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第二课).doc_第1页
留侯论第二课).doc_第2页
留侯论第二课).doc_第3页
留侯论第二课).doc_第4页
留侯论第二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留侯论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基本观点 2.掌握本文论说的艺术特色 3.掌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基本观点 2.掌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讲读法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串讲课文在前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教师自由提问,适当补充。1、卒(猝)c 然临之2、刀锯鼎镬hu 3、虽有贲bn育 4、倨j 傲鲜xin 腆tin 5、肉袒tn 6、圯y 上老人1重点词语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副词,实在)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14、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15、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1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17、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18、三年而不倦(厌倦)19、油然而不怪者(坦然)20、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2.一词多义过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见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其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3古今异义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油然而不怪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使受惊,使发怒)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5固定短语所以“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以为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6重点语句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6)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7)非子房其谁全之如过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二、解题1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2解题留侯论,集中论述了张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但是,苏轼的立论,是建立在破除陈见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的众多学者,大都认为张良得益于圯上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因而“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所以,在文章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辈的对话。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自己的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韩信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作者引证史实层层递进,流转变化,不离其宗,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虽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3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并非体魁雄伟、英气非凡的人物,而是貌若妇人的文弱书生。他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三、比较阅读指定学生个人朗诵课文,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比较苏轼留侯论的见解与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一)课文中包含着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谈谈吗?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读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二)为了进一步了解苏轼文章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我们可以阅读一下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记载,通过比较、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1比较苏轼留侯论的见解与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的不同之处,完成下面的表格。圯上老人是谁?圯上老人的意图 张良成功的原因 张良的状貌与志气司马迁的看法 鬼物,谷城山下的黄石;预见张良“后十年兴”。为授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有兵书貌柔不称其志气外柔内刚苏东坡的意见 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且其意不在书。”“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因“能忍”正是其“过人之节”2圯上老人对张良的启发,司马迁和苏轼强调的有哪些不同?明确:司马迁史记着重在圯上老人赐给张良一本“读此,则为王者师”的太公兵法。苏轼认为“其意不在书”,其意在于:圯上老人看到张良“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深为痛惜,所以他“倨傲鲜腆而深折之”,使张良深刻体会“忍”字的重要性。授书只不过是形式,太公兵法要在志远才高的豪杰之士的手中,才能发挥效力。3根据课文的内容,讨论苏轼所提“忍”字的内涵。作者所说的“忍”指什么?明确:(这里所说的忍,是有所为的忍,是谋略的忍,不是放弃斗争的忍气吞声,是为了大有作为的“忍小忿”,“忍小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就大谋”。)文中以郑伯、勾践、高祖为例,说明“忍”的内容,一定要有度量,能“下人”,二是“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则“忍”除了“忍耐”的度量外,还要有智慧,是道德的修养,也是过人的才智。4思考小结我们刚才讨论出来的不同点,在课文里都有体现。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是一篇史论散文,大概是东坡读史记的心得。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推翻旧案,另辟新意,这样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与王安石的张良诗比较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1 与王安石的张良诗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这三件事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明确:文章评述了留侯的三段经历:寻人刺秦、圯上受书、辅汉建功。这三件事紧紧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对比,观点更加鲜明而有说服力。寻人刺秦;圯上受书;辅汉建功。2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明确:层次结构分析: 全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至“而其志甚远也”。将“匹夫”之勇与“大勇者”之勇相比较, 指出“大勇者”之“不惊”与“不怒”正是缘于他的“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为下文论说张良奠 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从“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至“非子房其谁全之”。论说张良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 并最终辅佐刘邦建立帝业。这一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为第二自然段,对张良“圯上受书”的流传之说进 行辩驳,进而指出圯上老人正是见“其能有所忍”,“可以就大事”而受之书;第二层为第三自然段,以鲜 明生动的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只有“忍小忿”才能“就大谋”。第三层为第四自然段,以项刘楚汉之争为 例,论证正是由于张良能够“忍小忿”,所以才能“就大谋”,也才能够辅佐高祖刘邦建立帝业。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自然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反衬其大勇大智,回应文章开始的“天下之大勇者”。四、鉴赏阅读(一)研习“对比衬托”的手法1文章在论证上,大量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知识链接:对比,是互相比较,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就会显得更鲜明。衬托,是在比喻的基础上,一方衬托另一方,效果是使被衬托一方的特征更加凸出。一般来说,衬托的一方是陪衬,是次要的,被衬托的一方是主要的。一般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同类的事物从正面陪衬,是正衬;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从反面陪衬,是反衬。2本文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手法?明确:论大勇的能忍与小勇的不能忍,是对比,而且带有“反衬”的性质。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句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正衬“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引楚汉相争:项羽,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刘邦,能忍,“养其全锋,以待其弊”。以项籍之不能忍,衬高祖之能忍,这是反衬。以子房状貌乃如妇人女子,反衬子房能忍,以及志气非凡,表明不能以貌取人,是反衬。(二)形象的比喻,会使论说生动浅出。本文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呢?明确:1“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连一根发丝都不能相容,比喻境况十分危险和紧急。2“千金之子,不能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用“千金之子”不能死在盗贼手里,来比喻子房不能忿而走险以轻死,应当能“忍”。附:板书设计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忍)寻人刺秦不忍圯上受书能忍辅汉建功用忍张良貌如女子,其实隐忍非凡一字立骨,层层深入对比衬托,另辟新意艺术特色举要: 1、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文章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 “忍”。然后以“忍小忿而就大谋”为线索纵贯全篇。圯上老人之所以屡次“倨傲鲜腆”目的就在于要教给 张良学会“忍”。然后举出历史上的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和项刘楚汉之争的事实,进一步论说,只 有“忍”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否则只有失败。可谓一以贯之,滴水不漏。 2、转承开阖,妙趣横生。对于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之事,人们引以为奇,甚至将“老人”视为“鬼物”。 作者在此却另辟他说,指出“圯上受书”乃“圣贤相与警戒之意”,而非“鬼物”所为。接着作者将笔锋猛 地一转,又出惊人之语,大胆指出,圯上老人受书其意却不在书,而在折张良“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 而就大谋”;而张良之所以最终成为“豪杰之士”并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原因也不在所得之兵书,而在圯上 老人的“倨傲鲜腆”使其学会了“忍”。这一转承开阖,使文章另辟洞天,妙趣横生,可谓“一语空际掀翻, 如海上潮来,银山蹴起。”(沈德潜语)文章最后以张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