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治疗中风的研究概况.doc_第1页
头针治疗中风的研究概况.doc_第2页
头针治疗中风的研究概况.doc_第3页
头针治疗中风的研究概况.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头针治疗中风的研究概况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剌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头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发展起来的。目前,头针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表明,其临床疗效及即刻效应是确实的,作用机制亦已有初步的探索,显示其是治疗中风病很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头针疗法源于古人针灸头部腧穴治疗疾病。内经有许多头部腧穴治病的记载,如灵枢五乱“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取之天柱。”古代医家已经在实践中认识到头部腧穴的重要性,但它仍属于传统针灸的体系,以治疗神志病、头面五官等疾病为主,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20世纪70年代初,头针从传统针灸学中衍生出来,并形成新的理论、刺法,特别在治疗脑源性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引起了针灸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形成许多流派。其中临床应用较广、影响较大的有两大学派:一是山西焦顺发创立的“焦氏头针”1 。该学派以大脑和神经的解剖、生理为理论基础,选用大脑皮层功能区相对应的头皮刺激区或穴区作为针剌部位,并以大脑皮层功能名称命名刺激区,如运动区、感觉区。认为针剌头皮可以直接作用于其下的大脑皮层而达到治疗目的。一是于致顺“头穴”2:该学派以传统经络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经典腧穴为刺激部位,提倡透穴针刺法。于氏认为,头穴透剌是通过经络的生理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的。随着头针的广泛应用,标准化的穴名方案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1983年中国针灸学会受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的委托拟定了头皮针针刺部位国际标准化方案,在198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上正式通过,这对头针的发展和普及、促进国际间头针疗法的学术交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风是中医的病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因其发生时速度快,症状变化多端,如风行之迅速,如石矢之中的,故称之为“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脑缺血发作等多种疾病。头针疗法一直被视为治疗中风的重要手段。随着头针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相关报道不断涌现,针刺手法日趋成熟,临床及实验研究不断深入。笔者现就近年来头针治疗中风临床及机理研究概况予以综述。1 临床研究1.1 针刺部位头针刺激区的选择以焦氏头针分区、国际标准化头针分区法及传统头部穴位透刺法为主。周氏3采用焦氏头针取穴方法分别刺激血管舒缩区、运动区及平衡区,对中风偏瘫病人肌力即刻效应进行观察,结果提示运动区疗效明显优于其它两个区。张氏4取患部对侧头皮感觉区、运动区为主,捻转针刺治疗60例中风后遗症,总有效率90。唐氏5观察到头穴丛刺法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总有效率达95。采用于致顺教授头部腧穴七区划分法,顶区:百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顶前区:前顶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平行线;额区:神庭透囟会、与其平行的曲差和本神向上透刺;枕区:强间透脑户、与其平行的旁开1寸向下透刺;枕下区:脑户透风府、玉枕透天柱;颞区:头维、承灵及二者之间,向下刺入15寸;项区:风府、风池及两穴之间。采用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针后捻转,给200次min。每针捻转lmin,留针6h。留针期间。开始每隔30min捻转1次,重复2次,然后每隔2h捻转1次。直至出针。靳氏等6,7根据传统的局部、邻近取穴与循经远道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创用颞三针(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处第l针;以此为中点,同一水平向前、向后各移l寸处分别为第2针、第3针)治疗中风病人206例,总有效率为93966,愈显率71382,杨氏8采用颞三针为主配合药物组,发现改善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对照组。他认为针刺颞穴可疏通头部经络之气,气行则血行,使瘀血得以消散。同时因肝胆相表里,可助肝疏泄条达,使脾运如常,痰邪不争。迪氏9用颞三针治疗中风急性期病人34例,日针1次,一疗程(3O天)后,患者神志、语言、运动功能及肌力恢复均有明显改善。此外,江氏10和李氏11等人报告了头皮围针法;即以CT或MRI病灶定位为依据,将与病灶最近的相应头皮划一圆圈,由圆周向圆心斜刺48针,针距2cm左右,之后以180200次min的速度捻转,数理统计结果显示,头皮围针组的疗效均优于传统头针组。1.2 针刺时机关于头针治疗中风的时机,传统认为在中风早期不主张采用头针治疗,特别是对出血性中风患者,以免加重病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脑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的,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虽然病灶处有一部分大脑神经细胞死亡,但在病灶周围的神经细胞并没有完全死亡,大多仍处于休眠状态,如何使这部分暂时失活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功能,是各种治疗方法应该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头针疗法可以改善大脑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脑水肿,调节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期应用头针治疗是可行的,临床研究也表明,中风患者早期进行针剌治疗,并不会使病情加重,反而能控制病情,降低致残率。李氏12将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早治组(第3l4天)与晚治组(第3l64天),采用焦氏头针和药物治疗后,结果显示,早治组对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P005)。张氏13发现头项针对病程为3个月以内的脑梗塞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3个月以上(P001)。苏氏14以头针治疗6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结果提示:发病2周以下者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2周以上者。1.3 针刺手法事实证明头针治疗中风的疗效与手法关系密切。头针一般的针刺法为快速进针、快速捻转,200次min左右,捻转l min,留针l0 min,再重复2次起针。东氏15采用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针法治疗并观察急性脑出血的即刻效应情况,发现施手法组产生的即刻效应是明显的,与留针不施手法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好于后者。金氏16在焦氏头针法基础上采用双针平行刺法以扩大刺激范围,双针同捻以加强刺激强度的方法,可明显扩张血管,改善大脑和肢体的血液循环,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2 机理研究2.1 对神经电生理学影响王氏17应用单光子发射CT(SPECT)研究头皮穴区针前、电针后、麻醉后的SPECT显像,结论是一侧头皮的针刺激可以同时改善双侧脑血流灌注和功能活动,针刺信号是通过三叉神经传导径路入脑而发挥效应。这一研究结果看不出头穴分区与大脑皮层各功能区的相应关系。左氏等18观察了针刺正常人头穴对运动条件下人脑细胞功能的影响,发现针刺百会、曲鬓可以激活大脑双侧多个有关运动区域,但以同侧为主,同时也影响大脑的高级思维活动,这与临床治疗中风主张双侧取穴法相吻合。东氏等15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的患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波幅缺失,针刺即刻可使SEP缺失的波幅恢复,低波幅增高,使由于出血刺激和血肿压迫而处于抑制、休克、休眠状态的脑细胞觉醒,兴奋性恢复,发挥脑细胞代偿功能。王氏19研究表明,脑出血后家兔体感诱发电位波幅增高,潜伏期延长,头穴针刺产生即刻效应,可能是针刺调节了大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改变了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性,使出血后处于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觉醒。2.2 对血液学方面的影响李氏20探讨头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作用机制,针刺组血浆粘度、血栓素、内皮素治疗后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TCD示脑血流有明显改善。张氏21也发现,头针可通过调节中风患者血浆中内皮素含量发挥治疗作用。王氏22、刘氏23等人的研究显示,头针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全血和血浆黏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3 小结综上所述,头针治疗中风病疗效肯定,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有着广阔的探索前景,但就目前研究现状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中风的取穴方案亟待统一,刺激强度和频率缺乏量化指标,治疗时间、治疗周期缺乏规律性探索,未采用统一的排除及疗效标。(2)科研设计大多不是严格的随机对照,常为半随机或为回顾性总结。样本量小,且盲法未见应用。(3)动物模型的研究不够,而且缺乏中医的病证模型。机理探讨欠深入,在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有待继续发展和深入,力求从多指标、多学科更广泛地阐明作用机理,提高头针治疗中风的疗效等。(4)对头针预防中风复发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4 参考文献1 焦顺发头针M太原:山西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 于致顺黑龙江针灸论文汇编c1980,(1):83 周君电针刺激头穴不同部位对中风偏瘫病人肌力即刻效应的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4):23-244 张惠琴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头针治疗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10(4):2205 唐强,郭艳芹,田晓彦,等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1):576 靳瑞,赖新生,李艳慧,等颞三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3,(1):117 李艳慧,靳瑞三种不同针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3,(4):358 杨化冰早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3(3):389 迪亚拉“颞三针”治疗中风急性期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1995,ll(8):25-2710 江钢辉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8,(2):611 李艳慧MRI定位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0,(2):7312 李春芳头针治疗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测评J中国康复,2003,l8(1):l8-1913 张毅明针刺头项穴治疗脑梗塞疗效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1):1414 苏勋庄,等早期针刺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预后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7,4(1):2615 东贵荣,王钊,吴宝柱,等头穴治疗急性脑出血即刻效应的机理研究J中国针灸,1994,(2):2616 金完成,詹欣荣,潘宁宁,等头双针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定位及手法研究J中国针灸,1993,(4):117 王凡,王丽平,周炜,等针刺不同侧头皮运动区肢体功能效应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1):5118 左芳,石现,田嘉禾,等针刺头穴对运动条件下人脑功能成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4):23119 王玉琦,骆翠芳,滕秀英,等头穴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家兔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中医药信息,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