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女性与性别课程信息.doc_第1页
天津师范-女性与性别课程信息.doc_第2页
天津师范-女性与性别课程信息.doc_第3页
天津师范-女性与性别课程信息.doc_第4页
天津师范-女性与性别课程信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女性与性别研究专题课程信息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QUD16245L 中文名称:女性与性别研究专题:焦点与前沿 英文名称:WomenandGenderStudies:FocusandFrontiers 课程简介: “女性与性别研究专题:焦点与前沿”是我校性别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原妇女研究中心)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集获取新知、增长能力、陶冶情感、探索社会与人生于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该课程以男女大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困惑和发展需求(个体生命、成长历程、性爱情感、职业生涯、角色冲突等)切入,教师与修课学生将对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热点焦点问题(家庭与工作、发展与环境、公共健康、公民社会、大众媒介等)进行性别视角和多元视角的阅读、思考、讨论,学会反思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思考、志愿性的服务(社会和社区),引导学生在树立社会关怀中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 本课程的特色在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贯彻参与性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阅读、讲授、讨论、实践,不仅使学生了解掌握性别议题的基本知识、概念,更要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去感悟与经验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课程由我校性别与社会发展中心专兼职教师和研究人员集体授课,她们有多年的研究和教授妇女性别学经验,还将特邀有关学者、专家、社会活动家针对不同专题作讲座和报告。(详见师资简介) 二、课程教育目标(包括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整体素质方面的目标) 1.在知识方面,本课程密切结合男女大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困惑和发展需求(如个体生命体验诸如成长历程、性爱情感和未来面临的职业生涯、角色冲突等),通过讲授社会性别的一般理论、视角和方法,引导学生对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热点焦点问题(家庭与工作、发展与环境、公共健康、公民社会、大众媒介等)进行性别视角和多元视角的阅读、思考、讨论,得到当今国内外最前沿的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知识。 2.在能力方面,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和实践,学会反思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思考、志愿性的服务(社会和社区),培养学生学习、做事和做人的能力。 3.培养学生社会关怀和自身健康发展所需的道德、素质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讲:日常生活中的性别(王向贤)(3月8日) (一)教学时数: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激发学生对性别的兴趣,初步思考性别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什么是性别,如何理解性别的构建性。 (四)本章具体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性别 一、性别是一种身份认同,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二、性别是一种人际关系,影响着空间安排和人际互动。 三、性别是一种社会制度,并和经济、政治等其它制度交织在一起,强烈影响着社会的资源分配和个人的生活境遇。四、Gender:性别的构建性,没有纯天然的性别。 第二节课程简介 一、介绍本课程的内容、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考核 (五)思考题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性别的几个意义。 2.为什么说性别是社会文化的建构而不存在纯粹天然的性别? (六)参考书目与文章 .书目 (1)(美)贝蒂弗里丹著,巫漪云、丁兆敏、林无畏译:女性的奥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美)玛莉莲亚隆著,何颖怡译:乳房的历史,海南出版社,2001。 2.文章 (1)朱迪思洛伯,“黑夜与它的白天”:社会性别的社会建构,余宁平、杜芳琴主编:不守规矩的知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P245-282。 (2)苏珊布朗米勒,女性的人体形象,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P101130。 第二讲:情感、身体与性(李红、王向贤)(3月15日,3月22日) (一)教学时数:6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有关情感、身体的观点和方法,以及情感、身体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关系。 2.启发学生从社会性别视角来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现象,反思在爱情生活和身体方面有哪些性别不平等内容,提升社会性别的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社会性别视角理解情感、身体的意义以及对它们的理性处置。2.女性身体的性化。 (四)本章具体内容 第一节情感与身体 一、情感与社会性别 1.爱情复杂与多重意义的交织:历史与现实,表现与事实,美丽与严酷 2.从择偶标准看性别关系 3校园中的情与爱 二、身体与社会性别 1.妇女身体的社会含义及其理论分析框架 2.对女性身体限制、塑造、利用和侵害及其性别分析 第二节性 一、导入:“国骂”中的性 二、大学校园中的性:避孕与流产从龙彦经验:在黑暗与光明之间谈起 三、性中的力量与愉悦:自我力量的发现与升华 (五)思考题 1.情爱和性不平等的关系有哪些表现? 2.哪些社会因素影响妇女的身体?怎样影响? 3.阅读有关文献,对照以往的观察与亲历,在情爱、性和身体方面有哪些感受和思考? (六)参考书目与文章 .书目 (1)(美)波士顿妇女健康写作集体著,刘伯红主编: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NewOurselves,Ourbodies),知识出版社,1998。 (2)凯西.戴维斯,主译者:国立编译馆,重塑女体,巨流图书公司印行,1997。 2.文章 (1)孙中欣,性压迫、性别不平等与女性情欲权对一些研究实例的分析与思考,社会性别第一辑,P161171。 (2)龙彦,经验:在黑暗与光明之间女大学生流产研究,社会性别第一辑,P137-160。 第三讲:性别与家庭(王向贤、汪兵)(3月29日,4月5日) (一)教学时数:6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初步思考性别对于婚恋与家庭日常生活的影响。 2.掌握家文化概念与个体社会性别角色行为模式,了解家文化中的社会性别角色具体的传承与变异,理解个体社会性别角色的多样化与复杂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性别视角中的家务分工,性别与家庭暴力。 2.“家文化”:从成年人视角重新认识父母社会性别角色对子女自我社会性别角色认同的关系。 (四)本章具体内容 第一节婚姻、家庭与性别 一、婚姻缔结的性别与阶级视角的审视:由富豪征婚谈起 二、家庭中的性别分工:家务的无酬化与女性化,生育的女性化 三、家庭暴力 第二节家文化与性别角色走入家庭,反思自我社会性别角色形成历程 一、何谓“家文化” 二、家文化中的父母社会性别角色的影响力 三、社会性别角色的自我塑造与认同 (五)思考题 1.从多重视角分析婚姻家庭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和谐现象以及如何改变。 2.反思父母社会性别角色特征及其对自我社会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六)参考书目与文章 1.书目 (1)(奥)卡夫卡,致父亲天才卡夫卡成长中的怕与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邓九文主编:谈父亲(上、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3)(美)科尔曼夫妇著,刘文成、王军译:父亲:神话与角色的转换,东方出版社,1998。 (4)(美)赛因海默,母与女,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 (5)宋美娅、薛宁兰主编:妇女受暴口述实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文章 (1)高小贤,“银花赛”:20世纪50年代农村妇女与性别分工,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佟新,无法分割的领域家庭与工作,中国妇女研究会:中国妇女研究会研究课题报告选编,2003,P24-40。 第四讲:性别与健康(杜芳琴、殷午林、蔡凌平)(4月12日,4月19日) (一)教学时数:6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从性别和多元视角和跨学科方法理解健康的新概念和性别健康学的内涵与关注领域。 2.初步了解公共健康领域和个人健康的焦点问题,提高健康意识和促进身心健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女性主义的健康理论和关注领域,女性健康在中国的特殊意义和男性健康的关系。 2.公共健康领域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艾滋病。 (四)本章具体内容 第一节、有关健康的概念、理论与行动 一、关于健康概念的发展变化(WHO的健康定义和国际新趋势) 二、妇女健康:体质健康、生育健康与心理健康(自杀) 三、全球化的性别健康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审视(资源配置、社会文化、环境和公共政策) 第二节、健康问题聚焦 一、大学校园心理健康的性别分析 二、公共健康与艾滋病(五)思考题 1.什么是健康?女性主义的健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什么是生育健康?为什么当今世界特别重视生育健康? 3.当今对男女健康最主要的威胁是什么?如何应对? (六)参考书目与文章 1.书目 (1)(美)波士顿妇女健康写作集体著,刘伯红主编: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NewOurselves,Ourbodies),知识出版社,1998。 (2)朱明若等主编:中国妇女生育健康促进从需求评估到政策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文章 (1)安吉拉麦可布莱德、威廉麦克布莱德,妇女健康学从批判到主张,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P341-358。 (2)徐午,从社会学性别观看第三世界的妇女与健康,杜芳琴主编: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刘伯红,全球化对中国妇女健康的影响,朱明若等主编:中国妇女生育健康促进从需求评估到政策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P3764。 第五讲:全球化与女性工作(陈澜燕等)(4月26日,5月10日) (一)教学时数:6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全球化的概念论争,学会用社会性别视角看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特别对妇女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女性与工作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全球化,女性工作与就业的区别与全球化的关系。 2.难点: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全球化及对中国妇女的影响。 (四)本章具体内容 第一节全球化:概念及其论争、特点和对两性的影响 一、全球化的概念特别是数十年来世界上围绕全球化概念的各种论争 二、全球化的起始与当今的特点 三、全球化的社会性别审视 四、妇女与男人在全球化中的位置 第二节全球化与中国 一、全球化与中国 1.中国:一个全球化的成功故事? 2.全球化的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事实与争论 二、中国全球化过程中对社会性别影响 第三节女性与工作 一、全球化与女劳工 二、女性就业与创业 (五)思考题 1.什么是全球化?围绕全球化的概念世界上有哪些争论?当今全球化具有哪些特点?如何从性别的角度对全球化进行审视? 2.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特别与妇女工作的影响是什么? (六)参考书目与文章 1.书目 托马斯弗里德曼著,赵绍棣等译: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东方出版社,2006。 2.文章 (1)柏棣,凌志车和橄榄树,理解全球化。 (2)金一虹,全球化与妇女劳工中国经验。 第六讲:性别政治与公民社会(张喜阳、陈澜燕)(5月17日,5月24日) (一)教学时数:6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和分析政治生活空间中的性别权利关系的历史演变,审视现实政治参与、公共政策视域中的性别境遇,展望公民社会发展中的性别角色,从而明了在推进公民社会的完善、达到“善治”、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性别责、权、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政治生活空间中的性别权利关系的历史演变,政治参与、公共政策视野中的性别境遇。 (四)本章具体内容 第一节性别与公共政治生活空间/公民社会 一、概念:公共政治空间、公民社会和其中的性别关系 二、公共政治生活空间中的性别权利关系的历史演变 1.母系时代:女性中心和两性天然平等 2.父系制时代:男性中心,两性公共生活空间开始失衡 三、重返公共政治生活空间的努力:女权运动 1.从启蒙运动到第一次女权运动(18-20世纪初):权利意识的觉醒 2.以参政权为目标的第一次浪潮(19-20世纪初) 3.以改变传统规范为目标的西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 4.中国妇女运动 第二节公民社会、“善治”与和谐 一、概念:公民社会与善治 二、妇女参与公民社会:项目的实施 三、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性别议题 第三节公共政策与社会性别 一、公共政策与性别公正:关键角色和两性的位置 二、中国公共政策的性别分析:决策和需求 (五)思考题 1.怎样理解政治生活空间中的性别权利关系的历史演变? 2.政治参与中性别差异又怎样的表现? 3.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与其他各种政策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公共政策的关键角色?妇女与男人在其中位置何在? 4.在中国公共政策主要有哪些?决策者们为公共政策的发展做好准备了吗?中国的妇女与男人们希望通过公共政策得到什么?(六)参考书目与文章 1.书目 (1)阿内尔,政治学与女性主义,东方出版社,2005。 (2)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3)周颜玲,全球视角:妇女家庭与公共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文章 (1)阿莉森贾格尔,妇女解放的政治哲学,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三联书店,1997,P281-300。 (2)周颜玲等,前言全球视野下的妇女、家庭和公共政策研究。 (3)李慧英、梁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政府责任。 第七讲:性别与传媒(卜卫、张祺、蔡一平)(5月31日,6月7日) (一)教学时数:6课时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读书、课堂教学与讨论,使学生掌握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基本理论、概念,了解媒介传播的正负两方面影响以及女性主义干预和方法、策略和对推进性别平等的作用。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媒体和提高社会性别敏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2.媒介干预中的社会性别敏感 (四)本章具体内容 第一节、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与媒介干预 一、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二、媒介干预的理由、方法与策略 三、中国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现状 第二节、媒介报道与媒介干预 一、媒介报道案例的性别分析:对强奸的报道 二、媒介监测与倡导:中国的国际的经验 1.对国内新闻报道的性别分析 2.从监测到倡导:国内外的经验 (五)思考题 1.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是什么?用学到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对媒介在性别方面的偏差举例并分析。 2.媒体怎样通过报道、干预对性别平等公正作出贡献? (六)参考书目与文章: 1.书目 (1)卜卫著,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郭艳秋、冯媛等主编:谁是霸王谁是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 2.文章 (1)卜卫,中国大陆媒介与性别/妇女研究回顾与分析(1995-2005),新闻出版研究,2006年4期。 (2)钟雪萍,“女人味”大观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话语”,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第八讲:理念与行动(郝艳华、杨金颖)(6月14日,6月21日) (一)教学时数:6课时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对上面七个专题进行系统梳理,引导学生理解性别研究的基本范畴、理念和分析方法。 2.通过生师互动,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学术女性主义知识和行动的关系,以及当前妇女学和妇女运动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女性/性别研究的理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