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 教学设计 (2).doc_第1页
中国石拱桥 教学设计 (2).doc_第2页
中国石拱桥 教学设计 (2).doc_第3页
中国石拱桥 教学设计 (2).doc_第4页
中国石拱桥 教学设计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茅以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2、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3、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二、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桥梁学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三十年代即主持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解放后培养了大批桥梁专家,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就是由他的学生担任总工程师的。二、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 扫清生字词障碍弧形:(h) 拱桥:(gng) 陡坡:(du)和谐:(xi) 匀称: (chn) 桥墩:(dn)推崇:(chng)惟妙惟肖:(xio)2、 解释下列词语悠久:年代久远。悠:长久。杰作:出色的,超过一般水平的作品。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巧妙绝伦:形容非常灵巧,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的。伦:同类、同等。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而协调。三、 了解说明文文体知识1、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读者以科学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2、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功用等。 事理说明文 科学地阐释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原因及有关规律等。3、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引资料:为了更加明确事物的某一特点,常常引用相关资料来说明,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打比方:拿两事物相比,借它们的相似之处来突出被比事物的某个特点,更加生动,形象。摹状貌: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描写的方法进行说明,具体而形象,能够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留下深刻的印象。举例子:通过具体事例,把比较抽象的事物,难懂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一点。作诠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把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就某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4、 说明文的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5、 说明文的结构、语言结构:a总分式 (总分、总分总)b递进式语言: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周密、准确)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第一部分 (第13段) 总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二部分 (第48段)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部分 (第9段 ) 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第四部分 (第10段) 中国石拱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本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一般个别)五、 合作交流:指定同学朗读课文,找出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生1:形式优美生2:结构坚固生3:历史悠久六、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本节课我们掌握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并且对中国石拱桥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七、 作业学写说明文,以我的校园为题写一篇600字的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第二课时一、 上节课内容回顾并检查字词的积累二、 学生自读课文,合作交流:1、 文中以哪两座桥为例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为什么这样选?(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随组点拨)教师明确:文中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因为这两座桥都历史悠久,前者修建于公元前605年左右,后者修建于11891192年间。这两座桥都形式优美,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饮涧虹” ,卢沟桥有“卢沟晓月”的美誉。更重要的是这两座桥结构坚固,修建以后沿用至今年,完好无损。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三个特点,在他们那里都非常突出,是中国石拱桥中的典型代表。2、 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明确:a、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b、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c、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学生齐读有关赵州桥的段落,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赵州桥的?点拨:从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赵州桥在设计、施工技术上的特点、主要设计者等方面来介绍的。(2)、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点拨: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 打比方:桥洞不是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引资料:唐朝的张鷟说,远看这座桥就“初月出云,长虹饮涧”。3、 感知说明文的语言下列红体字能否删去?为什么?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约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水经注理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教师点拨明确:“当时”限制时间,“可算”表估计,使说明更准确、严密。“比较”表示程度,相对较早,更准确。“几乎”表示程度,是对到处都有的限制,用语准确。“大约”表示估计,“可能”表示估计,都不作绝对肯定,说话留有余地,“最”表示程度,突出了旅人桥的历史悠久。三、 想一想:本文的表达方式除了说明还有哪些?学生1: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议论)学生2: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描写)学生3:到解放的时候又恢复了青春。(叙述)四、 指定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学生找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五、 拓展 教师展示世界各国桥梁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说这些桥的特点。六、板书设计:石拱桥的特征 知识性强 赵州桥单拱 中国石拱桥 代表性 特征鲜明 卢沟桥联拱 语言准确、严密 顺序合理 七、作业布置:文学作品中的桥 A、相关诗句 B、相关故事 C、相关作品教学反思: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的说明文,所以我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并从中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明确说明顺序,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中国石拱桥我安排了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分析说明方法,品析语言,完成课后练习。本课的教学目的单一就是引导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之所以这样处理我的理解是先占有文本,包括这一单元的其他文章的处理。说明文学生小学接触过,但那是简单的,感性的,到了中学里,现在是初步接触,我想还是先感性认识这些文章好。至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准确的语言等知识性的东西还是在占有文本的基础上,专门用一些课来作专题讲解,起到举三返一的效果。再者说明文的学习重点在于信息的筛选及对象特征的把握。 课堂处理还是对自己很不满意:一是检查预习这一环节用时太多,当然也与学生预习有关。二是进一步探讨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一环节思路有点乱,怨自己中午修改教案欠充分。三是拖堂,想想说明文阅读方法小结略掉算了,不该讲,当时就下课多好。 苏州园林教案“三维”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 3、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2、 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3、 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学思路:感知感悟感受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欣赏:苏州园林图片2、导语: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3、板书课题:二十一 苏州园林 作者:叶圣陶 二、揭示学习目标: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轩榭xun xi 对称chn 重峦叠嶂zhng 斟酌zhn zhu 池沼 zho 嶙峋 ln xn 镂空 lu 阑干 ln 五、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六、合作探究:(一)齐读12段, 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第一段:总印象:标本)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第二段:总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默读36段,探究问题: 1、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追求“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如何 去做?(四个讲究) 2、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的? 第3段:亭台轩榭讲究布局美 第4段:假山池沼讲究配合美 第5段: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美 第6段:花墙廊子讲究层次美 3、四个“讲究”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四个“讲究”的顺序依次照应了第36段的内容。) (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除了上面四个方面的“讲究”,还从其它方面也注意到图画美,快读第79段,请从文中找出来。 第7段:每一个角落图画美 第8段:门窗图案美 第9段:建筑颜色色彩美 思考:第29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总分关系,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39段分说具体特征,其中第36段的四个“讲究”是从局部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第79段的后三个方面则是从细部来说明的。 七、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 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则是按照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思路来写的。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八、课文小结: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九、点击中考:见苏州园林中考题 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亭台轩榭布局美 每个角落图画美 假山池沼配合美 图画美 门窗设计图案美 花草树木映衬美 建筑颜色色彩美 花墙廊子层次美 (局部)(主) (细部)(次) 教后反思: (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三、自主学习(一)自学导纲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引用“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二) 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 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七、达标检测 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分类别说明 作比较 语言 简炼生动引用方法 举例子 特点 耐人寻味列数字 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桥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 2、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 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 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 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 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 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 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 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 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 界吧! 点 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 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1、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 易于实施。 2、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 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 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 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 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 性极强。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矗立、鳌头、金銮殿、湛蓝、琉璃、额枋、蟠龙、藻井、中轴线、击磬、攒、鎏金”等字词的读音和字形;2、理解“玲珑、矫健、迥然不同、掩映、井然有序”等词义。3、回顾说明文相关知识。(二)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3、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4、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三)情感目标: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教学难点1、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圈出不会读的字词,并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老师:幻灯片、视频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游览了苏州园林,领略了江南园林的温婉细腻,欣赏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今天,我们将欣赏北国的典型建筑故宫。故宫简介: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PPT展示,同学朗读)事实上,故宫博物院现在中国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此外,1986年在沈阳故宫的基础上建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院。本文具体指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本文可以看作是一篇解说词,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见注解1)而作者正是故宫的研究专家黄传惕先生,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下面,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二、预习检测1、我们早自习大家都预习了本文,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填好故宫博物馆的布局示意图的建筑名称。(黑板上事先画好示意图框架,同学填好后,其他同学检查更正,然后PPT展示正确的示意图)2、我们学过的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是事物说明文,这篇也不例外。前两文分别采用的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那么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看图回答)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具体来说,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然后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和称“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而离开故宫。3、PPT展示故宫完整的布局结构图。三、整体感知1、视频跟读(PPT播放故宫视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按照字幕跟读),要求:(1)注意难读字词,加深文章印象。(2)视觉感受故宫建筑群规模的宏大壮丽,建筑物的精美,体会其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2、观后印象(自由回答): 建筑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物精致美观 建筑布局整齐统一3、正音解词,圈出难读字音,班级交流,并解释重点字词。(请2个同学读音,PPT更正错误,然后全班朗读两遍) 矗立(ch) 鳌头(o) 金銮殿(lun)湛蓝(zhn) 琉璃(li l)额枋(fng)蟠龙(pn)藻井(zo)中轴线(zhu) 击磬(qng) 檀香(tn)攒在一起(cun)鎏金(li)雍正(yng)乾清宫(qin)坤宁宫(kn)迥然不同(jing) 水榭(xi)玲珑:形容(物)精巧细致,(人)机灵敏捷。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向贯穿。矗立:高耸直立。矫健:强健有力。缭绕:回环缠绕。错综:纵横交叉。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井然有序:整齐而有秩序。井然,整齐的样子。迥然不同:形容差得很远,完全不同。迥:指距离很远。4、疏通字词后,浏览全文。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该怎么划分呢?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第二部分(第315段):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第三部分(第16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四、合作探究1、浏览1段,回答:(1)故宫坐落在什么地方?明确:北京中心。我们都知道北京市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故宫坐落在这样一个象征着国家最高威严和最大权利的城市中心,说明了什么?(地位之高)(2)故宫的名称还有哪些?明确:紫禁城、故宫博物院。(3)为什么叫紫禁城?明确:关于“紫”的三种说法,“紫气东来”说;天帝“紫宫说”;星座五宫,紫薇居中,古代帝王自称天之子,所以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宫殿称紫薇宫,“紫”代指皇帝。而皇帝居住的地方严禁百姓靠近,因此皇宫便称为紫禁城。;(4)这段还介绍了故宫哪些方面?明确:地位、历史2、齐读第二段,思考:(1)我们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故宫,那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看谁能又快有准地在文中找出来。 明确: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2)这些特点之前的那些文字介绍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故宫的整体布局、外观概貌,体现出规模宏大壮丽的特点。列数字。 过渡句:这两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给游览者留下了一个总体印象。后文主要围绕这三个建筑总特点展开,前面提到了建筑规模宏大,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其它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下面,我们跟随黄传惕先生的脚步,正式踏上故宫之旅。3、请2位同学分别朗读3、4段,同时PPT展示故宫全景示意图。说说以下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体现了故宫三大特点的哪些方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打比方 建筑精美“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列数字 宏大壮丽“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风流云” 建筑精美“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列数字 宏大壮丽总结:这两段主要讲午门内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况,到此为止,我们初步领略了故宫宏大的规模,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故宫,感受故宫的金碧辉煌。第二课时一、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宫博物院。上节课,我们根据同学们画出的故宫游览图,知道了故宫的大致情况,回顾复习:1、 旅游路线图(PPT展示),总结说明顺序。(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2、 回归课本,复习结构划分,概况说明结构。(总分总)3、 略提1、2段,找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方法。故宫的总体特点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列数字。二、 课文研读1、今天,我们将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请大家齐读11段,看看这一段介绍的是何处?明确:小广场,它是前朝和内廷的分界地带。2、第二部分哪些段落介绍的是前朝,哪些是内廷呢?明确:4-10段讲前朝,12-14段讲内廷,可见11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下面,我们先来分析前朝部分。三、 重点研讨5-8自然段,学习方位词的运用,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1、请大家齐读第4段并归纳段意。明确:概说三大殿。(三大殿具体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2、那么接下来,概说之后应该就是分说了,大家找找三大殿分别对应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5-8段讲太和殿,9段讲中和殿,10段讲保和殿。分类别。从文章的篇幅上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其它建筑来说,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太和殿,它是作者详细介绍的对象,也是我们课文学习的重点。3、请大家齐读5-8段,看看作者写了太和殿的哪些方面,并在文中划出每段的中心句。明确:外观、内景、位置、用途。4、第5段介绍了太和殿的外观,回答:(1)外观颜色有什么特点?找出表示色彩的词语。明确: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红色大柱、金锁窗、朱漆门;以红黄为主,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而黄色代表雍容富贵,是皇权的体现。(2)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明确:作者构思也是极有讲究的,从屋顶殿檐额枋梁柱到门窗,这是很鲜明的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3)这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明确:列数字“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5、参观了太和殿色彩明媚的外观,接下来,作者的脚步正式踏入了太和殿中。(1)作者游踪是由外入内,外观着重绘色,内景着重绘形,那么此段中主要绘的是什么的形呢?(提示:原文中有多次提到的词)为什么?明确:龙。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体长、有鳞、有角的动物,能腾云驾雾,具有力和权的象征意义,富有神秘色彩,因而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用龙来突出皇帝的尊严。(2)同样,作者是按空间顺序介绍各种各样的龙的图形的,按空间顺序叙写,要有一个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立方位,在不同的立足点,看到的景物也不同(以教室为例形象说明)。说说作者此时参观的立足点在哪里?文中还运用了很多方位词,请找到并圈出来。明确:立足点1:朱漆方台。方位词: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立足点2:雕金蟠龙。方位词:周围、下面。(3)显而易见,本段采用的具体是什么空间顺序?明确:说明顺序:外内、中间两旁、上下小结:如果没有这些方位词,这些景物的布置就会显得混乱 ,如果调换方位词顺序,那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另一番光景。可见方位词的运用使讲述更有条理,足见作者游览时的从容闲适之态。因此,我们在介绍景观时也要学会正确使用方位词。(4)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话。 明确:举例子、摹状貌。4、回到课文,外观内景都讲完了,但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群中最典型的建筑,是作者介绍的重点,所以,作者接下来还明确提到了它的地理位置和用途。(1)请用原文回答,位置是在哪里?用途是什么?明确:位置中轴线上(画故宫示意图时已明确),用途举行重大典礼(威严)。(2)为什么要把太和殿设在中轴线上? 明确:为了强调皇权这个中心(3)8段提到一些景观,如铜龟、铜鹤、松柏等,有什么寓意吗?明确:龟、鹤是长寿的象征,松柏表示长青,它们寓含着皇权巩固、皇帝长寿的意思。小结:这四段主要介绍太和殿的外观、内景、位置、用途,品读完,太和殿在大家心中应该有了个较清晰的影子了。从全文把握,思考:(1)太和殿体现出故宫三大特点中的哪些特点?明确: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扣准文本分析)(2)为什么要重点介绍太和殿呢?明确:A政治角度上:是行使政治权力、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也是皇帝宝座所在地,是皇权象征。B建筑角度上:是故宫最大的宫殿,最能完整体现故宫本质特点。这样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突出了太和殿的中心位置。5、浏览9、10段,欣赏图片(PPT展示),了解中和殿和保和殿的用途。明确:中和殿举行大典时,皇帝休息;保和殿殿试。6、前朝建筑中的三大殿在此就介绍完了,接下来,大家快速浏览12至15段,回答:(1)作者介绍了内廷的哪些建筑,各有什么用途?(PPT图片展示)明确:乾清宫处理日常政务,批奏章,见外国使节;交泰殿存放玉玺的地方;坤宁宫皇帝结婚的地方。此三大宫合称为“后三宫”。(2)与前三殿相比,后三宫有什么不同?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14段原文回答)作比较。(3)堪比苏州园林的是故宫的哪处建筑?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御花园。打比方。7、文章最后一段为全文作总结,找找看:写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的句子在哪里?齐读明确:“站在景山的井然有序”8、课文的赏析在这里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心中对故宫应该都有了个整体把握,以后有机会和亲朋好友去亲临故宫的话,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来当导游吧”!三、知识巩固1、全文结构及游览路线回顾。(PPT展示)2、说明对象、类型、特点、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明确: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说明类型事物说明文说明特点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说明结构总分总说明顺序有南往北的空间顺序说明方法:分类别:如介绍三大殿及后三宫使文章层次分明。列数字:如“御花园面积不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座”。说明御花园建筑之多。作比较:如“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突出事物的特点。打比方:如“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形象、直观地说明御花园的园林特色。举例子、摹状貌:如“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腾龙的姿态。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明(“现存”)四、文本延伸以本文为例,分析如何准确生动的介绍建筑物?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找好立足点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五、拓展训练如果你的家人或亲朋想要到学校来,如何带领他们参观并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呢,请你当一次名副其实的导游吧!六、板书(PPT展示)1-2 :概括介绍故宫 3-15:具体介绍各宫殿16:景山回望故宫全貌说“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是重点把握作者对“屏”的感情和分析文中引用的古诗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3.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4. 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语言感悟力。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3.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