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_第1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_第2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_第3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_第4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3.知道照相机成的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对照相机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2.通过学习照相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照相机、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我们通过观察走近它,认识它.二、新课教学仔细观察照相机,你会发现所有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是由一组凸透镜组成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那么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怎样的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1.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先来认识几个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等再来了解几个名词:(1)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2)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3)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uv【注意】(1)如果没有光具座,直接摆在桌子上探究,那先要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2)然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光屏的中心和凸透镜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中,让蜡烛从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靠近,每次在光屏上成像时,就记录像的性质、物距和像距。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靠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比如,我们可以注意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先来了解本凸透镜的焦距。在阳光下或很远(例如5m以外)的灯光下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所选透镜的焦距最好在1020cm之间,太大或太小都不方便。用一支蜡烛做物体,研究烛焰所成的像。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屏,承接烛焰的像。【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凸透镜焦距f= 厘米当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的值。物距u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的性质像距v像的位置应用正倒大小虚实像物在透镜的异侧【讲解】我们在光屏上看到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像,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相反了,所以说像是倒立的;像比物体小,所以说是缩小的;这个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所以是实像,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因此,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像和物在透镜的异侧。(板书)然后将蜡烛靠近凸透镜,但仍然保持u2f,此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同时发现像比刚才的像变大了,像距也变大了。将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当然仍然保持u2f,像又变大了,但像相对于物而言,仍然是缩小的像。2.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胶片相机的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受到光的照射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现在生活中常使用数码相机,数码相机用一种电荷耦合器件代替胶片。这种电荷耦合器件能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更方便地记录物体的像。【想想做做】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层半透明薄膜.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薄膜间的距离,就可以在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时请注意,薄膜上的景物是不是倒立的?像比物体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像距与物距哪个大?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板书)【问】小玲用照相机给小丽照相,照了一张全身像后,现想要照一张半身像,小玲应该 小丽(选填“靠近”或“远离” ),并且 暗箱(即镜头和胶片间的距离)的长度(选填“增大”或“缩小” )。三、小结1. 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四、布置作业,作业见学案。五、板书设计1. 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像和物在透镜的异侧,且像距小于物距。2.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教学反思生活中的透镜第1课时 班级 姓名 (1)焦距: 到 的距离,用 表示;(2)物距: 到 的距离,用 表示;(3)像距: 到 的距离,用 表示。(4)先要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 上;(5)然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光屏的中心和凸透镜的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 。6.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镜头后,在底片上形成一个 、 的 像。7.小玲用照相机给小丽同学照相时发现了一些特点,请根据你的经验和知识,帮她完成下列填空:(1)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像一定比小丽本人 ;(2)小丽与照相机间的距离 (填“大于”或“小于” )底片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3)小丽离照相机镜头越来越远,小丽在底片上的像越来越 。8. 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5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光屏上成一缩小、倒立的烛焰的像时,烛焰(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 )A大于20 B大于10且小于20 C小于10 D等于2010. 小强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他把物体放在离凸透镜50cm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20厘米 30厘米 40厘米 50厘米 11.把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以在距离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缩小的实像12. 照集体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 )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外伸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外伸一些 D、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1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图1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种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D潜望镜图1图214.如图2所示是一个自制的照相机模型。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照相机模型。应当如何使用这架照相机来“拍摄”景物 ( )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像是否清楚B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端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C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端找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D眼睛可以对着A端也可以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景物成的像15.某同学做了两个照相机模型,如图3所示,照相机A是在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我们可以看到烛焰在薄膜上的呈现的像。照相机B是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的照相机模型。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也对着烛焰。(1)照相机A的成像原理是 ,照相机B的成像原理是 ;(2)照相机A成的是 立的 像,照相机B成的是 立 的 像。照相机A照相机B图3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第2课时)总第40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一、新课教学1.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这节课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每次实验时,先固定透镜位置,然后使物距为一数值,固定好蜡烛,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为止。需要观察和记录的是像的特征、物距和像距的大小。进行实验:当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的值物距u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的性质像距v像的位置应用正倒大小虚实当物距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我们在光屏上看到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像,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相反了,所以说像是倒立的;像比物体大,所以说是放大的;这个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所以是实像,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因此,当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像和物在透镜的异侧。(板书)然后将蜡烛靠近凸透镜,但仍然保持fu2f,此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同时发现像比刚才的像变大了,像距也变大了。将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当然仍然保持fu2f,像又变大了。2.投影仪投影仪也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的(物体)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图案的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近,像是放大、倒立的。现在会议室、教室用的投影仪(如图),通常与电脑相连,电脑上的字或图案通过投影仪被放大,原理和上面说的投影仪类似。3.放大镜继续把蜡烛靠近凸透镜,当u=f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也找不到烛焰的像了,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得出,原来把光源放在焦点处,得到的是平行光。继续把蜡烛靠近凸透镜,当uf时,光屏上也没有烛焰的像,但是我们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拓展】当蜡烛越来越靠近凸透镜时,发现像越来越小。【讲解】生活中常用的放大镜也是一个凸透镜,它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把放大镜放在物体跟眼睛之间,适当调整距离,我们就能看清物体的细微之处。这时我们看到的像是放大、正立的。4.实像与虚像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而成的。如果把感光板放在像的位置,确实能够记录下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是来自物体的光会聚而成的,它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出射的光没有会聚,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的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虚像位置发出的,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二、小结三、布置作业,作业见学案四、板书设计1当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像和物在透镜的异侧;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投影仪镜头后会聚到屏幕上,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4.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虚像形成原因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非实际光线会聚能否用光屏承接能用光屏承接不能用光屏承接正倒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教学反思生活中的透镜第2课时 班级 姓名 1. 投影仪的镜头是 透镜,投影仪所成的像是 立 的 像。2.放大镜是 透镜,物体离放大镜较 ,放大镜所成的像是 立、 的 像。3.清晨,小草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了 镜的功能,形成了放大的 像,这是由于光的 射现象的结果。4. 在军事题材的电影中常看到军事指挥员手拿一样东西在地图上看,这东西名称叫 ,实际上就是一个 ,通过它可以看到 立 的地图。5. 将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通过投影仪上相当于 的镜头,在屏幕上成一个 立 的 像,平面镜的作用是通过光的 把光投射到屏幕上。6.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像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B缩小的都是实像,放大的都是虚像C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放大的像可能是正立的,也可能是倒立的D实像和物体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7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8.某同学拿着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此时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6,该同学用此透镜观察较小的文字时,看到了正立的较大的字,则较小文字到透镜的距离( )A等于12 B大于6小于12 C小于6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