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及数据表格复习.doc_第1页
图片及数据表格复习.doc_第2页
图片及数据表格复习.doc_第3页
图片及数据表格复习.doc_第4页
图片及数据表格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物理专题复习资料 情景归纳专题一、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明确目的,建立联系。仔细审题明确题目所提供图片情景的研究目的,它是归纳结论的方向。结论的一般格式为:“控制的变量(即不变的变量)改变的变量结果的改变”。二、典型例题例1 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他设法测得密闭小瓶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l牛,然后装入适量的细砂,将总重为l牛的小瓶浸没在水中后放手,其运动状态如图1(a)所示;接着他两次调整瓶内细砂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分别如图1(b)和(c)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 由图(a)可知:_;(2) 由图(b)和(c)可知:_。图1(a) (b) (c) 图2例2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他将凸透镜固定于光具座上“0”刻度处,并将蜡烛置于主光轴上距凸透镜一定距离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此时成像情况如图2(a)所示。接着他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方向移动,重复上述实验过程,成像情况分别如图2(b)和(c)所示。(1)观察并比较图2中_可以得到: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通过凸透镜可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2)观察并比较图2(a)、(b)和(c)中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成像情况可以得到: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_。三、练习1小明同学学习了“力”有关知识后,决定探究“风”对纸片作用力的大小。他用电吹风、测力计、迎风面积相同但迎风面形状不同的纸片做了如图3(a)、(b)、(c)、(d)所示的实验。其中,图3(a)、(b)、(c)三次实验时电吹风的风速相同,图3(d)实验时电吹风的风速比前三次实验时的风速大。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a) (b) (c) (d)图3(1)比较(a)、(d)两图可知:_;(2)比较(a)、(b)、(c)三图可知:_。2某小组同学研究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分别位于支点两侧的直杠杆的使用特点。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4(a)所示,再分别用已调平衡的直杠杆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4(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4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a) (b) (c) (d)图4(1)比较图4(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 ;(2)比较图4(b)与(c)与(d)三图可得: 。3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他用同一光具座分别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实验的结果如图5(a)、(b)、(c)所示。请比较图中的实验结果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分析比较图5(a)、(b)、(c)中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_;(2)分析比较图5(a)、(b)、(c)中物与像的距离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_。(a)图5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等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二倍焦距(c)图9(b)4某同学利用如图6所示装置研究磁与电的关系,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装置、操作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比较6(a)、(b)两图可知:_;(2)比较6(b)、(c)两图可知:_。图65为了探究通电螺线管磁场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使用电压相等的电源、规格相同的滑动变阻器R、大头针和螺线管等器材进行实验,并通过插在螺线管中铁芯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来比较螺线管磁场的强弱。实验中,他们先将甲、乙两个匝数不同的螺线管分别连入电路,并使滑动变组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不同(RaRb),其实验现象如图7(a)、(b)所示。该小组同学在仔细观察、比较图7(a)、(b)后,认为无法得出结论。于是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实验现象如图7(c)所示(RaRbR c)。图7(a) (b) (c)S甲RaS乙RbS乙Rc 该小组同学在观察、比较图7(a)和(b)的实验现象后无法得出结论的理由是: ; 进行图7(c)实验后,是否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若可以,请写出有关结论;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 。6某同学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用器材为截面积相同的导体、电流表、电键、新干电池和导线若干,实验过程如图8(a)、(b)、(c)、(d)、(e)、(f)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作出判断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图8铜丝A长度0.3米(a)镍铬丝A长度0.3米(b)铜丝B长度0.2米(c)铜丝A长度0.3米(e)镍铬丝A长度0.3米(f)镍铬丝B长度0.2米(d)AAAAAA(1)由图8 或 ,可得:不同材料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2)由图8(c)与(e)或(d)与(f),可得: 。7在“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小李同学利用若干节新干电池作为电源,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导体A、B进行实验,其研究过程如图12所示。请你仔细观察和比较图中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和电流表的偏转情况,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比较图9中的(a)和(b)两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比较图9中的(b)和(c)两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图9(a) (b) (c)AB导体A导体AAA导体8.2013年12月的某一天,学习了电功率知识后,小郑同学回到家里查看了部分家电的额定功率和家电个数,并记录在下表中:家电名称额定功率(瓦)个数日光灯608电视机803电饭锅9001微波率10001型空调输入制热功率:13002型空调输入制热功率:17001(1)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得:在相同时间内,家用电器的功率越大,消耗的电能越 ,若电饭锅连续正常工作0.5小时,则消耗的电能为 千瓦时。(2)从节能角度思考,请为小郑家考虑两条节能的措施: , 。9. 请根据下列框图中给出的规律和由此提出的假设,进行合理推理,然后结合事实,判断推论是否正确。规律1:一定质量的物体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因而密度变大假设:水的温度降低,密度变大规律2:冷空气的密度较大,所以会沉降在热空气下方推论1:温度低的水密度大,会沉降在温度高的水 方(选填“上”或“下”)规律3:一般情况下,水的温度降低到0开始结冰事实:推论2:冬日里最先开始结冰的应该是湖里 部(选填“上”或“下”)的湖水,所以湖中的鱼将 继续存活(选填“能”或“不能”)10的空气水事实与推论2 矛盾(选填“有”或“没有”),这表明假设是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10. 松软的雪地上行走,脚容易陷进雪地里。即使是干燥的硬泥路面,坦克履带同样也会轧出印痕来。经验表明,所有材料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极限压强。如下表所示的几种材料的极限压强值。几种材料的极限压强值(单位:帕)冰砖混凝土花岗岩工具钢1.47106小于6106小于510721089.3108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1)花岗岩的极限压强值为_帕,它表示加在砖上的压强一旦超过它的大小,花岗岩就_(选填“能”、“不能”)承受;(2)在上表提供的几种材料中,你还可以判断出_。11. 某小组同学在讨论、解决大气压的问题时,就公式p=F/S和p=gh的运用做了如下思考: 他们认为:公式p=F/S是压强定义式,具有普适性。根据该观点,若已知地面附近大气压为p0,地球表面积为S0,请你估计地球表面大气的总质量为 。 他们认为:气体和液体有相似的特点,同样大气压跟液体内部的压强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公式p=gh来讨论大气压强的问题。(a) 请你举例说明“跟液体内部压强相似的大气压的特点”。 (b) 查阅资料知道:空气在海拨2千米以内可近似认为是均匀的,其密度为0。若静安寺附近某幢大楼的高为H,则该大楼的楼顶与地面间大气压强的差为 。表格归纳专题一、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1认真审题,尤其是题目的第一句话,明确实验研究的目的,即解题的方向。2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以及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和表格中栏目中所对应的物理量,确定要研究的物理量和可能影响其的因素。3通常情况下,可能影响所要研究的物理量的因素不止一个,因此需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分析表格中提供的相关数据和实验现象,分别按题目要求归纳出研究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情况,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1)相关性研究:根据现象和数据,得出要研究的物理量和可能与其影响因素之间是有关还是无关的结论(初级结论)。(2)定性研究:根据现象和数据的变化,得出要研究的物理量和影响其因素之间有没有:在相同的条件下,要研究的物理量随其影响因素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的条件下,要研究的物理量随其影响因素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中级结论)。(3)定量研究:根据现象和数据的变化倍数关系,得出:在相同的条件下,要研究的物理量与其影响因素成正比或者成反比的结论(高级结论)。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结论遵循的原则是:能归纳到高级结论的不能归纳到中级结论,能归纳到中级结论的不能归纳到初级结论。4在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数据和现象时,此时不能和上述过程一样把数据直接进行分析,此时需要把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的方法采用的是加、减、乘、除等四则运算来找出一个定值。其数据处理的原则是:相同物理量采用“加”或“减”的方法来处理数据,不同物理量采用“乘”或“除”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归纳结论时,要特别注意结论表述的完整性,依据、条件和结果缺一不可:(1)依据就是比较表格中的哪些数据和分析什么实验现象;(2)条件就是得出结果的前提条件(一般是控制变量的思想:控制的是什么,即要寻找表格数据中的相同物理量);(3)结果就是根据依据和条件所得到的结果。5在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数据和现象时,若题目中给出其他同学的一些观点,请你判断其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那么你先要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再进行对比;有时题目中所给的结论本身没有错,但是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是不符题意的,也是错误的。二、典型例题例1 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表一表二表三实验序号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2)16.01029.01531220实验序号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2)43.01054.51566.020实验序号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2)73.02084.53096.040(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与4(或2与5、3与6)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2)分析比较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_;(b)分析比较_。图1例2 某小组同学研究圆柱体上(或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密度的关系。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一个高为0.1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如图1所示,并不断改变它所处的深度。他们利用仪器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液体甲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米)00.020.040.060.080.10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00.200.400.600.801.00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1.001.201.401.601.802.00表二 液体乙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米)00.020.040.060.080.10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00.160.320.480.640.80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0.800.961.121.281.441.60(1)分析比较 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2)分析比较表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四、练习1、 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_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的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和6的数据、现象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4)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得到的初步结论未必足以使人信服,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决定进一步研究密度范围在_千克/米3内的实心物块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为上述结论提供最有力的依据。 图2A2、 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他们将高H为0.10米的圆柱体A挂在测力计下,逐步改变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F,将h和F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进一步研究F和h的关系,他们计算了相邻两次实验中h及F的变化量Dh和DF,并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两列中。(已知r1r2)表二(液体密度为r2)表一(液体密度为r1)实验序号h(米)F(牛)Dh(米)DF(牛)10.0222.00.01020.013022.00.010.840.0121.250.0220.40.021.660.0418.870.0518.00.032.480.0815.690.1014.00.040100.1414.0实验序号h(米)F(牛)Dh(米)DF(牛)110.0222.00.010120.0122.01300.011.0140.0121.0150.0220.00.022.0160.0418.0170.0517.00.033.0180.0814.0190.1012.00.040200.1412.0(1)实验序号2和13所空缺的数据分别为_、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6、7与8或14、15、16、17与18等数据中F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过程中, _。(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或1318中DF和D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和1318中DF和D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4)他们继续分析实验序号9和10或19和2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圆柱体浸入液体后,当h满足一定条件时,F不再随h而变化。为进一步研究h所满足的条件,需添加的器材为_(选填“甲”、“乙”或“丙”)。器材: 圆柱体甲 高 H0.10米; 圆柱体乙 高 H0.20米; 正方体丙 边长H0.10米。三请在表三的第二列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达到研究h所满足条件的目的。3、小红和小华讨论盛有液体的容器在放入物体前、后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的增加量p液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有了两种不同的猜想,并分别进行了实验。(1)小红猜想:p液与放入的物体所受重力G有关,于是选择所受重力不同、体积相同的三个物体A、B、C,先后放入盛有某种液体的同一容器中,并测得p液。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一。分析比较表一p液中和相关条件,可得:p液与G (选填“有关”或“无关”)。(2)小华猜想:p液与放入的物体所受浮力F浮有关,于是将物体D挂在测力计下,将其逐步浸入液体中,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F,经计算得出F浮,并测得p液,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二。根据表二的实验示意图和相关数据, 验证p液与F浮相关的猜想(选填“可以”或“不可以”),依据是:同一物体浸入盛有某种液体的同一容器中, 。请填写实验序号中的相关数据:F浮为 牛、p液为 帕。4、为了研究弹簧受到拉力时,影响其长度增加量的有关因素,小明同学用测力计及一些不同的弹簧进行实验。如图3所示,在实验中小明分别用力通过测力计拉伸不同的弹簧,测量并记录每根弹簧的原长、弹簧圈直径、长度增加量、所受拉力的大小等。记录数据如下列各表格所示,已知在同一表格中,实验所用弹簧的材料相同(即相同粗细的同种金属丝)。表一 材料甲表二 材料乙序号原长(cm)弹簧圈直径(cm )长度增加量(cm)测力计示数(N)序号原长(cm)弹簧圈直径(cm )长度增加量(cm)测力计示数(N)11012551012.25210141061014.41031024571024.4542014582014.45 请根据表格中记录的测力计示数、弹簧长度增加量以及其它相关信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中的数据得到的初步结论是:材料、原长、弹簧圈直径相同的弹簧,所受拉力越大,长度增加量越大。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中的数据得到的初步结论是:拉力相同时,材料、原长相同的弹簧,弹簧圈直径越大,长度增加量越大。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或5、8)中的数据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相关数据,归纳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5、 在探究了水平拉动物体时拉力的大小和接触面大小无关后,某小组同学继续研究水平拉力和其他因素的关系,他们将质量不同的物块分别放置在水平的木板和橡胶板上,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块,如图4所示。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图4F实验序号质量(克)拉力(牛)14002.025002.536003.0实验序号质量(克)拉力(牛)44002.855003.566004.2表一 木板表二 橡胶板 F图5(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3)为了继续探究拉动物体时拉力大小与拉力方向的关系,他们把质量为600克的物块放在木板上继续实验,并用更精密的仪器测量拉力。如图5所示,实验中逐渐增大拉力与水平面的夹角,匀速拉动木块,数据记录在表三中。表三 木板实验序号夹角(度)拉力(牛)7102.798202.719302.6810402.7511502.9212603.21分析表三中数据,可得初步结论: 。根据表三中的数据,他们认为当夹角为某一角度时,拉力可能最小,为了找到这一角度,还应该在夹角为 度的范围内进一步探究。(4)他们还猜想拉力最小时的角度可能与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为验证这一猜想,他们应设计的实验步骤是: (请选填下列各项中的字母)。A.将质量不同的物块放置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B.将质量相同的物块放置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C.将质量不同的物块放置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D.用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块E.用力沿不同方向匀速拉动物块 F.记录数据 6、小华和小海同学为了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他们用A、B两个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表一 表二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A11.20.08B41.8O.1822.40.1653.60.3633.60.2465.40.54(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2、3或4、5、6中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对同一导体,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5的数据,他们提出了猜想: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相同。I 为验证上述猜想,在已有表一、表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小华重新预设了B导体两端的电压,并测出相应的电流值。小海分析了小华的测量数据后,认为小华的测量数据有问题,他未测量便修改了数据,如表三所示。你认为小海修改数据的做法 ,理由是 。 为了达到验证上述猜想的目的,请结合表一、表二的实验数据,分析表三设计的不足之处:_。7某小组同学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继续探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发光物体A分别放在焦距f为15厘米、10厘米和5厘米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实验序号焦距f(厘米)物距u(厘米)像高h(厘米)510206.0610303.0710402.0810601.2表一:发光体A 表二:发光体A 表三:发光体A实验序号焦距f(厘米)物距u(厘米)像高h(厘米)1152018.0215306.0315453.0415602.0实验序号焦距f(厘米)物距u(厘米)像高h(厘米)95106.0105153.0115202.0125251.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发光物体A的高度为 厘米。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物体通过凸透镜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