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doc_第1页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doc_第2页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doc_第3页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doc_第4页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 【摘要】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而实习护生由于初次接触临床,经验不足,工作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潜在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本文主要对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实习护生 针刺伤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687-01 针刺伤(needle-stick injuries)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由于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侵入性操作等高危险性的接触,在医务人员中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较高,从而成为职业性针刺伤害暴露及其引起的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实习护生由于初次接触临床,经验不足,工作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潜在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对于针刺伤的危害、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现状、针刺伤的原因及减少针刺伤应采取的措施,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研究,现综述如下: 1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丙肝的感染率为3%,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趋势日益严峻。由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客观存在,不容忽视。而临床中更容易发生针刺伤的则是护理队伍的后继力量-实习护生,其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护理队伍的发展。 2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2.1 在校期间相关教育缺乏 护生在校期间所受教育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 重点为如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 而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内容涉及的很少, 这就直接导致了护生进入临床后自我防范意识不强。有调查表明, 在护生预防意识最淡薄的实习早期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大于实习中期和后期。 2.2 操作不熟练、不规范 临床带教老师往往因为工作量大而忽视在细节操作上对护生进行培养, 而书本上所讲内容和临床实际操作又略有出入, 这样护生正确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和技巧的机会就相应的减少。如果操作不熟练再加上操作过程中紧张等因素难免就会误伤自己。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禁止回套针帽,然而,在我国临床护理操作中却普遍存在,实习护生中54.6 %甚至66.5%以上有回套针帽的习惯。用后的注射器不能取下针头:临床中注射器使用后将针头套回针帽、取下针头等操作均可增加护士和护生被血液污染针头刺伤的机会, 而这些不规范行为在我国护生中比较多见。有些护生甚至双手回套针帽、将污染针头的针尖向上放于治疗盘中。这些不规范的操作都是导致护生针刺伤的重要原因。 2.3 工作中发生意外情况所致 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中难免有一些意外情况发生。临床常见的有手术配合中刀、剪、针、勾传递时误伤自己或他人,在收集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品时被针尖刺伤。 2.4 人力资源不足 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的缺编现象。我国护士承担着大量的治疗工作, 人员配备不足, 就会导致护士超负荷劳动。护生进入临床之后昼夜轮流值班,为护士分担一部分工作。由于护生临床经验不足, 加上临床护理的复杂和繁琐, 无形中会增加护生的工作压力并使其产生倦怠感。国外研究表明 , 值夜班、工作任务重、工作倦怠、精神压力大、年轻没有经验等因素是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因素。 3 减少针刺伤应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和能力 在学校开设护理职业防护课,开展职业感染知识的教育。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在实习过程中根据每个护生的防护知识水平随时辅导,反复提醒,不断巩固补充,以达到减少针刺伤与感染的目的。 3.2 严格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 多项研究表明,使用安全手套等防护措施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另有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 以上。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或被污染的器械时戴手套的重要性。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要求护生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在护理操作时要携带防刺破、防渗透的塑胶针器收集盒,立即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减少污染针头的暴露时间,避免针帽回套,并加强实习护生的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要求护生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3.3 实习前体格检查, 进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 护生实习期间很有可能被污染的针头所伤。破损的皮肤接触到被污染的血液后, 有感染HBV的危险。目前,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地措施。所以护生进入临床前应先进行乙肝五项检查,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需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在护生接触到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时疫苗就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4 建立针刺伤登记报告制度, 完善伤后支持系统 一方面, 对于针刺伤后如何做好应急处理、伤口保护、暴露后评估、预防用药以及如何做好登记报告, 医院管理者应制定相应规定, 并确保规定的严格实施。另一方面, 无论何时何地, 一旦发生针刺伤, 护生应及时地向带教老师或医院有关部门上报并做详细的记录备案。这样就形成一个良好的反馈系统, 通过各方面努力, 不但可以减轻护生受伤后的心理负担, 把护生发生针刺伤后的感染危险降到最低, 还可以了解护生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 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的经验教训。 4 小 结 针刺伤是全世界护理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我国护士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工作压力大等因素, 针刺伤的发生率相对来说较高, 而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要高于护士。针刺伤对护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护生受伤后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 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表现出厌倦情绪, 对工作失去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关于护士针刺伤的研究较多, 但是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和防护途径不完全等同于护士, 应有其自身特点。护生是我国护理事业的接班人, 为了护生的自身健康, 为了我国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在针刺伤防护方面还应作更多的研究, 以确保护生从业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曲淑彦,郭彩霞,郭冬冬.临床护士对锐器损伤的认知和预防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5(5):474-475 2 Deisenhammer S,Radon K,Nowak D,et al. Needle stick injuries during medical training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6,63( 3) : 263 -267 3 Mishal Y,Yosefy C.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sJ.Harefuah,1998,135(9):337-339 4 Wilburn SQ, Eijkemans G. Preventing 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A WHO-ICN CollaborationJ.INT J OCCUP ENVIRON HEALTH,2004,10(4):451-456 5 张?F佳,赵爱平.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 12) : 202-203 6 左改珍, 陈晓琴, 张炳新. 护生实习期间锐器伤的调查与对策J . 临床护理杂志, 2004,3(3):63-64 7 陈 群, 李 阳.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医院感染因素分析J.引进与咨询, 2004, 20(6):48-50 8 黄建英,郭素珍. 护生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加强教育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 2006, 3(1):45 9 李玲, 李晓玲.关注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 (8): 613-615 10 U. Ayranc,i N. Ksgeroglu. 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 juries among nurses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 in a city of Western Turkey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4, 58:216- 223 11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