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_第1页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_第2页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_第3页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_第4页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 作者:王建华2003 年11 月浙江教育学院学报November 2003 第6 期JOURNAL OF ZHEJ 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No16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王建华(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分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跨文化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文章讨论了其研究的对象范围、兴起原因、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对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系统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对象范围;研究系统;研究方法20 世纪上半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鼎盛阶段,60 年代以后,两个方面的变化使语言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一是横向性的拓展。语言学研究不再像乔姆斯基宣称的那样:“语言学理论所要关心的是一个拟想的说话人、听话人,他所处的社团的言语是纯之又纯的,他对这一社团的语言的了解是熟之又熟的。 1 (P13) 而是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语言现象、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话语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分支学科应运而生。二是纵向性的发展。语言学研究不再像布龙菲尔德所主张的:“语言的描写工作在于对语言形式作出比较严格的分析,同时假定这些语言形式具有稳固的和可以确定的意义。 2 (P1203) 除了对语言结构的系统研究之外,还开始对其另一个重要属性 意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研究,而不再停留在对意义的“假定上。这导致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或者说,从结构到意义再到动态的意义,形成了语言学向纵深推进的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脉络。值得提出的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语言学研究又出现了一门新的分支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这是在语用学和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也是语言学研究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的新的交汇点。何谓跨文化语用学? 英国语用学家尤尔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社团对意义构建的方法的不同期盼。” 我国学者何自然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时出现的问题。 3 (P111) 何兆熊认为:“跨文化语用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进行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同文化的语言活动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 4 (P1245) 虽有不同的表述重心,但基本的要点是一致的:它研究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种种语用问题,尤其是语用意义的问题。这里要注意的是,只说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第二语言的使用,还欠准确。因为跨文化语用可以是使用第二语言,如中国人用英语同美国人交际的情况;也可以是使用母语,如中国人用汉语与来华留学生的交际;还可以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且这种语言对双方来说都属于母语, 如美国人和新加坡人用英语进行的交际。这些都属于跨文化语用学的范围。关键在于,交际双方即语用的主体是否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诚然,着眼于语用主体的不同文化背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还需要再做一些分析。首先,从理论上说,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不限于不同语言、不同人种、不同国家之间,同一语言或同一国家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不同群团甚至是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类似问题。因为文化是涵盖面很广、可分层级的综合体,社会阶层、地域、群团等都是文化体系中的亚文化或亚群体,对内有一定的共同性,对外有较明显的差异性。这些亚文化或亚群体之间的语用交际势必带上各自的文化特征,具有跨文化的意义。对于个人而言,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因为不同的背景和经历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世界。从本质上说,人与人的交际,即使是同一民族、使用同一语言的人的语用交际,也属于跨文化的范畴,也应该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只不过,现阶段所指的跨文化语用学主要是进行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之间语用研究。其次,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还需廓清跨文化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学的关系。在我们看来, 这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至少有两方面的差异: (1)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范围要比跨文化语用学广。“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又译为跨文化传通) 是在国家、民族、人种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的多层次的交往活动。它也包括主流文化成员与亚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或全球社会中各亚文化之间的交际。 5 (P144) 它与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角度基本是一致的。但相对于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意识的语用行为而言,跨文化交际学的视野更宽:从交际媒体看,它不仅关注言语交际行为, 也关注非言语行为的交际如手势、身势、体态语、目光表情、空间距离甚至服装发饰等。从交际行为的角度看,不仅是有意识和有意向的行为,无意识的、下意识的行为以及无意向的行为,也都是它所关注的。从言语环境角度看,跨文化交际学也更宽泛,如室内陈设、音响效果、花草植被等物质环境通常也是其分析的对象,而这些并非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范围。(2) 侧重点不同。跨文化语用学的侧重点是语用学,主要研究跨文化语用中的种种问题,尤其是语用意义的构建和理解,以语言应用、语用规则策略及语用意义的跨文化对比等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而跨文化交际学的侧重点是交际中的文化,虽不否认语言在体现文化差异上的重要性,但更关注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事实上,尽管个人的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也确实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重要的障碍,但语言问题没有其他的文化障碍那么严重。 6 (P112)”二跨文化语用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学术根源和社会背景。首先是学科内部发展的需要。语用学理论的提出及分析,都是由西方语言学家对西方语言的观察、研究而来的,如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关联原则等莫不如此。实事求是地说,这些理论、原则对西方语言是有相当解释力的。但随着语用学的发展,人们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跨文化的语用分析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它们是否可以涵盖所有语言的语用研究? 不同文化背景的语用有否相异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 换言之,按西方语言归纳出来的理论和原则对其他不同语言的语用是否也具有普适性? 1983 年,利奇在讨论礼貌原则时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作为人类交际的总的功能规则,这些原则多少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其相对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语言环境中是各不相同的。”他还举出了相关的例证:有的东方文化国家(如中国和日本) 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 得体准则”和“ 讽刺原则”。 7 (P1150) 据此,利奇提出:交际行为的跨语言比较“是一个非常诱人的领域,许多研究还有待于去做”。的确,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吸引了不少语用学家的注意力。其次,社会生活的需求促进了它的发展。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的交往比任何时候都频繁,国与国之间,不同语言、不同人种之间的交往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这种交流中出现过大量的语用失误,小则引起交际障碍,大则引起国际纠纷。美国跨文化交际学者萨姆瓦曾举过一个例子:二次大战临近结束时,在意大利和德国投降后,同盟国也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日本首相宣布他的政府愿意mokusatsu 这份敦促投降的最后通牒。但这个词既可解释为“考虑”(to consider) ,也可解释为“注意到”(to take notice of) 。虽然在日本首相那里意思是愿意考虑,但其对外通讯社的译员选取了“ 注意到”一义。让美国断定,日本不愿意投降,于是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5 (P1185)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将首次使用原子弹的责任放在一个词上是否有失公正,但由于跨文化语用的失误而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这一点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由此,人们对跨文化语用的重视便是顺理成章的了。如1983 年英国语用学家托马斯出版了跨文化语用学失误的著作,就是主要研究跨文化语用中不合时宜的失误。第三,语言和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可能。世界上存在的语言的面貌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认知工具,这是共同的。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的文化,也是有共性的:它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各种行为。正是这些共性,让人们可以相互沟通与交流,也让人们有可能对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形态各异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承载者;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反映着文化。正如帕默尔所说:“ 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语言不仅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和感情产生种种影响。 8 (P1139)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实际上是文化的显性式样和隐性式样的综合体。其表层的形态、结构、意义等是显性文化的反映,而在表层的背后所蕴含的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美学观念等等,则承载着其隐性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语用的动态过程中,语言这种显性形态和隐性内涵的差异性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同文化与不同语言的差异性,给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使之成为一门很有价值、很有潜力的语用学内部的分支学科。跨文化语用学自形成至今,已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在西方,跨文化语用学以跨文化语用语言学、跨文化社会语用学和语际语语用学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出现不少成果。如基南1976 年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对照分析了马尔加什共和国的语用情况,发现那里的人们常常不遵循“数量准则”:“尽管他们拥有所需的信息,但他们给听话者的信息常常比所需的少”。 4 (P1257) 据此她提出了一条“ 搁置准则”。利奇1983 年分析了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的不同。1993 年,卡斯帕和布卢姆-库尔卡也出版了名为跨文化语用学的著作。国内在20 世纪80 90 年代开始对跨文化语用学予以关注,有一批讨论跨文化语用研究的论文,内容涉及跨文化语用对比、跨文化语用能力、跨文化语用顺应、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语用规约等。也出现了一些与跨文化语用学相关的著作,如邓炎昌、刘润清的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王福祥对比语言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等,胡文仲、林大津、贾玉新等学者还出版了名为跨文化交际学的著作。不过,至今为止,国内学者研究跨文化语用学的专门著作似未发现。三作为语言学研究新兴的分支,跨文化语用学的时间还不长,其研究内涵和外延还处于逐步明晰的状态。从我们所接触到的文献来看,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构成怎样的系统,在不同学者那里有不同的看法。布卢姆-库尔卡等人认为以下四方面构成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内容: (1) 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2) 社会文化的语用研究,(3) 对比语用研究,(4) 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5 (P1248 ,249) 何兆熊等则将其分为三个方面: (1) 跨文化语用语言学研究,如对不同文化中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式语用功能的差异进行的研究、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策略的选择差异进行的研究等; (2) 跨文化社会语用学研究,如对不同文化对各种语用参数的不同解释、不同文化在遵循会话原则及准则上的差异、不同文化在遵循礼貌原则及其各准则上的差异进行的研究等等; (3) 语际语语用学研究,如对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行为以及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行为模式进行的研究。4 (P1249) 我们认为,以上四分或三分法都还嫌零散,内容上也有交叉,难以形成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系统。需要寻求另外的分类方式将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有序化。首先要在语用学研究系统的基础上明确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语用学研究涉及的因素众多,我们曾经将这些复杂的因素归纳为话语实体、语用主体和语境条件这三大要素,它们构成了语用学研究的完整系统,而语用意义是贯穿其中的核心。9 (P128 -30) 基于这个认识,英国语用学家尤尔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社团对意义构建的方法的不同期盼的观点是不错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核心是语用意义的构建和理解。围绕这一核心问题,从语用学研究系统的相关要素的角度来给跨文化语用学的内容分类,可能是较为合理的办法。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 文化载体语用手段层面,(2) 文化蕴含语用环境层面,(3) 文化策略语用主体层面。这三个层面构成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系统的主要内容,它们相互联系、逐层推进。语用手段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第一个层面,是对语言文字的表层分析,也是对显性文化载体的分析,属于基础层面;文化蕴含是跨文化语用的隐性的深层结构,可以归纳为语用环境的子系统来分析,属于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第二个层面;语用主体则是跨文化语用的能动调控中心,具有强烈的主体色彩和主动功能,涉及的是语用主体的文化结构和认知结构,属于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第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都统一于语用意义这个核心,构成了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完整系统。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表层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如汉语和英语这两种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在语音面貌、文字形式、词语意义、语法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就拿与动态语用联系密切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来说,汉语的意合法与英语的形合法是鲜明的对比;汉语语序遵循时间的自然顺序与英语按结构顺序布置语序也各成特色。萨姆瓦说: “任何语言都是一种观察世界和解释经验的特殊方法隐蔽在各种不同语言结构之中的,是关于世界及寓于其中的生活的一整套无意识的推想。语言不仅描写感知、思维和经验,也能决定和赋形于它们。5 (P1184) 分析表层的语用手段不仅是为了了解手段本身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揭示这手段背后的意义的差异性。这是跨文化语用学的初始研究。.对跨文化语用学来说,语言表层的手段及意义固然重要,而动态的语用意义则是更加关键的。语用意义的产生很复杂,尤其是在跨文化的交际中,需要结合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乃至宗教信仰等等的分析才能得出。如在英美,红玫瑰花作为爱情的象征,早已为世人认同,广为流传。其起因据传是红玫瑰与爱和美之女神维纳斯(Venus) 同年同月同日诞生,红玫瑰花于是成为爱情的化身。苏格兰诗人彭斯的诗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写道:“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而在中国则有另一种爱情信物 红豆。古今诗话载,昔有男从军,戎守边疆,为国捐躯。其妻终日思念之,常在红豆树下唤其夫名,哭泣不止,悲伤过度,竟哭至死。红豆色如泣血,故谓之相思子。唐代王维的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分别以红豆和玫瑰来表达爱情,是汉英两种语言手段背后所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更应重视的语用意义。在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常发现,在一种文化语境中恰当的语用意义,到另一种文化中有时却成了不得体的,由此而引起语用的障碍;还常有跨文化之间语用意义的缺失现象。如何消除障碍、补充缺失的语用意义,关键就是要分析蕴含在话语表层背后的深层的语用意义是如何产生、如何理解的。更进一步,语用交际是人的行为,是语用主体在一定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话语手段,完成相应的交际目的的有意识的行为。语用主体的文化结构和认知结构对其语用策略的确定和实施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语用行为和语用效果更有直接的影响。在跨文化语用学领域,主体的这种能动性尤为重要,体现得也尤为明显。1993 年北京申办奥运会,当时所提的口号是“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让、谦虚、内敛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从传承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色来说,这个口号也不失为佳作。但在参与国际竞争、进入跨文化语用交际的大环境中,这个口号也就难免招来批评 在全球文化空前交融的背景中,在激烈竞争的前提下,不是以一种大气的、积极的、势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参与申办,而是期待别人的开恩和赐予:“请你给我机会吧”,其心态首先就输了一着。当然,那年申办未成功更主要还是其他的原因,但这句口号的负面性也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正是看到这一点,2001 年北京再次申办奥运会,所提的口号为:“新北京,新奥运”,气魄就大不一样了“我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我愿意为这样的事情做自己的贡献。这个口号的英语表达为:“A new Beijing for a Great Olympics. ”新奥运不用new 表达,而用Great ,既避免字面上的新、旧(new/old) 之争,不去否认前人和历史,又在这个基础上着眼于发展,还更有气魄: Great 不是单纯的伟大的意思, 它包括了一切美好的东西。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富有创意且十分成功的申奥口号,不仅在话语表层体现了汉语的特色,在深层的文化蕴含上具有中国传统的大气和诚信,而且充分考虑了跨文化语用的语境,融合了西方文化积极竞争的价值观。语用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成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一个成功的适例。综上,跨文化语用学要以语用学理论作为背景,着眼于不同语言表层形态、结构方式和话语意义等的比较,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关注动态语用中的文化差异、语用主体的语用策略等等,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它的内部需要也能够构建起较为严整的体系,这应该作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所追求的重要的理论目标。四如果说跨文化语用学所凭依的理论基础是语用学,那么,其所常用方法的基础则更多来自于对比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的基本方法是共时比较”。 10 (P124) 对比和比较的方法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因为涉及跨文化的语用,有必要对异质异态的语言进行对比和比较。对比可以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展开,如语音、文字、词汇、结构、修辞等,并通过这些表层形式揭示出深层的文化意义。目前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不同语言的词汇有不同文化意义的对比分析。比如对狗的不同看法就鲜明地体现了汉英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对汉族人来说, 狗不是好东西,虽然其与人类的关系一直很密切。因而与“狗有关的词语除了“狗不嫌家贫, 儿不嫌母丑这个含有对衬义的俗语外,大多含有贬义。如“走狗、狗腿子、狗屎堆、狗皮膏药、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急跳墙、蝇营狗苟、狗咬狗、夹着尾巴的狗等等。因此“落水狗和“丧家之犬都不值得同情,反而应该憎恨,鲁迅就曾经号召人们要“痛打落水狗。而对西方人来说,狗有忠诚的突出优点,他们对狗一般不抱恶感,反倒有哀怜、眷顾的情感。人们如果不好好待他的狗,就等于不把他当作朋友,其谚语有“love me , love my dog”,与汉语的“爱屋及乌类似。英语说一个人幸运也是“you are lucky dog”。据说文革期间,曾有红卫兵批判一英国人,激动之时要这个英国人“低下狗头!”(Lower your dog head) 英国人不理解,答道:“My dog isnt with me. ”(我的狗不在这儿) 闹出个啼笑皆非的场面。汉语中的“走狗一词如译成running dog ,也是不确切的。因为在英美人看来,这是一个褒义词,决非贬义的。在对比语言学领域,我国学者就对比和比较的方法做过不少探索。如刘宓庆提出语言对比要注重异质性,对比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从表层进入中介层再进入深层的观点;刘重德、潘文国提出要对比语言哲学的观点以及连淑能从英汉语法特征、表现手法和思维习惯等方面所做的对比分析等等,都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在跨文化语用学领域,对比和比较还可以用于分析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方面,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与“礼貌有密切关系的言语行为,如请求、道歉、恭维、拒绝等,顾曰国对汉英礼貌原则的对比分析就有特色和成绩。此外,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对比研究也有所展开,并将渐成趋势。这些大都属于共时比较的方法。应当指出,跨文化语用学是复杂的,其将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的宏观研究视野,将语言置于运用过程中的动态观念,都使得共时比较的方法不能独力胜任。因而具有历时特征的文化投射法也是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文化投射法是将语言的形式结构和语用规则等作为分析的表层,文化蕴含和文化背景作为分析的内核,以文化投射方式在二者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通常这种文化投射需要回溯到历史的源头、文化的蕴含、传承的典故之中,因而具有时间纵深感, 与共时比较的空间开阔性正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前举汉语以红豆英语以玫瑰喻指爱情的语用情况,在共时的平面可指出这种现象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其历时维度上的文化积淀。这显然比单纯的共时比较进了一步,形成了立体式的研究方法。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是理论阐释法,即要对跨文化语用中产生差异的原因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它的基础是描写、对比,目标是阐释、印证,所采用的方法可谓是综合性的(比如需要融合认知的方法等) 。这不仅需要深入到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根子上文化投射的方法也是寻求一定的解释,而且需要深入到语用主体最隐秘的文化结构和认知结构中。这当然会有相当的困难,因为人的大脑功能如何在语用中起作用还属于“黑箱结构。据说当年俞平伯到北京大学讲诗词,讲到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 “真好,真好! 至于应该怎么讲,说不清楚。 11 (P134) 本民族的语用理解尚且如此,更何况跨文化的语用呢? 然而,解释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正如吕叔湘所说:“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 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必须广泛汲取各方面的养料,丰富自己的方法库,并从中概括出能做出合理解释的综合性方法。在这方面,老一辈学者的分析能给当今新兴学科的研究以很好的启示。比如汉语典籍中的精华论语每章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却包含了博大的思想内涵;老子仅5000 字,却可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从跨文化语用研究角度来说,能从中概括出什么方法呢? 冯友兰认为:“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12 (P117) 这可以看作是从文化投射、语用主体的文化结构角度进行的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对于今天的跨文化语用学来说,需要而且也能够寻求到涵盖面大、针对性强、解释力广的综合性阐释方法,尽量缩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围。这应该成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追求的又一理论目标。注释: 转引自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第249 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年。 转引自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世界汉语教学2002 年第1 期。参考文献: 1 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 . Cambridge :MIT Press , 196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