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模拟试题】基础巩固题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妍媸毕露(yn ch)脉络(mi)纯粹(chu) B. 稗官(bi)言简意赅(gi)疏漏(sh) C. 粗糙(zo)枯索(k)翰藻(zo) D. 鉴戒(jin)意蕴(yn)扼杀()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文彩 纯粹 妍媸毕露 言简意赅 B. 琐屑 意蕴 稗官野史 千锤百练 C. 辉煌 惶恐 道听途说 融会贯通 D. 衰落 衷情 街谈巷语 惨酷无情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并_的。 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_而记录下来的。 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_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法。 A. 流传 搜集 以致 保障 B. 流传 搜集 以至 保证 C. 留传 收集 以至 保证 D. 留传 收集 以致 保障 4.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翰藻:文采、词藻) B. “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必书:一定要记录在书册上) C. “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微:不显露;寓:寄寓) D. 言简意赅(赅:完备) 5.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B. 正因为西游记能够立足于现实,才得到广泛流传并引起当时的轰动。 C. 艺术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而在于那些情节是否具有典型性。 D. 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6.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 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 A. B. C. D. 7. 以“优秀的文人作家”作开头,重组下面的语句,可适当添减字词。 中国小说的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强化提高题 仔细阅读课文,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8. “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答:_ 9.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里,引用萧统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答:_ 10. 说“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的根据是什么? 答:_ 11. 第6自然段中“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里”是指( ) A. 话本B. 传奇小说C. 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D. 神话传说 12. 说“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是因为( ) A. 红楼梦是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 B. 红楼梦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C. 红楼梦成功地写了平凡人和生活。 D. 红楼梦是在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的基出上加工形成的。 13. 文中引史通中“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的目的是( ) A. 证明史通的一些观点符合辩证法。 B. 证明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C. 证明史传文学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 D. 总结史传文学的经验。 14. 文中对中国古典小说与外国小说的不同点说得最确切的一项是( ) A. 重视情节 B. 以情节动人 C. 重视描绘人物 D. 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15. 第11自然段写“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的目的是( ) A. 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B. 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C.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不同于外国小说的特点。 D. 文人参与民间创作使中国古典小说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16. 作者举水浒传的例子,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是为了证明( ) A. 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B.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C. 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 D. 水浒传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 17. “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了民族感情,正是立足于现实的民族矛盾的表现。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是现实的反映,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这段话是为了证实( ) A. 以汉宋为正统不是历史观,而只是现实的反映。 B. 三国演义水浒传引起了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是因为表现了民族感情。 C. 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 D. 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 18. 不符合下列这段文字的特定含义的一项是( )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都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A. 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最早出现于唐代。 B. 梁代萧统,第一次提出了文学的定义,虽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但可以此为依据来划分小说和历史。 C. 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这是小说发展为文学创作的原因。 D. 唐代的小说是文人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课外延伸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923题。 (甲)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朱光潜 文学的趣味)(乙)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在法国17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16世纪的诗被人指责,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的境界。在英国浪漫主义盛行时,学者都鄙视17、18两世纪的诗;现在的浪漫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少,趣味愈纯正。从浪漫派脱胎者到能见出古典派的妙处时,专在唐宋做工夫者到能欣赏六朝人作品时,笃爱苏辛词者到能贪图温李的情韵时,才算打通诗的一关,好浪漫派而止于浪漫派者,或是好苏辛而止于苏辛者,终不免坐井观天,诬天渺小。(书选自谈趣味) 19. (甲)文开头提到的“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_(不超过12个字) 20. (乙)文中提到“趣味亦愈纯正”,试问:怎样的趣味可算是“纯正”?请摘用(甲)文的词语回答。(不超过20个字) 答:_ 21. (甲)文作者学外国文学能从“笃嗜甲派”发展到“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的实质性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答:_ 22. (乙)文中的“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所含的道理,可以用(甲)文中哪三方面的具体事实来证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每条不超过25个字) (1)_ (2)_ (3)_ 2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或特点的两项是( ) A. 只有使自己的趣味不囿于窄狭的圈子里,才能免于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B. 六朝文不存在绮靡的特点。 C. 一个作者在创造作品时,要尽可能使自己的作品轻松有趣,让人们乐意读。 D. 个人的文学修养和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在趣味问题上有相通之处。 E. (甲)(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重点一致,但角度不同,(甲)文从个人学习经验的角度,(乙)文从文学演进的角度,阐述了文学趣味问题。高考模拟题阅读下文,完成2427题:中国文化的骨骼 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一个人的肌体一样,也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一个人有血有肉,但也要有骨骼。血肉是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形式,它使人丰满健康,温润美丽;但是一个人若只有血和肉而没有骨骼就成了一堆死肉,一滩血污了。骨骼不美,不丰满温润,不娇美艳丽,但整个躯体却不能缺少它。人有了这个骨架,才能直立行走,才能活动,才有力量,才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活的肌体。中国文化向来是很繁荣的,并且越到后来越繁荣昌盛。我们读中国文化史,读到宋、读到明,内容就多了起来。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绫罗绸缎,都多了起来。城市大了,买卖多了,技艺提高了,人也变得聪明了。出版业也相当发达,作书、读书的人空前地多。宋明理学讲了好多道理,知识分子写了好多诗文,官家编修了好多书籍,和尚道士盖了好多庙宇。但是,过得最窝囊的也是这时候的汉族人。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来,大宋王朝就把脖子缩了进去,把半个中国都给了别人。到蒙古人一来,另一半的中国也丢了。大明王朝开始时也够“大”的,像个肥头大耳的大胖子,但就是骨架不硬朗,李自成一搅和,就把它搅和得散了架。接着是满族人入关,李自成也没有做成皇帝,中国人很引以为自豪的这“江山”,又一次叫人夺了去。为什么咱中国的文化如此发达、如此昌盛,反被文化不发达、不昌盛的少数民族搞得束手无策呢?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肉”不少,“血”也不少,就是没“骨头”,过去有的那几根硬点的“骨头”,也叫一些酸溜溜的文化给腐蚀了,弄软了。清王朝在文化上也不能说不繁荣,现在我们把明清一代的汉族知识分子想得人五人六的,但他们谁也不明白,自己事奉的不是自己的“君”、自己的“国”,只因为自己的君已被推翻,自己的国已被消灭,自己又没有岳飞的勇敢,没有文天祥的骨气,时过境迁,只好在异族的政权下委曲求全,苟且偷生了。好歹满族统治者还给汉族知识分子留下了一条立身扬名之路。舞舞文,弄弄墨,讲一讲起承转合,论一论忠孝节义,既不会触了龙颜,也不会动了众怒,又可封妻荫子、鸡犬升天、青史留名、光宗耀祖。他们的“文化”是有的,满肚子“知识”,像臭虫一样,一兜儿血,就是没有骨头。开始时,满族统治者很喜欢汉族知识分子的这种文化软骨病,但到头来,它亡也就亡在了这个上面。洋鬼子打来了,你想指望这些官僚为你大清的天下卖命?没那个门儿!他们向来是委曲求全的,对着更强大的外国帝国主义,他们仍然会委曲求全。就是有个把有识之士,想起来力挽狂澜,但偌大一个王朝,像一堆死肉,死死地压在这一两个人身上,他怎能驮得动、扛得起呢?“五四”新文化起来了,它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但是,新文化也是要有花有叶、有血有肉的。花的美、叶的鲜、血的红、肉的嫩,向来是为中国人所喜爱的,而干枯的骨、直硬的干,当然不像花和叶、血和肉那么讨人喜欢。新文化搞来搞去,多数人还是愿作花作叶,作血作肉,不愿作骨。再说,血少了,肉少了,美美地吃上几天,两腮很快地便会鼓起来,要让一个软了的骨头硬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婴儿瘫不是无药可治,至少也是够麻烦的。“五四”以后,专注于中国文化的骨骼的,几乎仍然只有鲁迅一个人。他是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专家。他的话说得不如别人的好听,不如别人的温润,但却比别人的更深入人的骨髓。直至现在,很多人还是不那么喜欢他。我想,这也可以理解。平常无病无痞,谁也不愿往医院跑。但是,人还是有时候会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到那时候,医院就比别的好玩的地方更亲切、更重要了。要知道,对于多数人,纪念鲁迅只是一个形式,正像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爷上天一样,过了这一天,人们就忘记了这件事,但既然人们还要纪念他,我也就趁这个机会,再为鲁迅作一次广告,当你感到中国文化的骨节又有些发软的时候,别忘了,读读鲁迅! 24. 作者将“一个民族的文化”比喻成什么?其中“血肉”“骨骼”各比喻什么? 答:_ 25. 作者历数中国文化从古至今的历程,总结出中国文化向来的一个弱点,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答:_ 26. “中国文化向来是很繁荣的,并且越到后来越繁荣昌盛”,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理解,请联系中国历史回答。 答:_ 27. 下列观点中不符合作者意图的两项是( ) A. 作者题目中国文化的骨骼中“骨骼”二字已发生词性变化,为“有骨骼”“很骨骼”之意。 B. 本文历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文化的血肉骨骼。向读者说明了中国文化向来血肉丰满而缺少骨骼。 C. 本文多次讲到汉族文化的无骨使之易于屈服于异族统治,充斥着民族排斥的色彩。 D.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从初衷到进程都是为着振兴民族精神,完全塑造了当时中国文化的风骨。E. 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入骨髓,发人深省,是中国文化的骨骼所在。【试题答案】 1. D 2. C(A彩采;B练炼;D惨残) 3. A(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收集:使聚集在一起。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起保障作用的事物。保证:担保;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作为担保的事物。) 4. B 5. A(B语序不当,“得到广泛流传”和“引起当时的轰动”颠倒。C搭配不当,“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改为“并不在采用的情节的多少”。D成分残缺,在“真实”前加“人物形象”)化 6. C(注意衔接) 7. 优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管理咨询行业企业并购与战略联盟发展趋势报告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2)说课稿
- 微项目4 探究共享作品新途径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科技泰山版2024七年级上册-泰山版2024
- 2 提公因式法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北师大版2012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2012
- 认识餐饮设备教学设计中职专业课-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类-旅游大类
- 省级中考试题生物专题分析报告
- 基于多光谱识别-洞察与解读
- 专科护理刷题题库电子版及答案解析
- 2024-2025学年江西省萍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混凝土修复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模板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招聘社区工作者16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考试题库+答案
- 父母情+养育恩-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 2025年物流行业审核合规性提升方案
- 台球厅吸引人活动方案
-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6届高三9月开学联考英语(含答案)
- 高校实验室安全基础(华东理工大学)学习通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 女生青春期性教育核心知识框架
- 日常膝关节护理
- 船舶消防救生培训课件
- 初中音标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