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人民版必修3(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人民版必修3(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人民版必修3(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人民版必修3(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人民版必修3(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提纲)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四大发明为代表(一)造纸术:1、书写材料的演变: 秦汉:竹木简牍和丝织品西汉;最早发明纸。帛.竹.木.纸并存。东汉: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用植物纤维造纸(即蔡侯纸)。2、意义: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也最为显著。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战国:司南。韩非子中提到“司南”。北宋: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南宋:事林广记中介绍民间流行指南装置木刻指南鱼和指南龟。2、指南针的传播: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1)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北宋萍州可谈和南宋梦梁录都有中国海船使用指南针进行航行的记载。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有关实践经验:炼丹制药;冶金实践: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知识积累:春秋战国: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汉 代: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发明创造条件。 东 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2、火药的应用唐末至宋初: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出现火炮。北 宋 时:发明家唐福将发明的火炮、火球、火蒺藜献给朝廷; 石普用火球、火箭为宋真宗表演。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3种火药配方。明 朝 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3影响: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四)印刷术的进步1、印刷术的进步: 雕版印刷术:唐朝(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活字印刷术: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泥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作用:节省雕版的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改进: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清代:今古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一部书。2、印刷术外传:由波斯传到欧洲。3、对欧洲影响:推动文教发展:14世纪末出现木版雕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推动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1、进步性孔子“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思想符合现代科学原则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承认自然规律存在,要顺应自然规律。老子“无为”思想可理解为不要违反自然的行为。总之,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有合理意义的。2、局限性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探求和技术总结,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三、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重视人文,轻视自然。讲究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概括。探究一: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6、对外: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7、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究二: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1、经济:到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限制对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2、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3、中国 “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4、思想: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5、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交流,阻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一、书法艺术出鬼入神 1、书法含义: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2、书法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且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形态美、动态美、意境美)3、汉字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中,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4、书法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其演变规律:由繁到简。 字 体创立或成熟时间特 点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楷(真.正)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5、著名书法家朝代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王羲之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楷书中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元代赵孟颓,创立赵体明代文征明、董其昌二、绘画艺术画中有诗 1、中国画:地位: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分类:以题材不同: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艺术风格上:分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类2、文人画地位: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特点: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注重诗意,“画中有诗”3、山水画:地位: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特点: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在艺术风格上,注重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4、人物画 、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三、音乐艺术金声玉振 1、上古先秦时期黄帝至周代:诗舞乐三位一体的“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新石器早期:河南舞阳出土的距今约9000年的“骨笛”,七孔规制,有完整的七声音列。战 国 时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2400年的青铜编钟,钟上铭文记载着上古乐理。2、汉唐时期秦汉:设立乐府机构收集民间歌曲和异域音乐,融合成新的音乐样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调”东晋:形成清婉、细腻、柔美的南国“清商乐”南北朝和隋唐: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规模宏大。3、明清时期音乐:戏曲音乐繁荣;器乐:形成古琴、琵琶、筝、三弦、唢呐、笛、箫等乐器独奏艺术门类;名曲: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四、舞蹈艺术宫廷舞和民间舞1、宫廷舞蹈的发展历程萌芽:青海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绘有古人扮作动物跳狩猎舞的形象。产生:夏商已经产生了宫廷舞蹈。发展: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汉代设乐府,采集整理民间乐舞以满足宫廷文化消费的需要,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鼎盛:隋唐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太常寺等,培训专业乐舞艺人.还吸收西域等乐舞。宋元宫廷队舞,继承了隋唐传统,在艺术上卓有成就。衰落:明清宫廷舞蹈内容上多为帝王歌功颂德,形式上比较华丽工整,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2、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先 秦:诗经和楚辞中描写了周代中原及荆楚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两 汉:各地乐舞有了相应发展,出现歌舞繁荣的局面。南北朝:敦煌石窟的西凉乐舞展示了“胡舞”的风范。隋 唐:民间舞蹈的总体特征是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和大创造。宋 朝:民间舞蹈兴盛,民间舞队活跃,有许多节目至今仍在民间流传。(武林旧事)五、戏曲艺术多种戏曲成就1、历史渊源:秦汉魏晋南北朝乐舞百戏,隋代“四方散乐”,唐代杂技歌舞都与戏曲有渊源关系。2、初步形成: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3、杂剧兴盛:元朝4、传奇剧繁荣:明代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其中,昆山腔形成“水磨调”5、京剧出现和繁荣:清朝探究: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1政治:政策的宽松,统治者享受生活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繁荣2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3教育: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3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4对外关系: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经历的阶段1、先秦诗经、楚辞 2、汉朝汉赋3、唐朝唐诗 4、宋朝宋词5、元朝元曲 6、明清小说一、先秦时期:(一)诗的经典诗经: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1、时间: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共计305首诗歌。2、内容: 风:是诗经精粹,民间歌谣:反映下层人民生活,也揭露阶级压迫和剥削。名篇:相鼠、伐檀硕鼠等。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分为小雅和大雅两部分。名篇:生民、公刘、绵等。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 3、特点: 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创作风格:现实主义4、地位: 是中国最古老诗歌总集,对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二)楚辞的魅力1、楚辞:产生:继诗经后,在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特点: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句中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意义:风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2、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地位:战国时期楚国伟大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政治抒情长诗:离骚。组诗:九歌想象丰富,文辞清婉.探索精神,九章大胆怀疑精神,天问描绘流放经历。政治抱负:追求“美政”: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富国强兵;离骚的地位人们称楚辞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二、两汉:汉赋的风采1、特点: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2、西汉时期的赋西汉早期: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等都借物抒怀,意境深沉;枚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代长篇赋之先河。汉武帝时:赋的创作走向全盛阶段。艺术特征:以气势恢弘、词藻华美为主要特征。主要代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等。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3、东汉时期的赋主要作家:班固、张衡。风格变化:东汉后期长篇赋渐少,各种短篇赋兴起,摆脱了长篇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清新活泼。三: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1、繁荣原因政经基础: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2、总体情况:数量多、内容广、流派多、体裁全。2300多诗人,5万多首诗歌。3、代表人物:盛唐时期“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行路难”、“多歧路”抒发了他的怀才不遇的愤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透射出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他被称为“诗仙”。由盛转衰“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七律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凝重工整,对仗整,堪为律诗典范。他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四、宋代词苑1、产生: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2、发展:唐朝五代:唐朝白居易,晚唐五代“花间派”词人、西蜀词人韦庄,南唐李煜。北宋时期:词发展走向辉煌,是宋代文学的标志。主要词牌: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主要词人:婉约派代表柳永:其词在宋元时代流传最广。豪放派代表苏轼:对词发展贡献巨大,打破诗词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社会人生。南宋时期:婉约派代表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其词蕴含对国家兴亡沉痛感慨。豪放派代表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3、宋词兴盛原因 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阶级: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娱乐生活,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诗、词、曲的关系)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五、元曲与市民社会1、散曲兴起: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并兴盛于元明时期一种诗歌体裁。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特点:与词相比,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可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新词。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影响: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元杂剧主要特点: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称北曲或北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表演场所:“瓦肆”,“勾栏”兴盛原因:早期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六、明清小说的人情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