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班级类别: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过程与方法目标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教具多媒体教 学 过 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前我们学习了他史记中的一篇作品鸿门宴,这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史记中另一篇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解题 1.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全书共130篇,包括下列五种体裁:本纪(12):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世家(30):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列传(70):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表(10):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书(8):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都属于传记文。三、了解背景: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国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物。赵依仗廉颇、蔺相如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护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四、展示字词缪公(m ) 避匿 ( n ) 缪贤 ( mio)汤镬(hu) 虽驽 (n ) 肉袒 ( tn )盆缶 (fu ) 案图 (n ) 可予不 (fu )渑池(min) 诈 佯 (yng ) 列观 (gun )皆靡(m )传舍 (zhun )甚倨( j ) 不怿(y ) 衣褐 (y h ) 睨柱 (n )四、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12节: 廉蔺简介 313节: 完璧归赵。 1416节: 渑池相会。1721节 负荆请罪五、集中学习113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3、落实文句翻译。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义责秦王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坚明约束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提出希望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F、出使结果如何?“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表现方法: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5、学生诵读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建议备课组长签名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班级类别: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过程与方法目标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教具多媒体教 学 过 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一、集中学习1416节。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酣 “秦王饮酒酣”中的 “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斗争A逼秦击缶 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B扬献秦都 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二、集中学习1721节。1、学生朗读,翻译。2、品读讨论: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人物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征1有智谋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2勇敢,机智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3爱国,忠心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廉颇的性格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2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3勇于改过,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勇于认错秦昭王的性格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刻画人物方法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1、通假字可与不:不,通“否”。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2、一词多义负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乃使其从者衣褐(让)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左右欲引相如去(拉)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3、古今异义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布衣之交布衣,平民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乃使从者衣褐衣,穿名词作状语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使动用法完璧归赵完,使完整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意动用法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5、文言句式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我为赵将被动句而君幸于赵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倒装句宾语前置:何以知之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建议备课组长签名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班级类别: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课题苏武传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班固及汉书。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教具多媒体教 学 过 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一课时学习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3、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稍迁至栘中厩(ji)监;数(shu)通使相窥(ku)观; 汉天子,我丈人行(hng)也;既至匈奴,置币遗(wi )单于; 后随浞野侯没(m)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nzh)归汉;置煴(yn)火,覆武其上; 拥众数万,马畜(ch )弥山;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2通假字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收藏。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3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4词类活用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名词活用(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5特殊句式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1)传记的一般写法: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最后为作者评说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 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苏武传 遭遇 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结局: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建议备课组长签名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班级类别: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课题苏武传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班固及汉书。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教具多媒体教 学 过 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二课时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二、问题探究(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6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4、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建议备课组长签名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班级类别: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课题张衡传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四书五经六艺,文中各官职)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2、指导学生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张衡的种种优良品质。教具多媒体教 学 过 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衡少善属文(sho)不好交接俗人(ho) 累召不应(yng)五载复还(hu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a游于三辅(于,介词。表处所,在;) b虽才高于世(表比较;)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表范围,在方面;) a因入京师,观太学(因,介词。趁(机会) 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通过、藉) c伺者因此觉知(因为;) a公车特征拜郎中(召,动词)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象,证据,名词。) 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精心,形容词) b以精铜铸成(纯,形容词) 3翻译句子,指出各句包含的语法现象。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状语后置。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范晔(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学家。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2、张衡介绍 张衡(78-139),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文学家。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3、关于后汉书 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笔流畅,即具有史学识见,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四、结合课文语句,识记下列文化常识:1、文史专名遂通五经,贯六艺(1)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举孝廉不行 (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2)举:推荐(被)举荐任官连辟公府不就(3)辟:征召,招来授官。(被)召(4)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5)就:就职,任职。公车特征拜郎中 (6)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征拜尚书 (7)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出为河间相 (8)出:离京去外地为官。衡下车 (9)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视事三年 (10)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1)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累召不应 (12)召:召请来授官。 (13)应:应职,接受官职。拜为上卿 (14)拜:任命。授给官职。再迁为太史令 (15)迁:调动官职。左迁,降职贬官。再转复为太史令 (16)转: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17)徙:调动官职。上书乞骸骨 (18)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学校及相关词语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1)太学:最高学府。(2)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五、文章结构分析。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的材料的?列出它的结构提纲。 分析: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 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结构提纲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张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能。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介绍张衡辉煌的科学成就。 (1)张衡的潜心科研 (2)张衡的不慕名利 (3)张衡的重大发明 第三段(第5自然段):介绍张衡杰出的政治才干。 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建议备课组长签名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班级类别: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课题张衡传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四书五经六艺,文中各官职)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2、指导学生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张衡的种种优良品质。教具多媒体教 学 过 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二课时一、文言基础知识展示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常从容淡静 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举孝廉不行 古:不去(应荐)。今:不可以。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古:篆,篆文。文,通“纹”,花纹。今:汉字的一种书体。覆盖周密无际 古:四周严密。今:周到细致。振声激扬 古:激越、传扬,此指清脆响亮。今: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奋起来。寻其方面 古:方向。今:事情或事情的一面。衡下车,治威严 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上下肃然 古: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今:十分恭敬的样子。中有都柱 古:大。今: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2、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解释。时天下承平日久 名词作状语,“当时”衡少善属文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妙尽璇玑之正 形容词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二、问题探究1、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是怎样写的?分析: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都是。本文也是开头介绍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2、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格?分析:他的可贵品格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他不慕名利,先是“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以后做了官,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他也无所谓,由此反复说明了张衡的高洁。不仅如此,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的风气,经十年苦心构思写成二京赋用以讽谏;一上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将图谋不轨的“奸党”“一时收禽”,都反映了他对当时奢靡庸俗风尚的不满和对不轨行动的斗争。这是他从容淡静、不尚虚浮的品德。 二是“无骄尚之情”。他年少时便“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全面发展,甚至“才高于世”,却始终“无骄尚之情”,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不尚虚浮而又谦逊踏实的品德,他才能把全副精力扑在科研工作上,在获得两次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观察天象博览群书的客观条件之后,浑天仪、灵宪、算罔论,乃至候风地动仪得以相继问世。3、张衡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是主要通过具体、详细地介绍他的重大发明地动仪来说明的。文章这部分是怎样记事状物的? 分析:文章是按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民航维修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职导游实务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航空器维修工程师考试题及答案
- 机务的面试问题及答案
- 外汇质押人民币借款合同(样式一)
- 总工程师面试题库及答案
- 高速公路路道施工合同(3篇)
- 超高清传输协议-洞察及研究
- 安徽导游资格证面试题及答案
- qc精益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职业本科《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 血常规室内质控模板
- YY/T 1943-2024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的包装实施和应用
- 盾构施工基本原理及操作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法
-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超级演说家
- T-CUWA 20059-2022 城镇供水管网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
- GB/T 32066-2024煤基费托合成液体石蜡
- 雅典帕特农神庙古希腊建筑典范与历史见证
- GA/T 2019-2023公安视频监控视频存储技术要求
- 2024零碳建筑评价标准
- 机械设计基础(第六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