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进“场”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在课堂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当学生与我们交流融洽,心往一处想,情往一处倾的时候,仿佛师生双方都进入了一个无形的“场”。在这个“场”中,每一个人都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大家层层推进,最后达到情感的升华的共同顶峰。当然,这仅仅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的构造,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不少语文老师,准备不可谓不充分,有了动情的音乐,也有激情的朗读,还有各种提问的巧妙的切入,但并不是每一次教学都能与学生形成完满地“情智共生”, 怎么也形成不了这样的“场”,这样的教学无疑不能算是成功的。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去探讨、去实践。王崧舟老师讲,在课堂里面凝构一个立体的、丰厚的、具有磁性般语义的场,可能永远是一个理想,或者说永远是一个梦,我们总能够无限地接近它,却永远达不到它。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心境平和而又才情四溢的,而要创设这样的“场”,还要教师敞开心扉去体验,去弊很多东西,关注孩子们的潜结构,即他们知识、文化、情感、态度,生命的全部总和。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尽快地入“场”,领悟人物的情感呢? 一、 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首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感动是事实,但人的情感应该是古今相通的,通过搭起沟通的桥梁能达到心灵的互通。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课堂上,尽管老师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和预设,也带着自己的丰富情感进入课堂,但学生就是“不买你的帐”,依然进入不了这个“场”,就连特级教师也坦然承认在自己的课堂上有学生进入不了这个场,游离在外,譬如同学在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有的同学却在一旁嬉笑着或无动于衷,这样的个别学生总是存在的。究其原因,有学生生活的当下社会背景的关系,但是也有老师并未准确把握住人物最本质的特性,没有将文章人物的内心与学生的心灵进行换位的关系。让人物的情感流于形式,这样的教学我想效果一定是浮于表面的,更谈不上走进学生的内心了。我们更应该去追求人性本源的东西,人的进化经历了几千年,从古至今这份感情一直相同,从古至今流传了众多的名篇佳作,这些佳作历经风霜而不败,就是把握住了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然而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我觉得大多都可以转化理解成“本能情感”,这份情感建立在人的本能之上,不需要特意地升华,不需要特意地渲染,有时最本真的、最朴素的却是最能打动人的,也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我在教授七律 长征的时候,就抓住一个中心“信念”,与学生展开一系列的情感对话,红军战士有什么样的“信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念”?为了这份“信念”红军战士怎么做的?让学生从人最最本真的“信念”开始,与红军战士进行“心灵换位”,发散思维,展开合理的探究,学生很快从诗句中就能体会到红军战士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和无惧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有我在讲述爱如茉莉的时候,引导学生看到的、感受到的就是一个中心词“平淡”,为什么有句话叫“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文中是如何体现这样的“平淡”,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人物内心,为什么“夫妻之间的爱如此平淡?”,进而领悟到这样的“爱”是永恒的、是真挚的。我一直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过分讲究“山路十八弯”,学生跟着老师一直在转,最后难以进入正题,更难以进入“场”,所以,我更倾向于老师在文本解读的时候一定要深入,要追溯到最本真的东西,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较早地领悟到最本真的东西,这样才能尽早地进行到心灵的碰撞,才能尽早地形成我们都希望出现的无形的“场”。 二、 丰富文学情感的积累 在语文课本中有样的一些课文:在大海中永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暖流、永远的白衣战士等,这些课文从内容上看,都有名人的故事在其中。还有一些课文: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这些课文都是与历史故事相关的课文。以上所列举的这些课文,学生读懂应该难度不大,但是要走近名人的内心世界却不易。知史方可论文,知人方可喻文,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课外品读有关的文化历史或是名人著作,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一系列电教手段或是班会活动等等,帮助学生填补在历史人文方面知识的空白,让学生从思想上先和这些名人、历史故事勾连起来,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去理解,去走近他们的内心,这样更利于“场”的建立。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时候,我安排学生先去阅读水浒传,同学们都表示早已经看过,我要求学生对照文字版本再好好地读一遍,在班级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又深入地读起来,不久,过了一个星期,细心认真地同学还给一些他喜欢的水浒人物画了小卡片,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结果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们谈起人物性格,头头是道,娓娓道来,俨然就是一个个小“施耐庵”。再有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我从第一课时的朗读声中明显感觉到,学生对邓小平人物形象理解不够,于是在当天下午就找来关于邓小平的纪录片,从他小时候出国留学到骨灰撒大海那天的场景,所有的知识马上给学生补充好,等到第二天再上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那种对于邓小平的无比崇敬和对他离去无比哀痛的感情马上就出来了,我在课堂中的点拨也沦为了赘述,更多的是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一个和谐的“场”应运而生。所以,阅读有关的背景文章或相关知识是更好地理解文章、进入情感的基础。对一些专有名词或历史名词,很多同学往往很费解,有些一个时代所特有的词汇也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而在课外能多一些这类题材内容的接触,多一些相关知识的积累,是激发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心灵,课堂生成“场”的必需品。 三、 运用切实有效的教法 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有待提高。就不少教师而言,有良好的动机和想法,想给学生营造一种相应的氛围来感受当时的情景,让他们能入情入理。但事实往往是动了自己的情,却动不了学生的情,或者在自己准备不够充分的基础上,在自己无法打动自己的基础上,也让学生走进不了课堂。 我曾上过“番茄太阳”一课,虽然自己在备课时常常都被自己的设计打动,也每每在一些语言上情绪激荡,心潮起伏,有一种想将自己的这份感动带给我的学生的冲动,而且就在上课前与学生接触为学生示范朗读时,学生个个凝神听完,不禁鼓起掌来,我以为这堂课能让学生感动,但是事实是到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十分差强人意,一方面,学生对这个文本刚拿到并不熟悉,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我只注意了以自己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情感,一次次的引导、激发,学生却闻而不动,特别是男生的朗读显得苍白无力,柔弱松散,不能入情,有一部分学生有感动,但无法形成这个“场”。 课后,我知道了我没有将学生自主理解放在主要位置上,当我自己“进入”以后,大部分学生却还都游走在“外面”,我没有能“走出来”拉学生“进入”,让他们自己体味到文中深情,只是用我的感动来感动他们,所以他们没有从内心里得到浸润,也就让人觉得师“动”而生欲“静”。之后,我重新修改了教案,把握住明明“漂亮”、“聪明”、“好问”、“善良”等特征让学生先读,通过读来感悟作者这样写,能够反映出明明什么样的心灵特征,再把握住“我”的情感变化梳理课文“番茄太阳”指的是什么?这样一层层的推进,让学生在读中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