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项目.doc_第1页
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项目.doc_第2页
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项目.doc_第3页
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项目.doc_第4页
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项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2:项目类别: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进展报告项目名称: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梁建军联系方式在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立项时间:2011年11月填表时间:2012年7月安徽省教育厅 财政厅填 表 说 明1. 本报告书适用于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示范院校、重点支持建设院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数字图书馆、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精品课程建设、高校合作联盟建设和分类管理改革试点等建设项目。报告书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经学校组织的专家检查审核同意后,上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作为项目建设过程评价和成果验收的依据。2.本任务书一式3份,A4打印,装订成册,要求字迹清楚、文字通顺。3.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一、项目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按照教育部、财政部 “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要求,根据安徽省和滁州市“十二五”期间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本专业建设将坚持立足服务于滁州市及安徽省其它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面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泛长三角区域,以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具有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化工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进校企全面对接。与行业、企业合作探索“加强认知实践,实行工学交替,瞄准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创新“双证融入,顶岗实习,校企互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职业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教学计划,与金达石油公司、安邦聚合高科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分析基于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确定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开发学做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依据“学训结合,能力递进”的思路,构建 “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应的化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的突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编写“体现化工行业技术进步”的特色教材,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包括“校中厂”、“厂中校”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融教学、实训、实习、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化工实训基地”,辐射、引领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绿色食品等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增强相关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批融教学、实验、实训、技术开发、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化工公共服务实训平台”,突出高职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产业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构建具有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培养与引进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以打造一支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相统一的专兼结合的技术和教学过硬、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企业共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形成中、高职培养形式、课程体系的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专业特色鲜明,产学结合紧密,实训设施先进,教学团队优秀,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较大作用,社会声誉好,在同类院校中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确立教学质量目标及监测指标,建立四维度第三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努力提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扎实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理论基础,以及能从事化工仪表、化工机械、化工检验、化工产品的生产运行、质量控制(化工产品质量检验)、基本技术改造以及化工产品营销等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化工专门人才。2、具体目标(1)与行业、企业深层次合作实施“工学结合”、“双证融入,顶岗实习”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进校企全面对接。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其指导下,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在学院的“开放办学、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辐射带动的专业群特点,在原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根据化工行业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与企业合作创建适应工学结合要求、创新“双证融入,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人才培养达到国内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形成与企业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深化“校企互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企互融六对接”,即“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其中“双证融入”是指将“化学检验工”和“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开发的优质核心课程中,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职业资格证书;“顶岗实习”为职业训练,是指学生在第六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五个月,主要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实训过程均以具体项目带动实训内容。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相互融合,职业技能培养效果更加显著,学生就业能力日趋增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与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和安徽省化工协会保持密切联系,结合安徽“十二五”期间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设置多个不同方向,与多家企业深层次合作实施“工学结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2)实施教学方式改革,努力转变培养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职业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应的化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工作岗位核心能力为标准,建设精品课程,编写特色教材,构建突出化工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依据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邀请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确定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集“职业素质培养、能力训练、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训练项目,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通过参加各种化工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整合优势资源,充实化工专业教学资源库,多途径转变培养方式。职业综合素质定位于一观点两意识三精神,一观点是指工程观点,两意识是指安全、环保意识,三精神是指务实、协作、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定位于化学分析检验技能、化工操作控制技能和不同专业方向专项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是指工作后的可持续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力。(3)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加快课程建设步伐。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先进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工艺、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学反应技术、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防腐及防护、化工环保及安全、化工企业管理及技术经济等不同专业方向通用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此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而后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与企业合作开发职业技术专项课程,如目前正在试点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即是在与本地区化工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将“化学检验工”、“化工总控工”、“化工检修工”和“化工仪表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多门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配套教材,制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形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开发电子资源和开放式教学网站,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4)通过引进和培养,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加大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的力度,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的课程机制,同时更加重视专任教师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实行校企互兼互聘,实现“角色互换”,推进“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增聘企业兼职教师,培训其他教师等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按国家级教学团队标准组建一支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形成兼职教师管理的运行机制,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5)建设校内外功能互补、国内领先的化工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实训、科研、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开放性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育人。在完善现有实习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校内建成由化工基础技能实训中心、化工仿真实训中心、化工操作技能实训中心、分析检测实训中心、应用化工技术服务中心、化工模拟生产实训中心、危险化学品安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化工职业技能鉴定站等组成的“校中厂”模式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年接待实训学生500人次。继续开辟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厂中校”模式的实训基地,确保100%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加强对顶岗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校企合作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结合并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形成学生实习管理与评价机制,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凸显“多元管理与评价”的亮点,打造集教学、实训、创业、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实训基地,从而强化实践育人。(6)建成区域领先的科技应用基地和职业培训基地。积极申报省科技攻关课题,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积极为化工企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培训职工。(7)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基础,院继续教育学院为平台,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应用化工技术服务中心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为广泛吸纳企业并深度融合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和对口支援工作,使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社会服务成绩突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8)发挥专业“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群建设。通过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 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2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改造专业群中现有的实训室,扩展其共享功能,并利用专业群实训条件,开展培训、咨询、继续教育等社会服务活动。在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师资水平;并带动校内其他相关专业的发展,同时辐射到省内开设有化工技术类专业的院校。(9)推进中高职衔接职教体系,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分析中、高职教育体系现状,找出中高职教育脱节的关键点,据此修订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根据中职化工专业重基础,高职化工专业重实践、强应用的教学原则,系统设计课程体系,融通中高职课程内容;与相关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成立中高职课程开发小组,统筹课程规划,共同开发教学资源;采取“五年一贯制”、“单考单招”及“3+2”等模式,建立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进行招生制度改革,实现招生多样化,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全面衔接。目前,学院已与定远县职教中心合作办学成立了五年制中高职教学培养点,指派专业教师现场指导教学,共同交流、讨论与制订五年制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10)建立多角度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确立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目标及监测指标;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及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建立建全相关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第三方评价;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由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通过评价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及课程改革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二、前期建设情况(对照任务书)(项目的执行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项目建设进展,建设过程中开展的主要活动、特色做法等)项目建设情况:(一)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课程名称2012年任务任务完成情况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原理院级精品课程结题正在申请结题化工工艺技术课程标准、教案、课件、习题库、试卷库;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 正在准备申报(仿真实训室一直没能建成)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申报院级精品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 正在申报精品课程,已经开展了项目化教学精细化工生产技术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 已经成为院级精品课程、已经开展了项目化教学(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名称2012年任务任务完成情况培养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1名(周玲玲)申报今年院级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骨干教师 2名(肖陆飞、孟飞)本学期分别外出培训学习聘请校外骨干教师聘请校外骨干教师 1名聘请校外专家聘请校外专家1名提高师资学历 提高师资学历 2名刘义章、孟飞参加硕士论文答辩双师素质培训 双师素质培训 4名(周凯、孟飞、汪蓓蓓、王仕亮 )本学期外出学习培训以及暑期培训开展学术交流6次以上已经完成(本学期外出交流学习7次)企业锻炼3名(周玲玲、王磊、巩振虎)安排在暑假进行(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建设项目2012年任务完成情况1、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开展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调研,启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100%学生顶岗实习;“双证书”获取率100%;新增校外实习基地2家。开展了调研(有调研报告);4门专业核心课程有3门开展了项目化教学;顶岗实习和“双证书”获取率均达到要求。新增了“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华东化工有限公司”2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2012年任务完成情况2、核心课程建设1.启动2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核心课程建设。建成1门(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成为院级精品课程。2. 完成2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制订。3. 完成基础化学教材编写和2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配套教学课件的制作。1.已经启动,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已经成为院级精品课程;2.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正在制订之中。3. 基础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教材编写已经完成,由中国科大出版社出版。书号分别是:978-7-312-03044-4和 978-7-312-03030-7 。2门核心课程配套教学课件基本完成。建设项目2012年任务完成情况3、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化工单元仿真软件、化工工艺仿真软件、化工生产实习仿真软件等 正在申请仿真机房建设4、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训中心网站专业与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及数字化平台 (教务处)生化实训中心网站已经建成建设项目2012年任务完成情况5、教学管理改革1. 制定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管理制度;2. 初步建成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3.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初步建成信息反馈网络;4. 教学质量管理成果。部分管理办法已经完成;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始终在做。其余工作都在进行中。(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建设项目2012年任务完成情况1、专业带头人培养制订培养计划,按照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标准,从专业教学团队中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周玲玲)。能够带领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建设,主持省部级教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制定出培养计划;周玲玲已经申报院级专业带头人,牵头开展提升专业服务产业项目。建设项目2012年任务完成情况2、骨干教师培养启动骨干培养工作,按照学校培养标准,从专业教学团队中培养2名骨干教师(肖陆飞、孟飞)(10月底);聘请校外骨干教师1名(6月底)。能够担当课程负责人进行课程开发,指导学生实训教学,参与教科研工作,并具备“双师素质”的中青年教师。已经对两位老师开展培训。孟飞已经开展项目化课程建设,均参与院级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项目2012年任务完成情况3、“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业务能力,安排3名教师(周玲玲、王磊、巩振虎)下厂锻炼;4名教师(周凯、孟飞、汪蓓蓓、王仕亮)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技师”职业资格。“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完成职教理念、实践能力、课程开发等培训任务,教师职教能力进一步提高。已经按计划安排以上老师下厂锻炼;4名老师已经取得“技师”职业资格。“双师”素质教师超过80%。连续2年到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项目化课程开发等培训工作。王磊、巩振虎说课比赛获二等奖。(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建设项目2012年任务完成情况技术服务、企业职工培训、职业工种技能鉴定 形成人才培养和交流的优势,与相关对口兄弟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交流。开展企业行业技术服务1-2项。开展1-3个培训项目,同时,进行企业职工培训30人以上。为本院学生和滁州市各企业的技术工人提供培训和职业工种技能鉴定不少于100人次(10月底)。和安职院、芜湖职院等A联盟院校进行过多次交流;未开展行业技术服务;为滁州精细化工厂开展“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六)校企合作、“校中厂”、“厂中校”建设建设项目2012年任务完成情况1、校企合作建设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成1门(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成为院级精品课程(已申请)。新增校外实习基地2家,推进校企全面对接(10月底)。化工原理已经成为院级精品课程;传质与分离技术已经开展项目化教学。新增了“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为校外实训基地1家。建设项目2012年任务完成情况2、 “校中厂”、“厂中校”建设 “校中厂”模式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厂中校”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10月底)。“校中厂”模式方案正在讨论之中,化工基础技能实训中心、化工仿真实训中心(计算机75台、化工仿真机柜2套,其中包含教学管理和办公事务用便携式电脑) 、应用化工技术服务中心正在建设 ; “厂中校”模式尚未启动。三、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一、校企互兼互聘缺乏制度保障,很难有实质性进展;二、仿真机房从去年开始就已经立项,但至今还没有到招标采购程序,以致下学期的化工工艺无法开展项目化教学;三、还没有和定远职教中心深入探讨中高职衔接问题、第三方质量评价问题等。四、经费使用情况目前共使用项目经费52084元,主要是师资培训、学生技能大赛培训、专著出版费等。暑假教师培训、仿真机房的前期投入暂没列入。五、阶段性成果(附有关材料及说明)(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经验和成效。)1、加大了师资培训工作的力度。2012年上半年共选派8人次教师参加中国职教学会等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暑假期间化工材料教研室所有教师都有培训任务(包括出国培训);2、核心课程中有3们实施了项目化教学,有3门课程成为院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收集制作和课程建设等有了一定的进展;3、项目实施以来,有1名教师成为省级专业带头人,有1名教师成为院级教坛新秀,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团队成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4、完成生化实训中心的网站建设;5、为滁州精细化工公司开展人员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6、积极参加省级职业技能大赛,有机合成工比赛获三等奖;7、围绕本项目出版专著1部;8、基础化学项目化教材建设取得成果(今年秋季使用),与A联盟院校合作开展教材编写,我院主编1人、副主编2人,化工材料教研室有5人参加了编写工作。六、后期建设方案及措施一、认真对照建设方案,加大项目建设力度1、广泛动员,深入调研,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通过校企合作,组织校内外专家围绕专业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