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4甘肃省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研究.doc_第1页
论文:4甘肃省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研究.doc_第2页
论文:4甘肃省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研究.doc_第3页
论文:4甘肃省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研究.doc_第4页
论文:4甘肃省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栋峰:甘肃省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甘肃省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十 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榆中县作为甘肃省的贫困县,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会出现各种困难与阻碍。本文通过对榆中县的概况分析,发现榆中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很大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对榆中县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榆中县应从农业结构、农村基础建设以及农民自身出发做好长远的规划,并且各部门要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才能确保榆中县的新农村建设能够准确落实党中央的指示,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关键词: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研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归纳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温家宝总理还在他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这20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榆中县作为甘肃的重点县区,作为全国贫困县市,也倍受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怀,但是农村条件还是相当落后,与中央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还存在一定差距。1 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优势1.1 榆中县的概况1.1.1 地理位置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地处兰州东郊,县城距兰州38km。全县辖8镇15乡268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总人口42.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9万人,有12个民族。全县总面积3301.64km2,耕地面积70706.66hm2。年均降雨量350mm,蒸发量1450mm,年均气温6.7。1.1.2 自然特色按照自然特点,全县分为中部川塬河谷区、北部干旱山区和南部高寒二阴山区三类不同地区。北部干旱山区有6个乡4.77万人,是百合、洋芋、豆类、小杂粮生产及养羊基地。南部高寒二阴山区,有4个乡,是观赏百合、冷凉型蔬菜、中药材及奶牛养殖基地。中部川塬河谷区有13个乡(镇),是全县的蔬菜、林果、花卉和粮食作物生产基地。境内有兴隆山、和平牡丹园、石门度假村、官滩沟、万眼泉、明肃王墓等旅游胜地。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量丰富,已探明的矿品种有48种,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石、大理石等储量较大。1.1.3 交通便利县内陇海铁路、312国道、309国道线纵横贯通,巉柳高速公路、宝兰铁路二线穿越全境,有省道2条88km,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城关、和平、夏官营、甘草店、金崖等一批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和平工业园区、县城非公有制经济园区、夏官营科教园、宛川工业园等四大经济版块快速发展。1.1.4农业发展在农业方面,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建成了以蔬菜、药材、商品洋芋、特色农业、规模畜禽养殖为主的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和以蔬菜、百合、药材、洋芋、食用菌、花卉、庄园乳业为龙头、舍饲养羊、规模养鸡为主的九大支柱产业,着力发展绿色蔬菜产品,现在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强势主导产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中发展形势最好、增长幅度最快、农民收入最高的产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运用,特别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为全县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先后申报成功3大项21个无公害蔬菜品种。尤其近年来,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通过对榆中县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位置、发展状况的了解,可以明显发现榆中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绝对的发展优势。1.2 发展优势1.2.1区位优势明显榆中县地处兰州东大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陇海铁路、巉柳高速公路、国道312、309线穿境而过,具有发展现代城市农业的天然优势。1.2.2项目带动能力日益增强榆中钢厂、金川公司、奇正藏药等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能力和科研水平,而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等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可以极大提升发展农村经济、劳务经济的实力。1.2.3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全县203164m2水浇地适宜发展无公害蔬菜、冷凉型蔬菜和花卉种植,796589m2山旱地适宜发展全膜玉米、药材、百合、洋芋和饲草等特色农业。全县45家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长,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1.2.4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兴隆山、马衔山、徐家峡、官滩沟、牡丹园、万眼泉、肃王墓、青城古建民居等众多风景名胜,发展城郊短线旅游和农家休闲旅游服务业前景广阔。虽然榆中县存在以上的优势,但是又由于它处于较为偏僻的西北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一直制约着榆中县的发展,因此是不容忽视的。2 榆中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1资金缺乏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硬保障”其来源是新农村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榆中县作为甘肃重点扶持的县区,在它的新农村建设中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才能完成对其政府规划的建设,但是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各级政府拨款的资金不到位以及一些乡镇不能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建设费用,最终会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产生阻碍作用。甘肃省榆中县政府资金流量表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政府财政投入外来资金的投入支 出 资 金7510万元6700万元1.39亿元7985万元7102万元1.45亿元8525万元7251万元1.52亿元9646万元8463万元1.63亿元1.28亿元8967万元1.85亿元资料来源:甘肃省榆中县各年年鉴-关于政府投入资金从表上我们看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也相当重视,从2002年到2006年每年政府财政投入都以6.5%的比例在增加,说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政府的财政投入也在不断地增加,更加看出中央对贫困县建设给于支持的决心。而且由于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引来不少外来资金的流入。外来资金的投入通过计算每年基本也在以5.3%的百分比增长。充分的资金来源是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并且新农村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硬化道路、修建农田灌溉设施等各项建设都需要资金作保障,在表中我们也看到每年的支出资金也在不断的增长,从2002年的1.39亿元,到2006年的1.85亿元,可以说支出的远远比收入的多,甚至入不敷出,如果没有资金或者资金到位不及时,又何谈进行新农村建设呢?2.2政策宣传乏力、不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基层党组织建设5个方面,一般均以中央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为认识、理解的出发点。而榆中县在实际的村镇宣传中,基层政府、农村干部往往结合自身的具体工作对相关内容做了选择、取舍或过分注重某一点从而使部分内容弱化。有35%的村子对于“村容整洁”或者是“新居建设”大肆宣传,而对其他方面尤其对 “管理民主”这一项基本不向村民作详细宣传或说明,就其现状来看,一些村连起码的村务公开都不曾进行,何谈对 “民主”的宣传。例如,在榆中县金崖镇邴家湾村就曾造成两个“选委会”唱起对台戏的局面。而另一方面,以电视为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农村,电视化的政策宣传极易遭遇农民群众对节目喜好的“冷落”,使得宣传失效。毛泽东说过:“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群众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1。 因此榆中县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应首先要获得干部、群众的认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具体建设中,而现实却不尽人意。2.3部分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本身出现问题2.3.1基层干部的瞒报、误报作为政府针对规划的具体情况调查一般仅依赖于村干部的上报,但是一些关键性参考数据本身就是瞒报、误报的结果,这样就很难使得规划达到最大限度的科学化、合理化。像2006年夏在榆中县小康营乡刘家营村发生的菜贱伤农的事件,就是榆中县政府没有很好把握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先前的调查数据中不完善、不确切,这样对农民的种植起到不良引导作用,容易使得农民盲目种植,最终导致将长势良好的蔬菜连根拔掉,拉回家喂猪或倒进沟里的严重事件。2.3.2贫富关系处理不当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是新农村建设这项宏观政策出台的背景之一,而一些不当的建设行为不仅未能有效改变此种状况反而使得一村内部或多村之间出现贫富分化加剧现象。例如定远镇矿湾村处于地质下陷地带,受地质灾害影响,村内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情况,绝大多数村民家中的水窖都已破裂,该村所靠的之山经常滚下乱石,人居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收入来源也极其单一,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考虑到广大农民的承受能力,还要盲目进行新居建设,并且在近些年如果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不能“多予”、“少取”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在是难以谈及。但是如果将矿湾村矿湾社与同镇的猪咀岭村或者是当地一些小城镇建设示范点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从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这一点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具现实必要性。2.4农民群众自身积极性不高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比较敏感,也关注很多,而对有关公共利益的事置之不理,不能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或者说没有这种意识。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村民只顾自身利益,“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对于公共的事不管不顾。例如:榆中县三角城王家营的村庄整改的过程中,需要将路边的屋子进行拆除,但是大多数农民群众不理解,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而采取堵、不配合甚至更激励的手段来阻碍村庄的整改。其实新农村建设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谋求农村整体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环境、乡村面貌得到改善。部分农民自我意识太浓,对政策推进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百般阻挠、抵制,使政策不能有效推进。3榆中县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榆中县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为重点,全力抓好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1大力发展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3.1.1加快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建设绿色蔬菜生产、食用菌生产、蔬菜制种、百合母籽繁育、马铃薯母籽繁育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肉用种羊、优良奶牛繁育等种畜繁育基地,做大做强蔬菜、百合、马铃薯、中药饮片、农产品综合加工等龙头企业,形成支撑作用显著的战略支柱产业、带动能力明显的区域优势产业和质优量多的地方特色产品。川东片以双垄沟全膜玉米、高产作物种植和舍饲养羊、奶牛养殖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川西片以设施农业、无公害蔬菜、花卉种植及奶牛、黄牛养殖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南部二阴地区以冷凉型蔬菜、百合、药材种植和肉役兼用秦川黄牛养殖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北部干旱山区以双垄沟全膜玉米、洋芋种植和舍饲养羊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9。3.1.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村劳务输转力度在当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全面推进劳务对接,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走出农村,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并且进一步依托驻地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大力推广生物工程、信息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等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竞争力,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在2006年榆中县输转农村劳动力45万人(次),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达43.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4.1%。3.1.3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以加快农产品流通为重点,努力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市场框架体系,逐步建成定远、和平物流中心,县城、金崖综合批发市场,金崖、火家店农贸市场,北关、定远蔬菜批发市场,甘草、北山洋芋批发市场,定远、和平花卉批发市场,县城中药材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加快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强对全县旅游资源的规划和潜在资源的整合,完成和平牡丹园、万眼泉、徐家峡、唐家峡,以及定远矿湾、水岔沟和狐家沟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依托兴隆山和国家级亚高原综合训练基地,建成集旅游、文化、商贸为一体的产业区,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并且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产业完善、设施先进、接待功能完备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3.1.4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榆中县要立足于资源的优势,引导、鼓励和扶持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转移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主要经营好以蒋家营蔬菜保鲜库为龙头的蔬菜仓储、保鲜、运输业,以洋芋协会为龙头的洋芋销售加工企业。并且重点扶持甘草集团、县水泥厂、贡马公司、县水烟厂等企业技术改造,县水泥厂完成日产1000吨水泥生产线技改工程,贡马公司完成年产30万吨水泥生产线技改工程。加快新型产业步伐,建成鸿煜公司年产1000吨软包装和五层共挤重包装生产线。使榆中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乡镇企业和非公企业的部分能达到50%以上。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2.1 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榆中县近年新修乡级公路22条253km,建成村级硬化道路500km,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50%的川区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完成200多条村镇三、四级道路的建设10。实施农村通达工程,建成金崖、高崖、夏官营、甘草店等17个乡镇汽车站和通村候车点,开通“村村通”客运线路,行政村通车率达95%。发展农用车辆742辆,年均增长0.5%。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巩固、改善和提高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果,农村道路改造率达到100%。3.2.2 加强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榆中县地区的水资源的匮乏使得当地农民饮水问题很严重,因此当地政府新建各类供水工程11座,修建集雨窖7200眼,解决17.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使农村安全饮用水比重达90.9%。3.2.3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资源的充足对农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榆中县政府重点对三电、和电、青电等老灌区进行挖潜改造,在近几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33.3hm2、集雨节灌面积3333.3hm2。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9.7%。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建成骨干淤地坝7座、中型淤地坝3座、小型淤地坝18座、小型水保工程6000座。全县各灌区规划配套改造干渠 21条76.9km、支渠20条113.4km,新建上水工程6处10。3.2.4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变农村原来的脏乱差的景象,那么使用新能源就是关键的一步,要改变旧貌就要重视农村能源与其配套的“一池四改”工作。要以沼气建设作为能源建设的突破口,配套改进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工作7。同时大力发展太阳能,使太阳灶、太阳能淋浴和卫生厕所进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3.3加快新型农村住宅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就要从他们的实际利益出发,就要让他们住上新居,看到身边村庄的实质的变化,作为政府应该:3.3.1 着力做好新村庄建设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4。榆中县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将居住分散、道路不通、信息不畅的偏远自然村转移设立新农村点。在农村住宅规划上,要按照街、路、水、电、绿化、通讯等基础设施一次到位.并且要明确住宅、村办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事业的用地布局、用地规划、近期建设以及重点地段建设的具体安排,要科学合理确定居住区用地空间和范围,做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保护耕地,对废弃的宅基地要及时整理复垦。在2007年榆中县政府全面启动新型农村住宅工程,建造结构合理、经济适用的农村小康住宅,要完成2000户住宅建设,使得农村砖混砖木结构住房比重达到77%。3.3.2 加大村庄周围环境整治力度通过沼气池能源建设,做到垃圾、粪便集中存放,污水通过明渠、暗沟排放,柴草垛不入村,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消除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及污水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生存环境的改善。3.4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榆中全县已有10个乡、36个村、近两万户群众由最多收看12套电视节目实现了收看50套图像清晰的有线电视节目。8万多户、36万群众收听到了中央、甘肃、兰州和本地广播电台的节目,覆盖率提高了40,达到90。并且要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契机,建设一批村级图书室。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筹备举办好全市第二届农民艺术节。3.5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榆中县政府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目的,以培养种养能手、乡村农民科技人员为重点,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8。聘请省、市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定期举办培训班,尤其侧重于现场技术指导,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切实掌握生产技能,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单靠政府行为、农民努力,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一方面,政府通过广泛宣传,让社会各界投资新农村,另一方面,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农村条件,吸引社会各界投资新农村。同时利用全社会的资源调动农民出去就业,社会各企业广泛接纳,为农民发展提供空间。全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