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读书笔记.doc_第1页
中国法制史读书笔记.doc_第2页
中国法制史读书笔记.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经国治民之典与中国文化之笔记初读这本书时,是被它的引子部分吸引的。引子如是说:历史曾是那样的慷慨,它曾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个地区,培育了21个世界奇葩(汤因比历史研究);但历史又是那样的无情,那些林林总总文明硕果到了今天,有的消亡了,只留下几处废墟供人凭吊(如巴比伦文明);有的成为人们考古、发掘的对象(如玛雅文明);有的则突然中断,默默无言的沉睡了数个世纪(如古希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惟有中国的文明薪火不断、绵延不绝,成为古代文明硕果中惟一的剩存、健在者。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奇迹,是世界发展中的一个难解之谜。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间,南亚的印度人、西亚的西伯莱人、南欧的希腊人和东亚的中国人,几乎是不约而同的达到了文化史的一个临界点,开始形成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辩证的而不是刻板的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学说,并首次用完整的典籍将其记载下来,从而使得此前处于萌芽状态的、散漫的宗教、科学、文化、史学、哲学成就得以凝集、综汇和升华。这些第一次强有力地歌咏出诸文明民族“元精神”的为数有限的典籍。可以称之为“文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首推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经典老子、庄子。墨家圭臬墨子,法家的集大成韩非子,皆为元典之尊。军事鼻祖孙子兵法、医学宝典黄帝内经亦入元典之列。数千年来,中国思想家们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对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作了大量详细的论述,也因此几千年来不断巩固着政治权利在社会上的支配地位。而在古代政治思想家们设计出来种种政治方案中,周礼是最早、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范本。周礼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典章制度领域。与论语、孟子相比,周礼非常注重把道德伦理落实到操作层面,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唤起内心觉悟的道德说教层面上。周礼之所以具有重视重视制度建设和操作实施的特点,是因为它汲取了法家“课群臣之能”、“偱名而责实”的治官之术,从而比论语、孟子等更具可行性。周礼以儒学为本,兼取法、阴阳五行思想。周礼所言设官采用天、地、春、夏、秋、冬分配六个部门的政务,天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地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春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夏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秋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冬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六卿分职,各律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呈现出的是井然有序的政治蓝图。于今而言,有可取之处非形式,实质焉,各官各司其职,所司之职平而均,互不制约,天平正而不倾, 当今体制实课采纳此思想。所谓先民智慧,皆具有普遍性,提供的是无限的精神空间,而非面积固定的死框架,“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春秋繁露精华)所言极是。徒有形式的形同虚设终究非长远之见。周礼试图建立的是“君主民本”的政治结构,君主专制是核心、灵魂,而“民本”是基础、前提,看似矛盾,却也反映了一种现象,此所谓君主专制,实非法家所言赤裸裸的专任暴力,周礼太宰中反复强调“以地得民”、“以贵得民”、“以贤得民”、“以道得民” 、“以族得民” 、“以利得民” 、“以治得民” 、“以任得民” 、“以富得民”。而法家采取的是愚民、弱民政策,商君书中详言弱民之术主要是严刑苛罚和奖励告奸,“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永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只知宗族利益,不知君主利益)”“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相比而言,周礼民本思想恰恰体现的是当今世界主流思想。周礼中通过内朝、外朝;君主集权、大臣分权;中央大一统、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弹劾、谏议;“六官”、六部;基层组织、保甲制度;“以族得民”、政权族权统一,来具体体现政治结构,完善程度令人惊讶。历史辩证法揭示:发展不是简简单单的生长和增进,它往往不一定呈直线式进步,而是通过一系列螺旋式圈层实现的。这样“回复”便不总是重复往昔,而可能是一种上升的形式,是“唤醒”事物在其开端时即已蕴蓄着的可能性的一种形式。周礼中的法网是由情、礼、法共同编织的。法本身来自于天理或天道,天为阳,地为阴,阳支配阴,所以天官居首,地官居其次,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因此赏以春夏,刑以秋冬。这样,法要服从天理是显而易见了。除此之外,发还要顺乎人情,其主张以教立国,德主刑辅,明德慎罚,明刑弼教。富民教民和刑罚相结合,这是大司徒的职责:(对其中几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粗俗看法,有不对之处请老师指正)给每家每户分配土地和救济灾民。用道德礼仪生产技术教育民众。官制法与行政法“八议”和特权法直觉体验和坐堂问案“三策”与会审制度“三宥”与慎刑“三赦”与矜老恤幼正当防卫直诉制度血亲复仇人员编制的法制化“刑三典”与刑法的“世轻世重”以刑罚辅助道德教化的推行。道德刑罚化,刑罚道德化,对于中国,如今人们没有了一种潜在道德的约束,可以说,只要不触犯法律就可以为所欲为,然而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要求,其实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流着传统血液的,就刑法针对对象而言,不管什么朝代,坏人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可与言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与之言,失言,知人不失人亦不失言”对于所教无类的孔子,都不见得会对牛弹琴,世间终是有不可教化之人。因此我觉得大可不必为了避免反面的出现而重刑次德,相反,我们应该做的是重德重理念重一种普遍的规范,中国讲求一个“和”字,讲求过犹不及,这些的前提不就是有一个人们普遍的规范存在吗,法律到底还是应该针对少数人存在的,对于民众,道德二字分量很重。泛道德主义与泛刑法主义相结合。泛道德主义就是说将道德意识约为扩张,侵犯到其它文化领域;泛刑法主义是说在道德规范调整失效后,便用刑法来规范排挤了民事和行政法律规范的作用。这种结合的后果就是重刑轻民,夹杂在刑法中的民事法律规范重点保护的也不是权利,而是要求尽义务。这种思维惯性一直存在到当今,现在大多数人头脑中依然认为法律就是刑法,以一生没打过官司为荣,认为法律针对的是坏人。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这是强调法制宣传可以预防犯罪,法律一制定出来,立即公布于众,以扩大影响,张贴告示、讲读律文、印册发行。如此宣传法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