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视境中的女作家一一以丁玲为代表.doc_第1页
商业化视境中的女作家一一以丁玲为代表.doc_第2页
商业化视境中的女作家一一以丁玲为代表.doc_第3页
商业化视境中的女作家一一以丁玲为代表.doc_第4页
商业化视境中的女作家一一以丁玲为代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业化视境中的女作家以丁玲为代表李惠敏(Li-HuiMin) 河北师范大学在现代作家中,与男性作家庞大的队伍相比,女性作家的数量则要少得可怜,屈指可数。然也正是由于女性作家属于“万绿丛中一点红”,在文坛上属于稀缺资源,是凤毛麟角,自然也就“物以希为贵”,在文学市场中格外抢手,甚至奇货可居,自然也会吸引出版商基于商业利益来大力加以捧抬,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冰心在“五四”时期的成名,首先得益于当时女作家“稀少”的大环境。“在文坛上能提笔写点文章的女子本已很少,至其能成为作家者,则尤廖廖可数” 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收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第3页,光华书局1933年1月。的大背景下,冰心在文坛的出现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大家都不免对之有一种神秘似的发狂的崇拜。” 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收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第8-9页,光华书局1933年1月。后来再经过小说月报对她刻意的商业包装和宣传,从而使她成为当时炙火可热的作家,并有幸成为全国第一位知名的女作家。沉樱在文坛崭露头角之后,由于女作家人数稀少,而市场需求相当旺盛,因此她简直有些应接不暇,她的小说都是编辑约稿,没有一篇是自己投稿投中的,甚至可以说她的小说大都是编辑催逼下写出来的。应该说沉樱的经历是有代表性的,体现了女作家在文坛的境遇。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丁玲身上,虽然丁玲执笔为文的时间要后于丈夫胡也频,但当二人共同到上海文坛闯荡时境遇却明显不同:“杂志上要文章时,常有人问丁玲要,却不向海军学生要。两人共同把文稿寄到某处时,有时海军学生的便被单独退还。两人共同把文稿版权售给某书店时,署海军学生的名不成,署丁玲的名却又毫无困难的出版了。” 沈从文:记丁玲,沈从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78页。原因很简单,因为丁玲是女作家,更为期刊和书店看好。女作家因其独特的身份在文坛格外显眼,倍受读者关注;同时,女作家的创作也因其独特的风致而展示出别样的风景,吸引读者不论是男读者还是女读者驻足观赏,独领风骚。“因为女子的内心生活和社会生活究竟和男子不同;她们所描写的对象,每为男子所难想像到的。所以她们的作品实在可以代表另一种为男子所十分隔阂的生活。” 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收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第3页,光华书局1933年1月。正是女性作家创作所展示的“为男子所十分隔阂的生活”,在吸引女性读者的同时,还能格外吸引男性读者的注意,引发男性读者的兴致,加之女性作家的性别优势,作家、作品的双重优势使女性作家较之男性作家无疑在社会上要更为抢眼,能更多吸引媒体和受众的关注,在同等的情况下自然更易于获得成功。在此背景下,“女作家”“女作家作品”仿佛就是一个金字招牌,既是出版商招睐生意的幌子,同时也是女作家文坛登龙的终南捷径。 曾朴主编的真美善杂志曾在1929年2月出版“女作家专号”,大获成功;于是1929年9月又有张若谷主编的女作家杂志创刊。在上海甚至还出现了女子书店,“专以发表女子著作,供给女子读物为职志”,该书店还于1933年3月8日创刊了女子月刊。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女作家作品集,如女作家小品选、女作家随笔选、女作家散文选、女作家日记选、女作家书信选等。虽然有的女作家并不买这个帐,但这丝毫不能改变读者、编者、论者、出版者的印象 丁玲很讨厌别人称她为“女”作家,1929年1月真善美杂志为“女作家号”登门求稿时,她大叫着“我卖的是文字,不是女字”,把编辑拒之门外。但读者和论者还是津津乐道地把她作为女作家来看,并突出强调其作品中显示的女性心理。不仅如此,在这个男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基于人性的弱点,男人对于女人自然多一些欣赏、呵护、宽容甚至是放任,于是,当女作家在男作家、男编辑、男老板间游走时,享受到特殊待遇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难怪章克标在文坛登龙术中发出这样的议论:“一个女人的想做文人,有了异性朋友,已尽够了,别的简直可以全部省略的,因为一切事他们都肯来代劳,即如要抄写文章,自然有人愿意做义务书记,要规划事业,也有不要支薪的秘书,要宣传,便有许多肯来摇旗呐喊,在报章杂志上做文章捧场,更是他们的天职而自认为光荣的。” 章克标:文坛登龙术,章克标文集(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版493页。话说得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基本符合实情。新文学发展到第二个十年,在个性解放影响下从家庭中挣脱出来的女性逐步增多,女子受教育的程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期刊出版业的发达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挥洒空间,因此,三十年代女作家的人数较之“五四”时期有了明显的增加,连吴曙天、吴似鸿、陆小曼、高君箴、问鹃等都夫贵妻荣,成为“作家” 1930年12月1日读书月刊第1卷第2期“文坛消息”(十五)夫妇作家中言道:“中国文坛上的夫妇作家甚多,现在据调查到的有丁玲与胡也频,沉樱与马彦祥,白薇与杨骚,郭林凤与叶灵凤,冯沅君与陆侃如,吴似鸿与蒋光慈,问鹃与张竞生,(现在离婚)吴曙天与章衣萍,冯铿与许峨,陆小曼与徐志摩,谢冰莹与符号,凌叔华与陈西滢等。”。女作家的纷纷出现也为出版商提供了商机,1929年2月,曾朴的真美善杂志约请张若谷编辑了一周年纪念号外女作家专号,发表了冰心、庐隐、陈学昭、苏雪林、白薇、吴曙天等20多位女作家的作品和文章,出版后大获成功。见有利可图,1932年4月,女子书店在上海开业,“专以发表女子著作,供给女子读物为职志”,并于次年3月8日创刊女子月刊;邵洵美的金屋书店也不甘人后,1929年9月创办女作家杂志季刊,特意延请张若谷主编。为了延续“女作家专号”的辉煌,他们在报纸上大做广告,声称“张若谷先生编辑,内容专载中外女作家之文艺创作,亦有作家生活、女性文库、文坛珍文、习作选粹、读者悬赏各栏。每期五万余言,图文并重,材料新颖,趣味浓郁,爱好文艺者咸宜人手一册” 见1929年6月5日申报。,意欲蒙骗作家和读者,使人以为女作家杂志即是昔日之“女作家专号”,最终招致女作家的反感和联合抵制,苏雪林、袁昌英、白薇等联合在申报上刊发启事,指出该杂志与己“无涉” ,1929年6月28日申报。,正是在女作家的联合抵制下,女作家杂志未能重现“女作家专号”的辉煌。女作家杂志虽然未能走俏,但迎合市场的需要,挂着“女作家”旗号的各种作品集和评论集在坊间还是纷纷推出,带动了女作家创作的繁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立英编的女作家丛刊 张立英编的女作家丛刊,上海开华书局出版。内有女作家随笔选(1933年10月初版)、女作家小品选(1933年10月初版)、女作家散文选(1933年12月初版)、女作家日记选(1933年12月初版)、女作家书信选(1933年)等。,黄英(阿英)的评论集现代中国女作家以及黄人影(阿英)编的当代中国女作家论等。 在三十年代,女作家丁玲的出现绝对是当时文坛一个十分重要而突出的现象,一方面因其作品的独特个性而显现出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因其“失踪”,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一直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并引发“丁玲热”。一、石破天惊式的出场丁玲在三十年代文坛的出现可谓应时而出。当新文学发展进入第二个十年后,以冰心、庐隐、冯沅君等为代表的“五四”女作家的创作已显疲态,甚至可以说进入了停滞期。时代的步伐已经跨越冰心所代表的表现“母亲或夫妇的爱”的时代,随后又跨越了冯沅君所代表的“母亲的爱与情人的爱互相冲突的时代”,进入丁玲的时代。此时,爱“是家常便饭似的大讲特讲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作家对爱有更进一层的表现,“要求较为深刻的纯粹的爱情” 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收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光华书局1933年1月,第31页。丁玲在小说月报上所发表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一系列作品,因其大胆“描写一切女作家所不敢描写的一切女性的心理变态,和男女间的所发生的关系与现象及其他等等”,而取得相当的成功 荔荔:读了从军日记后的闲话,收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光华书局1933年1月,第81页。,“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 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收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光华书局1933年1月,第31页。丁玲出现后,她的作品“给人的趣味,给人的感动,把前一时期几个女作家所有的爱好者兴味与方向皆扭转了。他们忽略了冰心,忽略了庐隐” 沈从文:,载1931年4月15日文艺月刊2卷4号、6月30日2卷5、6号合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丁玲的出现犹如石破天惊,一鸣惊人。在承认丁玲感应时代、应时而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商业化因素在丁玲成名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保驾护航的作用。丁玲的成名首先得益于小说月报对她的刻意而隆重的推出。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先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每次都是编排在小说创作的头条。梦珂发表时排在早在“五四”时期就已成名的作家郁达夫的小说二诗人之前,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时排在此前已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幻灭的成名作家茅盾的动摇之前。小说月报为一个不知名的作者连续发表小说,并且均排在重要位置,这既显示了编者的慧眼独具,也是编者基于对作家、作品的认识而在编辑活动中表现出的匠心。借助小说月报这一驰名全国的强势媒体,依托编者在编排中所透露的无声的但是明确的信息,丁玲脱颖而出,赫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仅在作品发表的第一次传播活动中就已然在文坛成功登录,以致于上海编辑、出版界朋友多来向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打听丁玲的情况。丁玲在小说月报闪亮登场后,小说集在黑暗中的出版所代表的文学的第二次传播活动进一步巩固了丁玲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作为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在编发了丁玲的几篇小说后,又主动给丁玲写信,建议她将发表过的小说合起来出本小说集,并表示他可以代为与书店交涉。在得到丁玲的同意后,经过叶圣陶斡旋,丁玲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于1928年10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叶圣陶在编发丁玲的小说时,尚不清楚丁玲是男是女,虽说名字是女性化的,很易让人想到是一位女作家。在黑暗中出版后,“女作家”丁玲正式映入人们的眼帘,被人们称道。钱杏邨在在黑暗中关于丁玲创作的考察中,在对丁玲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后,在文章后面的“附记”中写了一段带有明显的广告味道的文字:在黑暗中收了作者的四篇小说,梦珂是写女子职业问题。莎菲女士的日记写性恋心理。暑假中以同性恋为描写的对象。阿毛姑娘写女性的物质欲望的发展及其打击。在技术方面,作者似长于性恋描写。那种热情的,冲动的,大胆的,性欲的,一切性爱描写的技巧,实在是女作家中所少有的。 钱杏邨:在黑暗中关于丁玲创作的考察,1929年1月1日海风周报第1期。既介绍了小说集的基本内容,又指出了其在题材和技巧方面的特征。开明书店出版的开明杂志也不甘人后,对于在黑暗中更是不乏赞美的文字。九皋在书评中这样写道:像一朵“荷花”般的洁白,一尘不染地直伸起来的文人,那便是女作家丁玲女士。女士年来所发表的创作一一小说一一多散见于小说月报上面,女士以其敏锐的感觉,清新的情调,和那灵活的艺术,其所作的作品,实可为中国新文坛上别开生命。真的,女士的作品足以引起大多数的注意与感动;而且博得多数人的赞叹,观止。 九皋:(书评),1930年5月1日开明第2卷第11号。透过上述批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在黑暗中出版后在文坛引起的反响和震动。借助作品的一次传播和二次传播,丁玲一跃而成为全国知名的作家,甚至超越前辈冰心、庐隐等人。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外,丁玲的成功还得益于其小说题材的大胆和诱人。作为一名女作家,其自身就易引起较多的关注,两性关系也一直是“五四”后作家们乐于表现但又最易招人非议的 这种例子在当时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章衣萍和张资平:章衣萍凭情书一束名利双收,但也招致不少物议,张资平凭婚恋小说走红,却并不被进步文艺界认同。,在当时,“性”虽不再是禁区,但依然是敏感区。在此背景下,丁玲以“女”作家的身份在作品中大胆地描写其他女作家“所不敢描写的一切女性的心理变态,和男女间的所发生的关系与现象及其他等等” 荔荔:读了从军日记后的闲话,收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光华书局1933年1月,第81页。,自然就格外引人注目,由此在文坛产生“炸弹”一样的轰动效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时隔十几年后,苏青凭借结婚十年的走红也是相同的因素作用的结果。透过当时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出时人在丁玲的作品中最看重和强调的,“作者似长于性恋描写。那种热情的,冲动的,大胆的,性欲的,一切性爱描写的技巧,实在是女作家中所少有的。” 钱杏邨:在黑暗中关于丁玲创作的考察,1929年1月1日海风周报第1期。二、“丁玲失踪”引发的“丁玲热” 在出版了在黑暗中以后,丁玲笔耕不辍,追随时代,在1929至1933年,陆续出版了自杀日记、韦护、一个女人、一个人的诞生、水等作品集,一方面赢得了左翼文艺界的高度评价,被鲁迅称为“我们最优秀的作家” 见张永年:,1933年6月1日文艺月报第1卷第1期。,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关注和忌恨。国民党特务沈醉曾在后来回忆中说道:“那时丁玲是有名的青年女作家,又是左联成员,很活跃,也很红,在读者中,特别是一些进步青年读者中间影响很大,所以国民党很注意她,很恨她。” 沈醉:,转引自王增如:无奈的涅槃丁玲最后的日子,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44页。正是基于对丁玲的忌恨和对进步作家的迫害,1933年5月14日,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从而在社会上失踪。由于丁玲是著名的女作家,是左翼作家的优秀代表,因此,丁玲失踪后,左翼文坛及进步文艺界组成“营救丁潘委员会”,发起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丁玲失踪事件”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热点,经过媒体的多方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社会各界对丁玲的普遍关注诱发商机,引发了丁玲作品的出版热和围绕丁玲的创作热。丁玲失踪后,社会各界对丁玲的普遍关注诱发巨大的读者市场,在丁玲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情形下,人们只能把对丁玲的怀念通过对其作品的购买和阅读来加以体现。同时,丁玲作品的出版,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国民党政权迫害进步作家的无声抗议,也带有进步的政治意义。正是基于经济利益和政治意图,丁玲的作品得以迅速出版。1933年6月,在丁玲失踪仅仅一个月之后,她的长篇小说母亲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同月,小说集夜会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在夜会广告中打的就是“失踪”牌,称:“丁玲女士失踪了,她留下给我们的婉约的作风,奔放于纸上的热烈的情感,真是抓住每个时代青年的心而使之奋起的。本集是她失踪前的最终的近作。”1933年12月,丁玲的朋友蓬子编选的丁玲选集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与此同时,丁玲以前出版的作品集也纷纷再版。在丁玲作品的出版热中,母亲的出版最具典型意义。母亲是丁玲为大陆新闻连载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因大陆新闻的被禁,仅发表了第一章的大半,作家的创作也因此中断,直到良友公司计划良友文艺丛书请丁玲撰稿,母亲方才继续写下去,至丁玲失踪,母亲尚未完稿。作者被捕后三天,郑伯奇上班后就找到良友文艺丛书的编辑赵家璧,对他说:“鲁迅先生建议把丁玲的那部未完成长篇立刻付排,你可以写个编者按作个交代。书出得越快越好!出版时要在各大报上大登广告,大事宣传,这也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种斗争方式!” 赵家璧:丁玲的是怎样出版的?,见赵家璧:编辑忆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8月第1版。母亲出版时在时事新报和申报刊登了大幅广告,同时也在文学、现代等大型文学杂志上刊登了广告。文学上刊登的广告称:母亲的独特的异彩便是表现了“前一代女性”怎样坚苦地在“寂寞中挣扎”,也许将来还有作品把这样“前一代女性”的挣扎为题材,而且比母亲写得更好,但在现今,我们不能不把这部母亲作为前一代女性怎样从封建势力的重压下挣扎出来,怎样憧憬着光明的未来这一串酸辛的然而壮烈的故事的“纪念碑”看了。这则广告由茅盾亲自撰写,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丁玲的怀念。母亲出版时,为了造成更大的轰动,出版方还和国民党反动派开了个玩笑发售作者亲笔签名本,“签名本一抢而光” 赵家璧:丁玲的是怎样出版的?,见赵家璧:编辑忆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8月第1版。关于签名本,具体情形是:“原来我们和作者签订约稿时,就交他一百张编号而空白的签名纸,签好后先交给我们保存,一待出书装订时,就把这一百张纸,作为里封衬页,裱在一百册布面精装封面的背后,这样就成了作者签名本。”。由于书店有效的宣传、策划,“母亲出版后,立刻成为良友文学丛书中的最畅销书。第一版印四千册,一个月销光,十月和十二月各再版二千册,这在当时书业界简直是个奇迹。” 赵家璧:重见丁玲话当年母亲出版的前前后后,见赵家璧:编辑忆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8月第1版,第87页。母亲的出现在当时既是成功的商业行为,又充分发挥了文学的战斗作用,它的出版本身,就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种无声抗议,以作品的出版抗议作家的“失踪”。在丁玲作品的出版出现热潮的同时,围绕丁玲的纪念活动也是如火如荼,甚至出现了围绕丁玲的创作热。在创作热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丁玲的纪念文章和评论文章,如茅盾的女作家丁玲 该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6月19日中国论坛第2卷第7期;后又刊于同年7月15日文艺月报第1卷第2期。,陈北鸥的悼丁玲,林瓴的评丁玲奔,季羡林的夜会(书评),王淑明的母亲(书评),钱杏邨的关于母亲,等等。北平的北方“左联”的机关刊物文学杂志甚至还出版了纪念专号,除刊发了雪野的纪念丁玲和峰毅的丁玲胡也频在济南等纪念文章外,还在“画页”栏刊发了女作家丁玲像、丁玲手稿、丁玲的爱儿、丁玲画像。媒体对丁玲的关注一方面部分满足了读者对丁玲失踪后了解的渴望,同时又进一步刺激和吸引读者对作家的更深入的了解。读者的渴求催生了相关的作品的产生,沈从文的长篇传记记丁玲应运而生。记丁玲先是在天津的国闻周报上连载,后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单行本。记丁玲的广告称:丁玲女士的一生,可以说只有作者沈从文先生知道得最清楚。本书从丁玲的故乡和她的父母写起,作者特有的那枝生花妙笔,把一个冲破了旧家庭束缚到大都市里来追求光明的新女性,活现在读者的眼前,是中国新文艺运动以来第一部最完美的传记文学。以作家的挚友的身份来为丁玲作传,这样的传记内容无疑是相当诱惑人的,更何况“他把对一个熟人的回忆当小说写。他用有趣的眼光看世界,也用有趣的眼光看朋友。” 徐小玉整理:,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2期。这样的传记自然就更有吸引力,同时也更有市场了。在肯定作家创作这部作品的文学动机的同时,我们也不应漠视潜伏于文学动机背后的市场因素。同样基于市场因素,立达书局出版了张惟夫著的记丁玲女士。 除沈从文的记丁玲和张惟夫的记丁玲女士外,据徐霞村回忆,“丁玲被捕后,王森然写过一本关于丁玲的书”(见徐霞村访谈录),只是该书尚未找到。丁玲失踪后形成的丁玲热形成一种社会舆论,施加影响于国民党当局。正是迫于社会的舆论压力,加之多方营救,以及作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丁玲在失踪后才得以幸免于难,没有惨遭杀害 关于丁玲被捕后没有惨遭杀害的原因,沈醉是这样解释的:“我坚持是由于您相当有名(不是您所说的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除了许多人出面援救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您是一个女青年作家,这样就很多人同情您,还有一点点不同,就是对您和一些知名人士不敢随便杀害,是有八个字的原则的,即怕:社会舆论,国际影响。” 见沈醉:给丁玲的信,转引自王增如:无奈的涅槃丁玲最后的日子,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42页。在商业化的环境中,女作家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较之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