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doc_第1页
3、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doc_第2页
3、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doc_第3页
3、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doc_第4页
3、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对象一、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三性”1、跨越性:比较文学的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跨越性是它的先决条件。四个跨越2、可比性:P58大致包括三方面(“三个关系”):杨书P76a.亲缘关系(事实材料关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b.类同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亲缘关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其中的相同和相异,都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也叫价值关系。c.(学科)交叉关系: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存在的互相影响、借鉴、渗透的关系。应注意,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似点并不等于可比性。3、文学性 P61比较文学对象的“文学性”问题至关重要,不可忽视,指比较研究的课题和目的都必须在文学上;研究过程应紧紧围绕着文学这个中心,有利于解决文学问题。文学,只有文学,才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综上所述,跨越性、可比性和文学性,是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三者缺一不可。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分为两大方面。见P64图示一、 影响研究 陈书P109比较学者对影响所作的解说大都强调其外来性和隐含性。一方面,这种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另一方面,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融于作家的创作中,因此不着痕迹。1、 影响研究的范围,可大可小。大的方面说,它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或者一种思潮和运动给另一个民族文学带来的影响;小的方面,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于另一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2、 影响传播的方式,也应予以重视。影响可以是直接产生的,也可是间接地。3、 研究方向: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刻划出“经过路线”。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分出了三种不同的方向。(杨书P167详细介绍)a.誉 学(流传学)站在放松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的作家、作品、问题,甚至是整个民族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重点是放松者对接受着的影响。如易卜生在中国。四个类型:集团集团集团个体个体集团个体个体b.渊源学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如闻一多的诗忘掉她(陈书P112)与美国女诗人萨拉蒂斯戴尔的诗,结构、题目、中心意象的相似。关于移植、改编、模仿等问题的探讨。c.媒介学对于传播途径的考察。媒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总之,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主要的一种类型,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陈书P115)a.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b.影响的事实联系论;c.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研究者必须具有历史的意识,把研究对象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查。d. .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任何影响的理论都包含着对艺术创造活动本质的理解。探讨文学的理解,实质上是对创作活动或创作过程的探讨,不论这种探讨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陈书P117)所受挑战:a. 关于独创性问题;b.关于模仿是低能的说法;c.关于因果关系的探讨二、平行研究(陈书P123、杨书P172)1、主要内涵(定义):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p67)两个特点:a.进行价值判断和审美思考;b.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方面的限制。2、理论前提: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可比性杨书P1763、研究范围: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平行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A.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的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过程,包括内容很多:题材、人物、母题等。*主题类似:曹雪芹红楼梦与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家族历史小说;女儿对父亲不孝的作品,莎士比亚李尔王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题材方面:英伊丽莎白时代戏剧家马娄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与歌德的浮士德,彼此没有直接联系,探讨他们的异同。*情节类似:希腊神话中皮革玛丽翁的故事;中国唐朝杜荀鹤松窗杂记中相似的故事。唐朝进士赵颜喜欢上了画中女子。*人物形象:杜十娘和茶花女;杨贵妃和克里奥佩特拉;堂吉诃德和阿Q。*文学作品的背景:如典型环境,英国小说家哈代笔下的透着阴郁情调的爱敦荒原、美国作家爱伦坡笔下恐怖的古老城堡。B.文类学 指对于文学种类、文学体裁的比较研究。*文体方面:杨绛曾比较过李渔的戏剧结构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结构论。*创作技巧: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和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均采用意识流手法,研究他们采用这一手法的异同,增强对这一创作手法的认识。C.比较诗学即对各民族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第二遍详述。总之,平行研究强调的作者的内在的诸种因素。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它需要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即通过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类同和差异的比较或对比,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的美学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比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总结陈书P128)4、具体方法(陈书P133 )5、注意事项(杨书P179 )三、历史类型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周密分析背景(杨书P183):以历史诗学研究表达民族性诉求:俄比较文学特征(杨书P190)研究理论(P195):a.理论基础:历史诗学b.创新概念:平行回视论、“借用”、历史类型学c.神话民间传说研究d.重视东欧和东方国家文化问题。以19C末俄罗斯的“历史比较学派”为渊源。创始人维谢洛夫斯基。经由20C二三十年代日尔蒙斯基的学说而发扬光大。“历史类型学”已经成为前苏联学者比较文学理论中最有特色的观点,也是他们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主要贡献。日尔蒙斯基认为,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出现的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a.出于民族间的文化接触和文学接触;b.出于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条件的相仿,并无影响和事实联系。这两种情况都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过程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这是历史比较文艺学研究的前提。这些所谓历史类型学的相似,可以表现在多方面,它与主题学中的“类似”不同。(辨析)历史类型学比较研究并不否定文学的民族独特性和作家个人的创造性,而是把共同性和个性放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四、阐发研究1、定义:阐发研究是用一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特别适用于文化系统迥异的诸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杨书1962、特点:跨文化阐发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的创造。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比较文学的恳拓在台湾提出“阐发法”。其核心是跨文化的文学理解,因此具体普遍意义,几乎适用于一切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3、范围: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a.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b.理论对理论的相互阐发;c.在跨学科研究的范围内,以别的学科对文学做出阐发。陈书p135例子4、折中精神(杨书p198)5、应该注意:陈书p136a.阐发研究绝不是单向的,影响是双向的、相互的,清除欧洲中心主义影响;b.必须站在本民族立场,对要采用的理论或模式,对要阐发的对象作具体的分析,切实研究阐发的可行性。c.尽可能作出评判,导出结论。6、意义与局限 杨书p204五、跨学科研究着眼于文学与它外部的这种联系,虽然涉及广泛的领域,但仍以文学为中心,目的是进一步揭示文学的特性与功能。第二编会详述。对以上的种类划分,可以简化的列表如下: 渊源学流传学 影响研究 媒介学 译介 新 形象学比较文学 主题学 专 本学科研究 文类学 题 生态文学批评 比较诗学 研平行研究 究 副文学比较文学与其他艺术跨学科研究 文学与社会科学 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宗教信仰第三节 比较文学方法论一、历史的实证的方法和审美的批评的方法相结合这是比较文学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前者注重事实的考据,后者运用审美的批评的方法。经过五六十年代的那场国际性大辩论,有识之士已经提出了两种研究方法相互结合的意见。到今天,综合的方法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拥护。二、阐发法解释同质文化传统和异质文化传统三、异同比较法类比主要在于“求同”,对比主要在于“存异”。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不能只是“求同”,还要研究“异”,既有类比,又有对比。“异同比较法”是以求同出发,进而辨异,探究其深层原因;同时,在异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价值,寻求互相了解、沟通和融合。四、文化模子寻根法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在异同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他认为,在进行不同类型文化背景的文学比较研究时,不应该用一个既定的文学“模子”,硬套到另一文学之上。中西比较文学首先要求其“共相”,及共同的美学规律和美学据点,为寻“共相”就必须从文化模子的寻根为基础,就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在谈到具体的方法时,叶认为不但要从两个文化模子的叠合处寻求“共相”,更要从其不叠合处寻根究底。五、对话法 关于文学对话问题,乐黛云曾经发表过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