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 黄瓜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黄瓜种质资源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本规范适用于黄瓜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和共享。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ISO 3166 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CountriesGB/T 265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 2260 全国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表GB/T 12404 单位隶属关系代码GB/T 10466-1989 蔬菜、水果形态学和结构学术语(一)GB/T 3543-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 10220-1988 感官分析方法总论GB/T 12316-1990 感官分析方法“”非“”检验GB/T 12295-1990 水果、蔬菜制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折射仪法GB/T 8855-1988 新鲜水果和蔬菜的取样方法GB/T 8858-1988 水果、蔬菜产品中干物质和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GB/T 6195-1986 水果、蔬菜维生素 C含量测定方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3 数据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3.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3.1.1 试验地点试验地点的环境条件应能够满足黄瓜植株的正常生长及其性状的正常表达。3.1.2 田间设计华北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用营养钵育苗。其他地区,按当地生产习惯适期播种。供试种子清水冲洗,放入垫有两层滤纸的培养皿,恒温培养箱中28 催芽,胚根长至约0.5 cm时,播于塑料育苗钵内,每钵1粒。播种基质为消毒的草炭蛭石营养土(V/V=2:1)(每立方米营养土加复合肥2公斤)。每份种质重复23次,每次重复30株,2025日光温室内育苗。当幼苗两叶一心时定植于露地,每份种质重复23次,每次重复栽植20株,宽窄行栽培,宽行距80cm,窄行距50cm,株距25cm。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应设置对照品种,试验地周围应设保护行或保护区。3.1.2 栽培环境条件控制黄瓜播种育苗应选用大小一致的营养钵,按照上述配方配制营养土,营养土搅拌均匀,每钵装土量一致,控制好育苗场所各部位的温光条件。试验地土质应具有当地代表性,前茬一致,肥力中等、均匀。试验地要远离污染、无人畜侵扰、附近无高大建筑物。试验地的栽培管理与大田生产基本相同,采用相同水肥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保证幼苗和植株的正常生长。3.2 数据采集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原始数据的采集应在种质正常生长情况下获得。如遇自然灾害等因素严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应重新进行观测试验和数据采集。3.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和校验每份种质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数据依据对照品种进行校验。根据每年23次重复、2年度的观测校验值,计算每份种质性状的平均值、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并进行方差分析,判断试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取校验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种质的性状值。4 基本信息4.1 全国统一编号全国统一编号是由“V05A”加4位顺序号组成的8位字符串,如“V05A0811”。其中“V”代表蔬菜, “05”代表瓜类,“A”代表黄瓜,后四位顺序号从“0001”到“9999”,代表具体黄瓜种质的编号。全国统一编号具有唯一性。4.2 种质库编号种质库编号是由 “5A”加4位顺序号组成的8位字符串,如“5A0021”。其中 “”代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中的蔬菜种质,“5”代表瓜类,“A”代表黄瓜,后四位为顺序号,从“0001”到“9999”,代表具体黄瓜种质的编号。只有已进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保存的种质才有种质库编号。每份种质具有唯一的种质库编号。4.3 引种号引种号是由 年份加4位顺序号组成的8位字符串,如“19940024”,前4位表示种质从境外引进年份,后4位为顺序号,从“0001”到“9999”。每份引进种质具有唯一的引种号。4.4采集号黄瓜种质在野外采集时赋予的编号,一般由年份加2位省份代码加4位顺序号组成。4.5 种质名称国内种质的原始名称和国外引进种质的中文译名,如果有多个名称,可以放在英文括号内,用英文逗号分隔,如“种质名称1(种质名称2, 种质名称3)”;国外引进种质如果没有中文译名,可以直接填写种质的外文名。4.6 种质外文名国外引进种质的外文名和国内种质的汉语拼音名。每个汉字的汉语拼音之间空一格,每个汉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如“Da Bai Gua”。国外引进种质的外文名应注意大小写和空格。4.7 科名科名由拉丁名加英文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Cucurbitaceae(葫芦科)”。如没有中文名,直接填写拉丁名。4.8 属名属名由拉丁名加英文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Cucumis L. (甜瓜属)”。如没有中文名,直接填写拉丁名。4.9 学名学名由拉丁名加英文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Cucumis sativus L. (黄瓜)”。如没有中文名,直接填写拉丁名,如“Cucumis sativus L. var. hardwickii Kitam”、“Cucumis sativus L. var. sikkimensis Hookerf”和“Cucumis sativus L. var. 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4.10 原产国黄瓜种质原产国家名称、地区名称或国际组织名称。国家和地区名称参照ISO 3166和GB/T 2659,如该国家已不存在,应在原国家名称前加“原”,如“原苏联”。国际组织名称用该组织的外文名缩写,如“IPGRI”。4.11 原产省国内黄瓜种质原产省份名称,省份名称参照GB /T 2260;国外引进种质原产省用原产国家一级行政区的名称。4.12 原产地国内黄瓜种质的原产县、乡、村名称。县名参照GB /T 2260。4.13 海拔黄瓜种质原产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4.14 经度黄瓜种质原产地的经度,单位为度和分。格式为DDDFF,其中DDD为度,FF为分。东经为正值,西经为负值,例如,“12125”代表东经12125, “-10209”代表西经1029。4.15 纬度黄瓜种质原产地的纬度,单位为度和分。格式为DDFF,其中DD为度,FF为分。北纬为正值,南纬为负值,例如,“3208”代表北纬328, “-2542”代表南纬2542。4.16 来源地黄瓜种质的来源国家、省、县名称,地区名称或国际组织名称。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名称同4.10,省和县名称参照GB /T 2260。4.17 保存单位黄瓜种质提交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前的原保存单位名称。单位名称应写全称,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4.18 保存单位编号黄瓜种质原保存单位赋予的种质编号。保存单位编号在同一保存单位应具有唯一性。4.19 系谱黄瓜选育品种(系)的亲缘关系。例如津春5号的系谱为“自交系8231/自交系8681”。4.20 选育单位选育黄瓜品种(系)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单位名称应写全称,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4.21 育成年份黄瓜品种(系)培育成功的年份。例如“1980”、“2002”等。4.22 选育方法黄瓜品种(系)的育种方法。例如“系选”、“杂交”、“辐射”等。4.23 种质类型保存的黄瓜种质的类型,分为:1 野生资源 2 地方品种 3 选育品种 4 品系 5 遗传材料6 其他4.24 图像黄瓜种质的图像文件名,图像格式为.jpg。图像文件名由统一编号加“-”加序号加“.jpg”组成。如有两个以上图像文件,图像文件名用英文分号分隔,如“V05A0010-1.jpg; V05A0010-2.jpg”。图像对象主要包括植株、花、果实、特异性状等。图像要清晰,对象要突出。4.25 观测地点黄瓜种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地点的名称,记录到省和县名,如“河南安阳”。5、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5.1 子叶形态第一片真叶展开时,以试验小区的幼苗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法观察两片子叶的着生状态。根据子叶形态的模式图及有关说明,确定种质的子叶形态。1 向上(两片子叶向上立起,呈“”字形)2 平展(两片子叶向背而生,几乎在同一平面上)5.2子叶形状第一片真叶展开时,以试验小区的幼苗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法观察子叶的形状,并用卡尺测量10片子叶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其平均数。根据子叶形状的模式图及子叶的长宽比,确定种质的子叶形状。 1 卵圆(子叶的长宽比1.5)2 椭圆(子叶的长宽比约1.52.5)3 长椭圆(子叶的长宽比2.5)5.3 子叶色第一片真叶展开时,以试验小区的幼苗为观测对象,在正常一致的光照条件下,采用目测法观测子叶的颜色。根据观测结果,与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s Colour Chart标准色卡上相应代码的颜色进行比对,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种质的子叶颜色。1 浅绿(FAN3 141 C)2 黄绿(FAN3 N144 C)3 绿(FAN3 141 B)4 深绿(FAN3 135 B)上述没有列出的其他子叶色,需要另外给予详细的描述和说明。5.4 子叶苦味第一片真叶展开时,从每份种质和相应对照品种的各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取每株上的1/4片子叶,切成小片混合,分发给不少于5个味觉正常的人,按照GB/T 12316-1990 感官分析方法“”非“”检验方法进行品尝,通过统计分析,确定种质的子叶苦味的有无。0 无1 有5.5 下胚轴长度于黄瓜幼苗一叶一心时,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两子叶联合处至土面的距离,单位为cm,精确到0.1cm。5.6 生长习性在植株的结果末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法观察植株的生长点花芽分化情况;同时,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调查每株的总节数,计算平均数,精确到整数位。在不摘除生长点、正常管理的情况下,根据黄瓜主蔓生长点花芽分化情况和植株的总节数将黄瓜植株的生长习性分3类。1 无限生长(植株生长点无花芽分化,无限生长,主蔓长23m,多达20节以上)2 有限生长(植株高度1.5米左右,生长点便形成花芽,不继续生长)3 矮生(植株高度1米左右,节数在10节左右,生长点形成花芽,不继续生长)5.7 分枝性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调查每株的总节数和具有分枝的节数,具有分枝的节位以子蔓长度超过5cm、至少有两片真叶完全展开为标准。总节数和具分枝的节数的单位均为节,精确到整数位。计算分枝节数占全株总节数的百分率,以表示,精确到0.1%。分枝性根据分枝节数占全株总节数的百分率分为强、中、弱。1 强(分枝节数占全株总节数30.0%)2 中(10.0%分枝节数占全株总节数30.0%)3 弱(分枝节数占全株总节数10.0%)5.8 第一分枝节位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以子蔓长度大于或等于5cm、其上有两片真叶完全展开为标准,调查每株的第一个分枝的节位。5.9 分枝数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以分枝长度大于或等于5cm、其上有两片真叶完全展开为标准调查每株的一级侧枝的总数,单位为个,精确到整数位。5.10 分枝级数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以每级分枝长度大于或等于5cm、其上有两片真叶完全展开为标准,调查每株主蔓上产生分枝的最高级次,单位为级,精确到整数位。5.11 主蔓长在植株的结果末期,从每一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每株主蔓第一真叶至主蔓先端的全长,单位为m,精确到0.01m。5.12 主蔓粗在植株的结果末期,从每一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每株主蔓中部最粗节间的横径,单位为cm,精确到0.1cm。5.13 主蔓节数在植株的结果末期,从每一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调查每株主蔓上子叶以上着生真叶的节位数,单位为节,精确到整数位。5.14 主蔓色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正常一致的光照条件下,采用目测法观察植株主蔓表面的颜色。根据观察结果,与标准色卡上相应代码的颜色进行比对,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种质的主蔓色。1 浅绿(FAN3 141 D)2 黄绿(FAN3 144 C)3 绿(FAN3 141 C)上述没有列出的其他主蔓色,需要另外给予详细的描述和说明。5.15 主蔓刺毛密度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法观察主蔓表面的刺毛,与下列各级对应对照品种比较,确定刺毛的密度级别。 0 无1 稀2 中等3 密5.16 主蔓刺毛硬度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通过手的触感,评价刺毛的硬度。1 软(刺毛细柔、无任何扎手的感觉)2 中(刺毛较硬、略有扎手感觉)3 硬(刺毛粗硬、有扎手的感觉)5.17 卷须有无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的方法,观测卷须的有或无。0 无1 有5.18 卷须形状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的方法观测卷须的卷曲程度。根据卷须形状模式图及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卷须形状。1 较直(卷须末端不卷曲或稍弯)2 轻度卷曲(末端稍卷曲)3 重度卷曲(卷须末端卷曲数圈)5.19 叶色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正常一致的光照条件下,采用目测法观察植株中部叶片正面的颜色。根据观察结果,与标准色卡上相应代码的颜色进行比较,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种质的叶色。1 浅绿(FAN3 141 D)2 黄绿(FAN3 144 C )3 绿 (FAN3 141 B)4 深绿(FAN3 134 B) 上述没有列出的其他叶色,需要另外给予详细的描述和说明。5.20 叶形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法观察中部完整叶片的形状。参照叶形模式图及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叶形。1 近圆形 (叶片完整无裂片,上部多钝尖,中部最宽,基部宽圆、沿凹陷处紧靠拢,整叶近圆形)2 近三角形(叶缘部分突出,上部锐尖或尖,下部最宽,基本钝圆,凹陷浅,整体呈三角形)3 心脏形(叶片完整无裂片,尖端尖,中下部最宽,基部渐窄,凹陷较浅,整体呈心脏形)4 心脏五角(叶片整体近心脏形,叶缘部分突起,形成5个明显的浅或深裂片)5 掌状(叶上部锐尖或尖,中部至下部等宽,基部宽圆,叶缘突起不明显,整体似掌状)6 掌状五角(叶上部锐尖或尖,中部至下部等宽,基部宽圆,整体似掌状,叶缘突起形成5个明显的小裂片,)5.21 叶缘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法观察中部完整叶片的叶缘状况。参照叶缘模式图,确定种质的叶缘类型。1 全缘 2 波状 3 浅锯齿 4 深锯齿5.22 叶片长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每株主蔓中部最大叶片的基部至叶先端的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5.23 叶片宽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每株主蔓中部最大叶片最宽处的宽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5.24 叶片尖端形状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法观察中部完整叶片的叶尖形状。参照叶尖形状模式图,确定种质的叶尖形状。1 锐尖2 尖3 钝尖5.25 叶姿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采用目测和量角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测量植株中部叶片的着生方向和与水平面的角度,后者的单位为度,精确到整数位。根据叶姿模式图以及叶片与水平面的自然夹角,确定种质的叶片姿势。1 直立(叶片向上而立,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30o)2 平展(叶片沿水平方向伸展,与水平面的夹角在-15o30o之间)3 下垂(叶片向上而垂,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15o)5.26 叶刺毛密度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中部完整叶片表面刺毛分布的疏密程度。通过与对照品种比较,确定种质的叶刺毛密度。0 无 1 稀 2 中 3 密 5.27 叶柄长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每株主蔓中部最大叶叶柄的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5.28 叶柄粗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每株主蔓中部最大叶叶柄最粗处横切面的宽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5.29 叶柄着生角度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采用目测和量角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测量植株中部最大叶叶柄的着生方向和与主蔓的角度,后者的单位为度,精确到整数位。根据叶柄与主蔓的自然夹角大小,按照下列标准,确定种质的叶柄着生角度。1 直立(叶柄与主蔓的夹角30)2 半直立(叶柄与主蔓的夹角3060)3 平展(叶柄与主蔓的夹角60)5.30 第一雌花节位在植株的结果初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调查每株主蔓上第一雌花着生的节位。5.31 单节雄花数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一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调查每株主蔓中部单节雄花着生节位的雄花数,单位为朵/节,精确到整数位。5.32 雄花节率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调查每株着生雄花的节数和总节数,单位均为节,精确到整数位。计算单株雄花节数占总节数的百分率得雄花节率,再计算10株的平均雄花节率,以%表示,精确到0.1%。5.33 单节雌花数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一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调查每株主蔓中部雌花着生节位的单节雌花数,单位为朵/节,精确到整数位。5.34 雌花节率在植株的结果末期,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调查每株的雌花着生节数和总节数,单位均为节,精确到整数位。计算单株雌花节数占总节数的百分率得雌花节率,再计算10株的平均雌花节率,以%表示,精确到0.1%。5.35 雌花节率稳定性黄瓜栽培品种大都属于短日性的,低温和短日照会促进花芽向雌性转变。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由于栽培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和人工选择的结果,也培育出了对日照反映不敏感的品种。所以,不同品种的雌(雄)花节率因不同季节或地理位置的温度和光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难易程度不同。雌花节位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在不同的纬度播种或同一纬度不同的季节播种来测定。如:在华北地区,春季播种试验设计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鉴定;秋季于7月中下旬育苗移栽或直播,每份种质每个重复栽植10株,23次重复,采用宽窄行栽培,宽行距80cm,窄行距50cm,株距25cm左右。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不同季节试验的肥水和栽培管理条件尽可能一致。分别于春季和秋季,在植株的结果末期,调查每个试验小区每株的着生雌花的节数和雌雄花总节数(即主蔓节数)。用雌花总节数比雌雄花总节数,乘100,得雌花节率,计算10株的平均雌花节率。以%表示,精确到0.1%。根据同一种质雌花节率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显著性,确定种质雌花节率的稳定性。1 稳定(在不同的季节或不同的纬度,雌花节率的变化差异不显著)2 中等(在不同的季节或不同的纬度,雌花节率的变化差异显著)3 不稳定(在不同的季节或不同的纬度,雌花节率的变化差异极显著)5.36 雌花萼片形状在黄瓜雌花的盛开期,以试验小区植株上的雌花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和量器测量相结合,估测当天完全开放的雌花萼片分开部分的的形状和相对大小。参照雌花萼片形状模式图和下列描述,确定种质的雌花萼片形状。1 宽大(萼片长宽比5.0)2 中(萼片长宽比5.010.0)3 细窄(萼片长宽比10.0)5.37 雌花花瓣形状在黄瓜雌花的盛开期,以试验小区植株上的雌花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当天完全开放的雌花花瓣的形状和相对大小。根据雌花花瓣形状模式图和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雌花花瓣形状。1 宽圆(花瓣中上部宽,顶部圆)2 宽尖(花中上部瓣宽,顶部尖)3 窄尖(花中上部瓣窄,顶部尖)5.38 雄花退化程度在植株雄花的开放盛期,以试验小区植株上的雄花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植株中下部雄花的发育情况以及当日开放雄花的散粉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和下列描述,确定种质的雄花退化程度。1 退化(花朵变小,花萼黄化,花瓣萎缩)2 部分退化(花萼和花瓣较正常,但花朵不能开放)3 较正常(花朵能正常开放,但花粉较少)4 正常(雄花结构正常,能正常开放和散粉,花粉多)5.39 坐果率从植株的结果初期到结果末期,从每一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按照商品瓜生产的标准定株进行正常采收,采收时留下一小段瓜把;在植株的结果末期,分别调查每株的雌花总数和采收的商品瓜总数。计算单株商品瓜总数占雌花总数的百分率得坐果率,再计算10株的平均坐果率。以%表示,精确到0.1%。5.40 性型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法观察单株雌花和雄花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根据下列描述,确定种质的性型类别。如果同一种质内存在不同性型的植株,需要详细记录群体中各种性型植株的株数或比例。1 纯雌株(在主蔓和子蔓上仅生雌花)2 强雌株(植株上除雌花外,还有少量雄花)3 雌全株(在主蔓上先有一段完全花节,其后是雌花和完全花间隔相生)4 雌雄全株(主蔓上先有一段雄花节,其后是一段雄花、完全花、雌花相 间,再后以是雌花为主)5 雌雄株(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蔓上先有一段雄花节,其后一段雌花雄 花相间着生,有时后期有一段雌花)6 完全株(主蔓最初几节是雄花或两性花,其后为连续两性花,侧枝上 只有两性花,每一两性花节的第二朵以后的花也可能是雄花,有时还有雄花和两性花之间的过渡型花)7 雄全株(最初几节是雄花,继以一段完全花(或雌花)和雄花相间节,其后都是完全花。它的第一完全花的节位通常较高于雌雄株的第一雌花节位,而且常在同一节内有完全花和雄花)8 纯雄株(植株上全是雄花)5.41 结瓜习性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法观察雌花或果实在植株的主蔓和侧蔓上的分布情况。根据下列分类,确定种质的结瓜习性。1 主蔓(雌花或果实仅着在主蔓上) 2 侧蔓 (雌花或果实仅着在侧蔓上)3 主/侧蔓(主蔓和侧蔓均着生有雌花或果实)5.42 瓜形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发育正常的商品瓜的形状。根据5.43和5.44中采集的数据,计算果形指数。果形指数=瓜长/横径。参照黄瓜瓜形模式图和下列描述,确定种质的瓜形。1 长棒(果顶部尖或钝尖,顶部至中部较粗,尾部渐细,果形指数大于15)2 短棒(果顶部尖或钝尖,顶部至中部较粗,尾部渐细,果形指数小于15)3 长弯棒(果顶部尖或钝尖,顶部至中部较粗,尾部渐细,果形指数大于15,果实弯曲)4 短弯棒(果顶部尖或钝尖,顶部至中部较粗,尾部渐细,果形指数小于10,果实弯曲)5 长圆筒(果顶部钝尖或宽园,顶部至尾部粗度相近,瓜把极短或瓜把不明显,果形指数大于5)6 短圆筒(果顶部钝尖或宽园,顶部至尾部粗度相近,瓜把极短或瓜把不明显,果形指数小于5)7 蜂腰形(果实短棒形或短圆筒形,中部缢缩)8 纺锤形(果实两端尖,中间粗,果形指数3左右)9 椭圆(果实两端宽园或平,顶部至尾部粗度相近,无瓜把或瓜把不明显,果形指数2.5左右)10 卵圆(果实两端宽园,中部或中下部较粗,无瓜把,果形指数1.5左右)11 倒卵(果实两端宽园或平,果顶较果尾部窄,无瓜把,果形指数2.0左右)12 球形(果形指数1.0左右)13 指形(果实长度10cm左右,果形指数5.0左右)5.43 瓜长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一个试验小区随机采收10条达到商品成熟度的正常瓜,测量每条瓜瓜蒂至瓜顶的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5.44 瓜横径以5.43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测量每个瓜距瓜顶1/3处的横径,单位为cm,精确到0.1cm。5.45 瓜把长以5.43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参照图13和图15所示,将达到商品成熟度的正常瓜沿中线纵向切开,测量种子腔底部至瓜把顶端的距离,单位为cm,精确到0.1cm。5.46 瓜把形状以5.43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发育正常的果实的瓜把形状。参照黄瓜瓜把形状模式图,确定种质的瓜把形状。1 瓶颈形2 溜肩形3 钝圆形5.47 瓜皮色以5.43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在正常一致的光照条件下,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发育正常商品瓜表皮的底色。根据观测结果,并与标准色卡上相应代码的颜色进行比较,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种质的商品瓜皮色。1 乳白(FAN4 155 D)2 黄白(FAN4 158 C)3 白绿 (FAN4 157 C)4 浅绿(FAN3 135 C)5 绿(FAN3 141 B)6 深绿(FAN3 134 B)7 墨绿(FAN3 135 B)上述没有列出的其他商品瓜皮色,需要另外给予详细的描述和说明。5.48 瓜肉色以5.43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在正常一致的光照条件下,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发育正常的商品瓜横切面的瓜肉色。根据观测结果,并与标准色卡上相应代码的颜色进行比较,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种质的商品瓜肉色。1 白(FAN4 155 D)2 黄白(FAN4 158 D)3 白绿 (FAN4 157 D)4 浅绿(FAN3 142 B)5 橙色(FAN1 251 D)上述没有列出的其他商品瓜肉色,需要另外给予详细的描述和说明。5.49 瓜肉厚以5.43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用卡尺测量每条瓜距瓜顶1/3处横切面外缘至髓腔外缘的厚度。单位为cm,精确到0.01cm。5.50 瓜心室数以5.43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的方法从瓜横切面观察发育正常的商品瓜内部的心室数,单位为个,精确到整数位。5.51 瓜斑纹类型以5.43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在正常一致的光照条件下,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发育正常商品瓜表面斑纹的类型。根据观测结果和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商品瓜斑纹类型。0 无(商品瓜表面颜色均匀,无斑纹或斑纹与底色相同)1 点(颜色与瓜底色不同的点状斑纹分布在瓜的表面)2 条(条状斑纹多纵向排列在瓜的表面)3 块(规则或不规则的块状斑纹散布在瓜表面)4 网(纵横交织的线条状斑纹分布在瓜的表面)5.52 瓜斑纹分布以5.43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发育正常的商品瓜表面斑纹的分布。根据观测结果和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商品瓜斑纹分布。0 无(无斑纹或斑纹与底色相同)1 瓜顶部(斑纹仅分布于瓜的顶部)2 少部分瓜面(1/31/2的瓜面分布有斑纹)3 大部分瓜面(1/2以上的瓜面分布有斑纹)5.53 瓜斑纹色以5.43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在正常一致的光照条件下,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发育正常商品瓜表面斑纹的颜色。根据观测结果,并与标准色卡上相应代码的颜色进行比较,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种质的商品瓜斑纹颜色。0 无(无斑纹或斑纹与底色相同)1 白 (FAN4 155 A)2 黄 (FAN1 4 B)3 绿 (FAN3 135 B)上述没有列出的其他商品瓜斑纹颜色,需要另外给予详细的描述和说明。5.54 瓜面光泽以5.43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在正常一致的光照条件下,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发育正常商品瓜表面的光泽有无和亮度。根据观测结果和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商品瓜表面的光泽类型。1 灰暗(瓜面无光泽,较灰暗)2 较光亮(瓜面稍显光泽,不灰暗)3 光亮(瓜面有光泽,且鲜亮)5.55 瓜棱以5.43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发育正常商品瓜表面的棱沟有无和深浅。根据黄瓜棱沟深浅模式图以及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商品瓜表面棱沟的类型。0 无棱(瓜面平,无棱无沟)1 微棱(瓜面较平,稍显棱沟)2 浅棱(瓜面棱沟明显,但较浅)3 深棱(瓜面棱沟明显,且深)5.56 瓜瘤大小在植株的结果盛期,从每一个试验小区随机采收10条达到商品成熟度的正常瓜,注意保护瓜刺瘤的完整,采用目测方法观察发育正常的商品瓜表面瘤的有无和大小。根据瓜瘤大小模式图和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商品瓜表面瘤的大小分级。0 无(瓜面平滑、无瘤)1 小(瓜面较平滑、有不太明显的小瘤)2 中(瓜瘤较明显、瓜表面略现不平状态)3 大(瓜瘤很大、瓜面凸凹不平)5.57 瓜刺瘤稀密以5.56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和计数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发育正常商品瓜表面刺或瘤的有无和多少,同时,在每条瓜的表面随机取5点调查刺瘤个数/cm2。根据瓜刺瘤稀密模式图和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商品瓜刺瘤的稀密程度。0 无(瓜面无刺瘤)1 稀(瓜刺瘤稀疏,1个刺瘤/cm2)2 中(瓜刺瘤数量中等,25个刺瘤/cm2)3 密(瓜刺瘤多而密,5个刺瘤/cm2)如果瓜表面有瘤无刺或有刺无瘤,则需要给予另外的描述和说明。5.58 瓜刺色以5.56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在正常一致的光照条件下,采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发育正常商品瓜表面的刺毛颜色.根据观测结果,并与标准色卡上相应代码的颜色进行比较,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种质商品瓜表面的刺毛颜色。0 无(瓜面无刺)1 白(FAN4 155 D)2 黄(FAN1 11 A)3 棕(FAN4 N199 C)4 褐(FAN4 200 B)5 黑(FAN4 202 A)上述没有列出的其他商品瓜表面的刺毛颜色,需要另外给予详细的描述和说明。5.59 瓜刺类型以5.56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通过目测和手触感相结合的方法观测发育正常的商品瓜表面刺毛的形状和软硬程度。根据观测结果和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商品瓜刺毛类型。1 尖角硬刺(刺毛粗硬、长尖,有扎手的感觉)2 软毛刺(刺毛细柔、无任何扎手的感觉)3 粒刺(刺呈颗粒状,无扎手的感觉)5.60 瓜面蜡粉以5.56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和手擦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发育正常的商品瓜表面蜡粉的有无和多少。根据观测结果和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商品瓜表面蜡粉的分级。0 无(无蜡粉)1 少(蜡粉不明显,但手轻擦瓜面显底色)2 中(蜡粉明显,尚未形成明显的粉层)3 多(瓜面粉层明显)5.61 单株瓜数从植株商品瓜的始收期到末收期,以5.39中的所有抽样植株为观测对象,按照商品瓜生产的标准进行正常采收,采收时留下一小段瓜把或当时记录单株采收的瓜条数。在植株的结果末期,统计每株收获的商品瓜总数,单位为条/株,精确到整数位。5.62 单瓜重以5.56中采集的瓜样为观测对象,用1/10的电子称称量10条瓜的总重,然后换算成单瓜重,单位为g,精确到0.1g。5.63 早期产量在植株的商品瓜始收期,以每个试验小区的所有植株为观测对象,按照商品瓜生产的标准定期进行采收,采收时,用1/100的电子称称量每次收获的瓜的总质量,单位为kg,精确到0.1kg。统计开始采收后半个月内20株的商品瓜的总质量,并按20株的占地面积折算出每公顷的早期产量,单位为kg/hm2,精确到整数位。5.64 单产从植株商品瓜的始收期到末收期,以每个试验小区的所有植株为观测对象,按照商品瓜生产的标准定期进行采收,采收时,用1/100的电子称称量每次收获瓜的总质量,单位为kg,精确到0.1kg。统计每小区始收期到末收期20株商品瓜的总质量,并按20株的占地面积折算出每公顷的总产量,单位为kg/hm2,精确到整数位。5.65 单性结实力单独安排试验进行不同种质单性结实性能的测定和种瓜性状调查。华北地区,于3月下旬或4月上旬采用营养钵育苗,4月下旬或5月上旬定植于露地,每份种质每个重复栽植20株,23次重复,采用宽窄行栽培,宽行80cm,窄行50cm,株距25cm左右。田间管理同当地生产。从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样10株,对所有雌花进行人工夹花自交,并对另外10株上的所有雌花进行人工夹花不授粉,挂牌标记,同时,分别记录人工夹花授粉的花朵数和人工夹花不授粉的花朵数。单性结实能力弱的品种在未经授粉受精的情况下,果实发育不良,或子房黄化、凋谢,或形成尖嘴瓜。待植株上的果实达到商品成熟度时,按上述两种处理分单株调查并记录正常瓜条数。计算每小区人工夹花自交处理的单株坐果率(即着瓜数占夹花授粉雌花数的百分率)和人工夹花不授粉处理的单株坐果率(即着瓜数占夹花不授粉雌花数的百分率)。以正常授粉时的坐果率为对照,消除品种本身坐果率的差异。以夹花不授粉的坐果率占夹花授粉的坐果率的百分比为指标,确定种质的单性结实能力。1 强(不授粉受精的坐果率占正常授粉坐果率的百分比70)2 中(不授粉受精的坐果率占正常授粉坐果率的百分比4070)3 弱(不授粉受精的坐果率占正常授粉坐果率的百分比40)5.66 熟性在物候期观测的基础上,统计每份种质从播种期到商品瓜始收期的天数。按照下列标准,确定种质的商品熟性类别。1 极早(50d)2 早(5055d)3 中(5575d)4 晚(7580d)5 极晚(80d)5.67 种瓜长当黄瓜果实达到生理成熟时,从5.65中的每一个试验小区随机采收10条经授粉的正常种瓜,测量每个瓜瓜蒂至瓜顶的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5.68 种瓜横径以5.67中采集的所有瓜样为观测对象,测量每个瓜距瓜顶1/3处的横径,单位为cm,精确到0.1cm。5.69 种瓜重量以5.67中采集的所有瓜样为观测对象,用电子称称量10个正常种瓜的总重,然后换算成单个种瓜的重量,单位为g,精确到0.1g。5.70 种瓜皮色以5.67中采集的所有瓜样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方法观察发育正常种瓜表皮的颜色。根据观测结果,并与标准色卡上相应代码的颜色进行比较,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种质的种瓜皮色。1 乳白(FAN4N155 D)2 乳黄(FAN1 5 C)3 黄(FAN1 11 A)4 橙(FAN4 163 A)5 棕(FAN4 N199 D)6 褐(FAN4 200 D)上述没有列出的其他种瓜皮色,需要另外给予详细的描述和说明。5.71 种瓜裂纹以5.67中采集的所有瓜样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方法观察发育正常种瓜表皮的裂纹。根据观测结果和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种瓜裂纹类型。0 无(无裂纹)1 长纵裂(种瓜表皮的纵向裂纹超过瓜长的一半)2 短纵裂(种瓜表皮的纵向裂纹短于瓜长的一半)3 细网(裂纹较细和浅,呈纵横交错分布)4 粗网(裂纹较宽和深,呈纵横交错分布)5.72 单瓜种子数以5.67中采集的所有瓜样为观测对象,待瓜样经适当后熟后剖瓜取种,记录每条瓜的种子粒数,单位粒/瓜,精确到整数位。5.73 千粒重在种瓜生理成熟期,采收5.65中的每个试验小区的所有正常授粉的种瓜,在剖瓜、干燥和清选的基础上,参照GB/T 3543-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从清选后的种子中随机取样,4次重复,每个重复1000粒种子,用1/1000的电子天平称取每1000粒种子的质量,单位为g,精确到0.01g。5.74 种皮颜色以5.73中采收的所有种子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的方法观测种皮的颜色。根据观测结果,并与标准色卡上相应代码的颜色进行比较,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种子的种皮颜色。1 乳白(FAN4 N155 D)2 灰白(FAN4 156 C)3 黄白(FAN4 158 A)4 淡黄(FAN4 162 B)5 黄(FAN1 13 C)上述没有列出的其他种皮颜色,需要另外给予详细的描述和说明。5.75 种子形状从5.73采收的所有种子中随机抽取20粒种子,3次重复。采用目测和游标卡尺测量相结合的办法,测量每一粒种子的长度和宽度。根据种子形状模式图和种子长度与宽度的比,将种子形状分为3种。1 卵圆(种子长度与宽度的比2.0)2 披针(2.0种子长度与宽度比2.5)3 长披针(种子长度与宽度的比2.5)5.76 瓜内种子发芽当5.65中的种瓜达到生理成熟度时,收获种瓜,将部分种瓜及时剖种,另一部分种瓜后熟1周后剖种。目测瓜内种子的自然发芽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和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的瓜内种子发芽难易程度。1 易(种瓜达到生理成熟度,收获种瓜,及时剖种,瓜内种子已经发芽)2 中(种瓜达到生理成熟度,正常收获,后熟一周剖种时,有种子发芽)3 不易(种瓜达到生理成熟度,正常收获,后熟一周剖瓜种时,仍未有种子发芽)5.77 形态一致性在黄瓜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观测群体内主要形态性状,获得有关的性状值,按照群体内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单株间性状的差异显著性确定该种质的形态一致性。黄瓜群体内的形态性状的一致性表现在很多性状上,根据不同生育期主要形态性状的表现分为3类。1 一致(大多数性状基本一致)2 连续变异(主要数量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其差异呈连续性,不容易清楚地区分)3 不连续变异(主要质量性状上差异较大,而且能明显区分开来。)5.78 播种期种子播种的日期。表示方法为“年月日”,格式“YYYYMMDD”。如“20030328”,表示2003年3月28日播种。5.79 定植期育苗移栽时,定植幼苗的日期。直播品种在备注栏记载“直播”。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78。5.80 始花期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30%植株开第一朵雌花的日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78。5.81 始收期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30%植株开始第一次采收的日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78。5.82 末收期以整个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最后一次收获产品的日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78。5.83 种瓜成熟期以5.65中的整个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黄瓜达到生理成熟度的日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78。6 品质特性6.1 瓜色均匀度在结瓜盛期,参照GB/T 8855-1988 新鲜水果和蔬菜的取样方法从每个试验小区采收的商品瓜中随机取成熟度适宜、有代表性的10条瓜,观察瓜面斑纹的分布状况,并测量每条瓜最长的黄色纵纹的长度和瓜长,单位为cm,精确到0.1cm,并计算其比值。以23次重复,每次重复10条瓜计算上述比值的平均值作为度量种质瓜色均匀度的指标。果色均匀度分为4级。1 优(瓜色均匀,无或基本无黄色纵条纹)2 良(瓜色基本均匀,黄色纵条纹长占瓜长的1/7以下)3 中(瓜色较均匀,黄色纵条纹长占瓜长的1/71/3)4 差(瓜色不均匀,黄色纵条纹长占瓜长的1/3以上)6.2 畸形瓜率优良黄瓜要求果实的外观整齐,顺直,大小均匀。凡不符合上述标准的为畸形瓜,如尖嘴瓜、细腰瓜等。从黄瓜的始收期到末收期,以5.39中的所有抽样植株为调查对象,每次采收商品瓜时,都将优良商品瓜和畸形瓜分类计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Starter Unit 1 Hello!Section A (1a~2d)课件(内嵌音频) 人教版(2024)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
- 《杭州市城市桥梁工程档案移交书(2025年版)》
- 特定行业员工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用人劳动合同范本
- 离婚协议公证文本格式规范及范本模板
- 个人消费抵押借款合同:信用评级与消费权益保障协议
- 气井地震勘探手册
-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指导手册设计报告方案分析校验专家访谈
- 工控系统设计实施流程规范
- 信息系统管理与商业智能练习题
- 如何在学习中培养创造性想象
- 1.1走进实验室 课件 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 风电居间合同协议书范本
- 分包分供管理办法附件
- 医用高压氧舱安全管理与应用规范
- uom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2025
- 中国民族琵琶乐器课件
- 青少年生理健康知识教育
- 红色反对家庭暴力培训课件
- 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麻醉管理要点
- 食品公司研发部管理制度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的看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