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子街导游词.doc_第1页
瓦子街导游词.doc_第2页
瓦子街导游词.doc_第3页
瓦子街导游词.doc_第4页
瓦子街导游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客家祖地、旅游胜地上杭瓦子街“寻根访古游今”!千年古城闽西上杭,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我们今天游览瓦子街可略见一斑。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时雨记碑(北面)。你们看:时雨记的作者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县人。他少年时学文习武,在状元父亲(王华,明成化十七年状元)的教诲下,十分刻苦,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守仁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后擢右佥都御史,续任南赣巡抚。因其“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谥“文成”公。据上杭县志:大事记载:“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南赣巡抚王守仁奉命驻县(上杭)”。王守仁在上杭期间,可说演绎出了一幕幕呼风唤雨、关注民生、顺应民意、贴近民心的“政德工程”的场景,数百年来,一直铭记在上杭人民心中。如在上杭南门汀江“筑浮桥”,解决了百姓千百年来“摆渡过江”之痛苦。又如天大旱,搭行台,“祈时雨”,解除旱情,适务农事,深得百姓赞许。大家看时雨记碑(南面),就可以追忆到当年的情景。(指着碑文)这就是当年王阳明手书的时雨记,后勒石碑文以作纪念。 时雨记碑文正德丁丑三月,奉命平漳寇驻军上杭。旱甚,祈于行台。雨日夜,民以为未足,逮四月戊午班师,雨,明日又雨,又明日大雨,民乃出田。登城南之楼以观,民大悦。有司请名行台之堂为时雨,且曰:民苦于盗久,又重以旱,谓将靡遗。今始去兵革之役而大雨适降,所谓王师若时雨,今皆有焉,请以志其实。呜呼!民惟稼穑,德惟雨,惟天阴騭,惟皇克宪,惟将士用命效力,去其莨蜮,惟乃有司实耨获之,庶克有秋。予何德之有,而敢叨其功。然而乐民之乐,亦不容于无记也。是日参政陈策、佥事胡琏至,自班师,遂谒文公祠于水南,览七峰之胜概,归志于行台之壁,赋诗志喜焉。时雨记意译 明朝正德丁丑年三月(1517年农历三月),(我)奉朝廷之命平定漳城之叛乱,驻军于上杭。当时天大旱,(我等)于行台祈雨,当日就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农夫以为雨量不够,等到四月戊午班师归来,(我再祈雨)下了雨,次日又下雨,又次日下大雨,农夫就下田插秧了。(我)登上城南之楼观看,百姓十分高兴。官员请求把行台的清风亭命名为“时雨堂”,而且说:百姓苦于叛乱已久,又加上旱灾,以为什么都没有了。如今刚平定叛乱而且大雨适时降临,这就是王师如及时雨,如今都有了(指既平息叛乱,又下了大雨)。(他们)请求我记下当时的真实情况。呜呼!百姓只是求得稼穑(好收成),德政只求得“及时雨”,惟求上天能安定下民,惟求皇上能立宪,将士献身为国出力,除去那些奸污邪恶,只要是官员们让百姓锄草结果有好收成。我有什么德行,何敢叨念这功名。可是乐百姓之所乐,也应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天参政陈策、佥事胡琏到了,我就班师回杭,于是一起去拜谒了水南的文公祠,游览了七峰山的胜景,回来就在行台的墙上赋诗记下这喜庆的事。上杭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5月公布时雨记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王阳明在上杭还写了驻上杭行台时征漳寇有感、上杭喜雨(三首)、行台夜坐怀友、回军上杭、再过行台有怀等(详见王阳明全集)。 导游词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古牌坊流芳坊。它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距今将近500年的历史。流芳坊是当时明王朝(明武宗皇帝)“封奉议大夫户部郎中吴谷用、户部郎中吴湘立”的。你们看牌坊上有(恩荣)字样,就是朝廷(皇帝)“恩赐荣誉”(给予官员本身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即封典)的意思。“流芳”是流传芳名于后世,即“流芳百世”的意思。从牌坊勒石上可看出,此牌坊于明清两代经吴氏后嗣(子孙后代)多次维修。你们看牌坊上有“南京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吴湘”和“南京户部郎中父吴谷用”等字样,可见吴谷用与吴湘是父子关系。经查考有关资料:吴谷用,字时济,以子湘贵,胜运里汤湖人,(封)赠南京户部贵州司郎中。吴湘,吴谷用之子,字茂泰(又茂参),胜运里汤湖(今闽西上杭稔田丰朗村)人,明洪武年间荐科举人,官至南京户部郎中。吴氏后嗣(子孙后代)为官者众多,如吴澄(吴湘之子),字维清,明永乐年间举人,任浙江缙云教谕,后升处州。吴琚(吴澄之子),字廷佩,明成化年间举人,任浙江桐庐知县。还有吴湘之曾孙吴珂,明正德年间举人,任山东寿张知县;吴璲,明成化年间例监;吴彦,明例监,任湖广靖州同知。吴世海(云南嵩明州同知)、吴岳(广东香山教谕)、吴绍周(江西南康主薄)、吴学渊(北京承运库大使)等等,真可谓“光宗耀祖” 矣! 导游词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上杭孔庙。它坐落在汀江河畔的县城东门学坪,故称学宫、儒学,又称文庙,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迄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你们看:整座孔庙端庄雄伟,巍然壮观,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庙宇高阁飞檐,殿堂金碧辉煌,其建筑与雕塑技艺极为高超,有“古建堪称世孤例,宫体殿式臻造极”之赞誉。上杭孔庙系福建现存的历史较悠久,保存尚完整的古建孔庙之一。2001年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请大家看孔庙门口这块“下马碑”,上面刻着“奉旨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意思是“奉南宋赵理宗皇帝命令,所有一切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了这里,一律下马(朝拜孔夫子)”。在封建社会,所有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见到此碑,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以表对孔夫子的尊崇之意。这是“棂星门”,是过去孔子拜天地的地方(喻义“祭孔”如“祭天”)。这是“泮池”,“泮”即“泮宫”(古代学校),过去读书人考上秀才称“入泮”。这是“状元桥”,清同治十年(1871年),上杭籍丁锦堂状元曾过此桥;1961年,事隔90年,全国高考状元丘维声(上杭稔田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亦曾过此桥,故称“状元桥”。这是“戟门”,过去要三品以上官员才可立“戟门”,它是“高官显贵”的象征。由此可见,孔子地位之高。殿前有东西两廊和名宦祠(过去陈列有在上杭当官且有“政绩”的“名宦”事迹)、乡贤祠(陈列有上杭“乡贤”事迹)。你们看这两块石碑,刻有“宸翰程子动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的行为规劝、告诫)、“宸翰程子言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的言语规劝、告诫)。另一块石碑已风化,字迹模糊,刻有“宸翰宋儒范氏心箴”(宸,原指帝王的宫殿,这里尊称孔庙;翰墨,借指文字、文章。这是宋代儒士范仲淹内心的规劝,告诫)。三块碑文与译文详见上杭孔庙碑刻解读(2008年省客家杂志第2期)。上杭孔庙以大成殿为主体,分前、中、后三门。你们现在看到的“万世师表”匾额,是清康熙年间奉立的,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大殿正中供奉的孔子铜像高2.4米,重600余斤。经查考有关资料,上杭自建庙立殿,每岁春秋祀孔,据精诚报载:上杭县最后一次祀孔为1947年9月28日(农历8月27日),正值孔子诞辰日和民国期间之教师节。“是日上午零时举行祀孔大典。县长齐登莱主祭任正献官,林志光干事长、陈奋飞副参议长、罗师昌教育科长任分献官。”随着环球“尊孔崇儒”热的升温,近年来,慕名来杭参观孔庙的中外人士愈来愈多,这座古老的庙宇正焕发出中华建筑艺术之青春,成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寻根谒祖、尊师重道揽胜之圣地。 导游词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来到了太忠庙(又称大忠庙)。该庙原先祭祀唐朝开元年间进士张巡(御史中丞,与都察院都御史平级,相当于今日省检察长。)太忠庙始建于县东北兴文坊,明嘉靖二年(1523年)毁,十九年(1540年)重建于城外北山,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迁建于今址,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里人重修。据上杭县志祠祀志载:“景忠之典也。旧时地方官春秋致祭,邑人岁祀,亦冠诸庙,忠义之感人深矣。其(张巡)统兵驻节或立功,或死事,赫赫在人耳目,因而祀之者则有。”1929年9月下旬,当中共闽西特委、上杭县委从庐丰迁入上杭城后,朱德等红四军领导就在太忠庙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红四军第一次至第六次党代会分别在湖南、江西召开;第七次党代会在福建龙岩召开;第八次和第九次党代会均在上杭召开)。会议讨论了红军法规、党代表权力、政治形势、红军行动计划和军队纪律等问题,并选举产生了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由于会议继续实行“由下而上的民主,政治上失去领导核心,缺乏必要的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而在会上放手自由讨论,结果无组织状态开了三天会,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尽管如此,客观地说,红四军“八大”为在古田召开的红四军“九大”奠定了思想基础,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会后,红四军在上杭“分兵活动”,上杭县由此组建了总工会,又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上杭县苏维埃政府”,可以说开创了“红色政权”的新局面。大家看了太忠庙(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旧址)的碑文(北面为“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简介”、南面为“太忠庙简史”),也许会提出“当年为什么要建庙纪念张巡?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等诸多问题。我们翻开唐代历史,尤其人物传记,就可以在访古查史中寻找我们需求的答案。张巡(708757)唐代河南南阳邓州人,是“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张巡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出生于河南南阳邓州。他从小就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文不打草稿,落笔成章,长大后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安史之乱时,张巡誓死守卫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他虽为文官,但精通兵法,屡次击败叛军,后终因寡不敌众,战死于睢阳。张巡殉国时,身首支离,芮城、邓州和睢阳三地皆招魂而葬。他死后被追封为“通真三太子”。张巡领导军民英勇杀敌,赢得了军民的信任。有一次,张巡于府衙设皇帝画像,率全军将士朝拜,然后将劝降六人责以大义斩首,这样更坚定了将士守城的决心。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把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毫不要。这次大捷之后,朝廷拜张巡为御史中丞。到了当年七月,叛军再次围城。这时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饿了只好吃树皮和纸。守军也只剩千余人,瘦弱得拉不开弓,而且外无救兵。这时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留存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这时,张巡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来吃了,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巡还对接近城墙的叛军将领晓以忠义,劝其反正。而被张巡策反的李怀忠等许多人,都能死心塌地帮助张巡守城。直到当年10月,当叛军再次攻城时,守城士兵已无战斗能力,睢阳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许远及以下将领都成了叛军的俘虏。张巡毫无惧色,非常镇定。叛军主帅尹子琦劝他投降。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于是,尹子琦将张巡及其部将南霁云、姚(门言)、雷万春等36人同时杀害。张巡终年49岁。张巡坚守睢阳,与占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