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自我的心灵.docx_第1页
如何寻找自我的心灵.docx_第2页
如何寻找自我的心灵.docx_第3页
如何寻找自我的心灵.docx_第4页
如何寻找自我的心灵.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寻找自我的心灵 益西上师开示 秦麦洛桑活佛现场翻译阿弥陀佛! 大家从遥远的地方来,辛苦了。扎西德勒。 大家来这里听我的课,我十分荣幸。 今天的课,叫做“如何寻找自我的心灵。”其实,我没有任何的准备。我想这次的讲座可能不会引起你们内心的欢喜,也不会引起你们特别的满意。就我本人而言呢,希望和恐惧是我唯一的戒律。所以,我从来不指望你们对我讲的有好的评价;而如果你们听之了后觉得很糟糕,我也不会恐惧。 作为佛教徒呢,我认为佛教与外道的区别是皈依。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首先是皈依金刚上师,金刚上师是你今生成就的根本所在;第二,皈依佛,他是天下所有众生的导师;第三,是皈依法,也就是佛陀所讲的正法;第四,是皈依僧,也就是修道的菩萨们。所以现在呢,请大家一起来迎请诸佛菩萨,为我们加持,然后我们来讲这一次的课。 我们每个人都患上了一种严重的病,严重到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病究竟是怎么得的。你们今天来是为了治这个病,但是由于我自己也是一个患者,所以要我治你们的病的话,也是很困难的。我帮不了你们什么忙,但是我们可以深深的祈求上师、三宝的加持和帮助,让我们来谈一谈如何治疗这个病。如果我们认识了这个病呢,应该会对治疗它有一定的帮助。 就好比为了治身体的病我们会去医院,作为佛教徒,我们为了治病,会去庙里面。寺庙就好比是医院,僧人好比是大夫,方丈好比是院长,里面还有一些泥巴啊、木头啊做的佛像。多数人到了庙里磕个头、烧个香、供个灯等等,做这些事情。我们可以深深的思考一下,我们做这些事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治病,然而当我们在佛像前面磕长头、做祈祷的时候,我们多数人不但忘记了自己的病,反而雪上加霜的加重了自己的病。因为在你祈祷的时候,这一切的过程中都没有离开一个“我”字,是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贪婪、我们的昏沉、我们的傲慢等等,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是不是这样的呢?请大家想一想。 每当我们在庙里磕头的时候,我们会为自己和家人求平安、求健康、求发财,并且祈求佛祖保佑我们比别人更强、更好,比别人更漂亮等等,其实这正是我们的病的来源。因此,这些行为不但没有减轻我们任何内在的疾病,反而增长了疾病。这些不良的希望和思维,其实就是所谓的病,在佛教里面叫做“无明执着”。 另外,当我们去医院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想着表现自己。比如我们会持一些咒语或者念一些佛号,这些咒语或佛号可能你已经念了有十万遍、甚至更多的数量,因此在你去医院的时候,总有一些比别人高一等的感觉。你还可能想着往医院里交一些费用,当我们从钱包里拿钱的时候,我们会特别注意一下那个护士在不在?如果在,就一定要让护士看到,因为假如我们拿的是一百块钱甚至更多的时候,护士会面带微笑的为你使劲敲几下钟,当当这个时候呢,你心中那种莫名其妙的心态就是“傲慢”;假如护士看到你拿的只是一、两块钱的话,他可能看都不看你一眼,只是轻轻敲一下钟,叮叮 我们想一想,那个时候是不是护士或者病人都糊涂了?还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病在什么地方?好像此时护士和病人都忽略了这个病。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会莫名其妙的在别人做事的时候,升起嫉妒之心;我们还会对别人拥有的东西,升起一种我们也想拥有的贪婪。就这样,医生和病人都糊涂了,不但没有认识到病根,反而使病越来越严重了。 当我们拜那些由泥或者铜所做的佛像的时候,把它们当成是真实的阿弥陀佛、或者是观音菩萨。是谁把它们当作是真实的佛了呢?是我们的心。我们觉得我们捐了一些功德、磕了头之后,一定是有功德的,有这种感觉的,也是心。我们还会认为,拜了这些佛像,会让我们变得强一些、棒一些,这种“与众不同”的傲慢,还是由于心。但是与此同时呢,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是贪婪、嫉妒和憎恨,也就是说,当我们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基本是处于一种糊里糊涂的状态当中。总之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心。是不是这样的呢?请大家好好思考一下。 其实我们所有病的主人也就是心,它得了“贪、嗔、痴、慢、疑”这五种病。是谁制造、感召了这些病呢?还是心,是它自己制造、寻找来这些病的。因此认识心是很重要的。 现在我们静静地往自己的内心深深的观察一下:有钱人有了这个病痛苦,没钱的人得了这个病也痛苦,天下所有的人都得这个病而痛苦,还不仅是人类,动物也会因为有这个病而痛苦。你们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呢?所以说,既然我们知道了我们有这样严重的病,那么我们是否要消灭这些病呢? 我们来举个例子。假如我们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进庙、烧香、磕头的话,能否治好这个病呢?假如这些行为不能帮助我们消灭负面情绪的话,那我们进寺庙不是白进了吗?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治好这个病的话,也还是心想要治好。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首先要知道,这个病是从哪里得的呢?就是由所谓的“无明”而引起的。 “无明”有两种,根本无明和后天无明。根本无明,也叫自然无明,是我们天生带来的原始无明;再加上后者,暂时的、突然的无明。当我们还是小孩儿的时候,病的还不是很严重,只有自然无明,暂时的无明还比较弱小,所以病就轻很多。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培养和熏陶之下,暂时的无明就越来越强大了。所以我们会养成一些习惯突然发脾气,突然升起贪婪心,突然升起嫉妒心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无明的突然性,我们会把这些突然的负面心态带到家庭中,这样夫妻会突然发脾气、争吵起来;我们把这些突然的负面心态带到工作中,公司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工作当中就会产生一些矛盾;还有更严重的,这些突然的愤怒、突然的嫉妒,也是国家之间引发战争的原因。而所有这些,仅仅是因为我们暂时的无明而引发的。 这两种无明蒙蔽了我们原有的智慧,所以我们现在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再发达的国家也好,再贫穷的国家也好,所有的人都有这个病。每个人,都有种种的烦恼,种种的困难,心里都不是那么的愉快。现在终于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他们感觉到了这些病,他们知道发达不是治好这种病的途径,于是他们放弃了繁华的生活,千里迢迢的来到西藏,天天打坐、念佛、修行等等,来研究如何解决这个病。如果我们真的要治好这个病的话,我们就必须要了解正知正见也就是生命的真谛,这也就是佛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 现在我们来一起思考一下粉碎这个病的办法。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大家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发一些火,我想大家一定是发过火的,那我们现在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你发火时候的那个念头。这个念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它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它又会回归到什么地方去?假如可以描述的话,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等都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无论是好的想法,还是坏的想法,我们一般把动乱的妄念称之为心。了解心的一般的方法,就是要坐禅。坐禅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就是身止,身体不要有摇晃;第二语止,不要有言语;第三心止,不要有妄念,不追逐过去,不要幻想未来,尽可能的停留在此刻的心上,也不要分析此刻心的好坏,观照在当下,平静的坐着。这样的话,你们想一下,是不是所有的病都自然而然的消失了呢?我们刚才所停留的状态,也就是自性皆空的状态。诸佛菩萨都就是由修自性皆空,而获得了无上智慧。 但是在这个时候,假如你心里还有一个“治”和“被治”的观念的话,就证明你的病又复发了,因为你又从那个状态出来了。其实天下所有的众生的心都具有这个自性皆空的状态,这也就是清净的佛性。但是就动物而言,它们没有能力和智慧来修心,他们就没办法了知而修成觉悟。其实人也如此,不修也无法了知自己具备这种自性的清净智慧,所以我们必须要修行。 假如我们想修的话,可以先学习一些佛菩萨的经典,然后依止一位善知识,由这位善知识把经典中的精华讲给我们听,我们经由闻、思、修,会得到一些修行的体验。有了体验,就证明我们的暂时的染污的病快要接近治好了。 我并不是说烧香、磕长头、绕佛就治不好这个病,而是说这不是唯一治好这个病的办法,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应该可以有一些办法能治好这个病。治病和生活应该是密切关联在与一起的。比如很容易的,我们可以每天多次的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当你晚上回到家,可以和自己的“心”做个交流,问问你的“心”,你今天忙了一整天,都忙了一些什么?或者你今天打了几次电话,在打每个电话的时候都是如何交谈的?就这样,你跟心交流一下,有提问也有回答,当你静下心来仔细想一下的时候,你会发现提问者和回答者是合二为一的。再往下深深观察的话,问和被问者都会消失,我们会发现根本没有办法抓住任何东西,那好像是无所能抓的感觉,可是有一种很清明的感觉在里面,就好像一杯很浑浊的泥水,放在那里不摇动的话,过了一阵子所有的污垢就都沉到底了,看到的就是完全清澈的一杯水。我希望你们可以试一试,用这样的方式是否能够治疗你们无始以来的病。 还有呢,想要做大乘的佛教徒的话,皈依和发菩提心都是很重要的,都是必须要有的。我们现在谈一下慈悲。大乘佛教非常重视慈悲之心,因为慈悲是一切觉悟的根本。那么慈悲是怎么升起来的呢?慈悲是知道了别人的苦难而升起来的。你一定要记住,别人的苦难和自己的苦难都一样,都是来自于心,而心的本质是空性的,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为什么一切都是心呢?当我们对上师升起信心的时候,我们对一个人升起怜悯或同情的时候,这都离不开你的心。心就像是一只手,手心是我们的清净和智慧,而手背是烦恼和痛苦,它们二者总归是一个东西。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冬天的冰就好比我们的病,冰融化之后就是水,也就是清净的智慧,二者的状态虽然是不一样的,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水。所以,我们常常说慈悲是非常好的东西,愤怒是非常差的东西,那个时候一定要看一下,愤怒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愤怒只是一种心,慈悲也是一种心,我们要明白的是,他们的本质都是心。 正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有失落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的话,这个失落的心的本质和喜悦的心的本质,二者是否是一个东西?我们试图了解这个有什么意义呢?假如我们对这个心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的话,你就会发现,二者都是空性的。这样一来,你今天获得了许多的东西,或者是你今天失去了很多东西,你既不会得到很多的高兴,也不会失去很多的痛苦,从而获得一种从容与自在的感觉。 还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人对我们说一些赞美的话,每当我们听到赞美的话,心中就有一种滋味,叫做高兴;在生活当中如果有人批评我们,对我们做的事情不满,心里也会有一种滋味,这个叫做不高兴。其实高兴与不高兴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那个心。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会消失掉所有的高兴与不高兴。所谓的痛苦,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分别的心而导致的,当我们了知了这一切的根源,终止了心的造作的时候,痛苦就会终止,所有的病就都没有了。 所以呢,妄念的造作是无穷无边的,它充满了生和灭,但是真正的心是没有所谓的生和灭的,按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心,也就是所谓的佛性,是超越了生和死的。死亡只不过是你的幻想罢了。 现在的我们有了种种的分别,就有了种种的如意或者不如意的概念,如意和不如意的根本在于我们的分别心。现在我们的分别和妄念就像瀑布一样,根本没办法控制住,不停的哗啦哗啦地往下流淌。希望你们今后好好的思考自己的分别与妄念,久而久之,你们的妄念会慢慢的平息,会变得像河流一样,慢慢地往下走。通过你对它的熟悉,再以此为基础向上升华,我们的心就会慢慢变成大海,大海的本质是永远的浩瀚与平静。 所以,无论我们是念佛还是磕头、还是坐禅,最大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心的无量、浩瀚、平静、和如如不动的状态。真的到了那个时刻,我们会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有一种认识感,并且对它升起信心。再继续升华的话,我们的内心会有一些更深刻的体验,这些就属于秘密的范畴了,我们今天不谈。这些体验并不是我说了,就代表你有了,这些都是必须要由大家亲自去体会和领悟的,这种感觉就像哑巴吃糖果一样,他知道糖果是甜的或者酸的,但无法表达那个滋味。总而言之,我希望你们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修行,将来成为智者。 你们觉得我这样谈是佛法吗?或者你们觉得佛法的修行是什么样子的? 当我们在佛像前烧一支香,看起来很虔诚的样子,双手合掌跪在佛面前,祈求说“我要成佛”。对于这个状态,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整个的违背了佛教的真理?因为,当你说“我要成佛”的时候,你离真正的成佛距离更遥远了,为什么呢?“我要成佛”的这个念头,这个“我要”是一个“无明我执”,由于这个念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