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第2课时.doc_第1页
《长城》第2课时.doc_第2页
《长城》第2课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复习导入。1、(板书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城这一课。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了解到了什么?2、师小结板书:我们了解了长城的特点气魄雄伟,构造精巧;我们知道了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远到近;我们也总结了一二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的见闻。板书:见闻由远到近(气魄雄伟,构造精巧)3、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长城,走进这段与长城有关的历史。二、“追思历史”1、翻开课文83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想到了什么?(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师:想起了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想起了他们修筑长城的艰辛,想起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这些都是作者见到长城后想到的,如果说前两段写的是作者的见闻,那这两段写的就是作者的什么?(板书:联想)2、哪句话悄悄地提示你这部分写的是作者的联想呢?出示:“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齐读这句话。(2)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过渡句”。可不要小看这么一个过渡句,这句话中有几个字的背后饱含这作者的感情的。不信你看,站(1)比如这个“站”,就很不简单,想想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当雄伟的国歌声响起,当鲜艳的红星红旗冉冉升起,当所有的少先队员肃立敬礼,都得“站”着,你看到有的同学还在操场上走来走去,你是什么感觉?(2)改为“走在长城上”好吗?(不庄重,不敬畏)(3)所以同学们,此时此刻,站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动作,而是一种态度。(崇敬的态度。)同学们发现了吗?很普通的字眼,意思很近的字眼,一比较,一体会,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味道不一样,这不是一般的味道,而是感情的味道,我们说是“情味”。所以在品味字词的时候,也可换一个词对比一下,就也许就会有大发现。像这样的词还有踏(1)“踏”的近义词是什么?那“踏”改为“踩”可以吗?(不行)为什么?(2)你踩的是谁啊,是我们的长城啊!你敢踩吗?所以踩轻浮,踏庄重。请你庄重地读。我们一起庄重地读(踏着脚下的方砖)扶(1) “扶”跟那个字意思相近?(摸)用摸好吗?什么感觉?(说不出的感觉也是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太奇怪了,感情似乎就变味了。)小结:简简单单的三个字站、踏、扶,背后的情味是什么?(是作者对长城的无限崇敬,作者是怀着朝圣般地心情看长城,写长城的。看似很普通的字眼里面包含的感情却这么不一般。)还有这样的语言吗?很自然跟“突然”对比师:我觉得“很自然”这个词用的很自然,改为“突然”呢?(不行)“突然”是前面没有想到,或许是谁喊了一声,就想到了。而“很自然”,说明这种情怀,这种情愫,不需要任何人提醒,你只要面对长城,你只要踏着方砖,你只要扶着条石,这种情感就油然而生。指导朗读第一句话:我们来庄重地,崇敬地,很自然的读这句话。(全班齐读)3.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我们来看下一句话。谁来读?(出示)品读“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公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作者想起了当时没有没有师:这里有两个“没有”,同学们,当时就仅仅只有这两个没有吗?他们可能没有吊车,碾路机,可能没有可能没有,有的只是有的只是把这巨石抬上崇山峻岭,是多么的艰难。师: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啊,他们靠的不是现代化的工具,而是(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师:他们走的也不是平坦大路,而是这(陡峭的山岭)师:他们更不可能大步流星地走,而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师:闭上眼睛,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工地,看,他们正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了!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工人们正艰难地抬着石头;他们累得直喘气;他们流下了汗水)师总结:我们仿佛看到流血的肩膀、我仿佛看到汗水顺着他们脸庞流淌、我仿佛看到他们疲惫的身影、我仿佛听到他们粗重的喘气,仿佛听到嘹亮的劳动号子。师:是呀,一年四季,劳动人民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修筑着长城。在那炎炎烈日下,这两三千公斤重的条石(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在那雷电交加的风雨中,这两三千公斤重的条石(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在那天寒地冻的雪地上,这两三千公斤重的条石(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师:简单的工具,恶劣的条件,造成修筑长城的人死伤无数。这就是劳动人民的“血汗”。(2)“单看”是什么意思?(只看)作者告诉我们,只要看条石我们就感慨万千了。可是去过长城,学过长城前面部分,我们知道,长城上可看的不少,你可以看什么?(垛子、城台、射口、瞭望口)。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城台。(出示城台资料。)城台建在山脊高处、城墙上的转角或险要处,高度与城墙齐平,四周有垛口和射洞,台上还有遮风避雨的铺房,是守城士卒巡逻放哨的地方。下层为可容十数人住宿,还可储存弓箭、兵器、粮食等。师简介,同学们,我们也来学着这句话的样子说说看。(出示句式说话练习)(听完介绍,你觉得城台的设计如何?)多么巧妙地设计啊,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啊!4.“多少劳动人们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1)所以作者才说是(读)“多少劳动人们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2)“多少”这里数量是多少呢?他不是一千,也不是一万,一百万,而是无数。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公元555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450千米的长城,就征调民工180万。正是有了无数的劳动人民,才有了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2)我想请问: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只是长度很长吗?(3)师补充:“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我们以为长城只有一万三千多里,其实错了,长城从战国时候开始修,修到秦,修到汉,修到唐,修到宋,修到明,康熙不再修长城了。前后一共修了多少呢?十万多里啊!纵横十万里,这是写长城的长度之长。从战国到明朝,前后花了近两千年时间啊,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来修筑一道军事防御设施。这上下两千年,是时间之长。(4)读好这句话(读出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5、总结第四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师:时至今日,长城在岁月一日日一年年的侵蚀下,在战火一次次的洗礼中,仍然威武地屹立在中国这片领土上,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长城后不禁赞叹道指生读,齐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这样感慨道指生读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发自肺腑地说道指生读师:听到这样的话,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觉?(作为中国人自豪、骄傲)是啊,我们为长城自豪,因为它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们为长城自豪,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为长城自豪,因为它是世界历史的伟大奇迹。师:让我们全体起立,挺起胸膛,自豪地对我们伟大的民族说师:同学们让我们面对长城,对古代的劳动者鞠躬,感谢师:让我们挥起臂膀,自豪地对全世界人民说6、课文的内容我们学完了,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写长城,只写看到的行吗?为什么?(没有深度)写作者的联想好处是什么呢?先写想到的,再写看到的行吗?(违背认知规律,这里,引导学生发现“见闻”和“联想”之间的认知逻辑和情感逻辑是至关重要的。否则,见闻归见闻、联想归联想,井水不犯河水,那就不行了。)从现实走进历史。(板书:由现实到历史)三、抒写“英魂”1、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先见闻后联想的写法。除了想到古代的劳动人民,还会不会联想到别的呢?比如:文中还出现这类字眼儿:出示“瞭望”、“屯兵”、“堡垒”、“射击”、“打仗”等,看到这些字眼儿,你会想到什么呢?会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吗?不会。想到什么呢?可能想到这样的一些词,读:(出示: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可能还会想到这样的一些诗句。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不是?因为,长城是军事工程,是防御设施,是戍边镇关、保家卫国的。我们也会自然地想起那些在长城上下戍守边关的将士们。2、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联想,出示:站在长城上,扶着成排的垛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