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下)【考点二十二】种群和群落1.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估算植物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_,估算动物则用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2. 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_,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因素是_。种群的年龄组成中能使种群密度变大的是_,使种群密度衰退的是_,还有一种是_。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以破坏害虫正常的_,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3. 在理想条件即_条件充裕,气候_,没有_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呈_型曲线;但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_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会加剧,天敌数量也会_,所以种群数量的增长呈_型曲线。4. “S”型曲线中出现的最大值称为_,又称_。5.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存在_关系;猫头鹰和田鼠之间存在_关系;猪体内的蛔虫和猪之间是_关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_关系。6. 森林植物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条件,动物也出现类似的分层现象。7. 群落的演替可分为_和_,而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演替的_和_。8. 光裸岩石上的漫长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_阶段_阶段_阶段_阶段_阶段。9. 地衣分泌的_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1.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 种群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 在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相关。(2) 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多时,种群密度大;相反,种群密度小。(3)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3.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1) “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空间无限,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长的情况。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种群迁入新环境后的一定时期内。(2) “S”型曲线:食物、空间都有限,且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4. 种间关系及比较关系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如图甲;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乙,一般生态位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1.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ABCD 2.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单独二胎”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A. 降低出生率 B. 调整年龄结构C. 降低人口密度 D. 改变性别比例 3.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研究种群的特征有助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濒危物种的保护,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C. 物种丰富度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4.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中,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A. 水平结构 B. 垂直结构 C. 初生演替 D. 次生演替 5.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森林中腿足强劲的鸟类一般在地表活动,而一些敏捷的飞行者在树冠层捕食昆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A. 水平结构 B. 垂直结构 C. 初生演替 D. 次生演替 6.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年份(年)193719381939194019411942种群数量(个)25462084407701 380A. 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1 380个B.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减弱C. 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D. 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7. (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A B CD 8. (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现象,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 水平结构 B. 垂直结构 C. 初生演替 D. 次生演替 9. (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B. 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成树林C. 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原)生演替D. 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10. (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ABCD11. (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有关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 “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 B. “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C.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 D. “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考点二十三】生态系统的结构1.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_。3. _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如果没有_,生态系统就会崩溃。4. 在“草蝗虫青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草是_,属于_营养级;蝗虫是_,属于_营养级;蛇是_,属于_营养级。5. 食物网越_,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6.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生态系统的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1.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1) 生产者并不都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均属于生产者。(2) 消费者并不都是动物,如某些寄生细菌等也属于消费者。(3) 植物并不都是生产者;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细菌等微生物并不都是分解者。2. 食物网的分析(1)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高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捕食链中有且仅有两种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2)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而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3)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如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4)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数量。(5)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是相互制约的,使它们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这种制约可能来自种间,也可能来自种内。3. 生态系统中因某种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1) 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而导致的其他物种变动: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来源,这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其后的营养级依次减少。(2) “天敌”一方减少,对被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食者会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加剧,再加上没有“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必定下降,导致流行病蔓延,老弱病残增加,最终造成种群密度的减少,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3) 复杂食物网某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处于最高营养级且食物有多种来源的种群,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蛇都减少,蛇减少则鹰就更多的吃兔和食草籽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籽鸟减少。但由于蛇并非鹰的唯一食物,所以蛇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减少,它可依赖其他食物来源而保持数量基本不变。 1.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右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草属于第一营养级 B. 青蛙是初级消费者C. 蛇只属于第三营养级D. 该食物网有2条食物链 2.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草属于生产者 B. 食草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C. 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 D. 猫头鹰只占一个营养级 3.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小麦蚜虫瓢虫食虫鸟”的食物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A. 小麦 B. 蚜虫 C. 瓢虫 D. 食虫鸟 4. (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右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草是初级消费者B. 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C. 鼠和兔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 狐占有两个不同的营养级 5. (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右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占有两个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是()A. 鼠B. 蛇C. 鹰D. 蛇和鹰 6. (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沿海滩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高层芦苇茂密,中、低层绿草如茵,大量的禽鸟齐聚其中,水下还分布着大量的文蛤、蟹、虾和鱼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芦苇、绿草属于生产者 B. 文蛤、蟹、虾和鱼都是第二营养级C. 其生物群落只有垂直结构 D.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信息传递无关【考点二十四】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量流动的3个去向:(1)_;(2)_;(3)_。2. 能量流动的源头是_,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流动的渠道是_。3.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能量传递的效率_。生态系统一般不超过_个营养级。4.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通过_形式进行的,碳循环具有_;因此又叫_。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_进入到生物群落,碳通过_和微生物的_返回到无机环境。5. 完成下图:6. 关系:物质作为能量的_;能量作为_,推动物质循环。7.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有_、_、_、_等形式。1. 能量流动概念: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数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1) 单向流动:能量只能由食物链的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逆向,不能循环。(2) 逐级递减: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散失部分热能;各营养级生物总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最终被分解者分解。金字塔:不同金字塔能形象说明营养级与能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能量金字塔每一台阶代表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多少(永远是正金字塔形,如图)。数量金字塔每一台阶代表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一般形状如图,特殊形状如一棵树和树上昆虫及鸟的数量关系)。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2.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S、P等元素,都不断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物质循环的范围:在生物圈范围内。特点:全球性、循环性。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碳酸盐形式和CO2形式;碳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各种含碳有机物。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CO2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储存在地层里古代的碳元素(煤、石油等),经过燃烧在短时间内就释放到现在的大气中,使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效应”。3. 信息传递在生物中的具体作用(1) 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如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2)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由昆虫的体表腺体所分泌的性外激素,能诱导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3)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 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1.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B.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反复循环的C.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D.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生物圈的碳循环中,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A. 化石燃料的燃烧 B.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 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D.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3.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金钱豹会用尿液划出自己的领域范围,以此来警告同类。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营养信息 4. (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A. 昆虫的性外激素 B. 雄鸟的“求偶炫耀”C. 狼发出的嚎叫声 D. 桂花散发的香气 5. (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 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B. 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D.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6. (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利用性外激素在田间诱捕害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性外激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物理信息B. 性外激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化学信息C. 性外激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行为信息D. 性外激素是一种没有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7. (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m2a)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A. 15% B. 16% C. 12% D. 10% 8.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农田中就地焚烧秸秆不仅浪费能源,而且污染环境。为了对秸秆进行科学利用,某农场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农业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1) 图中家畜、食用菌分别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3) 养殖蚯蚓的土壤可以作为肥料返回农田,其中残余的有机物需经过_才能被作物利用。(4) 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该农业生态系统的优点在于较好地实现了_、_。 9.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其中A、B、C构成生物群落,a、b、c为碳元素的转移量。请据图回答:(1) 从生物圈的角度分析,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并不完整,缺少的过程有_、_。(2)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填字母)所固定的太阳能,C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3)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4) 在夏季生长旺盛的森林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_bc(填“” “”或“”)。11. (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图1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2是一动物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图1图2(1) 图1中、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_、_。(2) 图2中该动物种群的K值为_,当该动物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_。(3)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全球再次聚焦碳排放问题,呼吁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力求减少图1中_(填序号)的碳排放量。(4) 该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与图1中_(填序号)复杂程度有关。【考点二十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1.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 食物网越_,其_就越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3.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要控制对生态系统_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二是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_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4. 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一项基本国策是_。5. 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_、_、_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_、_、_价值。6.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_和_两大类,其中_是最有效的保护。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内容(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2) 多样性的原因分析:从分子水平看DNA(基因的多样性),(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生物性状多样性(即生物多样性)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等。间接价值: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5)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1.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政府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实施该条例有利于()A. 减少物种数目 B. 降低植被调节气候的能力C. 保护生物多样性 D. 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 (2015年江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内蒙古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肿瘤早筛技术临床应用创新案例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企业授信业务管理办法
- 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资源动态分配策略在智能工厂生产调度中的应用案例报告
- 会展场馆人员管理办法
- 公司人事劳资管理办法
- 保险理赔服务管理办法
- 会展展览项目管理办法
- 人员能力评定管理办法
- 乡镇流动商贩管理办法
- 教练场地技术条件说明
-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存在问题
- GB/T 19466.1-2004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1部分:通则
- GB/T 18606-2001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沉积物和原油中生物标志物
- GB 2811-1989安全帽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件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金字塔原理(完整版)
- “扬子石化杯”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选拔赛暨2022年江苏赛区复赛试题及答案
- 公共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
- 浙江省引进人才居住证申请表
- DB62∕T 4134-2020 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