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C七大手法 检查表特性要因图 鱼骨图 因果图 柏拉图层别法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 推移图 1 培训的目标 1 了解QC7包含内容2 了解我们工作中都用到了那些统计方法3 重点学习检查表 柏拉图 推移图 特性要因图4 根据学习内容 选择自己工作中实际遇到的一个问题 选择2种或以上QC手法 并提交作业一份 2 一 检查表 统计分析表 调查表 3 定义 利用表格或图示的方式 将数据收集的方法加以规范和系统化 以获取对问题的明确认识 日期 生产计划与实际日报表 项目 记录栏目 统计栏目 4 特点 a 规格统一 使用简单方便 b 可提高整理数据的效率 适应范围 各种需分类收集数据情况下 5 案例一 缺陷项目调查表 分析 事先已对不良项目有明确的划分 通过列表 让现场操作员在工作进行之中 进行划记号 每一划代表1PC不良品 来简单记录所发现的不良品数量 32 23 9 48 7 9 127 6 案例二 缺陷位置调查表 分析 不仅关注产品所发生的不良数量 同时关注不良所处的位置而在产品示意图上 利用不同标识来记录所发生数量和所处位置的记录方式 7 案例三 缺陷原因调查表 分析 将不良发生的相关方面给予不同的标识规定后 在相关的表单上记录的方法 特点是可在问题提出后 直接确定主要原因进行纠场操作员在工作进行之中进行纠正 10月6日 10月7日 10月8日 8 案例四 特性检查表 分析 已将产品相关的项目和基准列出 使得记录的内容和判定更加直观 此表很适用于IPQC的过程控制和产品首件检验 2 46 合格 0 33 9 案例五 操作检查表 分析 此表是将相关文件规定的内容进行更加详细和具体化的表现 具有点检表相似的功能 适用于新产品首次生产 IPQC巡检和对新员工的操作考核之用 电镀前的准备工作 6电镀夹具是否配套 已配好 PH值达到要求 无异物 已除净 无须处理 专用 10 案例六 工序分布检查表 分析 对于了解计量型产品特性的分布情况能一目了然 在记录完成后能直接体现直方图同等效果 可利用坐标方格纸直接使用 规格要求50 0 06 11 1 根据记录需要确定记录项目 必要时进行分层 并制成表单形式 参考步骤 2 按表单项目记录原始数据 必要时 在表单相关项目进行统计计算 或绘制相应的图形表示 饼图 表示各项所占比例 柱状图 表示各项之间的比较 高低 12 二 柏拉图 排列图 ABC图 主次因素排列图 13 意大利经济学者V Pareto 1848 1923 於1897年分析其社会经济结构 发现国民所得的大部分集中于少数人 于是将所得大小与拥有所得的关系以一定方程式表示 称为 柏拉法則 即 关键的少数 次要的多数 由品管圈的创始人石川馨博士介绍用到品管圈活动中 亦属品管七大手法之一 一 柏拉图的由來 14 二 柏拉图的结构 5 4 3 2 1 1 项目轴 X轴 2 频数轴 主Y轴 5 累积不良率折线图形 4 累积不良率轴 次Y轴 3 频数柱状图形 最大值为所有频数之和 从左至右频数从多至少 最后 其它 为几项之和 最大值为100 15 三 柏拉图的作用 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A H C D F M 其它 A H C D F M 其它 此3项占整个问题的80 左右 为主要控制对象 此4项以上只占整个问题的20 左右 关鍵的少数 次要的多数 16 四 柏拉图的制作 1 对需分析的数据 按项目分别求和统计 从上至下按大小顺序填入下表的 项目 和 频数 栏目 对于最后项目发生频数 次数 很少的项目合并成 其它 项填入下表 某产品品检记录 按项目分别求和 按频数排序 17 2 计算各项目的单项百分比例 合计 358 用每项的频数 除以 总频数 150 358 41 9 80 35822 3 72 35820 1 23 3586 4 20 3585 6 5 3581 4 8 3582 2 与此类推 求出总频数 18 3 依次求出各项目对应的累计百分比 最后一项应为100 41 9 64 2 84 4 90 8 96 4 97 8 100 0 等于本项不良率 等于上项与本项不良率之和 等于上项累计不良率与本项不良率之和 等于100 与此类推 19 4 绘画 画出项目X轴 画出频数主Y轴 对照主Y轴 将频数用柱形图表示 画出累计不良率次Y轴 100 处与主Y轴频数总数位置相同 对照次Y轴 将累计不良率描点后从左至右依次连成折线 150 80 72 23 20 5 8 41 9 64 2 84 4 90 8 96 4 97 8 100 20 五 柏拉图的分析 1 从次Y轴80 或左右 刻度向内画一水平线 ABC3类分析方法 3 在垂直线左边的项目 则为主要项目主要或关键问题之项目 2 从水平线与折线相交点处 向下作垂直线 21 三 特性要因图 因果图 鱼骨图 22 定义 一种能一目了然的表示结果 特性 与 影响特性的要因 原因的影响情形或两者间关系的图形 23 目的 通过图形的绘制来展开影响结果的各种原因 并以此为基础寻求主要原因 适应范围 品质纠正 预防和改善过程中均适应 24 展开类型 1 按五大要素 25 展开类型 2 按工序项目 钻孔 下料 扩孔 磨孔 铰孔 刀痕 刀具材料 刀具磨损 牌号 成份 乳化剂 研磨剂 刀具刃度 技术 孔粗糙度达不到要求 乳化剂 技术 车 走偏 26 展开类型 3 按原因罗列 工具头间隙大 铁屑清除干净 油泵压力不足 刀具硬度低 比例界限范围大 量具失检 控制治炼 阀芯磨损 磨刀退火 油泵渗漏 材料选用不当 孔粗糙度达不到要求 吃刀深度不一致 工人技术 润滑油配比不准 测量误差大 机床振动 间隔过大 27 作图步骤 2 确定与问题相关的方面 人 机 料 法 环 或过程或主要在原因 3 从问题这个结果出发 依靠与会人员集思广益 由表及里 逐步深入 列明所有可能的原因项目 4 根椐所列明的项目 加以比较讨论或以与会人员投票方式 确定问题的主要原因 作适当标识 为止 1 明确问题的内容 方法 環境 機器 人員 原物料 变形 28 案例分析 冲床 能力不足 杂事多 作业不规范 如何提高换线调整效率 调整方法不统一 设备 老化 漏油 损坏 不规范 未保养 损坏 机器 其它 方法 人 调整不当 偷懒 怕累 怕麻烦 凭经验 技术不足 意识差 新人 经验少 心情不好 冲床调度不够 设备不足 架料机损坏 判断错误 材质差 材厚不一 用错 材料 送距 太长 太短 收料机 感应不灵 不通电 脱料 太迟 太早 时机不当 未教育 夹料 太松 无标准 太紧 5 6 4 3 2 1 7 1 结果的描述应是 为何 而不应是 如何 2 主要因素应加框表示 5 主观原因展开意义不大 4 没有原因项目 何来展开 6 此项应归属 机器 方面 3 使用箭头符号 7 此项与 机器 无包含关系 9 8 8 选定项目应为最底层内容 9 划水平线与60度斜线 29 冲床 能力不足 杂事多 凭经验 为何换线调整效率低 调整方法不统一 X设备 老化 漏油 损坏 不规范 未保养 损坏 机器 其它 方法 人 调整不当 技术不足 意识差 新人 经验少 冲床调度不够 设备不足 架料机损坏 判断错误 材质差 材厚不一 用错 材料 送距 太长 太短 收料机 感应不灵 不通电 脱料 太迟 太早 时机不当 未教育 夹料 太松 无标准 太紧 工作 案例分析纠正结果 30 四 层別法 分类法 31 定义 一种按性质 来源 影响等方面 按其分类列明 并将每类隶层关系逐项向下层展开的过程 32 目的 为了把性质不同的数据和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分析清楚 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以便对症下药 解决问题 适应范围 可按其性质 来源 影响等进行分类的情况下均适应 33 原则 A 分层要结合生产实际情况进行 目的不同 分层的方法和粗细程度不同 B 分层要合理 要按相同的层次进行组合分层 以便使问题暴露的更清楚 34 1 明确主题 进行步骤 2 确定相关项目的内容与隶属关系 机床设备 机器 工夹刀具 车床 冲床 磨床 铣床 工具 夹具 刀具 35 资料 操作人员 按个人分 按现场分 按班次分 按经验分 其他 按发生情况分 按发生位置分等 材料 按供应单位分 按品种分 按进厂批分 加工方法 按不同的加工 装配 测量 检验等方法分 按工作条件分 时间 按上 下午分 按年 月 日分 按季节分 环境 按气象情况分 按室内环境分 按电场 磁场影响分 机床设备 按机器分 按工夹刀具分 36 五 散布图 相关图 相关分析图 37 定义 一种通过采集两个变量相关一组原始数据后 在坐标系描出点 并从点的分布趋势中进行线性分析的图表 目的 通过相关分析能找到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 为分析品质问题提供便利 从而查出问题的本质之所在 适应范围 计量型数据分析 38 方法 步骤 确定两个变量 X Y 在坐标系中描点 根据所有点的分布趋势确定回归直线 依据回归直线的斜率 相关系数r值 判定结果 确立主变量 X 的取值范围和档位值 并收集 或试验 X值情况下的Y值 温度 X 与压力 Y 及相关关系表达主题 案例 压力随温度变化的相关性 1415232027252932 45 l r 1 X 温度 与Y 压力 之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 39 X与Y完全成线性相关 完全正相关 完全负相关 r 1 r 1 等于45 40 X与Y之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 l r 1 不等于45 41 X与Y没有线性关系 不相关 r 0 回归直线平行于x轴 42 六 直方图 频数分布图 Histogram 43 定义 用横坐标标注质量特性的测量值的分组值 纵坐标标注频数值 各组的频数用直方柱的高度表示 这样就作出了直方图 44 目的 显示数据的波动状态 适应范围 一般用于 数据整理 直观地传达有关过程情况的信息 决定在何处集中力量进行改进 研究质量分布 调查工序能力 45 分析用直方图进行步骤 3 将取整值对照下表即可确定组数 这时取整值对应的测量单位倍数的数值即为组距 1 从数据中选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这时应去掉相差悬殊的异常数据 2 用测量单位的1 2 5倍除以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极差 并将所有得值取整数 例1 某零件的一个长度尺寸的测量值 mm 共100个 测量单位为0 01mm 数据为100 取组数为9是合理的 即组距为0 02 以上例子中 最大值为42 44 最小值为42 27 极差 42 44 42 27 0 17mm为了求出组距 可用0 01mm的1 2 5的倍数除以极差0 17mm 0 17 0 01 170 17 0 02 8 5 取整数为9 0 17 0 05 3 4 取整数为3 46 4 完成下列频数表 4 1 计算平均数Xp Xp 42 355 4 2 列出各组组中距 4 3 列出各组组边界值 Xp h A Xp h 2 Xp h Xp A h A 3h A 2h A h A 2h A 3h A 4h Xp 2h Xp 4h Xp 3h Xp 3h Xp 2h Xp 4h 47 4 4 统计各组频数 42 445 42 265 5 在数轴上画出柱状图 2818222714621 48 控制用直方图进行步骤 1 根椐取样数据对照下表确定组数 一般取奇数 2 以规格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除以组数后取测量单位倍数为组距 例2 某零件的一个长度尺寸的测量值 mm 共100个 测量单位为0 01mm要求为42 35 0 08 数据为100 取组数为9 组距 0 16 9 0 0177 取整数为0 02 3 完成频数表 4 在数轴上画出柱状图 与例1相同 与例1相同 长度 49 直方图结果判定 加工能力过高 加工能力尚高 加工能力高 50 加工能力一般 抽样数据在规格内 抽样数据在规格外 51 加工能力差 抽样数据大部分在规格外 抽样数据中有离散现象 52 七 推移图 趋势图 分析用控制图 53 定义 一种随着时间的移动 将设定工作推动的项目 结合设定的指标而将实绩在成果绘制在图上 以观察实际的成果与设定指标的差距 以便采取调整措施的一种图表 目的 改变了一般报表在文字上的体现 并且也弥补了一般报表不容易查觉到随时间的变动所呈现结果的变化起伏状况 适应范围 日常管理工作 研究质量数据可控制幅度 54 不良率推移图 1 画出坐标系 例1 某制程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