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绿色蘑菇栽培技术.doc_第1页
高山绿色蘑菇栽培技术.doc_第2页
高山绿色蘑菇栽培技术.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山绿色蘑菇栽培技术发布者: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0日 为了确保天台县生产的高山蘑菇符合绿色食品质量要求,满足人民对绿色蘑菇的需求,实现高山蘑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县高山蘑菇生产实际,制定本规程。1 菇棚的设置与消毒规则1.1菇场选择:选择海拔600m以上、地势较高,远离畜禽舍、饲料场、仓库,近洁净水源,周围有开阔的堆料场所,通风性能好,清洁卫生,交通便捷的山区。1.2建棚、搭床:建棚搭床同时进行,菇棚宜坐北朝南,菇棚间距1m左右,棚高6m、宽11 m、长25m,每座棚单层栽培面积宜控制在100-200m2。菇棚的设置要求既能及时通风换气,又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性能,不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并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床架与菇棚方向一致,以利通风,床面宽以两边都能采菇操作为准,一般1.5m,每个栽培架设6-7层菇床,层距50cm。 1.3消毒: 老菇房的消毒必须严格。在每季结束后,及时清除废料;清洗、加固床架。用石灰水清洗干净,再用30%浓石灰水喷、涂白床架。1.4栽培季节的确定:培养发酵安排在5月中下旬,播种时间宜7月初。2 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高山栽培和适应市场鲜菇销售的优良品种“AS2796”,该品种具有产菇能力强,抗逆性强,子实体品质优良的特性。3培养料配方及堆制发酵技术3.1 培养料选与配方:高山蘑菇的栽培原料选用稻草,添加适量的化肥。所用的稻草要求选用清洁、干燥、无霉变的晚稻草。培养料配方:按111m2计算 投料量,干稻麦草2250kg;过磷酸钙70kg;石膏60kg;复合肥22.5kg;石灰80kg;尿素30kg。3.2 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分室外堆制发酵(一次发酵或前发酵)和室内后发酵(二次发酵)二个阶段。1)室外堆制发酵(一次发酵或前发酵): 一般培养料的室外堆制发酵的过程是:前35天0第6天第10天第13天第15天第1517天预湿预堆第1次翻 堆第3次翻 堆进房后发酵第4次翻 堆第2次翻 堆建堆预湿、预堆:建堆前三天,将稻草23天浸湿,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后(吸足水又不流出)进行预堆。建堆:料堆要求高1.8m,底宽2.0m,长度不限。采用一层(25cm/层)草料一层肥料,分层堆制。在建堆过程中,若预湿时料偏干,适当补充水分。料堆成后,整理堆面、四周成梯形,顶部用草帘覆盖,防止日晒雨淋。遇低温时,第一次翻堆前或下大雨时,可用塑料膜覆盖,但不能密封,防止缺氧发酵。翻堆:堆制发酵12-14天,翻堆4次,当料堆内的温度由最高点开始下降时,进行翻堆。翻堆方法:要充分抖松拌和培养料,将底层的料翻到上面,四周翻至中间,将中心的料翻到外层,在翻堆过程中,补充水分。第一次翻堆:在建堆后第六天料温达到70以上时进行。均匀加入全部过磷酸钙和60的石膏。料堆可缩小到宽1.6m、高1.6m。第二次翻堆:建堆后第十天进行,加入余下的40石膏,同时根据干湿情况,补充水分。料堆高宽同第一次翻堆后。第三次翻堆:建堆后第十三天进行,加入总量50的石灰,根据需要补充水分。第四次翻堆:建堆后第十五天进行,将含水量调节65-70左右,即手紧捏料时约有6-8滴水,并加入适量的石灰,pH调节在7.2-7.5。进房前料堆的处理。在第四次翻堆后的第二、三天,培养料进棚搬到菇床中间(最上、下层不放)进行后发酵。料在进房前,在料堆的表面用80%敌敌畏乳油按1:50000的药料比喷洒,后用塑料薄膜密封24小时,预防螨虫。2)室内后发酵(二次发酵)培养料二次发酵是杀死堆料中的有害生物(线虫、螨类、蝇类及有害的杂菌);使养分进一步转化为蘑菇菌丝能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后发酵时间7 天,整个工艺分二个阶段,即巴氏灭菌和后熟发酵。巴氏灭菌:目的是杀死所有的有害生物。培料养进房后,关闭门窗,第二天开始加热升高棚内温度,促使料温升高。以10个小时升至60较好,升温不能太急。棚温和料温都达到60-65应保持8-10个小时。控温后熟发酵:目的是促使嗜温细菌、放线菌、嗜温霉菌三类微生物活动,促进养分更好地分解转化。在整个控温发酵阶段,培养料温度从5860降至48过程中,每天以1.52的梯度降低,在控温后熟发酵期间保持工艺要求温度的同时,应注意通风换气,及时补充新鲜空气,以利有益菌繁殖生长。经后熟发酵后的培养料为暗褐色,易断,有弹性,手捏不粘手、不脏手;热料无氨味而有甜面包的香味;含水量为65左右,捏紧手指缝,有1-2 滴水下滴;pH为6.8-7.4。4 播种和发菌期管理技术4.1 整理料层要求翻格二次,翻格时将整个料层抖松,使有害的气体散发出去,同时将料层的厚度(16-22cm)整理均匀,两端风口处要偏厚偏压实些,待料温降至28以下时才能播种。4.2 播种按每111m2计算,用麦粒种150瓶,棉籽壳种150-200瓶,均匀地撒播在料面,然后轻微压平培养料。清理菇房,关好门窗,让其发菌。4.3 发菌期管理整个发菌期的管理方法以保温、保湿、控气为中心。在播种后,菌种萌发至定值,菇房内温度2225适宜,播种后前3天内紧闭门窗发菌,播种后3-4天适当通风换气,促进菌丝向料深层生长,一般7天后菌丝全部封面,逐渐加大通风量,但应注意避免料层过多失水,影响产量和质量。5 覆土及覆土后的管理 5.1覆土材料 选择优良的覆土材料是蘑菇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覆土材料要求:持水率高;团粒结构好,透气良好,无污染,无病虫害,未种过农作物的山土。5.2 覆土技术1) 覆土时间:播后18-20天当菌丝发透料床时,进行覆土。2)覆土材料及消毒:覆土材料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先将山土适当晒干、打碎后,按每1000尺2栽培面积的覆土计算,用砻糠30公斤、石灰25公斤与泥土混合翻拌均匀后,再用20克多菌灵冲水喷洒均匀地拌入覆土中,用塑料薄膜盖,密封熏闷72小时以上。3) 覆土后管理:高山蘑菇覆土分二次进行,首次覆土厚度1.52.0cm,覆土后应关紧门窗,菇房内温度宜控制在2728,有利于菌丝爬土。待部分菌丝长到覆土表面时,补上0.5cm厚的土,补足水分,打开窗门,加强通风,促进菌丝扭结。待土层中长有黄豆大小的小菇时,就可以喷结菇水,以喷湿土层但不漏料为度。6 出菇期管理出菇期应及时根据环境天气变化、菇房条件、料与覆土层状况以及蘑菇生长情况,做好温、湿、气协调管理。出菇期管理总体上来说应遵循以下原则:6.1 遇高温(20以上)应加强通风降温,以免高温闷棚造成大批死菇。6.2 通风:蘑菇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后,需氧量增大,应结合天气情况及蘑菇生长情况,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6.3湿度与水分:出菇期菇房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0%之间,每采一潮菇喷一次水;菇房内温度高于18以上应谨慎用水,喷水时及喷水后,应加强通风,至菇体或覆土表面水渍干后才能逐渐关门窗(严禁喷关门水);喷水时应防止过快过急,严防水分渗入料内,以免引起退菌、烂料;根据菇床出菇量来决定用水量,出菇量大,喷水量多,出菇量少,喷水少;晴天多喷水,雨天少喷水。7 采收与贮运当近根基部的一个菌环已破裂,菌盖边仍然卷起,菌膜还不见时,可以采收。对比较大的子实体,也可以根椐子实体的大小来决定采收时间,通常子实体直径为4cm左右可采收。一般每隔78天采一潮菇,可连续采收56潮菇。采收时用一只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捏住菇盖,小心转动菇盖向上旋出。菇根要用锋利的小刀切去,削根时动作要轻;要保菇体洁净;包装容器要硬实,内垫一层软物,防止途中挤压、振动,送往市场。每潮菇采收后应清理床面,补好细土,适当减少通风量,养菌2-3天,待下一潮菇如黄豆大小时视覆土湿度掌握好用水,用水一般以掌握一潮菇一次水的原则为宜。8及时清理菇房、菇床在采收结束后,及时清理废料,拆洗床架。9 病虫害防治技术常见的病、虫害有褐腐病、菌蚊(蝇)等。蘑菇在相对较密闭的菇棚环境栽培,不仅菌虫源易于积累,并且一旦发生易在菇房内传播蔓延。因此在栽培的各个环节都要慎重,重点做好菇棚清洁消毒和培养料发酵、消毒灭菌等生产措施,尤其是后发酵要严格发酵工艺;完善棚架设施,门窗加设纱网,采用蒸汽高温杀菌、控制温度、控制喷水量、加强通风、及时挖除病菇、并在菇房内挂黄色粘虫板诱杀等农业措施进行预防,此外,还要注意所有工具的清洁卫生。做到以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9.1 蘑菇褐腐病: 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严格按要求(见前)进行覆土消毒;加强管理,合理调节温湿度,遇高温(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