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1.doc_第1页
城市规划原理1.doc_第2页
城市规划原理1.doc_第3页
城市规划原理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 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区域理论 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 2、 经济学理论 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的需要。为关键)服务性产业(满足本市的需要) 3、 人文生态学理论 互相竞争和互相依赖 4、 交通通讯理论 古登堡1960年可达性交通;迈耶1962年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通讯。 5、 经济全球化理论 控制、管理空间集聚;制造、装配空间扩散 6、 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社会(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 相对分散(后工业化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1、 城市的物质构成公共领域(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 2、 城市的物质环境的优化可达性(与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有关)和外部效应(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 3、 城市的产业构成英国费希尔、克拉克三种部类第一、二、三产业 美国贝尔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有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1、 城镇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具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主要指物流、人流、信息流 3、 城镇体系的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 4、 城乡在发展中形成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管予的自然至上理念 2、唐长安城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 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古西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核心;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核心;中世纪城堡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一)、历史背景 1、 (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 康帕内拉-1602-太阳城代表人物欧文1817年协和村;傅立叶1829年法郎吉 2、 (法律基础)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 3、 (实践基础)巴黎改建及城市美化(源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 (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1、 雅典宪章(1933)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对终极状态的描述)国际现代建筑会议 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马丘比丘宪章(1977)社会文化论(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国际建协 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2、 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初规划的选择理论及倡导性规划成为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四)、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1、 城市规划理论涉及的内容为:功能理论、决策理论、规范理论。 2、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田园城市(一种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一种指城市郊区)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新城20世纪50年代后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3、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1)政治中心、2)商业中心、3)人才中心、4)人口中心、5)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 1957年戈德曼大城市带 4、完整的城市体系:特定地域内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5、两个城市相互作用与两个城市的质量(城市人口规模或经济实力)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6、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1923年伯吉斯(第一环:CBD;第二环:过渡区;第三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通勤区) 扇形理论1939年霍伊特 多核心理论1945年哈里斯 乌尔曼 三、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1、 全球性议题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 2、 可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全球21世纪议程 1994年中国政府中国21世纪议程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3、知识经济的特点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人力素质 高科技园区的类型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 科学研究中心 技术园区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 4、经济全球化城镇体系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到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 5、 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都是我国当今重要的城市规划实践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一、 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1、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与管理 2、 城市规划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实现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 3、 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1)、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2)、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3)、加强立法工作;(4)、严格依法行政;(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 二、城市规划体系 1、法规体系法律法规(基本法和行政法) 技术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编制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次) 3、行政体系 三、城市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计划的关系 1、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 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 发展小城镇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统一规划为前提开发和建设。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要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是管理。 二、城市规划的调查与分析 1、 调查内容:(1)区域环境;(2)历史文化环境;(3)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自然气象因素、自然生态因素);(4)社会环境;(5)经济环境;(6)市政基础设施;(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 城市的特色和风貌体现在:社会环境方面、物质方面 3、 调查方法:(1)现场踏勘或观察;(2)抽样、问卷调查;(3)访谈和座谈会;(4)文献资料的运用; 4、 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因果分析法和比较法);(2)定量分析(频数和频率分析;集中量数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3)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投影法和透视法);概念模型(几何图形法;等值线法;方格网法;图表法) 三、城市用地的分类与评价 1、城市用地标准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绿地 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M2/人) 18.028.0 10.025.0 7.015.0 =9.0 建设用地结构(%) 2032 1525 815 815 1、 城市用地评价的内容(自然条件的评价;建设条件的评价;用地的经济性评价) 2、 城市土地的基本性质承载性、区位的极端重要性、地租与地价 (1)岩溶喀斯特现象 (2)地下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为主要地下水源) (3) 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层(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其它因素)派生因素层(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土地区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城市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环境优劣度;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城市规划其它因素)因子层 四、城镇体系规划 五、城市总体规划(P62) 1、 城市人口的构成 (1)年龄构成;(2)性别构成;(3)家庭构成;(4)劳动构成(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5)职业构成(三大产业、十三类行业); 2、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布局要保障城市功能的整体协调、安全、运转高效 (2)、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 集中式(就道路网形式:网格状、环状、环形放射状、混合状、带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散式 (3)、城市中心(标志性的节点景观)和干道(标志性的通道景观)的空间布局是形成城市景观的重点 (4)、城市轴线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最能反映城市的性质和特色 3、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规划 六、城市详细规划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性指标 1)用地性质;2)用地面积;3)建筑密度;4)建筑控制高度;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6)容积率;7)绿地率;8)交通出入口方位;9)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西方城市规划思潮和它在中国的投影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思潮不仅形塑了当今社会蔚为壮观的城市景观,而且这个空间还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包括你的爱情与幸福。 众所周知,现代城市的空间规划已在不断地自我颠覆与发展完善中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趋势:它已经从过去崇尚科学理性的技术性角色,转变到今后的包含公共事务、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一个身份复杂的多重角色。田园城市和卫星城镇理论 城市规划起源于工业革命之后,因为工业化形成的规模效应及人口聚集特征,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并思考怎样进行布局自己的活动及居住空间。 19世纪末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诞生的“田园城市流派”正是这样一股建筑思潮,其代表人物为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其核心观点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霍氏称之为“田园城市”,其实质上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 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霍氏在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化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方面,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独创性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体现了一定的先驱意识。其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卫星城镇的理论就是从“田园城市”发展而来的,其影响深远的两个典型事件:一是巴黎郊区卫星城建设。1912年到1920年,为解决巴黎城市困局,规划者在16公里以内的地方,建造了28座卫星城,另一个事件是1917年,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原则,提出了大赫尔辛基方案。 沙里宁提出,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紧张。在他的规划思想中,城市是一步一步逐渐离散的,新城不是“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即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区,应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多中心地发展;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不但可减轻交通的负担,更会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 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卫星城的思想就被引用到北京的城市规划中,1980年代,为解决中心城镇人口膨胀等诸多问题,卫星城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中国城市兴起。现代主义的建筑运动 现代主义的建筑运动是对当代城市规划建筑影响最大的一次建筑思潮,他的领头人物是勒柯布西耶。1923年柯氏写出明日城市,1925年他提出的“巴黎改建方案”更是影响深远,其内容为将城市分为三个区,中心区、商业区、行政区,城市需要建高楼,高楼之间建绿地,这套建筑空间理论中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色彩。但这个引起广泛争议的巴黎方案并没有被采用。 1930年代出现了一种以“邻里为单位”的小区规划思潮。此前城市的布局结构从属于道路,那时汽车不发达,原来的住宅之间交通系统不会发生问题,但后来车辆增多,不仅安全成了问题,而且交通网络太多,也很大程度上减少车辆的流通能力。所以一种以“邻里为单位”的小区规划思潮开始被现代大城市广泛接受。 其主要内容为,每个邻里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细胞,而这个细胞内有系统的社会元素,比如小学、幼儿园、邮局、银行,商场等。有人称之为其实质是提倡一种“小区办社会”模式。中国自1950年代起就按照苏联模式建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样式的城市空间,小区是以工业厂矿为中心或为基本单位,“工厂办社会”成为一种经典的城市规划模式,典型的有沈阳的铁西区、四川的攀枝花、河北的石家庄等。今天,这种模式随着计划经济的落潮和市场经济的广泛兴起而正在瓦解,因此,以“邻里为单位”的“小区办社会”模式正在许多城市进行之中。1933年,国家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讨论城市发展问题,并最后发表了一部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