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旅教1班贺紫文20088205.doc_第1页
毕业论文-旅教1班贺紫文20088205.doc_第2页
毕业论文-旅教1班贺紫文20088205.doc_第3页
毕业论文-旅教1班贺紫文20088205.doc_第4页
毕业论文-旅教1班贺紫文2008820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保护研究与建议 旅游管理教育专业08级: 贺紫文 指导老师:于丽娟摘要:古建筑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产水平、工艺水平及风俗习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它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更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进行文化型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很多都将围绕着各式各样的古建筑而开展,一旦这些古建筑出现损坏或毁灭,游客的旅游行为会受到阻碍,甚至中断。笔者通过青城山实地走访和游客问卷调查,针对古建筑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游客行为及游客观念角度出发,分析青城山道教古建筑损坏和保护效果不佳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使其更好地为四川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其特有的效能。关键词:青城山;古建筑;自然损坏;人为破坏;保护机制 The Protection Re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s of Qingcheng Mountain Taoist Ancient Buildings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He Ziwen Instructor:Yu LijuanAbstract: Ancient architecture reflects an era of social production level andtechnological level and custom, have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It is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rrie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In the process of the argumentation of tourist activities, tourist travel behavior many will be around all kind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once these ancient buildings appear damaged or destroyed, and the tourists travel behavior will be hindered, or even interrupted. The author of the field and tourists visit qingcheng mountain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view of the ancient building protection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visitors and tourists Angle concept behavior, this paper analyzes ShanDaoJiao qingcheng ancient poor effect damage and protect the reason. For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make it bet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sichuan province develop its peculiar efficiency.Keywords: Qingcheng mountain, Ancient architecture, Natural damage, Man-made destruction, Protection mechanism前言 人文旅游资源是先辈们用智慧和血汗凝聚而成,也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独一无二的财富,更是历史演变的结果,是时间堆砌的产物。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形态各异,风格独特,构思巧妙的各种古建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产水平、工艺水平及风俗习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而在文化型旅游活动的进行中,游客的旅游行为很多都会围绕着古建筑而进行,在行业运转和旅游行为进行过程之中,或多或少将会对古建筑造成一定影响。另外,受自然条件等原因,也会给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造成阻碍。所以,我们必须在开发利用古建筑的同时,还要思考怎样将古建筑保护下去,更好的传承下去。只有受到科学、完善、全面的保护,我国古建筑才能更好的在旅游业中发挥其效能。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它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崇山峻岭之中,飞燕峭壁,勾心斗角的道教古建筑随处可见。整个道教古建筑群主要有建福宫、老君阁、上清宫、天师洞等主要建筑构成。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旅游业飞速发展,游客量的急剧上升,虽然给青城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和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同时在无形之中给青城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道教古建筑群带来了严重危机。其中,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给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带来了一定的人为破坏;另外,自然风雨的侵蚀,地震等地质灾害以及管理局的管理不善也给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带来巨大的损坏。因此,我们必须有危机感意识,在发展的同时,做好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的保护与修葺问题,使得保护和发展并行。另外,预先检测旅游业对古建筑的负面影响,做出相应措施。只有保护好了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才能长期保持青城山对世界游客的吸引力,才能使青城山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现阶段,国内关于古建筑群保护问题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古村落的保护研究1-2,关于佛教寺庙的保护研究3-4,关于古典园林的保护研究5-7。上述研究文献都是以某一景区为对象,针对他们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制定措施。这些研究课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保护研究的共性很少。所以,本文从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保护出发,探究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所面临的问题和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和预防机制。1.青城道教山古建筑现状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在2008年5.12地震过后,大部分古建筑经过了全面恢复重建,建筑上依旧造了先前仿唐古建风格,在建筑材料采用上,采用混泥土仿木结构。建筑外观的颜色,利用了更加鲜明,更加丰富的现代化有机色彩。但是,至今经历了3年使用,由于风雨侵蚀,青城山古建筑的色彩开始淡化,仿木结构开始出现裂痕(上清宫,门框处出现若干裂痕。)。古建筑表面也有一些人为留下的破坏痕迹(天师殿仿唐大门上可有某某到此一游)。2调查问卷数据所指向的道教古建筑群具体状况及原因分析2.1 问卷调查活动相关数据此次问卷总共发放300份,有效问卷270份。调查活动于2012年1月28日至2012年2月11日,总耗时15天。调查地点在青城山景区前山门(售票窗口外的广场)和景区内部上清宫;天师洞,建福宫三个地方。其中60份于景区外,210份于景区内。问卷采取随机发放,调查对象为景区工作人员以及景区游客。其中游客255份,景区工作人员15份。于2012年2月13日进行数据汇总分析。2.2 问卷数据所突出的道教古建筑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2.2.1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局部建筑破旧现象 此问卷向被调查者咨询了对于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现状的印象。其中28%的被调查者认为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现状一般(还好),43%的被调查者认为局部古建筑存在破损,18%的被调查者认为整个古建筑群保存得很完整,11%的被调查者持有无所谓的观点。通过图1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近有一半的观点认为,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大体建筑保存完好,但是其中局部存在破损现象。 图1:被调查者对于青城山道教古建筑整体印象 局部道教古建筑年久失修,丧失了原有特色,并且给游客游带来安全问题。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在近现代总共经历了三次修复。第一次是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到都江堰青城山视察工作,指示需要对青城山古建筑群进行修葺保护。第二次是改革初期,邓小平总理到青城山视察时,提出:青城山是我国的一大文化瑰宝,有必要对青城山古建筑群进行再次修复。第三次是2008年5.12地震后,青城山管理局对在地震中被损毁的建筑进行修复。虽然青城山古建筑群经理了三次历史修复,但是还是有局部建筑被忽略。因为这三次修复锁定的范围全部是景区的主体建筑。而其他的位置较为偏远的局部古建筑并没有受到修复和保护。这部分的局部古建筑由于长时间没有受到及时修复和保护,使得其特色开始丧失。一些建筑框架开始倾斜。游客的旅游心理是求新,求异;因而导致其旅游行为会出现参观了主题建筑后,还会自主地到其他偏远的角落进行游览参观,而这些局部古建筑并没有受到修复,会给游客带来破旧不堪的负面印象,以及会给游客的人身安全造成潜在影响。2.2.2部分建筑体上留有游客有意刻画的文字及其他痕迹 此问卷向被调查者问询了其在日常的旅游活动之中,其旅游行为是否文明,是否做到了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其中47%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做到,17%的被调查者认为难以回答,2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不清楚他人能否做到,13%的观点是不能,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不文明旅游习惯。通过图2我们发现,还是有13%的游客回答不能做到文明旅游,17%的游客回答模糊不清。由此我们可知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占有一定比例,而这些不文明旅游行为会给青城山古建筑带来一定的损坏。 图2:游客的旅游行为是否文明 游客的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给青城山古建筑带来人为破坏。目前,许多群众对于我国古建筑基本常识知之甚少。如果要问古建筑保留下来有何意义,群众中回答“好看”的绝不在少数。其余如漂亮、美、旅游价值之类的答案,其本质与前面的回答是一致的。而至于学者们所关心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等等,似乎没有太多人真正关注。因为不了解其珍贵和意义所在,因而不能真正地在思想和行动上参与古建筑保护工作,甚至在某些时候做出了破坏古建筑的行为。在旅游行为进行中,多数游客都展现了良好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但是也有少数游客在旅游过程之中,旅游素质不高,保护观念不强,文化传承意识薄弱。随便在作为被参观的古建筑上刻画名字,诗句等。比如在青城山古建筑的一些部位发现有游客用刀子或硬物刻下某某到此一游。又如,有的游客在留影的时候,攀爬到一些建筑屋檐上进行拍照。此种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不但给青城山古建筑本身的构造;色彩造成破坏,也给游客自身安全埋下隐患。游客是旅游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其一举一动,会直接作用于作为参观对象的古建筑上。故而,游客的种种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给青城山古建筑群造成了一定的损坏。2.2.3部分古建筑工艺粗糙以及让人感觉不到古朴和厚重 此问卷向被调查者咨询了一个专业的施工队伍以及精湛的古建筑技艺对于青城山古建筑群的保护是否重要。其中29%的观点认为重要,44%的观点认为非常重要,15%的观点认为无所谓,12%的观点认为不重要。通过图3我们发现,观点A和观点B总计73%的被调查者认为施工队伍的专业以及建筑技艺的精湛对于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的保护很重要。图3:专业的施工队伍以及精湛的建筑技艺是否重要青城山古建筑修复施工队专业性不强,让其丢失了文化本真和历史内涵。我国古代建筑基本都是砖木结构,木质容易腐朽的特性决定了这些建筑每经过20年就需要整修一次。虽然许多相关部门花了大力气对古建筑进行修复、翻新和重建,但其中有一部分工程非但没有起到保护古建筑的作用,反而是一种破坏(保护性破坏)。由于对古建筑材料、技术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考虑不太深入,往往片面地追求外观和形式,仅仅成为现代的模仿作品,不仅失去历史见证作用,而且破坏了古建筑的原真性。青城山古建筑群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修复。第一次和第二次修复时间为建国初期以及改革初期。当时的时代科学背景致使国内关于古建筑的修复技术不是很成熟。施工工种划分不细致。在对青城山古建筑群进行修复的同时,也给其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呈现一种一边保护,一般破坏的尴尬局面。当时国内化工技术不发达,建筑彩绘颜料单一,质地粗糙。使得青城山古建筑的色彩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当时相关的测量仪器不够精密,造成建筑群被修复部位与其主体存在缝隙和偏差。而2008年5.12地震后的修复,必须要参照原来的古建筑群进行施工修复,参照物已经有所偏差,导致08年得修复不够理想。多次的偏差,累积下来,和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青城山古建筑,在文化风格和历史内涵上的差别开始显现出来。另外,在修复的时候,相关机构为了考虑经济利益和修复成本,聘用二流的建筑公司,致使修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给青城山古建筑造成了二次损坏。2.2.4建筑群表面上的色泽暗淡,局部彩绘开始脱落 此问卷向被调查者问询了,青城山所处的自然环境对于道教古建筑群的保存是否有影响。其中34%观点认为有,10%观点认为没有,32%观点认为很大,24%观点认为不清楚。因此,通过图4我们发现,观点A和观点C共计66%的观点认为,自然环境因素,对于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的保存有很大的影响。 图4:自然环境因素对道教古建筑群是否有影响 在自然条件下,风雨的吹蚀,淋刷,给青城山古建筑带来一定的损毁。青城山处于四川盆地西部与川西高原的交界处,独特的地理造成此地的气候常年湿润多雨。并且青城山的绿化植被覆盖面很广,让这里的道家古建筑群长时间处于云蒸雾绕之中。这里的湿度常年平均值是28克每米,年平均降雨量为1238毫米。这一湿度值,这一降雨量,远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道教古建筑群在这种环境下,会长期受到雨水的侵蚀以及风力剥蚀。因此,自然条件因素,也给其道教古建筑群造成了一定损坏。2.2.5局部建筑体结构开始出现裂痕以及变形 此问卷向被调查者咨询了对于青城山管理局的古建筑保护工作成果是否满意。其中41%的观点认为不是很好,38%的观点认为很好,4%的观点热为严重失误,17%的观点认为不清楚。通过图5我们可以发现,观点41%的观点认为景区管理机构对于古建筑的保护现状不是很满意,4%的观点认为其工作严重失误。而景区管理局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执行的力度,对于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的保护有重大影响。 图5:游客对于景区管理机构的古建保护工作是否满意管理部门不能进行定期检查和处理。一个成熟的景区,理应有相关的景区资源保护机制和防御措施。青城山古建筑管理文件中规定保护总方针为:三年一大修,一年一小修,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但是笔者进行暗中走访调查,并且根据其管理局的一位管理人士透露,青城山管理局平时很少对古建筑进行日常检查和维护。只要不出现大面积的坍塌和损毁,就不会处理。另外,青城山管理局也缺少古建筑修复和维护的专业人士。所以,管理当局不重视以及不能严格执行管理规定,给古建筑造成了一定的损坏。2.2.6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过多,没有文化旅游氛围 此问卷向被调查者咨询了对于青城山整体规划是否满意。其中31%的观点认为很成功,23%的观点认为一般,28%的观点认为建筑群过于冗杂,18%的观点认为过于商业化。通过图6我们发现,观点C和观点D共计46%的观点对于青城山古建筑群布局现状不是很满意。因此,合理的规划对于建筑群的保护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图6:游客对于青城山整体规划是否满意开发部门,盲目开发,大量进行仿古建造,使得青城山丧失了原有的古建特色;没有实现古现的和谐融合。许多城市在被保护的古建筑周边划定专门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大兴仿古建筑。这本无可厚非,但其中往往存在的两个问题是“粗制滥造”和“鱼目混珠”。“粗制滥造”,顾名思义是指仿古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极其粗劣。这样的仿古建筑,不仅不能衬托古建筑本身,反而歪曲了我国传统古建筑的美感,显得不伦不类。与“粗制滥造”相对的是“鱼目混珠”。一些新建的仿古建筑太过于追求作旧,与古建筑浑然一体,真假难辨。其实,古建筑周边的新建筑除了要注重与老建筑的融合和统一外,更要注意在视觉上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分,因为新建仿古建筑是对古建筑的衬托,而不是完全的复制。这是留存古建筑真实信息的需要。现阶段,国内国际的旅游需求增加,旅游业竞争激励,各大景区都在吸取客源,占有市场份额。面对这一问题,青城山管理局以及相应的开发本门,所采取的措施是增加景区古典建筑,大面积的建造,借以吸取需求市场的注意力,达到占有更多市场的目的。但是在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他们忽略了景区开发的特色原则。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使得青城山古建筑多而不精,杂而不一。为了增加景区收入,在古典建筑群之内,设置了大量的商店(据统计,青城山景区内外总共有18处商店),出售旅游纪念物,使得古现冲突,不伦不类,过于商业化。使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的特色降低,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被破坏。3.对于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保护问题所提出的若干建议 3.1 重视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管理当局应该制定日常维护和检查的制度表。严格执行。做好检查记录表,认真填写检查维护日志。实行责任个人负责制,责任承担制。一旦发现问题,不管大小,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并且做好处理记录。3.2 宣扬文明旅游,鼓励游客人人监督 广大民众更应该成为保护事业的主体参与者。为此,有必要让广大民众了解青城山传统建筑的情况,也应该成立更多的民间保护团体,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古建筑保护和传承工作。我国各级政府也应支持和鼓励成立古建筑保护的群众性组织和社团机构,改进制度,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实现政府部门,景区管理机构,群众的三方互动。在景区入口醒目处,标示文明旅游的宣传字样。并且在景区旅游纪念品之上,刻印宣传语,提示游客养成良好的旅游行为。鼓励游客之间人人监督,保护古建,人人有责。共同营造文明旅游氛围。3.3 保护第一,发展第二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管理当局应该坚守:保护第一,发展第二的原则。只有保护好了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才能使得其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在管理思想中,融入先保护后发展的观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文化特色,避免盲目开发,滥造滥建。古建筑的保护不仅是对建筑物实体空间做了改变,而且引出了社会空间的变化。随意滥建,盲目开发将会导致整个青城山旅游空间错乱,文化氛围丧失。3.4 建立完善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机制管理当局,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系列预防措施。先举例假设会出现的突发状况,根据状况,作出相应的对策。在日常管理之中,运用奖惩制度,鼓励基层管理人员的保护积极性,惩处因个人原因导致古建筑损坏的后果。强化员工古建保护,从我做起的良好意识。3.5 古建修复,聘用国内专业古建修复施工队。充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建进行弥补性保护古建筑的测绘是古建筑保护的最基本工作。我们的古建筑测绘,同样也需要用正确的意识来作为指导。所以在修复过程之中,作业人员必须专业。专业文物修缮队伍的人选要经过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技术人员的选择要本土化,要熟知、精通本地域建筑的工艺技术和文化特色。在青城山道教古建筑修复之时,聘用国内专业的古建筑修复施工队。现阶段,在古建筑修复施工方面专业性较高的,市场口碑最好的数同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下属的施工队。另外,在原先因技术因素,导致保护效果不佳的局部古建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弥补,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结束语:本文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实地采集数据,发现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存在局部破损,建筑色泽暗淡以及建筑表面有凌乱划痕等现状。然后分析了青城山道教古建筑保护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为景区管理局对于青城山道教古建筑保护范围考虑不全面;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力度不够;自然地理环境多雨湿润对建筑色泽造成侵蚀;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在古建筑表面进行随意刻画等。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提出了加强保护管理制度执行的力度,增强民众古建保护意识,合理科学开发,采取防潮防侵蚀的彩绘原料等相关措施。希望本文能为日后青城山道教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参考文献1 王邦虎.“典范”的危机-徽州古村落生态文化的现代缺陷J.学术界,2007 2束晨阳.基于古村落保护的乡村旅游规划以安徽绩溪龙川村为例J.旅游期刊,20083 卢天玲.旅游背景下佛教寺院建筑功能及其空间转化与管理J.旅游期刊,20094宫学宁.内蒙古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五当召研究J.旅游学刊,20035 雍正华.古典园林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026刘玉文.古典园林保护修葺应以园林传统理论为依据J.旅游学刊,20057李艳.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和利用思考J.旅游学刊,20098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第3版)M.科学出版社,1999 9李娟文等主编.中国旅游地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0四川省灌县志编纂委员会.灌县志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1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 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3郭为. 整合与转向;走出困境的关键J.旅游学刊,199814赵晓燕.中国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200115李树民.创新能力的提升时中国旅游业的首要任务J.旅游学刊,200316都江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