵该诗; 2.将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附板书: 再别康桥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语言: 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 音乐美意境: 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六、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放在朗读和对诗歌意象的把握以及为何要用该意象而不用同类的意象等方面,旨在探索中华文化传统的远远历史以及为此而创造出的经典的意象。 总的来说,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诗歌朗读指导抓得好,自己能做到声情并茂;教材处理合理,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思路清晰,能深入文本,分析到位;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课件制作精美。 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导入尽管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回忆旧知,启迪新知,带动学习兴趣,但不是很简洁,时间上控制不到位,有拖沓嫌疑。 2.、分析课文时,过于注重意象分析的到位,面面俱到,没有取舍,有平均化力气的现有,重点不够突出。 3、设置问题没有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问题没有层次感;也缺乏循循善诱的启发艺术。 4、教的多,练得少,教练结合的 时间搭配不是很科学。 5、时间把握不够准,有拖堂现象。这可能与教学内容多,教者的取舍不到位有关系。七、 教师个人介绍省份: 辽宁省 学校:沈阳市一四五中学 姓名: 王会英职称: 中学一级 通讯地址:沈阳市沈河区文化东路39巷6号 电话编:110015我从教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