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航海罗盘.doc_第1页
明代航海罗盘.doc_第2页
明代航海罗盘.doc_第3页
明代航海罗盘.doc_第4页
明代航海罗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指南针海上应用及传播(图)根据古书记载,最晚在北宋时候,我国已经在海船上应用指南针了。 我国的海上交通,很早就已经开始了。二千二百年前,秦始皇为了寻找仙药,就曾派人乘着大船大规模地航海了。秦汉以后我国的航海事业逐渐发达起来。晋朝时候,有个有名的和尚法显,曾经走海路到过印度,还写过一本佛国记。根据佛国记的记载,那时候一只海船大约可以乘坐二百人。到了唐代,海船有的长达二十丈,可以乘坐六七百人,可见规模之大。当时,中国海船的活动范围,东起广州,西至波斯湾,是南洋各国之间海上运输的重要力量。在指南针发明以前,在大海里航行是非常困难的。白茫茫的一片大海,天连水,水连天,很难找到什目标。白天可以看太阳出没来辨别航行的方向;晚间可以看北极星。阴天下雨时假如航错了方向则很危险。指南的针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北宋时候有个朱彧,在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写了一部萍洲可谈,书中讲到,当时海船上的人为了辨认地理方向,晚上看星辰,白天看太阳,阴天落雨就看指南针。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还有一个许兢,他出使到高丽去,回国以后写了一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里面也有这样一段记载:船行过蓬菜山以后,水深碧色,象玻璃一样,浪势更大了,这天晚上,洋中不能停船,开船的人看着星辰前进。如果遇到天阴,那就只能用指南浮针来辨认南北了。到了南宋,根据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当时航海的人已经用“针盘”航行。这就说明当时指南针和罗盘已经结合在一道了。这种罗盘,有用木做的,也有用铜做的,盘的周围就刻上东南西北等方位。人们只要把指南针所指的方向,和盘上所刻的正南方位对准,就可以很方便地辨别航行的方向了。明代的铜制罗盘明朝著名的郑和七次下“西洋”时,郑和领导的船队,共有二万七千多人,乘坐大船六十多艘,这些大船称为“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丈,阔十八丈,是当时海上最大的船只。这些船上就有罗盘针和航海图,还有专门测定方位的技术人员。这支船队到过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许多地方,最远到过非洲东岸,前后经过三十多个国家。在这样多次大规模的远航中,罗盘针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而且是最早把指南针用在航海事业上的国家。这件事在人类文化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船从此有了眼睛,人们在海上航行,再也不怕迷失方向,航海事业就更加发达了,这当然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了指南针,人们在航行中慢慢地摸出条条航路。元明两代,我国很多书记载着到海外各国去的航路。这些航路,因为是依靠指南针得来的,所以当时称为“针路”。早在北宋时候,我国的海船就往来在南海上和印度洋上。我国的海船一直开到阿拉伯,和阿拉伯人做意,阿拉伯人到我国来的也很多,而且大多是乘中国船来的。他们看到中国船都用指南针,也学会了制造指南针的方法,把这个方法传到了欧洲。到了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阿拉伯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开始用指南针来航海。指南针传到欧洲以后,对于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欧洲各国航海家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美洲大陆,完成了环绕地球的航行,他们用来辨别方向的法宝就是指南针。文章来源: 中国网7、明代航海水罗盘 10、清代航海旱罗盘明代航海罗盘24方位图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种指向仪器,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测量和日常生活之中。其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用于海上导航。指南针是一种磁性指向仪器。它与以齿轮系为基础的指向机械即指南车完全不同。磁石的一个最易被人发现的特性是它的吸铁性。在战国晚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慈石召铁,或引之也”的话。这种吸铁性曾被喻为慈母爱恋子女,因此,秦汉以前,都把磁石写成“慈石”。最初的指南针叫做“司南”。战国时的韩非子里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话;宋书礼志所引的鬼谷子里也说:“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所说的“司南”大概就是指用磁性指南指示方向的器具。关于司南的形体及其机制,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曾有记述:“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里的“地”,是指汉代占用的“地盘”。地盘中央的天池,平净光滑,四周刻有由八干、十二支、四卦组成的二十四向。司南勺可能是用天然磁石摹仿当时常用的酒樽中勺的形式,采取琢玉的工艺琢制成的。它的底部呈球面圆形,勺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图1司南和地盘复原模型,并见彩图司南和地盘复原模型)。古代司南的实物至今没有发现。这里所说的,是对论衡等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北宋初年,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约成书于1044年)中介绍了一种“指南鱼”。“鱼法用薄针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钳)钤鱼首出火,以尾对正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这是一种磁化过程。薄针叶应是一种碳钢,把鱼烧红至居里点以上后,让它在地磁场中急速冷却,使其产生相变,以获得剩磁性。由于北宋都城在开封,地磁场方向应是北端向下,因此要让鱼尾正对子位(即北方)并略向下倾斜,才能得到最大的磁化强度。这是利用地磁倾角现象的一种经验方法。“以密器收之”,可能是把铁叶鱼收藏在放置有天然磁石的密器内,减少退磁作用,以保持它的剩磁性。这种指南鱼使用时,只要在无风处将鱼放入盛水的碗中,让它浮在水面,等到静止的时候,鱼首便会指南(图2指南鱼复原模型)。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另一种磁性指向仪器。他写道:“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这是又一种由经验积累的更为简易的磁化法,是磁性指向仪器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在近代电磁铁出现以前,指南针都是用这种方法制造的。沈括还着重指出,指南针所指的方向“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中国有关磁偏角的最早记载。梦溪笔谈中还介绍了磁针装置技术的4种试验:“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水浮法的磁针,据宋代寇东的本草衍义和元代程綮的三柳轩杂记引用梦溪笔谈这段文字所增补的阙文可知,是靠横贯或者积贯一根到数根灯芯草之类可以漂浮的物体而取得浮力的(图3沈括指南针四种试验复原)。20世纪50年代以来,磁县、大连、丹徒等地出土的元代“王”字瓷碗,碗中绘有三大点,中贯一细划,有的还在碗底背面圈足内墨书一“针”字(图4大连出土元代磁州窑绘浮针瓷碗)。这表明此类瓷碗是元代的水浮针碗。王字表示水浮磁针的形象,中贯的细划代表磁针,三大点代表浮漂。浮漂安在磁针的中部和两端,使磁针能在水面上保持平衡。元代的事林广记中记载有木刻指南鱼和木刻指南龟。木鱼、木龟都只有拇指大,腹开一窍,嵌入天然磁石,然后用蜡封住。木鱼没入水中即可指南;木龟则是采用有固定支点的装置,于其腹部下方挖一小穴,安放在竹钉子上,可以自由旋转,旋定以后也会指南(图5元代指南龟复原(剖面))。指南针的装置技术是随着在海上航行中日益广泛的应用而发展的。最早记载航海中使用指南针的文献,是北宋朱所著的萍洲可谈。书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该书记述10991102年间广州的海运情况。可见指南针在11世纪末与12世纪初年已作为海上导航的一种辅助设备,在天气阴晦时使用。其后,南宋福建路市舶司提举赵汝适在其所著的诸藩志里写道:“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可见当时指南针在航海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最初用于航海的指南针是一种水浮针。北宋宣和五年(1123)出使高丽的徐,在海上航行时就是使用“指南浮针”(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指南针在使用之初,没有固定的方位盘。上举诸书均未涉及罗盘定向问题。实际上,后来的四方定位罗盘当时已初具雏形。南宋曾三异的同话录最早提出罗盘的名称,书中说:“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里的“地螺”即地罗,是从古地盘向罗盘过渡的名称。盘的分度袭用古地盘的二十四向,加上两方位之间的缝针,合而为四十八向。中国在南宋时期,就已经把这种带有方位盘的指南针用于航海了。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吴自牧在梦梁录里记道:“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取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这是中国航海中使用罗盘的最早记载。海船使用罗盘导航时,每条航线都是由许多针位点连接起来的,这就是“针路”。将针位方向记录下来,就是“罗经针薄”,作为航行的依据。元代周达观于13世纪末出使真腊(今柬埔寨),在他的真腊风土记中记载“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又自真蒲行坤申针”等,都是按针位航行。自南宋至明中叶,中国航海中所用的罗盘,都是“水罗盘”。所谓水罗盘,是指磁针浮于水面,没有固定支点的水浮针盘。明初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他的西洋番国志自序中曾对这种水罗盘作了记述:“皆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图6明代航海水罗盘复原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又出现一种“旱罗盘”,这是指磁针不借助水的浮力,而用一个支轴的尖端顶在磁针的中部,使磁针可以平衡旋转的装置(图7航海木帆船沿用“旱罗盘”)。这种装置法同前述木刻指南龟的装置原理基本上相同。这种旱罗盘是16世纪从国外传进来的。中国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后,通过阿拉伯人于1180年左右传入欧洲,到了14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万向支架(或称平双环架),它由两个铜环组成,小环内切于大环,用枢轴连结起来,再用枢轴把外环安在固定的支架上,然后把旱罗盘挂在内环上。这样,不论船体怎样摆动,旱罗盘可以始终保持水平状态。这种万向支架的构造原理,在中国早有记述。西京杂记里曾经记载西汉长安的巧匠丁缓作“被中香炉”。这类球形薰香转炉唐代实物出土很多。民间滚绣球灯,也是以同样原理制造的。中国古代所以不用它来作为航海罗盘的装备,是由于水罗盘能自然保持磁针的水平状态,况在罗盘下部设有砂盘,既可随时矫正罗盘的倾斜,并可稳定盘体的移动,设备简易方便。在西方国家,18世纪末叶将蒸汽机用于海船和19世纪中叶装甲舰出现以后,轮机和炮火的强烈震动以及舰身磁场的干扰,使磁罗盘失去作用。经过不断改革,制成了一种新型的磁罗经和附属的防磁设备,即近代各国船舰中通用的液体磁罗经。它是在特制的密封罗经体内注满液体(水和酒精混合剂或石油防冻液);在罗经的底部设有调节液体膨胀的装置,盘下支轴上装有浮体。由于罗经体内注满了液体,可以大大减小外界震动对磁针的影响,保持罗面的稳定,有利于操舵时观测。同时液体的浮力将浮体托起,减轻了磁针盘面的重量在支轴上产生的摩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