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1页
长文短教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2页
长文短教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3页
长文短教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4页
长文短教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文短教的思考与实践芳草地国际学校 张龙一、何为长文短教?所谓“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内容丰富的课文;所谓“短教”,就是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凸显重点,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训练,把握本质,对教材做出艺术化的处理。二、长文短教的目的和意义所谓“长文短教”,并不是简单地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由原来的两课时压缩为一课时,更不是不教,而是需要我们找到一种对“长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文虽长,却可短教。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凸显重点,尽可能地挖掘文本的魅力,深入浅出,更好地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率,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选取文章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来教,以此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长文短教着重在一个“短”字上,教师如何短教,学生如何精学呢?(一)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教学这个对话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避免繁琐的分析”。教师对教材进行面面俱到的、繁琐的分析,对学生来说,他所获得的信息是繁杂的,缺少秩序的,有用的与无用的、正确的与错误的、新的与旧的信息,信息论上称为噪音。它们混在一起,就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过程中,该学的学不到家,不用学的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很少。对此,信息论认为,必须把有用的信息和噪音(无用的信息)隔绝开来,对噪音进行消除、过滤,把人真正需要的信息凸显出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长文短教,就可以做到突出重点,避免繁琐地分析,让学生紧紧抓住训练重点,学懂、学通、学透,学会学习。(二)领悟叶圣陶教材观20世纪70年代末,叶圣陶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努力。因此,面对长文,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课文只是例子,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文本的教学价值,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来教。(三)教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未来人生存的基础,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社会开启富裕之门的钥匙。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语文学习不仅仅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理性之趣,理性认知。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六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仅仅依靠在课堂上实现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在有限的课堂上把教会孩子学习作为第一要务。换句话说通过老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精学,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优化,学会学习。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长文短教促使学生思维发生变化,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是一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七届教学研讨会上曾说过:“要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把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变成自觉的行为,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变成运用策略的教学。三、长文短教的思考与实践(一)“实无所舍,亦无所得”“舍”引发的思考在长文短教时,一定要注意取舍之道,长文如何恰如其分地取舍至关重要。哈默顿曾说“阅读艺术就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部分”。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就必须教孩子学会阅读,摒弃繁琐的分析,将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舍弃删减,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削枝强干,追求简约而厚重的教学,教孩子有用的语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已有的认知,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绝不是零起点,在课堂教学之前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了解课文的条件。因此,在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不到。一篇课文,要探究的问题有很多,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也有很多,但我们要明白,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全部得到解决。因此,要抓住最适合学生完成的目标去探究,大胆舍弃其余。当然,舍弃并不是真的舍弃,而是临时把它“寄存”起来,在别的课文中再把它突出出来,这就是“长文短教”的 “舍得”观。例如在最后一头战象自掘象冢这部分内容中,作者对战象如何挖象冢做了大量的描写,先后七次在“挖”字上下功夫,这部分内容也相当精彩,但是我选取了最震撼人心的三个场景进行教学,同样达到了目标。课文内容包罗万象,知识点千头万绪,教师要善于取舍,做到缝纫巧裁衣,教师巧裁文。(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取”蕴含的艺术懂得取舍,才能有所侧重,从而有所突破。“只取一瓢饮”,取的又是什么呢?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思考:1.立足教学内容的简约何为简约? 与刘勰说的“精约”相类。简约不是简单摹写,也不是简陋肤浅,而是经过提炼形成的精约简省。是在舍弃中获得收益的最大化。在教学中,要使教学任务明确、精简,最终达到高效。(1)优化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始和归宿,是教学的方向和灵魂。教学目标必须是明确的、有效的。教师应依据文本内容和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贴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对于长课文来讲,教师应注重目标意识的优化。目标的设置应该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依据学段目标、单元总体目标和组成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各自内容及其特点各有侧重的制定目标,进而实现单元整体目标的有效达成。例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适合教的内容很多:1. 省略号的作用。2. 抓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3. 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动作、语言表达情感。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5. 学习作者善于联想的表达方法。6. 外貌、环境对描写人物的作用。面对众多的目标,教师要捕捉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文本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文本进行一番“望、闻、问、切”的基础上,再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这节课的重点目标是第三点、第四点。这样就做到了教学目标的优化。(2)理清线索在确定教学目标后,面对长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的不足。也可以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省时高效。根据不同的文本提取相应的线索。1理清事件发展线索对于事件线索很清晰的文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到事件发展的这条线索,帮助学生快速读懂课文。例如在讲窃读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我是如何窃读的”这条明线“赶、找、读、放、走”,通过这条线索,让学生填空感受我窃读的心情“()赶、()找、()读、()放、()走”。学生填空的过程就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明写惧怕暗写快乐的窃读过程。这样既理清了这条线索,又读懂了作者的写作方法。2理清人物情感线索。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信息,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对于侧重写人的文章,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才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经过提炼,让学生明晰线索,最终达到长文短教。如人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她是我的朋友,讲述的是孤儿院的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还是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在讲解阮恒献血这一过程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阮恒的语句: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教学时让学生用几个词语来形容阮恒心里的想法,当学生概括出阮恒的心理变化“担心害怕畏惧恐惧开心”时,学生就充分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了人物。这篇课文虽然长,但是情感线索理出来,就变得简单了。再如讲解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时,为了突出女娲的品质,我将课文进行重组,引导学生感受女娲内心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当学生理解了女娲当时的心情是”轻松着急焦急兴奋”时,学生一定会读出女娲是个甘于奉献、救苦救难的神与人相结合的形象。通过挖掘情感线,学生对理解人物的品质便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引导学生抓词、抓句进行琐碎的分析,从而做到省时高效。 (3)提炼概括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释义为归纳、总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使文章更简明,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长课文来讲,概括可以使课文变得更简约。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用“喂、唤、忆、谈”便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一头战象,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四个情节:战后幸存、重披象鞍、回到战场、光荣归去便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又如将相和这篇文章中有很多蔺相如的语言,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并且引导学生概括,就会十分准确的分析出蔺相如的品质。 “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15个城来换,我就把宝玉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15个城,我一定把宝玉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上前一步说:“这块宝玉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15个城,所以把宝玉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宝玉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15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在认识人物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蔺相如的四句话,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璧”概括小标题。在概括出护璧、夺璧、撞璧、送璧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同学们,在此基础上,你们能再添加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字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概括成:(智)护璧、(巧)夺璧、(勇)撞璧、(妙)送璧四个小标题。在这里教师不仅训练了学生概括小标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手段巧妙地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加深了一层。由此可见提炼概括对于长课文来讲多么重要。2.凸显文本的情感关系:1.情感浓郁是长文共有的特点。穷人最后一头战象卖火柴的小女孩凸显情感教学,也是诸多名师的教学策略。2.长文在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来教的时候,很容易把情感割裂,导致支离破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句话的意思是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能够被人理解。 由此可见,情感是多么重要,对于长文来说,更是如此。一篇长文有可能有多种情感点在里面,我们如何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1)把握情感基调面对长文,开课之时,我们就应该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基调,确定基调后,找出需要品读的文字,以情入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快捷、迅速地入课,直奔重点。例如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开课请学生找到表示老人与海鸥关系的词语:亲昵、亲属、亲人等等,接着让学生想想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亲情。然后教师顺势总结,往往抓住了几个关键词就把握住了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情感基调定好,我们才能够做到如刘勰所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2)挖掘情感支点文字背后都蕴含着无穷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随着文字的情感共生、共通、共振、共鸣,要随着作者情感的起伏而起伏。所以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就应该找到情感的支点,学生学习时,引导着他们走入作者的情感。只有把握住一篇文章的情感支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深悟内涵,走入作者的心灵,实现四心共振,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如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支点是先写老人对海鸥的情与爱,再写海鸥对老人的情与爱。这么长的课文,我们在教学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兴奋点。所以我先引导学生走进海鸥对老人的情感,回来再看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最后再次走进海鸥对老人的这份情中去。由此可见,把握情感支点,是实施长文短教的一个很好的途径。(3)构建情感延伸对于长文来说,因为它长,蕴含的内在精神自然就丰富。仅靠一、两节课是不能全部深入理解的,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还需要找到一个情感延伸的点,让学生去探寻。如最后一头战象的课尾,我抛出作家的一句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如果想更多的了解这句话深刻的含义,请阅读沈石溪的相关作品。在老人与海鸥的课尾,也有这样的环节:“理解这句话了吗?我真的相信天下万物本是同根同心,相信冥冥中有一种共通的语言.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阅读邓启耀的博客。”一篇课文学完了,应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认知形成可持续发展,应该引起孩子无限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会涌动。达到“课结束,意犹存”的境界。3.关注教学内容的组合长文短教更需要研究如何巧读课文,精选课文内容,组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练、高效、有用。 (1)迁移组合在这里,重点谈段的组合和篇的组合这两个方面。1段的组合被打动的,被感染的一定是印象深刻的,有力量的教学。作者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有时候是笔尖倾泻出来一气呵成的,有时候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我想不管是一时倾泻还是精心构思都有内在的情愫在里面,因此一篇文章当中,肯定有几处是最感染读者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这几处最动情的语言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认知,让情感生发、聚合、涌现。例如:在讲解女娲补天时,教师可以这样组合:当灾难降临在人间的时候,女娲的表现是:她急忙起床 当她看到许多人在挣扎的时候,她的表现是: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当人们救上来了,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时,她的表现是: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女娲带给人们的是,留给自己的是带给人们的是,留给自己的却是这样的组合带给学生的是深邃的思考。在讲解最后一头战象时,文章有2000余字,从这两千余字中,我找到了三处语言让学生深入感知:一日做士兵,终身是战士,嘎羧永远忘不了陪伴它的象鞍没想到老朋友。它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永远忘不了那曾经洒过鲜血的战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最后,嘎羧来到了曾经埋葬八十多头战象的百象冢。它的英灵和战友们同在。“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生命已经结束,但是它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呢?忠诚!战士的本色!勇敢,要坚强!精神,信念,品格这个环节,带给孩子的冲击是巨大的,这样的群组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二次冲击,洗涤的是孩子的心灵。 当我们把最感动我们的段落或者最重要的段落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学生的情感一定会得到延展、得到爆发,而我们感受到的一定是灵动的课堂,富有深度的课堂。2篇的组合高年级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地摸索规律,对于一类文章,或者是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都可以巧妙的组合教材,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发现写法、规律、不同,从而提高效率。比如在讲白鹅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和白公鹅这篇文章作比较,发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行文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2)在修辞手法上,拟人和反语手法的运用。 不同点:(1)语言风格不同。由于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两位作家的语言也带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如,前者把鹅称作“鹅老爷”,后者说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读来给人以不同的形象感。(2)叙述的语气不同。虽然两位作者都是非常喜欢鹅的,但从叙述中,却能感觉到不同的语气。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揶揄,如“我们的鹅老爷”,“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作者作品相同点不同点丰子恺白鹅1. 行文结构:先概括后具体。2. 修辞手法:拟人反语语言风格:鹅老爷叙述语气:善意的揶揄叶 诺索夫白公鹅语言风格:荣膺海军上将军衔叙述语气:轻松、调侃这样群组后两个人不同的写作风格就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这样的群组,就做到了高效、精炼、有用。(2)对比组合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教学长文中适当地运用对比,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通过对比,引发思考触动学生思考的教学是最有效的。语文课堂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尽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真思考,发展学生的真思维。在生命生命一课中,教师做了这样的对比:杏林子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十二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我的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心一点点死去。我曾经以为,我已经死了。我活着到底是干什么?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而在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中,她这样写到:“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当学生说杏林子的态度有变化,由绝望变成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时教师再次引导:是什么改变了她对待生命的态度?让我们走进生命生命这篇文章。这样的对比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了想了解杏林子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阅读欲。通过对比,学生期待深层次阅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2通过对比,丰富认知作为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对孩子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课文中的一些例子就有很好的价值。尤其是高年级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经典人物出现,如: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周瑜等等。如果能够真正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学生的人生观可能就会有很大的转变,文中人物的力量会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甚至是血液中,对他们起到积极作用。在讲解将相和时,教师抓住对比点来突出人物特点。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两次交锋中凭着勇敢机智、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廉颇不服气了,二人出现了不和。廉颇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给他难堪不可!”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为的是赵国的利益。”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读两段话,找找两个人有什么不同之处?经过讨论,学生会发现二人性格不同:一个直率,一个谦逊;会发现对待对方的态度不同:一个轻视对方,一个尊重对方;会发现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一个想着个人,一个想着国家。通过对比,学生对人物的特点认识更加深刻,尤其是对廉颇的不服气、蔺相如的避让有了清晰的认识,更加认识到二人由不和到和是源于相同的思想基础,那就是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通过对比,丰富了学生的认知。3通过对比,优化思维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学习应该突破事实性学习,把方法更多的应用与迁移,我们通过对比这种策略内映的是学生思维的优化过程。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在讲解最后一头战象中有这样的比较环节:嘎羧昔日的表现是这样的:“嘎羧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嗒嗒地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像脱水的丝瓜。”而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