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耳体穴结合疗法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的 临床研究张仲前1 朱元根2 张和平3 龚传美4 庞 宏2(1. 山东省军区济宁医院,济宁 272137; 2.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3.唐山钢铁集团(公司)医院; 4.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摘 要 目的:观察耳体穴结合疗法对胆道系统疾病的疗效。方法:观察290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患者,其中206例作耳体穴结合针刺疗法,84例做药物对照。针刺组中有94例,药物组中有27例合并胆结石,选取耳穴胰胆区,体穴胆俞和“速效”穴进行电针或手法刺激,以常规解痉药和消炎药作对照,以B超观察胆囊面积作为胆囊运动功能指标,观察胆石排出多少作为排石指标。结果:(1)耳体穴结合疗法治疗,无论是1次针刺或1个疗程后,皆见胆囊面积显著缩小,表明胆囊收缩功能增强,胆汁淤积现象好转,效果优于药物对照组。(2)胆囊炎临床疗效两组皆有显著效果,但无论是痊愈率或总有效率皆是针刺组优于药物组。(3)胆结石排出率两组无显著差异,但1次针刺后能100%缓解胆绞痛,且较药物见效快。主题词 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胆囊运动功能/耳体穴结合疗法耳郭全息探测法是在全耳郭或相关区域密集地多点探测皮肤电阻,获得平均电阻值,最低电阻值,最高电阻值,低电阻点和高电阻点数量等多项数据,运用此法可以更准确地选取与病变内脏相关的耳穴,确定耳穴区的大小、位置、对病变的反应程度等,从而更准确地选取治疗点。本研究组曾经在一批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以全息探测法确定与胆道系统疾病相关的耳穴是胰胆区1,2,这与临床经验相符合,因此可以将胰胆区作为常规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的耳穴,但治疗点不一定在该区的中点,而是根据探测结果,在电阻值最低部位刺激效果最好,针刺体穴的胆俞和“速效”穴最能引起胰胆区的电阻变化。因此,确定了以耳穴胰胆区和体穴胆俞或“速效”穴相结合的耳体穴结合疗法通过对一批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病人进行治疗,从胆道功能的改善、炎症的减轻、排石的效果、胆绞痛的缓解几方面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个医院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共290例,耳体穴结合针刺组206例,男60例,女14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8岁,平均43.08岁。对照组84例,男28例,女56例;平均43.2岁。全部病例皆有慢性胆囊炎病史,有急性发作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经B超检查证实有慢性胆囊炎存在。主要症状为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或剧烈绞痛,有时放射到右肩部。右上腹压痛,莫菲氏征阳性。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甚至黄疸,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B超检查多见胆囊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表明有胆汁淤积现象,胆囊壁厚,欠光滑,透声差。2 方法2.1 B超观察用正规胆囊探测方法探查胆囊最大断层面积,以胆囊面积变化作为胆囊收缩功能的指标,胆囊内结石数量的变化作为判断排石是否有效的指标。2.2 治疗方法(1)选穴:用耳郭全息探测法选取耳穴的胰胆区。体穴选取胆俞和“速效”穴,“速效”穴是南通市中医院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的,其位置在章门与期门之间,相当于腋前线与第10第11肋间隙相交处,该处常有压痛点。(2)刺激方法:耳体穴结合组的大部分病人用耳体穴电针。每次取同侧耳穴的胰胆区和体穴的胆俞或“速效”穴,分别连接于电针仪的正负极,通电刺激,波形为连续脉冲电,频率为20 Hz,强度为3 V左右,连续刺激30分钟,每10分钟交换正负极,第2天用对侧穴位,5天为一疗程。少数病人用手法刺激,由有经验的专人操作,仍用同侧的胰胆区和胆俞或“速效”穴。耳穴平刺进针,疾捻针2分钟,留针30分钟,体穴进针后施快速捻针,紧提慢按3分钟,留针30分钟,第2 天换另一侧穴位,5天为一疗程。(3)对照组治疗方法:用常规药物治疗,肌注阿托品1 mg,每日1次;静脉输注青霉素640万 U,庆大霉素24万 U,每日1次;口服黄连素每日3次,每次1片(0.1 g);莨菪片每日3次,每次2片(10 mg);消炎利胆片每日3次,每次6片。5天后评价疗效。2.3 疗效标准(1)胆囊运动功能改善标准胆囊运动功能良好:治疗后B超检查,胆囊面积缩小50%以上。胆囊运动功能尚好:治疗后B超检查,胆囊面积缩小在35%49%之间。胆囊运动功能差:治疗后B超检查,胆囊面积缩小不足35%。胆囊运动无功能:治疗后B超检查,胆囊面积无变化。(2)胆囊炎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B超检查见胆囊面积明显缩小,胆囊运动功能改善良好。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好转,B超检查见胆囊面积有所缩小,胆囊运动功能改善较好。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无变化,B超检查见胆囊面积变化不大,胆囊运动功能较差。(3)胆石症疗效标准排空:B超观察见胆囊和胆总管中无结石,胆石全部排出。部分排空:B超观察见胆囊和胆总管中尚有残余结石,胆石已部分排出。无效:B超观察见胆石基本未排出。(4)胆绞痛疗效标准显效:针刺治疗1次后,胆绞痛完全消失。好转:针刺治疗1次后,胆绞痛明显缓解。无效:针刺治疗后,胆绞痛未见缓解。3 结果3.1 胆囊收缩功能的改善耳体穴结合治疗后,B超观察见胆囊明显缩小,无论是治疗1次还是1个疗程后胆囊面积与治疗前比皆有显著差异,特别是1个疗程后胆囊面积缩小更为显著,表示胆囊收缩功能增强,胆汁淤积现象好转。药物治疗也有效果,但两组相比,耳体穴结合治疗组显著优于药物组(见表1、表2)。3.2 胆囊炎临床疗效未合并结石的针刺组139例与对照组57例疗效比较见表3。3.3 胆石症排石疗效合并胆囊炎或胆总管结石的针刺组67例与对照组27例,治疗后排石效果见表4。针刺组与对照组对促使胆石部分排出皆有显著效果,但完全排空者较少,而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表1 治疗前后胆囊面积的变化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1次针刺或肌注阿托品)缩小值治疗后(1个疗程缩小值针刺组20614.962.5013.502.17*1.661.10#11.210.983.101.48#对照组8414.492.1713.852.11*0.640.5313.482.261.190.77 与治疗前比,*P0.01,*P0.001;与对照组比,#P0.001表2 治疗1个疗程后胆囊运动功能的改善 例(%)组别例数良好尚好差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针刺组2060170*(82.5#)118(57.3)31(15.05)88(42.7)5(2.45)对照组84059*(70.2)48(57.1)20(23.8)36(42.9)5(6.0) 与治疗前比,*P0.001;与对照组比,#P0.01表3 胆囊炎临床疗效比较 例(%)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无效总有效率针刺组139120(86.3)*14(10.1)5(3.6)134(96.4)*对照组5719(33.3)30(52.6)8(14.1)49(85.9) 与对照组比,*P0.05,*P0.01表4 胆石症排石疗效比较 例(%)组别例数排空部分排空未排出针刺组673(4.5)55(82.1)9(13.4)对照组272(7.4)20(74.1)5(18.5)3.4 胆绞痛疗效对70例胆绞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者,观察了针刺治疗1次后的即时效应,疼痛完全缓解者59例,占84.28%;好转11例,占15.72%。有效率100.00%。这些病人中有23例曾经用阿托品等解痉剂治疗3小时后疗效不佳,改用针刺后显效16例,占69.56%;好转7例,占30.44%。可见耳体穴结合的疗效较药物好。4 讨论针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在古代文献中就有描述,近几十年来国内用体针或耳针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等疾病日渐增多,疗效得到肯定3,4。但长期以来由于治疗机制不明,方法无改进,疗效不能进一步提高。近来有人用耳针和体针结合的方法,疗效较单纯用耳针或体针为好5。笔者所用的耳体穴结合疗法是通过耳郭探测寻求耳穴最佳治疗点,又通过刺激相关体穴影响耳穴的电阻,而寻求最佳体穴。因此,耳穴、体穴、内脏三者是特异性相关,耳穴和体穴是特异性结合,治疗相关内脏就能取得良好疗效。胆道系统炎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胆囊运动功能减弱,排空迟缓,胆汁滞留和浓缩,产生慢性化学性炎症和细菌感染。本研究表明,耳体穴结合疗法对恢复胆囊运动功能,加强胆囊的收缩有显著的效果,且优于药物治疗。由于促进了胆囊的排空和自净,因而使炎症很快得到缓解。笔者以前的研究曾证实,针刺的这种调整作用与迷走神经,特别是体液的调节作用有关6,7。本研究也看到,耳体穴结合疗法对胆石的排出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与药物治疗相比并不突出,而对胆绞痛的缓解却有立竿见影之效。这是因为胆石的大小、数量和部位各病例皆有所不同,对排石的效果影响很大。本研究未作详细的区分,所以两组的可比性不大。但是,针刺治疗的调整作用是双向的,它可以使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排出胆石而缓解疼痛。当胆石嵌顿较紧不易排出时,也可使总胆管舒张,减轻压力,胆石暂时退回而缓解疼痛。所以,针刺对缓解胆绞痛的疗效优于单纯解痉和排石的药物作用,这与动物实验的结果是相符的8。5 参考文献1 叶燕燕.耳郭全息探测的意义及其在耳穴诊断中的应用.全息生物医学杂志,1997;2(1):192 朱元根,贲卉,叶燕燕,等.40例胆囊炎病人的耳郭全息探测结果分析.全息生物医学杂志,1997;2(2):143 吴西兰.针刺治疗胆绞痛142例疗效观察.针灸学报,1992;8(6):84 杨兰绪.耳穴刺激对胆道系统运动的观察.云南中医杂志,1986;(3):105 龚传美.体针、耳针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00例疗效观察与实验研究.针灸临床杂志,1995;11(5):356 朱元根,叶燕燕,徐青燕,等.耳体穴电针对实验性家兔的胆道功能影响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中国针灸,1995;增刊(下):1587 贲卉,朱元根,龚传美.耳体穴电针对大鼠胆汁分泌的影响及其体液调节机制的研究.中国针灸,1997;17(1):398 韩靖,叶燕燕,贲卉,等.耳体穴电针治疗家兔实验性胆总管结石症胆绞痛的研究.中国针灸,1998;18(11):685输刺法加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周 斌(昆明市官渡区中医医院,云南 650200)摘 要 目的: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以寻找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最佳方法。方法:治疗组治疗取足太阳膀胱经颈段,采用输刺法加穴位注射当归、维生素B12;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穴位注射。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占62.3%;好转25例,占36.2%。总有效率98.6%。对照组65例,治愈28例,占43.1%;好转29例,占44.6%。总有效率87.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6.23 P0.05)。结论:输刺法加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主题词 方法,输刺 穴位注射;颈椎病,神经根型/方法颈椎病神经根型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既往采用针刺颈椎华佗夹脊、风池、曲池、合谷、外关、后溪、中渚,穴位注射当归、维生素B12,疗效欠佳。近2年来,笔者采用针灸输刺法加穴位注射当归、维生素B12治疗本病69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134例,男58例,女76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6年;伴有椎动脉型11例,脊髓型6例,交感神经型5例,双侧上肢均有症状者16例。随机分2组,输刺组69例,对照组65例。1.2 诊断标准1 (1)主症:颈肩部疼痛,并向上肢有放射性麻木或疼痛感。(2)伴随症状:颈部活动受限,当颈部活动或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上颈部神经受刺激或压迫时,可出现枕部疼痛或麻木,上肢有发沉、无力、握力减退等症状,患肢受压后易出现酸胀、麻木等。(3)检查:颈椎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化,椎间隙变窄,椎体前缘或后缘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等;斜位片:可见钩椎关节联合处有增生,椎间孔变小等,椎间孔压缩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凡具有以上主症加伴随症状和检查项中各一项以上即可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2 治疗方法2.1 输刺法组主穴:根据X线片上颈椎病变部位和患肢疼痛、麻木部位综合推断病变椎体,取病变椎体棘突下水平线与患侧足太阳膀胱经交点,用0.3mm75mm针灸针,采用输刺法,直入直出,进针1.53.5寸,深刺至颈椎椎板或横突上,针感酸胀剧烈,务使针感向患肢传导。配穴针风池、曲池、合谷、三间、外关、中渚、后溪,得气后留针20分钟,留针过程中每5分钟用平补平泻手法运针1次。出针后,取输刺点,常规消毒,用5号长针头抽吸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12 500g,对准穴位针刺至颈椎椎板或横突上,上提1分,有明显酸胀感,回抽无回血,再缓慢推注药物1.5mL,另取配穴一个,常规消毒,上法注入以上药液1.5mL。2天1次,10次为一疗程。2.2 对照组主穴:病变椎体华佗夹脊穴。配穴:风池、曲池、合谷、三间、外关、中渚、后溪,针刺得气,留针20分钟,每5分钟捻针1次,平补平泻手法,取主配穴各一个,抽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12 500g,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回吸无回血,再缓慢推注药物,每穴1.5mL,每2天1次,10次为一疗程。3 治疗效果3.1 疗效标准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上肢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上肢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3.2 治疗结果经2疗程治疗后观察,结果见表1。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组 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输刺组 69 43 25 1 98.6对照组 65 28 29 8 87.7表1可见,输刺组有效率98.6%,对照组有效率87.7%,两组经统计学处理,2=6.23; 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输刺法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加穴位注射法。4 典型病例刘某,男,46岁,教师,颈肩痛、右侧拇、食指放射性麻痛3月。无明显诱因颈项酸痛一年,近3月加重,颈肩牵扯右侧拇、食指放射性麻痛3月,偶有头昏,查:颈椎间孔压缩试验(+),臂丛牵拉试验(+),X线片示:颈5、颈6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5/颈6椎间隙变窄,2月前予针刺颈5/颈6华佗夹脊,风池、曲池、合谷、三间、外关、后溪、中渚,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后穴注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12 500g,治疗1疗程,疗效不明显。1月后复诊,症状如初,予输刺颈5、颈6棘突下缘水平线与足太阳膀胱经交点,直入针至颈椎椎板或横突上,针感放射至右侧拇、食指,针配穴风池、中渚、曲池、合谷、后溪、外关,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平补平泻,直出针,针后用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12 500g,取输刺点针刺至颈椎椎板或横突上,上提1分,有明显酸胀感,回抽无回血,缓慢推注药物1.5mL,另取配穴一个,针刺得气,推入上述药液1.5mL。治疗5次后治愈。随访半年无复发。5 讨论5.1 颈椎病神经根型是椎体后缘骨刺突入椎间孔及钩椎关节骨刺从前方侵占椎间孔的出口,后纵韧带及周围软组织纤维化、软骨化、钙化构成突出,造成颈神经根受压迫以及颈椎周围软组织劳损与肌肉痉挛,引起局部的粘连、纤维化和疤痕化,形成无菌性炎症,刺激或压迫微小血管和细小神经支,影响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由外平衡破坏诱发内平衡失稳,颈神经根受压迫和内平衡失衡均可产生颈椎病神经根型,治疗目的是消除颈椎病变对颈神经根的压迫和改变内平衡失稳。5.2 中医认为“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五刺法的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由于肾主骨,故输刺法能与肾气相应,用以治疗骨痹,通过输刺颈部足太阳膀胱经深刺至骨疏通表里两经,调理足少阴肾经和调节局部足太阳膀胱经气血,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53 在输刺点和患者上肢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B12,有营养神经组织,改善微循环,补血活血的作用,使颈神经根受压,水肿、充血改善;从而消除颈椎病变对颈神经根的压迫,改善颈部内平衡失稳。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化疗呕吐疗效观察高 彤1 宋保平2 (1.石家庄铁路中心医院,河北 050011; 2.河北省永年县中医院) 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是常见的化疗毒性反应。临床上由于恶心、呕吐而中途拒绝行化疗者屡见不鲜。我院近十年来应用针刺加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获得比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经手术或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术后给予FAM(ADM,5-FU,MMC)、CMF(CTX,MTX,5-FU)或FMV(MMC,5-FU,VCR)方案化疗。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组。针刺加穴位注射组为治疗组,静脉加肌肉注射组为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6074岁;胃癌6例,贲门癌3例,结肠癌15例,直肠癌6例。对照组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3272岁;胃癌6例,结肠癌12例,直肠癌6例,肝癌3例,乳腺癌4例。呕吐按WHO制定的化疗毒性反应分级标准分级。级:无呕吐;级:呕吐13次;级:呕吐46次;级:呕吐7次以上1。治疗组:级10例,级16例,级4例。对照组:级12例,级17例,级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取平卧位,中脘、足三里常规用75%酒精消毒。选用32号1.5寸不锈钢毫针针刺中脘穴,垂直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同时用胃复安10 mg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穴5 mg,每日2次。对照组患者静脉输入氟美松5 mg、胃复安10 mg,每日2次。连用3天评价疗效。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显效:注射后28小时呕吐止,可进流食,以后饮食逐渐恢复正常。好转:注射后呕吐减少至级以下,有时尚感轻微的恶心、呕吐。无效:注射后呕吐无减少。3.2 结果治疗组:显效13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有效率90.9%。对照组:显效4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有效率80.9%。两组相比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4 讨论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是常见的化疗毒性反应。长期剧烈呕吐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胃肠道内,特别是上消化道既有众多的特殊功能细胞,又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当它们受到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因子刺激后,即产生多种介质如毒蕈胆碱、组织胺、多巴胺、5-羟色胺等作用于胃肠道的受体和传入神经,亦可直接循血液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呕吐中枢,通过迷走、交感、膈神经及支配咽喉的脊神经而起作用,产生恶心、呕吐。祖国医学认为胃以和降为顺,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出现恶心、呕吐。治疗以降逆和胃为主。化疗所致胃肠功能紊乱,亦即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中脘穴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笔者选用中脘穴留针30分钟。有学者认为延长留针时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高2。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穴,是治疗脾胃疾病的主穴,故有“肚腹三里留”之称。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取足三里穴位注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与内脏功能有关的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葡萄糖代谢增加,为针刺足三里穴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了依据3。胃复安能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器(CTZ)而止吐,还能促进胃蠕动加快胃内容物的排空,改善胃功能。通过静脉途径给药只有药物本身治疗作用,另外药物代谢快、作用时间短,疗效不满意。使用大剂量胃复安可引起椎体外系症状和血压改变等毒副作用,发生率高达10%25%1。足三里穴位注射能将针刺穴位刺激作用及药物穴位的渗透作用和药物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笔者通过治疗组的观察,中脘穴针刺加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对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优于单纯静脉途径用药。尤其是级、级毒性反应效果更佳。5 参考文献1 黄石川,罗泽民,徐东波.地塞米松防治大剂量引起呕吐的临床观察.癌症,1990;9(6):5102 包飞,梁中,王凤琴.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3;23(1):213 尹岭,金香兰,乔卫安,等.针刺足三里脑功能成像.中国针灸,2003;23(1):27针罐结合治疗不寐32例宋守江1 李 涛2(1.定西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甘肃 743000;2.太原市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笔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进修期间,采用针刺加背部走罐治疗不寐32例,经临床观察其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病人52例,治疗组32例,均为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病人,采用针刺配合背部走罐治疗,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9天,最长12年。对照组20例,均为笔者所在当地医院门诊病人,单纯针刺治疗,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2天,最长1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1)针刺治疗:穴取百会、神门、三阴交、安眠。心脾亏损加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心胆虚恸加心俞、胆俞、肝俞;肝阳上扰加肝俞、太冲;脾胃不和加胃俞、足三里。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背部走罐治疗:针刺治疗结束后,令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根据患者胖瘦选用不同型号的玻璃火罐,一般较胖的可选45号罐,瘦弱者选用34号罐,用闪火法拔罐,火罐吸附力的强度以受试者无痛为度,沿脊柱正中督脉及两侧膀胱经从上向下走罐,皮肤干燥者可用甘油润滑。一般不需润滑剂亦可走罐,以皮肤潮红或皮下瘀血为度,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局部过敏、溃疡及出血倾向者慎用。2.2 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其取穴、针法同A组。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观察。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日间精神较前改善。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前后结果无明显改善。3.2 治疗结果按上述疗效标准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组别病例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223(71.9)3(9.4)3(9.4)3(9.3)90.7对照组208(40.0)3(15.0)3(15.0)6(30.0)70.0 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 典型病例徐,男,30岁。主诉:入睡困难,多梦,入睡后易醒半年余。曾因患眼病被误诊为“青光眼”而感焦虑,继而引起失眠,口服西药“百忧解”两月余,症状明显好转。遂自行停药,停药后不仅症状出现反复,随即继续服用“百忧解”而疗效不佳,故寻求针灸治疗。刻下症见:面色晦暗,精神不振,近日入睡困难,多梦。睡中易醒,时有彻夜不眠,舌暗,苔根黄,脉沉弦。现已放弃服药治疗,采用针罐结合治疗1次后,睡眠即有所改善,始感信心倍增,坚持治疗两个疗程而愈。5 体会不寐通常称“失眠”。其病位主要在心,因心藏神,主神明,而足太阴脾经注心中,足少阴肾经络心中,足三阳经别均贯通于心,肝藏魂,主疏泄,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所以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失眠的根本原因是阳不入阴,脏腑功能失和,治宜养心安神,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取心经原穴神门调理心经经气,三阴交协调脾肾气机。安眠乃治失眠之验穴。脑为元神之府,主神明,失眠乃脑的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的结果,取百会可调紊乱的脑功能。背部循经走罐是以十二经脉皮部与十二经脉、十二脏腑相通理论为依据。背为阳,又是诸脏腑经气输注的部位。采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背部走罐,能有效刺激背部穴位,即可调补全身阳气,使阳气调畅,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使五脏六腑安和,达到经络通畅,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心神内守,寐寤自然有序。本病在治疗中,医患之间应密切配合。医者应细心观察。针对病因,劝其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激动,睡前不饮浓茶,定时排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亦是本病治疗中的关键。电员针疏经法治疗腰椎间盘中央型突出症 孙礼彬 黄春霞 钱治国(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462000)腰椎间盘中央型突出一般疗程长,疗效差。2002年3月2003年8月,笔者采用电员针疏经法治疗本病30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964岁,平均43.16岁;病程7天10年。单层面突出者21例,多层面突出者9例。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并行腰椎CT扫描或MRI扫描确诊。2 治疗方法本组采用电员针疏经法治疗,电员针由解放军152医院张炳然教授研制,上海腾鹰公司生产,其尖端输出脉冲电,使用时,先在患部抹导电液,启开电源,调频至12 Hz,调幅至患者耐受为度。(1)刮拨疏经法:患者俯卧,持电员针刮拨。通督脉,由脊中穴刮拨到十七椎下;通膀胱经主脉,由脾俞刮拨到小肠俞;通膀胱经支脉,由意舍穴刮拨至秩边穴;通膀胱经股段,由秩边穴刮拨到委中穴。上列7段经脉每段刮拨3 min,共21 min;(2)体位疏经法:患者俯卧,腹部垫高20 cm,作俯卧弓背位状态,持续30 min,1日1次,15天为一疗程。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无功能障碍,阳性体征转阴;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功能显著改善,体征大部分转阴;好转:症状减轻,功能改善,体征部分转阴;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3.2 治疗结果经过15次治疗,治愈12例,占40.0%;显效10例,占33.3%;好转5例,占16.7%;无效3例,占10.0%。愈显率为73.3%,总有效率为90.0%。4 典型病例陈,女,50岁,干部。自述下腰痛半年,加重5天。半年前开始腰痛,近5天来疼痛剧烈,日夜不停,迈步困难,卧床不起,需他人喂饭。曾接受针灸、腰椎牵引、电脑微波治疗,病情无减轻。病前有家务过劳史。查体:跛行,扶入诊室,L4、L5棘突及右侧竖脊肌压痛剧烈,并向右下肢放射,右下肢直腿抬高60,屈颈试验+。CT示:L4/L5,L5/S1中央型突出分别为5 mm、8 mm。诊断为腰椎间盘中央型突出症。治疗1次,腰痛缓解,治疗3次,可以散步,治疗15次,疼痛消失,可独立行走5 km。5 体会电员针疏经法治疗腰椎间盘中央型突出症疗效快捷,无创无痛,安全舒适。中医学认为,腰背痛是因经络阻滞,不通则痛,治疗需疏通经络。按摩、导引是祖国医学宝贵的遗产,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对按摩疗法有记载,如“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症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电员针刮拨以及俯卧弓背法牵引,是按摩、导引的继承和发展,二者均可疏通经络痹结,活血化瘀,通则不痛,痹痛自消。从现代医学讨论,督脉深部为脊髓,膀胱经主脉深部为椎间孔,膀胱经支脉深部为腰椎横突,膀胱经股段深部为坐骨神经,用电员针刮拨这些部位可以提高腰神经痛阈,缓解肌痉挛。弓背位俯卧时椎间隙前窄后宽,椎间孔开大,可减轻腰神经压迫,促进炎症消散,从而使疼痛缓解。火针排脓治疗头面部化脓性皮脂腺囊肿 胡承晓 鲍家伟(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外科,天津 300193)笔者近年来采用火针排脓的方法,治疗头面部化脓性皮脂腺囊肿6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48例,女2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28岁。成脓后的皮脂腺囊肿直径最小2厘米,最大5厘米。发生的部位,耳周围18例,面颊部24例,头皮部8例,颈部18例。2 治疗方法(1)排脓针具我院自制的火针治疗仪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89215177.3),样式为手枪式电热针,通电后3秒钟针头即可烧得通红。针头直径0.3 cm。(2)排脓时机继发感染的皮脂腺囊肿明显增大,红肿热痛,摸之中软有波动感,有的皮脂腺囊肿上有黑色粉刺样小栓的部位已溢出带有明显臭味的分泌物。(3)排脓部位主要考虑如下几个部位:有黑色粉刺样小栓的部位,正是皮脂腺管口的开口处。脓腔离体表最薄的部位,损伤组织少,易于操作。不影响美容的部位,尽可能选择在眉梢、耳后、头发内、酒窝等处。低垂位,以便引流。(4)排脓方法患者卧位,盖住双眼,以免增加恐惧感。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2 mL作局部表面浸润麻醉后,针头深入脓腔抽吸脓液,确定有脓无误后,一手固定脓腔,另一手持烧红的火针,直刺脓腔,火针入脓腔后,阻力突然消失,有刺空感,这时转动一下火针,起到防止创面出血的作用,再拔出火针,脓液随之流出,用无菌棉球擦干脓液后,外敷地榆油(由地榆、香油组成,有凉血解毒的功效)纱条,无菌纱布及粘膏固定。(5)排脓后处理2天后红肿已消,再用刮匙深入脓腔内,刮除皮脂腺内容物及包膜,防止复发。注意粉瘤红肿时不要挤脓,让脓液自然流出,防止因挤压感染发生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眼部及周围组织炎。脓腔较大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方法是用10毫升注射器吸入生理盐水后,套上输液器软管深入脓腔,冲出脓液、皮脂腺内容物及包膜。脓腔干净后,每日用地输油纱条换药,直至愈合。3 结果56例全部治愈,创面结痂愈合最快者5天,结痂愈合最慢者8天。4 讨论(1)火针古称“燔针”,是用来刺脓,替代开刀的一种古老针法,以“给邪以出路”为中医理论根据。此法古书早有记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晋代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曰:“凡里有脓毒,诸药贴不破者,宜用熟铜针于油火上燎透,先用墨笔点却当头后以铜针浅浅针入,随针而出脓者,顺也。”明代汪机在外科理例中描述了火针的形状、用途及操作方法,“火烙针,其针圆如箸,大如纬挺,头圆平,长六、七寸,一样二枚,燃蘸香油,于炭火中烧红,于疮头近下烙之,宜斜入向软处,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脓。”明代杨继洲将火针列为针灸疗法的一种针法,对火针排脓的推广流传起了积极的作用。(2)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是皮脂腺导管阻塞后皮脂淤积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容易继发感染化脓,常规治疗是要在炎症消退后再做手术切除,但脓已成,消退已难,这时选择火针引流时机最好。(3)火针排脓的优点操作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创面被火针烧成的三度烧伤焦痂覆盖,不出血,焦痂脱落前,创面不会缩小,可保持引流通畅;创面小,不影响美容。患者多青年,病灶又是头面部暴露部位,担心切开引流后留有疤痕。笔者采用火针排脓的方法,洞式小口,损伤组织小,愈合快,只留下绿豆粒大小疤痕,日后不影响美观。多头火针治疗尖锐性湿疣20例疗效观察刘元福 张 柱(宾川县中医院,云南 671600)尖锐性湿疣是一种性传染疾病。笔者采用多头火针点刺治疗尖锐性湿疣2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是性病专科门诊已经确诊为尖锐性湿疣的病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在1650岁之间;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为半年。2 治疗方法采用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师怀堂研制的多头火针,使患者充分暴露患处,局部常规消毒,用烧红的多头火针,迅速点刺患处,重复多次,4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注意保持患处干燥和卫生,治疗期内禁止性生活。3 治疗效果20例患者,经过多头火针的治疗,每治疗1次赘生物就减少一部分。一般经过2次治疗,赘生物结痂、脱落、逐步消失,3次痊愈。经过半年随访,其中18例未复发,2例又有赘生物产生,经再次治疗痊愈,总有效率100%。4 体会4.1 中医古籍对尖锐性湿疣记载较少,其常见于外阴及肛门周围,中医称之为瘙瘊,多因不洁性交感染邪毒或肝经湿热下注,气血失和,湿热毒邪内盛,壅阻脉络,久则成赘而生疣。4.2 现代医学采用大剂量抗菌素、激光、电灼等治疗,但多有复发者,且设备投资较大,治疗费用昂贵。中医传统治疗多采用内服中药,外洗敷药等法,但病程长,疗效欠佳。4.3 火针疗法早在灵枢官针篇中就有记载,称为焠刺。唐代孙思邈把火针治疗广泛用于痹症、外科疮疡、痈疽等症。笔者采用火针治疗尖锐性湿疣取其祛风除湿、散结止痒、清热泻火解毒之功。火针治疗尖锐性湿疣与其它方法比较,治疗方便,效果突出,不失为一较理想的治疗方法。4.4 由于尖锐性湿疣传染性较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术者需注意消毒,避免接触感染。笔者采用火针治疗尖锐性湿疣均在无麻醉下施治,故患者疼痛感较强,至于使用麻醉是否影响其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梅花针为主治疗臁疮114例杨开云(武汉市普爱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湖北 430033)臁疮是常见的顽固性皮肤疾病之一,多发于下肢小腿处,由于虫咬或臁腿损伤后搔抓而溃烂,又因失治或误治,病情逐步加重,由于长期腐烂,所以民间又称老烂脚。此顽疾经中西医久治不愈,难斩其根。笔者采取以梅花针为主加拔罐及外用药物综合治疗本病114例,获得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14例,男78例,女36例,男女比例2.171;年龄最小27岁,最大92岁,平均年龄56.4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31年。在治疗期间停止使用其它药物及治法。临床症状及体征:由各种因素引起下肢溃烂久治不愈,创面不但扩大加深,半年以上者,疮面结厚痂状如蛎壳,疮面周围肤色呈褐棕色,痂皮撕去可见溃疡,如蚕豆或杨梅大小,数目不等,形态不一,边缘略隆,基底腐烂、有脓性粘液且感腥臭,加重时出现下肢沉重,疮面处大面积灼痛。脉数,舌质红,苔厚腻。2 治疗方法每位患者固定使用1支梅花针,治疗时医者戴上医用手套,用75%酒精棉球在针尖部和患处严格消毒,消毒后即用(用75%医用酒精250 mL和食用醋250 mL密封浸泡雷公藤20 g、白蚤休50 g、土茯苓30 g。1周后即可)外用药物浸润患处3分钟,使其痂皮软化后,撕其痂皮,让疮口暴露在外,然后用梅花针在疮口外围螺旋样从外向内逐步叩击,重叩外围,让疮面有少量渗血;再用负压罐在患处中心拔35分钟,取罐后清除疮面,用沾有外用药棉签反复在疮面上涂搽,并进一步清除疮面分泌物及痂屑,4日治疗1次,3周为一疗程。在疗程期间每日涂搽外用药4次。治疗期间禁食雄鸡、鲤鱼、虾、酒、牛肉及辛辣之物。3 治疗效果痊愈:溃烂、皮肤颜色及感觉恢复正常,脉象、舌质、舌苔恢复正常,计76例,占66.7%;显效:溃烂处痂壳消失,无脓性分泌物,局部灼痛感消失,疮面已长出娇嫩光泽皮肤,但皮肤仍呈浅褐色,时感微痒,脉象、舌质、舌苔恢复正常,计34例,占29.8%;无效:经1疗程治疗,每次治疗后却又产生新的痂壳,每次撕去痂壳后疮面基底部仍有溃烂及脓性分泌物,且感粘液腥臭,但疮面灼痛瘙痒明显减轻。脉数,舌质红、苔厚腻。计4例,占3.5%。总有效率96.5%。4 典型病例彭,男,39岁,职业:木工。主诉:持续性胫骨下端溃烂13年,加重2月。现病史:13年前因虫咬瘙痒,搔抓后红肿溃烂,疮口有分泌物,伤口处灼痛,伴发烧,经治疗病情好转,但多年来疮口处结厚痂如蛎壳,每次撕开痂壳后疮面有脓性分泌物,且感腥臭,每次食辛辣之品或饮酒后病情反复发作而加重。近2月来病情加重,于1995年5月6日来我科就诊。刻诊:左胫骨下端15 cm10 cm蛎壳样黑痂,痂周围肤色呈褐棕色,痂撕开后疮面可见溃疡如杨梅大小,溃疡有数粒,形态不一,边缘略隆,基底部可见腐肉,有脓性粘液,且感腥臭,疮面处灼痛,伴下肢沉重,脉数,舌质红、舌苔厚腻。根据症状舌苔脉象综合分析,中医诊断“臁疮”;西医诊断:“下肢慢性溃疡”。在病机上中医认为湿热下注,湿热蕴毒搏于肌肤而成。笔者采用梅花针负压拔罐及外用药综合治疗,治疗方法同上,经过2次治疗后瘙痒、局部灼痛明显好转,疮面无脓性分泌物,有少量渗出液,疮面可见薄痂皮。又经过2次治疗后瘙痒灼痛消失,疮面无分泌物渗出,疮面出现新鲜的肉芽组织。第5次治疗时,疮面已长出娇嫩的皮肤,但疮口周围颜色呈浅褐棕色,当时用梅花针刺激周围褐色之处,再用负压罐疏通脉络。最后一次治疗时溃烂及肤色正常,脉象、舌质、舌苔恢复正常,只用梅花针在原疮面患处轻轻叩击少量出血,共治疗3周痊愈。5 讨论臁疮中医也称“裙边疮”“裤口疮”等,其发病特点久治难愈,难斩其根,且长期腐烂而逐渐加重,不少病人甚至不得不截腿保命导致残疾,所以民间称之为“老烂脚”,是当前常见的顽症之一。其发病机制,中医认为常久站久,立久负重物行走,劳倦不已,耗伤气血,中气下陷,脉络失畅,瘀血稽留,肤失所濡,复因湿热下注,臁退损伤,虫咬蕴毒,致使风湿热毒搏于肌肤搔抓溃后而成。西医认为由于糖尿病、静脉曲张、静脉炎、血栓闭塞、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所致静脉回流不畅,局部营养缺乏加之虫咬、损伤、误治失治而致本病。笔者采用梅花针为主加拔罐及外用药物综合治疗,可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通过综合治疗能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疏通经脉。通过梅花针对患处刺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濡养肌肤。排泄致病物质。用梅花针叩刺后再拔罐,能让长期瘀积在患处的风湿热毒等致病物质直接从患处排出,达到去腐生肌目的。正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疾出以盛血,而复其真气”。叩开通道。用梅花针叩击,叩破皮肤,击碎痂皮及腐肉,再拔罐便于致病物质排泄,让外用药物及时渗透到患处深部更有效的发挥药性。通过综合性治疗,能起到疏通经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作用,可排泄局部风湿热瘀积之毒邪,达到去腐生肌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罐并用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徐筱敏(无锡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 214001)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蜘蛛疱”等。本病病程一般半个月1个月,有自限性,但也有不少伴有严重的神经痛症状,甚至疼痛迁延数月不止,直接影响工作学习及睡眠,病人痛苦不已。笔者采用针罐并用治疗本病30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疱疹期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刺痛、灼痛,疱疹呈集簇、带状分布,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950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8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8例,大多经皮肤科治疗后,疱痂已脱落,皮肤留有刺痛、胀痛感,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3880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35天。发病部位:侵犯肋间神经15例,臂丛神经5例,腰骶神经7例,大腿股神经3例。2 治疗方法疱疹期:局部用排罐法,病区范围多用火罐拔到,吸力要紧,留罐约58分钟,起罐后将所有看得见的疱疹用消毒针头刺破,用消毒纱布擦干,外涂2%龙胆紫溶液,无需用其它药物,一般隔日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后遗神经痛:以针刺为主,辅以拔罐,针刺取穴以辨证取穴与循经取穴为原则,侵犯肋间神经,选支沟、阳陵泉、太冲;侵犯臂丛神经,选用曲池、外关;腰骶神经选相应的夹脊穴或背俞穴;侵犯股神经者,选用风市、阳陵泉、伏兔。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3 治疗效果3.1 疗效标准疱疹期就诊者,以皮疹消退、疼痛完全消失为痊愈。后遗神经痛就诊者,以疼痛完全消失为痊愈;皮疹消退、疼痛基本消失,偶有痛痒感为显效;疼痛未止者为无效。3.2 治疗结果12例疱疹期患者均获痊愈,其中治疗最少2次,最多7次,无1例后遗症,治疗期间均未加用其它药物。18例后遗神经痛患者均为皮肤科治疗后仍有刺痛感来本科就诊,其中15例经治疗疼痛完全消失,5次治愈3例,8次治愈5例,10次治愈4例,15次治愈2例,20次治愈1例。3例因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治疗次数也较多,疼痛症状减轻70%。4 典型病例唐,女,38岁。病史:胸骨体及右胁肋、后背部皮肤呈集簇、带状分布之粟状红色丘疹,伴灼热刺痛,瘙痒感,心烦易怒、坐卧不安3天。痛苦面容,伴轻度发热37.8 ,曾服止痛剂无效,衣服触及时刺痛不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诊断:缠腰火丹(湿热壅结肝经)。西医诊断:带状疱疹。采用上法,先在所有疱疹处拔火罐,皮肤处理如上,后针刺支沟、阳陵泉、太冲,留针30分钟,针毕即感轻松,自述痛去大半,3次后疱疹干瘪结痂,疼痛已去九成。又巩固治疗2次,诸症消失,未有后遗症。5 体会本方法对疱疹期治疗效果最佳,既能缩短病程,又不遗留后遗症。拔罐法可迫使局部湿热之邪从皮毛而出,加针刺以疏通经络之气,经气通则脉络和顺,疼痛迅即缓解。后遗神经痛期,由于病程较长,故疗程亦相应较长,但止痛效果仍较理想。年龄较大的,效果相应要缓慢些。本方法操作简便,见效快,易于采用,愿供同道重复验证。灸法适时介入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张亚丽1 杨素苗2(1.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山西 030800; 2.晋中市太谷县人民医院)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蛇串疱”“缠腰火丹”等,以皮肤出现成簇水疱、带状分布、痛如火燎为主要特点,相当于西医急症疱疹性皮肤病。疼痛一旦发生,剧烈难忍,病程往往迁延日久,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以老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东城区教育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第二批招聘(47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4年高职单招考试黑钻押题及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应急事件车祸处理课件
- 难点解析-人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综合训练试题(含解析)
- 2023年度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模考模拟试题【考试直接用】附答案详解
- 车辆财产保险合同(标准版)
- 数字系统设计与VHDL(第3版)教案-第11章 Test Bench测试与时序分析
- 信息安全复习题
- 2025年消费金融行业用户画像与大数据精准营销平台构建报告
- 2025年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效益与农业结构调整分析报告
-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中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职业卫生标准试题及答案
- 2025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大单元教学设计)
- 药械知识培训计划课件
- 2025年气瓶检验员闭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医院环境感染监测制度
- 医院新项目创新建设汇报
- 部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5. 这是我们班》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