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醫名詞術語(七)名詞術語(八) 袪痰是幫助排出痰液或袪除生痰病因的方法。分為“化痰”、“消痰”、“滌痰”三類。其中以化痰法為常用。化痰依據生痰的病因,把化痰法分為六種:“宣肺化痰”:適用於外感風寒痰多。患者鼻塞、喉癢、咳嗽、痰多、苔薄白,用麻黃、蟬衣、杏仁、桔梗、牛蒡子、辛夷、陳皮、甘草等。“清熱化痰”:適用於熱痰。咳嗽 而咯痰黃色稠粘,舌紅苔黃,用桑白皮、瓜蔞皮、象貝母、蘆根等。“潤肺化痰”:適用於燥痰。患者咽喉乾燥,痰稠厚而難以咯出,苔黃而乾。用沙參、瓜蔞、桔梗、橘紅等。“燥濕化痰”:適用於濕痰。痰白而多,容易咯出,胸悶噁心,舌苔白滑而膩。用法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等。“袪寒化痰”:適用於寒痰。吐痰清稀,怕冷、手足不溫,舌質淡,苔滑。用桂枝、茯苓、乾薑、薑半夏、橘紅等。“治風化痰”:因風痰引起頭痛眩暈,有時頭旋眼黑,舌苔白潤。用天麻、鉤藤、半夏、茯苓、橘紅、甘草等。消痰是攻伐濁痰留滯的方法。多用能損傷元氣,體弱的須慎用。“消痰平喘”:痰飲伏於肺臟,發生喘嗽、痰多、胸部不舒、食慾不振,;用補益法可按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以毒攻毒是使用有毒性的菜物治療惡毒病症的方法。例如大楓子辛熱有毒,入丸劑內服,能治麻瘋;藤黃酸澀有毒,外敷能治癰瘡;露蜂房甘平有毒,研末用豬油和塗,用以治療頭癬。驅蟲(殺蟲)是使用具有驅殺寄生蟲作用的菜物,治療人體寄生蟲病的方法。 例如蛔蟲選用使君子,檳榔,苦楝根皮(用時去表層粗皮,此藥有毒性,不可多服)、鷓鴣菜(紅葉藻科)、石榴皮、雷丸(此菜只能作散劑)、榧子等。蹺蟲:選用榧子、雷丸、蕪荑、使君子、大蒜、苦楝根皮、百部、杞榔等。絛蟲:選用檳榔、南瓜子(檳榔和南瓜子常合用。南瓜子作散劑。)仙鶴草根、雷丸、榧子、鴉膽子、蛇蛻等。鉤蟲:選用雷丸、榧子、苦楝根皮、檳榔、土荊芥等。薑片蟲:用檳榔、榧子等。有些藥雖然沒有殺蟲作用,但對於某些蟲病有治療作用。例如膽道蛔蟲病發作時,用烏梅十個水煎濃汁內服,或醋半杯至一杯,溫服,有安蛔作用。一逆指治療上犯了一次差錯。再逆指治療上又犯了一次差錯。小逆在治療上犯了較小的差錯。火逆誤用燒針、熏、熨、灸等火法,由此導致的變證,稱為火逆。五過語出素問疏五過論。指醫生在治療上的五種過失。病人由於職業 地位的變化而發生倩志方面的疾病,醫生不知疾病的起因,隨便處理。 不了解病人的生活和環境,思想情緒,不知那一證應補,那一種證應瀉,妄施治療,使人體精氣一天天虛耗,邪氣因而侵入。善於診斷的醫生, 必然能分析證侯,區別正常和反常。將同名同形的病證,加以比較分析,在相同中尋求不同之點;醫生態度鎮靜,詳細探入地審察,從不易辨別的 病證中辨出異同。如果醫生不知道這種診察方法,那就過算失。凡診病必先相察精、氣、神,又必須了解病人因生活琅境和情緒發生變化而患病 ,醫生不弄清病因,不知道改變病人的精神狀想,又順從病人的好惡,治疾錯亂。診治疾病,必須了解疾病從開始到現在的陰陽屬性及發病的其他情況,不僅切脈,還要確定病名,應把男女不同的正常脈與病脈相比較,並了解情緒與五臟血氣的關係。醫生如果搞不清楚,病情日益深重,只說病的預後不良,這是粗率的醫療作風。頂語出趙學敏串雅內編。走方醫把藥性上行的叫“頂”。頂藥多吐。例如“皂礬頂”,治風痰上湧而昏倒,用皂莢末、生礬末、膩粉作散劑,水調一錢服下即吐。膩粉有二種:一為汞粉,一為鉛粉,均有毒,以不用為宜。聖濟總錄的“稀涎散“,即用皂莢、白礬二味以吐出痰涎。串語出趙學敏串雅內編。走方醫把藥性下行的叫做“串”。串藥多瀉。例如“牽牛串”治積氣成聚,用黑牽牛末為丸,陳皮、生薑煎湯送下。截語出趙學敏串雅內編。走方醫說“截”是“絕”的意思,即使疾病停止 發作。例如用常山、草果等截瘧,用白金丸(郁金、明礬為末,作丸)治癇 症。外冶方如點痣藥,用鮮威靈仙煎濃汁,淋入桑柴灰,風化石灰內,熬成 稀膏,點痣上,有腐蝕痣的作用。但血痣忌用,以免發生不良後果;點痣藥 也不要接近眼部,以防損害眼睛。禁趙學敏串雅外編記述走方醫的禁法。“禁”是禁制疾病,即“祝由科”一類的方法。孫思邈千金翼方有“禁經”,宋代聖濟總錄有“符禁門”。但其起源更早,屬於巫醫一類。外治治療方法的一類。選用藥物、手法或配合適當的器械用體表或九竅等處,以治療臨床各科疾病。常用的有:敷、熨、熏蒸、吸入、熱烘、浸浴漬、發泡、膏摩、點眼、鼻、漱滌、撲粉、導塞、薄貼等。敷如把鮮的植物藥搗爛,或用乾藥碾末,加酒、蜜、醋等汁調和,敷在肌膚局部,隔一定時間換藥一次,使藥物在較長時間內發揮作用。例如摔傷而關節筋肉疼痛,用鮮梔子,適量白粉同搗,加酒少量和勻,敷傷處。腫瘍初起,也常用外敷藥。罨(音掩)罨是掩覆(掩蓋)的意思。分為冷罨法和熱罨法兩種。冷罨法:例如用毛巾或淨布浸冷水中,擦乾,遇鼻出血時,即罨在前額上,毛巾熱即更換,至血止為止。熱罨法:例如用毛巾或淨布浸熱水中,輕輕姣去水,掩覆於疼痛處。按罨法在我國醫學上多有記載,如冷罨法有青布浸涼水罨,甚至用冰塊罨;熱罨法有用布浸藥汁罨痺證疼痛處,布上不斷添漬藥汁,並不斷加熱。熨法用藥末或藥物粗粒炒熱布包外熨,用以治療風寒濕痺,脘腹冷痛等證,稱為藥熨。如胃氣痛,用橘葉炒熱後布包揉熨。一般用鹽粒、沙子或乾淨黃土炒熱後布包外熨,也能達到熨的目的,但須注意燙傷皮膚。熏蒸利用藥物燃燒時產生的煙氣或藥物煮沸騰後產生的蒸汽來熏蒸機體,以治 療皮膚瘡癬或其它疾病。例如患神經性皮炎,用袪風燥濕藥研末,和入艾 絨,外包薄紙,卷成藥條(或單用草紙卷成細圓筒形的條),燃著後以煙 煎患處。或治療風濕痺痛,用桑枝、榆枝、桃枝等熬湯,傾入木桶,上 擱木板,患者坐木板上,用布圍住身體和木桶,煎蒸身體。用本法要隨時 聽取病人對治療部位熱感程度的反映,避免灼傷皮膚。室內煙氣彌漫時, 也要適當調換空氣。小兒麻疹已出現疹點,冒風而疹點有些隱沒,不但須 內服透達藥,也可用芫荽、連鬚大蔥、浮萍煎湯熏,並用毛巾蘸藥湯擦頭 面胸腹(擦後忌吹風),以助透達。 吸入用吸入某些藥物的煙或蒸汽的方法治療疾病。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日久 ,用款冬花末卷作紙煙狀,點燃吸其煙。或產後流血過多而昏暈的,把鐵 塊或木炭燒紅,投入醋內,使產婦聞到醋氣而醒覺。 熱烘熱烘法是在病變部位塗藥後,再加火烘的方法。適用於鵝掌風,皸裂瘡, 慢性濕疹、牛皮癬等皮膚乾燥搔癢的疾病。每日一次,每次約二十分鐘,烘後即可把藥擦去。此法需要堅持較長的治療時間,才能取效。禁用於一切急性皮膚病。 烙用燒紅的大小形式不同的鐵器烙患處,稱為烙法。例如膿瘍的膿已成,古代 用燒紅的烙鐵烙破膿瘍,使膿液流出,以代刀針。 浴把藥物煎成湯汁,用以水浴、浸泡、漬。洗浴適用於全身性疾病。例如 風疹塊,用香樟木煮湯洗浴;溫泉浴多用於治療皮膚患疥癬,古代早已使 用。浸泡適用於四肢疾患,如鵝掌風(手癬)和腳癬,用藥湯或醋(燉熱 )每天浸泡幾次。漬(漬,是濕潤局部)適用於身體的局都疾患(例如疥癬,用藥汁患處),或用於瘟疫實熱證的高熱煩燥,大渴,甚至說 胡話,可用黃連水在胸部漬。 發泡(起泡、提泡)把能刺激皮膚的藥物,搗爛或研末,敷在皮膚上,使之發泡。例如治急性扁桃體炎,取斑蝥一只研粉,放在小膏藥 的中心,貼項兩側(患左貼右、患右貼左),三、四小時後起泡,用消毒針挑破,擠出黃水,塗以紅汞。治急性黃疸性肝炎,可用斑蝥膏貼右邊脅 下,其餘同上。毛茛、天南星、威靈仙、回回蒜等的鮮根,搗爛,取如黃豆大一小粒外敷,也能發泡。但發泡藥不能誤入眼內,免受損害。 膏摩即用藥膏摩擦局部。例加:用袪風藥或抑制霉茵藥加酒煎成稠厚的膏,用布蘸膏摩擦局部,可以治療關節痛或皮膚癬病。 點眼把藥物研製成乾燥而極細的紛,先試放於舌上,如溶化而毫無渣滓,即可用於點入眼內,清涼而無刺激感。點眼藥簡稱眼藥,處方不少,用於眼病 以消炎退腫去翳。點眼法還能治療非眼科的其它疾病,這種點眼藥還須進一步研究。 鼻(吹鼻)把藥物研成細粉,病人自己吸入或由別人吹入病人鼻腔內。例如慢性副鼻竇炎,用黃花魚頭部的魚腦石研成細粉,加入冰片少量,吸入鼻內。感冒鼻塞,可用鵝不食草研細粉,吸入鼻內。 漱滌(含漱)是用來清潔口腔咽喉患部的方法。由於藥湯清熱解毒的作用,能 除去腐爛組織及膿液。漱口藥湯是用各種藥物加水煮成,臨用時和二分之一的溫開水,先含一會,再漱滌後吐去。病輕的一日三、四次,病重的一日五、六次。藥湯不宜太熱,以免燙傷口腔。例如麻疹過程中發生口炎,用野薔薇根煎水含漱。急性扁桃體炎,可用風化硝、白礬、食鹽各一錢,加水一杯,煎沸、侯涼,漱滌口腔。 吹藥是咽喉口腔病的外用散劑。例如治咽喉口舌腫痛的冰硼散,由玄明粉五錢 (風化),朱砂六分,硼砂五錢,冰片五分組成,各研極細末,和勻;瓶裝。臨用時取少許用噴藥器噴入(如無噴藥器,可用細竹管或紙卷成細管 ,裝藥吹入),每日三、四次。 撲粉把藥物研成細粉,撲在皮膚上。如熱性病發汗後汗出不止,用龍骨、牡蠣、生黃耆、粳米研成細粉和勻,撲在皮膚上,也稱“溫粉”。夏天生痱子,用滑石粉撲身上。 導法(導便)把液體藥物灌入腸中,或把潤滑性的錠劑塞入肛門內,以通下大便。古代常用的有“蜜煎導法”和“豬膽汁導法”,現在也有用肥皂削成如小指大,塞入肛門的。 蜜煎導法導便法之一。用蜜蜂適量,在鍋內熬煎濃縮,趁熱取出;捻成如小指樣二寸長的梃子,塞入肛門內。 豬膽汁導導便法之一。用豬膽汁,加入醋少量,和勻,灌入肛門內。 塞法把藥粉用棉花或紗布包裹扎緊,或用錠劑,塞於鼻、陰道、肛門內等處, 以達到治療目的。例如治療慢性副鼻竇炎,用川芎、辛夷、細辛、木通,研細末,紗布裹少量塞入鼻孔中,時常更換。又如婦女滴蟲性或霉菌性陰道炎,每晚先用桃樹葉煎水洗陰道,再用紗布蘸藥粉(五倍子、蛇床子、生黃柏、冰片、共為細粉,也可製成錠、丸)二、三分塞入 枯持法先用枯持藥物敷在痔核上,然後用枯痔注射劑注射於痔內,使痔核乾枯 、壞死、脫落而癒的方法。適用於二、三期脫出的內痔,狹窄性內痔,內痔兼有輕度貧血、老年患者或血壓稍高患者。不適用於外痔與初期不脫出於肛門外的內痔及直腸腫瘤引起的內痔,有嚴重的肺、肝、腎疾患、高血壓病和血液病,臨產孕婦等也不宜應用。枯痔法現已有不少改進各地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各有它的優缺點。 掛線法是用藥製絲線(或普通絲線)或橡皮筋等掛斷肛門漏管的方法。其原理 是利用線的張力,促使局部氣血阻絕,肌肉壞死,以達到切開漏管的目的。對於瘡瘍潰後形成漏管的也可用掛線法。 結扎法是利用線(藥製絲線或普通絲線)的張力,促使患部氣血不通,使所要 除去的組織壞死脫落,達到治癒的目的。一般適用於贅疣、痔核等症。例如頭大蒂小的贅疣,可在根部用線作雙套結扣住扎緊。對血瘤和癌腫禁忌使用。 藥線引流藥線一般用桑皮紙、絲棉線等,按其實際用途,裁成闊狹長短不同的 紙條,搓成線狀,外粘藥扮或內裹藥粉而製成,俗稱紙捻。將它插入 潰瘍內部,利用引流作用,使膿水外流。外粘藥粉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藥粉。適用於潰瘍瘡口過小,膿水不易排出的。內裹藥粉是將藥物預先放在紙內,裹好搓成線狀,內裹藥粉多用白降丹等,能腐蝕漏管 (升丹和白降丹,參見“靈藥”條)。 藥筒拔法藥筒與火罐相似,能吸引潰瘍的膿毒外出。適用於陰發背十五日前後 ,堅硬散漫不收,膿深不能向外潰破的;或毒蛇咬傷,腫勢迅速擴張 ,毒水不出的。方法是:先用鮮菖蒲、羌活、獨活、艾、白芷、甘草 各五錢,連鬚蔥三兩,用清水十碗,煎幾十沸,待藥滾熟為度,候用 。其次,用鮮嫩竹幾段,每段長七寸,口徑約一寸二、三分,一頭留 節,刮去青皮留白,厚約一分多,靠節鑽一小孔,用細杉木條塞緊, 放前藥水內煮幾十沸(如藥筒浮起,須用物壓住)。膿內潰難出的, 可先作品字形三個切口,將藥水盆放在病人床前,把藥筒內熱水倒去 ,承熱急對瘡口合上,按緊自然吸住,等一會(約五至十分鐘)藥筒 已涼,拔去杉木塞,藥筒自落。凡潰爛嚴重的不能用,以免引起出血 。按此法原理與拔火罐相同。但容易燙傷皮膚。近來對於毒蛇咬傷, 在對傷口處理後,多用拔火罐吸出毒液,已不用藥筒。 箍口藥(圍藥、箍藥)就是在初起的腫瘍周圍敷一圈濕潤的藥泥,使瘡形縮小 高突,容易化膿和潰破。起初可用,潰膿後餘腫未消的也可用箍圍藥消腫。但藥性寒熱不同。例如金黃散(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南星、陳皮。蒼朮、厚朴、甘 草、天花粉,作散劑),藥性偏涼,能清熱消腫,適宜於腫瘍陽證,可選用蔥汁、酒、麻油、菊葉或絲瓜葉搗汁,調藥外敷。回陽玉龍膏(草烏。乾薑、赤芍、白芷、南星、肉桂),藥性溫熱,適用於陰證,熱酒調敷。 摻藥也是外用藥。摻藥一般是把少量藥粉放在膏藥藥中心,貼在腫瘍上;摻藥 也可以摻布於油膏上,或直接摻布於瘡面上,或粘附於藥線上,而插入瘡 口內。由於摻藥處方不同,所以具有消腫、散毒、提膿去腐、腐蝕而平 肉、生肌收口、定痛止血等不同作用(提膿去腐的升丹,即是摻藥之一) 。 插藥是插入瘡內的細藥條(藥粉加厚糊製成線條),有腐蝕作用。用於死肌頑 肉及不知痛癢的瘡。插藥內有劇毒的礦物藥,使用後往往感到強烈疼痛, 一般不輕易使用。 薄貼(膏藥)薄貼見唐孫思邈千金糞方,清徐靈胎說即膏藥的古名。膏 藥是貼在皮膚上,利用它所含的各種藥物的作用,以治療疾病。 其製法是:把一定處方的藥物浸在麻油內一個時期,入鍋煎熬, 待藥物枯黑,去渣,再熬至極為稠厚,加入黃丹(用鉛與硝、硫 黃製成,為黃赤色粉末)拌勻,將鍋離火,藥液逐漸凝固,凝固 後取出切成大塊,浸涼水中去火毒。用時加熱溶化,攤於布或厚 紙或薄油紙上,貼於局部。內科膏藥有袪風、化濕、行氣、活血 等作用。外科膏藥對腫瘍能消腫定痛,對潰瘍有去腐、生肌收口 、護肉等作用。另一種膏藥,是把鮮藥經過搗打而成膏,用竹簽 挑起,攤於紙上而成,也有做成薄餅,貼於局部的。 靈藥是用金石藥品經過升華提煉製成的升丹、降丹的總稱。升丹處方為:水銀 、火硝、白礬、雄黃、朱砂各五錢、皂礬六錢(小升丹只用水銀一兩、火 硝七錢、白礬八錢)。白降丹處方為:朱砂、雄黃各二錢、水銀一兩、硼 砂五錢、火硝、食鹽、白礬、皂礬各一兩五錢。升丹紅色的名紅升丹,黃 色的名黃升丹。升丹是把原料藥放在下一容器,升華的藥粉凝在上一容器 。降丹是把原料藥放在上一容器,結晶凝在下一容器,升降丹的製法此較繁複。 捏脊(捏積)多用於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等症。方法是使小兒俯臥固定,醫生微 屈兩手食指,以兩食指的前半對準兩拇指捏起脊柱下端(尾抵部)正中兩側的皮膚,然後沿脊柱正中線向上移動,邊提邊捏,直至推進到脊柱上端(頸部)為一遍。每次可操作三至七遍不等。 導引(道引)是古代用來保健與治病的一種方法。具體內容包括後代所說的氣 功和體育療法兩種形式。 注:導引有幾種解釋: 運動肢體。唐王冰在素問導法方宜論)的注解中說: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支節即四肢關節。 自己按摩。一切經音義: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 類於深呼吸,古人稱為吐納。清張志聰在素問導法方宜論的注解中說:導引者,擎手而引欠也。引是吸氣,欠 是張口呼氣。“擎手而引欠”就是高舉雙手,進行深長地呼吸。 包括氣功與體育療法。莊子刻意:此導引之士。注 :“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柔”是“木曲者可直,直者可 曲”,象徵肢體動作體活。意思是呼出濁氣,吸入清氣,使體 內之氣和順;運動肢體,使肢體動作靈活。隋巢元方諸病 源候論載養生方的導引法餘條,其中即包含氣功 與體育療法。以上四說,以第四說較為全面。 氣功是利用深呼吸(古代所謂“吐納”,即“吐故納新”的簡稱)和有意控制 意念使精神安定下來以進行保健(即所謂“養生”)和治病的一種方法。其中用於治療目的的,也稱“氣功療法”。 方即方劑,是按照治療原則,由多少不等的藥物配合組織而成,並製成一定的 劑型,應用於醫療預防。通過配合組織,藥物可以發揮更好的和多方面的作 用。例如:比較全面地適應病情:如“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 黃連、甘草)既能解表,又能清裏。發揮藥物的協同作用:如“大承氣湯 ”,用大黃加枳實、厚朴、芒硝,加強了瀉下作用。抑制某藥的毒性:如 “小半夏湯”,以半夏與生薑同用,生薑能抑制半夏的毒性。另一方面,方 劑的配合不同,作用也隨之發生變化。例如白朮與枳實同用,名“枳朮丸” ,能強胃消食;白朮與乾薑、茯苓、甘草同用,名“腎著湯”,治傷濕而身 痛腰冷;白朮與黃耆、防風同用,名“玉屏風散”,治自汗不止;白朮與生 薑皮、陳皮、茯苓皮、大腹皮同用,名“白朮散”,治妊娠脾虛,面目、肢 體虛浮等。 “君臣佐使”(主、輔、佐、引)方劑的組成,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就是“ 君、臣、佐、使”的配合。它的含義應加說明,才能了解古人處 方的用意。“君”藥是方劑中治療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按 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幾味。“臣”藥是協助主藥起治療作用的藥 物。“佐”藥是協助主藥治療兼證或抑制主藥的毒性和峻烈的性 味,或是反佐的藥物。“使”藥是引導各藥直達疾病所在或有調 和各藥的作用。例如:麻黃湯治療惡寒、發熱、頭痛、骨節疼痛 、脈浮緊、無汗而喘,其中麻黃是君藥,發汗解表;桂枝是臣藥 ,助麻黃解表;杏仁是佐藥,助麻黃平喘;甘草是使藥,調和諸 藥。目前,有的把“君、臣、佐、使”改為主藥、輔藥、佐藥、 引藥,有的把佐藥改為次輔藥。 方劑配伍即“君、臣、佐、使”的配伍。參見“君臣佐使條”。 七方從方劑組成的不同,進行分類,稱為七方。即:大方、小方、緩方、急方 、奇方、偶方、複方(注:方劑組成的分類,最早見於素問至真要大 論:治有緩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 之制也。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至金成無已傷寒明理論 定為大、小、緩、急、奇、偶、複七方)。 大方對於邪氣強盛,病有兼證的,使用大方。大方有五種意義:矣力雄猛; 藥味多;藥量多;量多而一次服完;能治療下焦重病。大方如下 法中的“大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即是。 小方對於邪氣輕淺、病無兼證的,使用小方。小方有三種意義:病勢輕淺, 不必用猛劑;能治上焦病,分量要輕;病無兼證,藥味須少。小方如 汗法中的“蔥豉湯”(蔥白、淡豆豉)即是。 緩方適用於慢性虛弱的病證。有六種意義:藥味多,互相制約,沒有單獨直 達的力量;用無毒的藥物治病,使病邪緩緩除去,免傷正氣;藥物的 氣味薄,不要求迅速取得效果;攙用甘藥,利用其甘緩的藥性,減弱猛 烈藥物的作用;用丸藥緩緩攻逐邪氣;用緩和藥治本,增進人體的抗 病力,疾病自然除去。緩方如補法中的“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即是。 急方是治療急病重病的方劑。有四種意義:病勢危急,應迅速救治的;用 湯劑蕩滌的作用較速;藥性劇烈,氣味都很雄厚;急則治標的方。急方如溫法中回陽救逆的“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即是。參見“熱劑”條。 奇方方劑的藥味合於單數的叫做奇方。有兩種意義:方劑只用一種藥物; 方內藥物為超過一味以上的單數。一般認為病因單純而用一種主藥來治療 的為奇方。如“甘草湯”(生甘草一味,治少陰病咽痛)。素問至真 要大論說: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近 者奇之,汗者不以奇這裏舉了兩個奇方的組成為例。“ 近者奇之”是病位近的用奇方。“汗者不以奇”是發汗不用奇方而要用偶 方。但在後世已不拘此說。病位近的也用偶方,如:“桑菊飲“治上焦病 ,用杏仁、連翹、薄荷、桑葉、菊花、苦桔梗、甘草、葦根八味。“汗者 不以奇”,但桂枝湯用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共五味,卻是奇方。 偶方方劑的藥味合於雙數叫做偶方。有二種意義:方劑只用兩味藥配合的; 方中藥物為超過二以上的隻數。一般認為病因較為複雜,需要用二種以上主藥來治療的為偶方。偶方加“金匱腎氣丸”(乾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桂枝 - 後世用肉桂,肉桂、附子為主藥,溫腎陽)。又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遠者偶之,下者不以偶這裏舉了兩個偶方的組成為例。“遠者偶之”是病位遠的用偶方。“下者不以偶”是瀉下不用偶方而要用奇方。但在後世已不拘此說。病位遠的也用奇方,如“溫脾湯”治寒積大便不通,用當歸、乾薑、附子、黨參、芒硝、甘草、大黃共七味。“下者不以偶”,但“大承氣湯”就是四味。 複方以二方或數方結合使用的,叫做複方。還有另外兩種意義:本方之外, 又加其它藥味;方劑各藥用量都一樣的。適用於病情複雜或慢性病久治不癒的。如“柴胡四物湯”,即“小柴胡湯”合“四物湯”(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半夏、川芎、當歸、芍藥、熟地、生薑、大棗。治虛勞日久,微有寒熱,脈沉而數)。 重方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卸先用奇方,病不去,再用偶方。 輕方與重力相對待,單用奇方或偶方。 兼方把作用不同的藥物,安排在一方中同用,導做兼方。一般都認為以寒藥治 熱證,以熱藥治寒證。但在病情複雜或危險時,必須用兼顧的方法,一方 中有作用不同的藥物,各顧一面,取得療效。例如“大青龍湯”用麻黃等 去表寒(治惡寒、發熱、無汗),用石膏清裏熱(治煩躁)。“麻黃附子 絀辛湯”治發熱而惡寒甚劇(厚衣厚被而寒不減),精神衰疲,想睡,舌 苔白滑或黑潤,脈沉,這是外有表證,內則陽氣衰,所以用麻黃解表發汗 ,用附子助陽氣,細辛通表裏。又如吐瀉已止,汗出,手足寒冷,脈微欲 絕,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這裏的吐瀉停止是陰液已竭,汗出,手 足寒冷,脈微欲絕是陽氣衰亡,故用乾薑、附子、甘草助陽氣,用豬膽汁益胃陰。 單方是簡單的方劑,用藥不過一、二味,適應不過一、二證,藥力專一而取效 迅速。作為急救或專門攻逐一病,也是可取的。例如“甘草綠豆湯”治療毒菌中毒,或用半邊蓮一兩煎湯連服,驅除腹水等。 經方後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醫家類記載經方十一家。這是指漢以前 的臨床著作。把素問、靈樞記載的方劑和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方劑合稱為經方。把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記載的方劑稱為經方。一般所說的經方係指第三說(清陳修園時方歌括小引說:余向者匯集經方而韻注之,名為真方歌括。真方歌括即傷寒真方歌括,雖然只有傷寒論的方劑,但陳修園把張仲景著作中的方劑稱為經方,意思是很明顯的。 時方指張仲景以後的醫家所制訂的方劑。它在經方的基礎上有很大的發展。據 清陳修園時方歌括小引說:唐宋以後始有通行之時方。按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燾的外台秘要所記載的方劑,主要包括晉以後的方劑。 禁方即秘方。保存秘方不傳為醫者惡習,亟宜改正以惠病家。 十劑從方劑的功用分類,有十劑的名稱。即:宣劑、通劑、補劑、泄劑、輕劑 、重劑、滑劑、澀劑、燥劑、濕劑(十劑之說,近人從千金要方考證,認為係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提出)。 十二劑有兩種說法:即十劑加寒劑、熱劑(係宋寇宗奭本草衍義提出)。 即十劑加升劑、降劑(係明繆仲淳本草經疏提出)。 宣劑宣可去壅,加生薑、橘皮之類。宣是散的意思,壅是郁塞的病。如胸中脹 悶、嘔吐、噁心等症,可用“二陳湯”(陳橘皮、半夏、茯苓、甘草),利氣散郁。如果是胃有痰飲,還可以用“瓜蒂散”等吐法,也是宣的另一種方式。 通劑通可去滯,如通草,防己之類。通是通利,滯是留滯之證。如產後氣血壅 盛,乳汁不下,宜通草、漏蘆等藥以通竅下乳。又加濕痹由於濕邪留滯,四肢緩弱,皮膚不仁,天陰雨時身體沉重酸痛,宜防已、威靈仙等藥去留滯的濕邪。 補劑補可去弱,如人參、黃耆之類。弱是虛弱的病證,須用補益的藥物治療。 人參、黃耆合用熬膏,名“參耆膏”,可治脾肺氣虛。如脾胃衰弱,消化力弱,食欲不振等,可用“四君子湯”(黨參、白朮、茯苓、甘草)。 泄劑泄可去閉,如葶藶、大黃之類。泄就是瀉,閉是病邪形成實證。裏實須用 瀉法,如肺實證而咳嗽氣急痰多,用“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大棗)袪痰。又如因氣郁而引起便秘,患者時常噫氣,胸脅脹滿,想大便但雖以排出,甚至腹中脹痛,苔黃膩,脈弦,用“六磨湯”(沉香、木香、檳榔、烏藥、枳實、大黃)。 輕劑體可去實,如麻黃、葛根之類。指風邪在表,形成實證,須用輕開肌表以 去風邪的方藥。例如發熱惡寒,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痛,口不渴,無汗而喘,脈浮緊,用“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又如身熱,不惡寒,但惡熱,微汗,頭痛,口渴,脈浮數,用“加減葛根蔥白湯” (葛根、蔥白、連翹、金銀花、川芎)。 重劑重可去怯,磁石、朱砂之類。重是質重藥能鎮墜、鎮靜。怯是精神紊亂,驚恐健忘。如癲癇病用“磁朱丸”(磁石、朱砂、神麴)治療。 滑劑滑可去著,如冬葵子、榆白皮之類。滑是滑利,著是有形之邪凝及結於體內,當用性質滑利的藥去掉它。例如石淋,尿中有時挾砂石,排尿困難,或突然阻塞,尿來中斷,或尿時疼痛難忍,或突然腰痛如折,牽連少腹,尿色黃赤而渾或帶血,苔白或黃膩,脈數,用“葵子散”(冬葵子、石楠、榆白皮、石韋、木通)加金錢草、海金砂,尿內有血加大小薊。 澀劑澀可去脫,如牡蠣、龍骨之類。澀有收斂的意思,脫是滑脫不鞏固,當用收斂藥物治療。例如病後自汗,是衛氣不固,用“牡蠣散”(麻黃根、黃耆、牡蠣)。腎虛而遺精,或睡中精出而不自知,用“金鎖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實、蓮鬚、龍骨、牡蠣)。 燥劑燥可去濕,如桑白皮、赤小豆之類。例如水腫病,水濕停蓄於皮膚間,面目四肢都腫,脘腹脹滿,氣喘,小便不利,可用“五皮飲”(桑白皮、陳橘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赤小豆桑白皮湯”(即以上二味) 也可治水濕停蓄於皮膚間的水腫。一般所說的燥濕多指袪中焦濕邪。寒濕用“苦溫燥濕”,如蒼朮、厚朴等;濕熱劑“苦寒燥濕”,如黃連、黃柏等。 濕劑濕可去枯。如麥門冬、地黃之類。濕是滋潤,枯是津血枯燥。例如秋季氣候炎熱乾燥,肺受燥熱,咳嗽無痰而脅痛,口舌乾燥,舌紅無苔,可用“清燥救肺湯”(麥冬、甘草、桑葉、石膏、黑芝麻、黨參、杏仁、阿膠、枇杷葉,血虛的加地黃)。 寒劑寒能去熱,如黃連、黃芩之類。即寒藥治熱證。例如表裡火熱俱盛,大熱煩躁,甚則發狂,乾嘔,小便赤色,吐血,鼻出血,發斑,及瘡瘍疔毒等實熱證,用“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熱劑熱能去寒,如乾薑、附子之類。即熱藥治寒證。例如四肢寒冷,怕冷、四肢屈曲而睡,水瀉,排出不消化的食物,口不渴,脈沉細無力,可用“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 升劑升可去降,如升麻、柴胡之類。升是有升提作用的藥物,降是氣虛下陷的病證,當用升提藥治療。例如因氣虛而患脫肛或子宮下垂,可用“補中益氣湯”(黃耆、甘草、黨參、當歸、橘皮、白朮、升麻、柴胡)。 降劑降可去升,如蘇子,旋覆花之類。降是降抑,升指病熱上逆,當用有降抑作用的藥物。例如咳嗽氣上逆,痰多而稠,苔微黃,可用“蘇子竹茹湯” (蘇子、竹茹、橘皮、桔梗、甘草)降氣化痰。 單行“七情”之一。是單用一藥以發揮效能,如“甘草湯”、“獨參湯”(參閱第四類的“七情“條)。 相須“七情”之一。兩種性能相類的藥物同用,能互相增強作用,叫做相須。 如知母和黃柏。 相使“七情”之一。兩種以上藥物向用,一種藥為主,其餘藥為輔,以提高其藥效,叫做相使。加款冬花用杏仁為使。 相畏“七情”之一。是藥物互相抑制。例如某些有毒性的藥物,須配合制服其毒性的藥物,以免發生有害作用。如半夏有毒而畏生薑,以半夏配生薑同用,就能抑制半夏的毒性。 相惡“七情”之一。一種藥物能減弱另一種藥物的性能,叫做相惡。如生薑惡黃芩,因黃芩能減弱生薑的溫性。 相殺“七情”之一。一種藥物能消除另一種藥物的中毒反應,叫做相殺。如綠豆殺巴豆毒。 相反“七情“之一。兩種藥物岡用後會產生強烈的副作用,叫做相反。如烏頭反半夏。 十八反中藥配伍禁忌的一類。兩種藥物同用,發生劇烈的副作用,叫做相反。 相傳有十八種藥物相反,即: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芨;藜蘆反人參、丹參、沙參、苦參、玄參、細辛、芍藥(藜蘆所反的參,原來只有人參、丹參、沙參、苦參四種,李時珍本草綱目又加入玄參,所以實際有十九種藥物)。十八反是否完全符合客觀實際,還須進一步研究確定。 十九畏中藥配伍禁忌的一類。加兩種藥物同用,一種藥物受到另一種藥物的抑 制,減低其毒性或功效,甚至完全喪失功效,叫做相畏。相傳有十九種藥物相畏,即:硫黃畏朴硝;水銀畏毗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肉桂畏赤石脂。十九畏是否完全確實,還須進一步研究確定。 妊娠藥忌懷孕期中,可能引起流產或損害母子的藥物,一般不得使用,叫做妊娠藥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植物藥類:毒草類:烏頭、附子、天雄、烏喙、側子、野葛、羊躑躅、南星、半夏、大戟、芫花、常 山。破血藥類:牛膝、桃仁、牡丹皮、茜根、乾漆、埋麥、茹、三棱. 鬼箭羽、通草、紅花、蘇木。吐下滑利藥類,藜蘆、巴豆、 牽牛、皂莢、薏苡仁。辛溫辛熱藥類:厚朴、肉桂、生薑。動物藥類:毒蟲類:水蛭、芫青、斑蝥、地膽、蜘蛛、螻蛄、葛上亭長 、蜈蚣、衣魚、蛇蛻、蜥蜴、虻蟲、蚱蟬、蠐螬。其它動物藥類:蝟皮、牛黃、麝香、龜板、鱉甲。 礦物藥類:代緒石、水銀、錫粉、磠砂、砒石、芒硝、硫黃、雄黃、雌黃。其中有些是劇毒藥,如砒石、巴豆、斑蝥等都絕對禁用;有的經過炮炙,可以使用,例如生半 夏有毒能損胎,但用薑汁製過,成為薑半夏,可以治療孕婦懷孕初期的經常惡心嘔吐。所以有些妊娠禁忌藥是否完全禁忌也須進一步研究 。 引經報使指某些藥物能帶引其它藥物到達病變部位的作用,好像嚮導一樣,所 以叫做引經報使。一種是引向經脈,如太陽經病,用羌活、防風為引 ;陽明經病,用升麻、葛根、白芷為引;少陽經病,用柴胡為引;太 陰經病,用蒼朮為引;少陰經病,用獨活為引;厥陰經病,用細辛、 川芎、青皮為引。這種引經的說法是不可靠的,因為藥性不是每一種 病都適合的。例如少陰病四肢寒冷,手足屈曲而睡,精神衰乏,脈沉 須用附子、乾薑、甘草等回陽救逆,就不能用獨活這種發表藥。另一 種是引向疾病所在。例如咽喉病須用桔梗載藥上浮,到達咽喉部;又 如治下肢病用牛膝為引,治上肢病用桑枝為引。只能認為這些藥治療 咽喉、下肢、上肢的某些病有效,加果認為必須用這些藥為引,那就不切合實際了。 發汗禁例有下列情況時,不宜使用汗法:(1)頭痛、發熱,類似外感,但患者鼻不塞,聲音不重,疲倦無力,脈虛弱,是內傷證元氣不足;(2)陰虛內熱,傍晚時低熱顯著,脈細數無力;(3)傷食病,胸脘脹悶,吞酸水,噯出腐臭的氣味,身熱,寸脈緊;(4)內有寒痰,手足寒冷,脈沉滑; (5)腳氣病腫脹;(6)生於臟腑的內癰;(7)身體發斑;(8)風溫初起,不惡寒,但惡熱,不能辛溫發汗;(9)濕溫身熱,只能化濕清熱;(10)暑證身熱自汗;(11)外感病應汗,但病人臍部附近的一個部位有動氣(即跳 動的感覺);(12)身熱而脈沉,咽中乾燥,病已入裏;(13)少陰病手 足寒冷,無汗;(14)身熱而脈弱的;(15)少陽病往來塞熱,胸脅痞脹 ,口苦咽乾目眩等症;(16)失血的患者;(17)劇吐之後;(18)峻下之後;(19)淋症患者;(20)婦女月經剛來。以上對於不宜發汗的僅是舉 例。也有不宜汗而必須用汗法的,可以參閱汗法的“養陰解表”、“助陽解表”、“益氣解表”、“養血解表”等條。 瀉下禁例有下列情況時,不宜使用瀉下法:病邪在表或半表半裏;老年血 虛腸燥的;新產婦血虛大便秘的;病後津液損耗而大便秘的; 大失血的病人;熱邪在裏,大便秘結,成為可下的證候,但病人臍 部上下左右有動氣;脈微弱或浮大而按之無力或脈遲的;氣喘而胸部 脹滿的;欲嘔吐的;病人平日胃弱,食慾不振的;病人平時氣虛,行 動就氣喘的;病人肚子脹,有時減輕,不久又脹的;孕婦或行經期。 有以上這些情況的也不能瀉下。以上不可瀉下的僅是舉例。如果不宜瀉下而又不得不瀉下的,可參閱“表裏雙解”、“攻補兼施”、“潤下”、“蜜煎導”、“豬膽汁導”等條。 涌吐禁例有以下情況的,不宜使用吐法:手足寒冷的;脾胃虛弱,面色萎 黃,脈微弱或虛大無力的;氣虛而脹,不能運化,不可誤認為實證;虛喘不安;腳氣沖心的;病人惡寒而不想蓋衣被的,這是內真熱而外假寒;孕婦;老人虛弱的;產後;失血患者。以上不宜用吐法的僅是舉例。 劑(劑型)古時所說的“劑”,指藥物製成的形式,現在稱為劑型。劑有多種 ,如湯、酒、丸、散、膏、丹、錠、片、露、霜、膠、茶、麴等(藥物和處方的性質分為十劑、十二劑等,是另一種意義。一帖藥或一付藥,古人稱為一劑藥)。 湯液指清酒,語出素問湯液醪醴論。湯液,現在稱為“湯劑”。把藥物加水煎成湯,去渣,取汁內服。湯的吸收較快,作用易於發揮,常用於新病急病。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係臨床著作。 煎即把藥加水煎煮。是湯劑的另一名稱。 飲湯劑需要冷服的,叫做飲,如香薷飲。不規定時間飲服的叫做“飲子”,如宣明論的地黃飲子。厚膩藥物稍煎一、二沸即取汁飲服的,後世稱為“ 濁藥輕投”。 酒劑現在也稱為藥酒。把藥物浸入酒內,經過一定時間,或隔湯煎煮,濾去渣,取得澄明的液體。多用於活血袪風,通經活絡,除痺止痛。 丸是把藥物研成細末,用蜜或水或糊或藥汁等拌和,製成圓球形的大小不等的藥丸。它服用便利,吸收較緩慢,藥力較持久。凡藥物不耐高熱,雖溶於水、容易揮發,毒性較劇烈的,多適合做丸。丸劑常用於慢性病,尤其是攻磨癥積。但也有可用於急證的丸劑,平時製成保存,隨時用水化開服用或水送服。 散分為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散劑是把藥物研成粗末或細末。粗末可加水煮服,細末用白湯、茶、米湯或酒調服。外用散劑須把藥物研成極細末,或撤布 (摻)於局部,或用酒、醋、蜜等調敷於患處,多用於外科或五官科。 煮散把藥物製成粗末的散劑,加水煮湯,去渣服用,叫做煮散。 行分內服外用兩種。內服的膏劑,是用藥物加水,再三煮熬,濾去渣滓,加入冰糖、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可長期服用。膏劑有補養治療用,常用於慢 性疾病或身體虛弱者。外用油膏,一稱藥膏,把蜂蠟加入棉子油或花生油中,加熱溶化,乘熱加入藥物細粉,不斷攪拌,待冷凝即成。如有飲片,須先把油燒開,將飲片炸枯,去渣再加入藥物細粉。冰片、樟腦等容易揮發的藥,可在油膏冷後加入攪勻。外用藥膏一般用來外塗皮膚瘡瘍疥癬等。 丹分為內服,外用兩種。外用的含有汞、硫等礦物藥,經過加熱升華或熔化提 煉而成的製劑,為粉末狀。如白降丹、紅升丹等(參閱“靈矣”條)。內服的,有的是散劑,如紫雪丹;有的是丸劑,如至寶丹、五粒回春丹;有的是錠劑,如辟瘟丹。丹劑也有同時供內服及外用的,如玉樞丹(一名紫金錠),是丸劑或錠劑。 古代有煉丹術,丹的原意指升煉的丹。如白降丹、紅升丹即其遺法。以後有丹之名,而實際已不是升煉。後人又說“丸散中藥性峻烈而用量小的稱為丹 ”。如紫雪丹,至寶丹確是加此,但傷寒論“白散”峻烈而用量甚小也不稱丹,所以後人此說也只能作為參考。 錠把藥物研成極細粉末,一般用糊混合後,製成如紡錘、圓錐、長方等不同形 狀的固體製劑。內服時可將錠搗碎,溫開水送服。外用是用醋或麻油等磨汁塗患處。 露把藥物加水蒸餾,收集所得的澄明液體,這就是露。露劑不能長期保存,應及時服用。 膠用動物的皮、骨、甲、角等加水反複煎煮,濃縮後製成乾燥的固體塊狀物質。多用為補養藥。加驢皮膠、虎骨膠、鱉甲膠、龜扳膠、鹿角膠等。 茶將藥物軋成粗末,製成塊狀,用沸水泡或煎汁,代茶服用,如午時茶。 麴把藥粉與麵粉混合揉和,製成塊狀,使之發酵,叫麴劑。一般用水煎服,大多能入脾胃而助消化,如六神麴、半夏麴、沉香麴等。 片把藥料細粉加入適當澱粉糊或米漿,也可將藥料用浸泡、煎熬等方法,除去藥渣後,濃縮成膏,再將藥料細粉或澱粉,充分混合均勻,用木質或金屬模壓片即成。 沖服劑是將中藥提煉成稠浸膏,加入適量的糖粉、矯味劑等,製成顆粒狀散劑,分劑量裝入塑料袋或玻璃瓶,封口。服用時加開水沖服。 合劑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中草藥經水煎,濃縮成一定容量,或中草藥的提取物 以水為溶劑配製而成的液體製劑。必要時可加入適當的防腐劑,供內服(合劑不應有發霉、發酵等現象,允許有少量沉澱,但振蕩後,沉澱應能均 勻分散,不能有結塊)。 本草我國古來記載藥物的著作,包括圖譜之類,稱為本草。本草記載的藥物有 植物、動物、礦物和釀造的飲料食品及少數化學製品等。其中以草類為最多,所以名為本草。 五代時蜀韓保升說: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云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又:北宋時蘇頌編的圖經本草,是藥物圖譜一類。 草藥某些藥用植物在一般中藥書中沒有記載,或有記載而現在一般醫生很少使用,但在民間或草藥醫卻能掌握使用,這些藥用植物稱為草藥。 中草藥一般認為中藥書上有記載、中藥店經常出售的中藥商品,與民間或草藥醫使用的草藥,合稱為中草藥。其實草藥有些還是有記載的,或古來開始是草藥,以後成為經常和比較普遍使用的中藥,所以中藥與草藥也很 難劃分,因而現在常合稱為中草藥。 四氣(四性)就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藥性的寒涼和溫熱是與病證性質 的熱性病證、寒性病證相對而說的。能夠治療熱性病症的藥物,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連是寒藥,治熱病瀉痢;茵陳蒿微寒,即 是涼藥,治黃疸身熱。能治寒性病證的藥物屬於熱性或溫性。如附子是熱藥,能治因大汗而陽氣衰竭、四肢寒冷等;草果是溫藥 ,即是微熱,能治胸腹冷痛和發冷較重的瘧疾。寒藥和涼藥,熱藥和溫藥,只是程度上的差別。此外還有平性藥,性質此較平和,但實際上也有偏寒偏熱的不同,如白茯苓甘平而偏溫,豬苓甘平而偏涼。所以仍稱為四氣,而不稱為五氣。 五味即辛、甘、酸、苦、鹹五種。另有淡味,因為它的味道不顯者,所以仍稱 為五味,但實際是六味。味不同,作用也不同。辛味能散能行,如荊芥散風寒,砂仁行氣,川芎活血。甘味能補能緩,如黃耆補氣,阿膠補血,甘 草能緩解攣急。酸味能收能澀,如山茱萸收斂虛汗,金櫻子止遺精,五倍子澀腸止久瀉。苦味能瀉能燥,如黃連瀉火,大黃瀉下通便,蒼朮燥濕。 鹹味能軟堅潤下,如海藻、牡蠣治瘰癧,芒硝潤下燥結的大便。淡味能滲 濕利小便,如通草、茯苓等。近人認為藥味道的不同,與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如味辛的多含揮發油,味酸的多含有機酸,味甘的多含醣類,味苦的則可能含生物鹼、甘類或苦味質等。 氣味(性味)包括藥氣和藥味而言。藥物氣味的錯綜不同,產生的作用便不同 。每味藥都有氣和味,須綜合運用。同是寒性藥,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如黃連苦寒,能清熱燥濕;浮萍辛寒,能疏解表熱。同是甘味藥,氣不同作用也不一樣,如胡桃肉甘溫,能溫腎補氣;瓜蔞甘寒,能清熱化痰。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的趨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發散上行,沉 是瀉利下行。升浮藥上行而向外,有升陽、發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藥下行而向內,有潛陽、降逆、收斂、清熱、滲濕、瀉下等作用。凡氣屬於溫熱、味用於辛甘的陽性藥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黃、桂枝、黃耆之類;如果氣屬於寒涼,味屬於苦酸的陰性藥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黃、芒硝、黃柏之類。花葉及質輕的藥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葉、升麻等(但旋覆花不升,也有例外的);子、實及質重的藥物大多能沉降、如蘇子、枳實、寒水石等(但蔓荊子不沉是其例外)。炮炙方面,如酒炒能升,鹽炒能降,薑炒能散,醋炒能收斂。 性能概指“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等而言,實際就是藥物的 作用。 歸經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臟腑經脈的關係結合起來,說明某藥對某些臟腑經脈 的病變起一定的治療作用。例如桔梗、款冬花能治療咳嗽氣喘的肺經病,歸入肺經;羚羊角、天麻、全蝎能治療手足抽搐的肝經病,歸入肝經。所以歸經是觀察療效後總結出來的。一種藥物而歸入二經或數經的,說明它的治療範圍較大,例加杏仁人入肺、大腸,能治療肺經的咳嗽、大腸的大便燥結。澤瀉入脾、胃、腎、膀胱,這四經有水濕的病,常用澤瀉治療。 五色五味所入藥物歸經學說的內容之一。這是古人從五行學說出發,通過五色 五味與五行所屬,與臟腑經脈相結合而產生的理論。即:色青、味酸屬木,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色赤、味苦屬火,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色黃、味甘屬土,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色白、味辛屬金,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色黑、味鹹屬水,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 氣味陰陽指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四氣中的熱,溫(袪寒、助陽 )屬於陽;寒涼(清熱、瀉火、養陰)屬於陰。五味(實際是六味) 中的辛(散)、甘(緩)、淡(滲)屬於陽;酸(收)、苦(堅、燥 、泄)、鹹(軟堅、潤下)屬於陰。升、浮屬於陽;沉、降屬於陰 辛甘發散為陽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辛味甘味藥能發散的,其藥性屬於 陽。例如桂枝、防風的性味辛甘,能發汗解肌。 酸苦涌泄為陰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涌是吐;泄是瀉。酸苦二味的藥能 催吐能導瀉的,其性質屬於陰。例如膽礬味酸,瓜蒂味苦,能催吐;大黃味苦能瀉下。 鹹味涌泄為陰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鹹味藥能催吐能潤下的,其藥性屬 於陰。例如鹽湯可用於吐食積,芒硝能潤下大便。 淡味滲泄為陽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滲泄是滲利排泄水濕的意思。淡味 藥能使水濕向下滲利排泄而出,其藥性屬於陽。例如通草和薏苡仁味淡,都能利小便而去水濕。 酸鹹無升、甘辛無降語出本草綱目序列。酸、鹹味的藥性是向裡向下, 沒有“升”的趨向;甘、辛味的藥性是向外向表發散,沒有“降”的趨向。但這不是絕對的,例如蘇子辛溫、沉香辛微溫,從性味說都應升,不過由於質重,所以是降的。 寒無浮、熱無沉語出本草綱目序例。寒性藥的作用是向裡向下,所以沒 有“浮”。熱性藥的作用是向上向外,所以沒有“沉”,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例如桑葉性寒,能上行明目;巴豆性熱,能向下通大便。 五走語出靈樞九針篇。如“酸走筋,辛走氣,鹹走骨,苦走血,甘走 肉。語出靈樞五味篇。指五味所走的臟器。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鹹先走骨。註:素問至真要大論作“ 先入”,意義相同。 五穀五穀的解釋較多。素問臟氣法時論王冰註認為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黃黍即黃米,小豆有多種)。 五宜語出靈樞五味篇。五類穀、肉、果、菜適合於五臟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6105-T 242-2025 奶山羊养殖场粪污处理技术规范
- 备煤车间岗位安全操作技术规程
- 暴风雨天气应急预案集锦(4篇)
- 儿童疫苗接种与免疫措施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导学案
- 《跨境电商实务》课件 1.2 跨境电商的模式
- 小程序线下研讨活动方案
- 工会户外秋游活动方案
- 小学语文班级活动方案
- 小鹿跳跳活动方案
- 2023年广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
- 监理工作汇报-课件
- MIL-STD-1916抽样标准简介课件
- CSC-2000(V2) 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运行手册
- 钢卷尺检定证书
- 放到单位档案的个人自传
- 《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9篇
- 混凝土试件养护出入台账
- 锅炉电梯井外彩钢板封闭工程施工方案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工程A-927历年真题2010-2015
- SCR脱硝反应器尺寸修改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