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doc_第1页
文言实词.doc_第2页
文言实词.doc_第3页
文言实词.doc_第4页
文言实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实词的音、形、义 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辨析词的古今异义 辨析常见的多义词 了解文言文中的词性活用情况 文言虚词: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区分部分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大意,正确划分朗读节奏,把握语句的停顿 根据课文要求背诵默写或课文片断 阅读理解:理解课文语句的意思,并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 理解课文全篇或重点语段的思想内容 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一、文言实词辨析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里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实词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1通假字辨析。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俗地说,古字通假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初中阶段只要大家能够辨析通假字即可。 【例题】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甚矣,汝之不惠 乡为身死而不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道题考查辨析通假字。项中的“惠”通“慧”聪明,项中的“乡”通“向”从前 ,项中的“畔”通“叛”,只有项没有通假字。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今年中考篇目中有不到30个通假字,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古今异义辨析。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的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词义或者扩大、缩小、转移或感情色彩等都发生了变化等,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如“涕”古代专指眼泪,今义则为鼻涕。诸葛亮出师表中有“临表涕零”,不能译成“流着鼻涕写了这篇表文。” 【例题】下面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道题考查区别古今词义。项中的“牺牲”,古义是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今义是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项中的“绝境”,“古义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项中的“狱”;/。只有项古今词义相同。 【复习方法】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注释,复习时着重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古今对照即可。 3一词多义辨析。 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例题】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既克,公问其故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这道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动词巩固;形容词顽固所以;缘故说;仁政都是“背”的意思 【复习方法】 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一定要打破课与课的界限。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能结合人的语言习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如,因词性不同,感情色彩的不同,所形容或所表现的对象性质的不同都可能形成词义的差别,或者同一个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会不同等。 4词类活用辨析。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已奠定了基础,某一个词属于某一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分工。比如各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的词性)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的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现象;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难度较大;这方面的内容只要了解即可。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且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且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句中的“域”是名词(限制)用作动词,意思是“疆域”;句中的“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劳累”(使形之劳)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在中考试题中,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多助之至 宋何罪之有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例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句动词到,B句宾语担前的标志,不译D句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之 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它人(们)” 表近指,相当于“这” 助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 音节助词,无实义 动词相当于“到”、“往” 【例题】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而笑而止之曰/呼尔而与之 B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D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这道题考查的是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句修饰/修饰;B句凭借/因;C句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D介词给/介词在。 而表顺承,相当于“就”、“然后”、也可不译 表并列,相当于“并且”、“而且”,也可不译 表修饰,相当于“着”、“地”,也可不译 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但是” 表递进,相当于“而且” 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到”。 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给”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以介词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根据”.“按照”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 表结果,相当于“以致” 动词与为结合,相当于“认为” 【复习方法】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处江湖之远 山峦为晴雪所洗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项是判断句,项是定语后置句,项是被动句(为所)省略句(必以之分人)。 省略句:古代汉语里,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某些句子成分往往省略,从而而使语言更加简练。 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但译时要加上“是”,有些判断句式的标志如“者也”、“也”“者,”,也有用“为”。 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不用介词被,而用其他介词的方式。如:为所 倒装句:一般句子古今有固定的语序,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也有一些特殊的语序,是现代汉里少有的,称为倒装句。 【复习方法】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2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 诗歌可以按音节划分,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文言文以不读破句子为准则,不要随意地拆散一个词,还要注意不要违背语言的习惯等。 【例题】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此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按意义单位及语法关系,“缘溪”是“行”的状语,“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有”的宾语,所以朗读节奏应标示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题】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前人之述/备矣 此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A主语,谓语B定语,主语,谓语C主语,谓语 D主语,谓语 3文言语句翻译。 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信”、“达”、“雅”三原则。“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顺;“雅”就是译文要文笔生动优美。对初中生来说,只要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翻译的步骤 翻译文言文,要先通读原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原文的大意。然后再以句为单位,动用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基础知识逐句进行翻译,切忌脱离全篇,忽视上下句的联系。翻译完后,要对照原文进行修改,力求达到“信”和“达”。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专用名词、国号、所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在“再”后省略了谓语“鼓”,在“三”后也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出。 删 删去不译的词。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夫”是发语词,应删去。 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例: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如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此句可调整成“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则”的解释有:A、表承接就、便、那么B、表转折却、可是C、表假设如果D、表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 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例: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译成“全都”,“讯”译成“消息”。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乎”译为“岂不是吗”、“不是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得无乎”是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翻译时按固定格式译出。 意译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申等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直译: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 意译: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复习方法】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四、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另外,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应该熟读背诵并能够默写。要注意对古诗文特别是对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记忆。现在已不单纯是上下文默写和提示型默写,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开放型默写和对比型默写。 【例题】在古今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请你写出一个,如能写出两个可加分。 (人名)曾说过:“” 现在人们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时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形容众宾客饮酒的欢乐场面的成语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岳阳楼记) 这几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名句的背诵默写。因为是要求背诵的课文,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记忆回答问题。 【复习方法】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学会积累、整理、归类。 中考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解释题,问答题四种形式。根据中考改革的精神,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正逐步由单项考查向综合考查过渡。也就是说,单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正逐步减少(特别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单项考查),取而代之的是文言文综合阅读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点没有大的变化)。近年来,中考题越来越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注意语言的实际动用,有些试题出现了开放性评述题,可作定性评价,也可作否定性评价,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例题】根据对联对仗的特点,删改下面的对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欧阳修 爱莲说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现实生活中,有人却为“近朱者赤,近默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中怎样看待的?简述理由。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陋室铭中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用你最喜欢的一句古诗文名句造句 曹刿是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加以评价 有人把逆境比作“磨刀石”,它往往能够激发人的斗志而有所成就。例如:屈原遭放逐而赋,越王勾践战败后,而使越国重兴。 中考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有时还涉及一部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及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内容,在此就不作详细分析了。 题型预测:今年还可能出现对文言文中某一人物形象进行评价的题型。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可能出现像现代文阅读中的仿写题型,如仿写一幅对联或给出对联上句要求写下句等,此外,注意感悟,要求学生写出文中最喜欢的句子并作出评价;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