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4-6《小石潭记》.doc_第1页
课课练4-6《小石潭记》.doc_第2页
课课练4-6《小石潭记》.doc_第3页
课课练4-6《小石潭记》.doc_第4页
课课练4-6《小石潭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 二 语 文 课 课 练初二语文课课练 编号: 课题:小石潭记 命题: 做题: 审核: 班级: 姓名: 得分: 用时:约30分钟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清洌( )为坻( )为屿( )为嵁( )参差( )佁然( )俶尔( )翕忽( )幽邃( )寂寥( )悄怆(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或加横线的词1从小丘西行 2.心乐之 3下见小潭 4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嵁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10.潭中鱼可百许头 11. 明灭可见 12.日光下彻 13.影布石上 14. 乃记之而去 15.俶尔远逝 16. 斗折 蛇行 17.似与游者相乐 18.潭西南而望 19. 往来翕忽 20. 皆若空游无所依 21. 凄神寒骨 22.不可知其源 23.寂寥无人 24. 其岸势犬牙差互 25. 悄怆幽邃 26.以其境过清 27. 佁然不动 28.隶而从者 三、翻译下列句子1.如鸣佩环,心乐之 2. 全石以为底 3.近岸,卷石底以出 4.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7.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斗折 蛇行,明灭可见 9.其岸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根据要求默写课文1、作者“心乐之”的原因: 2、写鱼儿轻灵游动姿态的句子: 3、间接描写“水清”的句子是: 4、小石潭得名的原因: 5、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句子是: 6、描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 写其动态的句子是 7.柳宗元因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所以心境悲凉凄怆,暗示他当时心境的句子是: 五、简答1. 小石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请结合课文简析。 2.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 “似与游者相乐”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不矛盾吗?为什么? 郑梁梅中学初二语文课课练 编号: 课题:小石潭记 命题:马清华、张婧 做题: 审核: 班级: 姓名: 得分: 用时:约30分钟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清洌( )翕忽( )邃( )犬牙差互( )寂寥( )佁然( )俶尔( )悄怆( )( )为坻(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心乐之 3、水尤清洌 4、青树翠蔓 5、蒙络摇缀 6、潭中鱼可百许头 7、皆若空游无所依 8、日光下彻 9、影布石上 10、佁然不动 11、俶尔远逝 12、斗折蛇行 13、明灭可见 14、其岸势犬牙差互 15、凄神寒骨 16、悄怆幽邃 17、 隶而从者三、解释下列多义词全石以为底 潭西南而望 以 卷石底以出 而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为 清 为坻,为屿, 水尤清冽 不可知其源 其岸势犬牙差互 可 其 鱼可百许头 常蹲其身乃记之而去 如鸣佩环 之 环心乐之 四面竹树环合 四、翻译下列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简答题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进行对话。 3.面对小石潭这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作者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是为什么呢?请简析。 4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你就此作些品析。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郑梁梅中学初二语文课课练 编号: 课题:小石潭记检测 命题:马清华、张婧 做题: 审核: 班级: 姓名: 得分: 用时:约30分钟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或画横线的词语。1从小丘西行 2.心乐之 3.下见小潭 4.水尤清冽 5.悄怆幽邃 6.蒙络摇缀 7.潭中鱼可百许头 8.佁然不动 9.俶尔远逝 10.往来翕忽 11.潭西南而望 12.斗折蛇行 13.明灭可见 14.寂寥无人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全石以为底 潭西南而望 以 卷石底以出 而 乃记之而去 以其境过清 跪而拾之以归 项为之强 以其境过清 为 清 为坻,为屿 水尤清洌 不可知其源 其岸势犬牙差互 可 明灭可见 其 常蹲其身 鱼可百许头 其间千二百里 乃记之而去 如鸣佩环 之 心乐之 环 昂首观之 四面竹树环合 三、翻译下列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简答题。1课文第一段怎样突出了小石潭“石”的特点? 2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你就此作些品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请找出来并说说变化的原因? 5. 文章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征,又在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感受。请联系具体语句说说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和作者的感受,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6.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进行对话。 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郑梁梅中学初二语文课课练 编号: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命题:嵇娟 做题: 审核: 班级: 姓名: 得分: 用时:约30分钟 一、本文的作者 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三苏”,同属“ 唐宋八大家”。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 3.遂至承天寺 4.怀民亦未寝 5.相与步于中庭 6.庭下如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 9.寻张怀民 三、翻译下列语句。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主旨句: 2.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3.本文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色的句子: 4.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找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6.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7.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念”的结果是: 8.作者夜游的原因: 9.作者寻张怀民的原因: 10.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的词语: 11.文中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词语: 五、研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各题。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这个字透露出哪些信息? 3.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 4.简要分析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的含义。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6.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记承天寺夜游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7.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9如何理解“闲人”? 10.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11.本文有些平常的字,却包含有丰富的含意,值得玩味。如“念无与乐者”句中的“念”,“寻张怀民”句中的“寻”,试选择其中的一例,谈谈你的理解。 12.全文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好在哪里? 14.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郑梁梅中学初二语文课课练 编号: 课题:阿里山纪行 命题: 杨玲 欧阳艳 做题: 审核: 班级: 姓名: 得分: 用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风靡 堪称 静谧 山岚 人迹hn 至一泓 d听 红桧 雄踞 镶嵌 二、诗文名句填空 落红不是无情物, 。 海内存知己, 。人生自古谁无死? 。 ,城春草木深。商女不知亡国恨, 。 ,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修改病句。周老师,打扰您了!我是刘丽的哥哥刘刚。通过父母的来信,使我知道了妹妹想辍学打工的事。请您转告她,只要她好好学习,我才砸锅卖铁也要供养她!请她千万不要因为家里眼前的困难而放弃学业,不要像我因为没文化没技术下死力也挣不了几个钱。请您一定务必再劝劝她,我们全家都会感激您的!修改1: 修改2: 修改3: 四、仿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五、阅读阿里山纪行的第8、9节,回答问题。1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答: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大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它有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答:_ _ _ _3“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 4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答: 5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从语言的准确性上去品析。围绕神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领悟。) 六、阅读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回答问题。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默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舞台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