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地址转换原理.doc_第1页
网络地址转换原理.doc_第2页
网络地址转换原理.doc_第3页
网络地址转换原理.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地址转换原理及其配置实例发表时间:2010-1-4 王茂芝 郭科 来源:万方数据关键字:网络模型 寻址 网络地址转换 网络连接介绍了网络分层模型。阐述了不同层次寻址的概念和内容以及具体实施过程。指出了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的核心思想是以端口空间换地址空闻,并详细解释了NAT技术的原理和实施过程。最后给出了一个基于NAT技术的配置实例。 1 引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Internet应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计算机通过各种方式接入到Internet中。但现行Internet的IP地址(IPv4)采用的是32位的编址方式,从而导致口地址的分配面临“枯竭”的危险。针对这一潜在威胁,现已采用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其中最彻底的措施是把IPv4升级为IPv6,使地址空间从32位扩充为128位。还有就是基于网络私有地址划分的代理(Proxy)技术和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NAT)技术心。对一个局域网而言,使用这两种技术,理论上只需为其分配一个可路由的IP地址,就可实现全网络机器接入并访问Internet,从而达到节约IP地址的目的。其中,代理技术是一种应用级的解决方案:由于此时网络活动的每个报文,都要从物理层一直上升到应用层才能得到处理,所以延时大,效率和通用性较差;而NAT技术则是应用层以下的解决方案,所以性能和通用性较好。本文在给出网络分层模型和寻址的概念后,探讨NAT技术的原理,并给出了一个配置实例。为实验室网络维护与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2网络分层模型与寻址基于TCPIP技术的Internet网络分层模型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关于TCPIP的层次结构模型有些文献中分为4层:应用层、传输层、IP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口层。本文把网络接口层分成网络接口和物理硬件2部分(见图1)。TCPIP模型这种概念分层包含了2个重要的分界线:(1)协议地址分界线,用以区分高层和低层的寻址。具体地讲就是高层用IP地址,而低层用的是物理(MAC)地址;(2)操作系统分界线,用以区分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具体讲就是传输层以上的为应用程序,以下的通常为系统程序。应用程序通过一种所谓的端口机制(Socket机制)访问操作系统的内容。除了把口地址映射为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为寻址外,我们把端口的确定、域名和IP地址转换以及IP地址和物理(MAC)地址的转换都称为寻址。在这种广义寻址概念下,寻址就包括3方面的内容:(1)应用层中的应用程序访问传输层时端口的确定;(2)在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哺1解析出网络域名对应的IP地址后,IP层根据目的机器IP地址进一步确定传送分组时的路由;(3)在利用低层通信链路传送信息时,实现口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转换工作。为此,首先需要明确以下3点:(1)在TCPIP构架下,端口和应用是对应的,如文件传输应用(ftp)和端口20与2l对应,网页浏览服务(http)和端口80对应,远程登录(telnet)和端口23对应等;(2)IP地址通常和机器(的连接)对应,也就是说,给定一个IP地址,可以唯一地确定和某台机器相连的一个连接,从而进一步确定某台机器(可以认为IP地址和机器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3)物理(MAC)地址通常和实施底层通信的具体物理硬件设备(如网卡或其他网络接口设备)联系。这样,作为端口机制(在操作系统中通常以Socket套接字方式予以实现)就可实现应用层访问传输层时端口的确定,完成端口的寻址工作;DNS解析出网络域名对应机器的IP地址,定位该机器,然后IP层的路由算法用来确定分组的投递方向,完成IP地址的寻址工作;另外,地址转换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n_P)用来实现把IP地址映射为物理(MAC)地址的过程,反向地址转换协议(Reverse AddressResolution Protocol,RASP)用来实现物理地址映射为IP地址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协议实现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相互映射,完成物理地址的寻址工作,并进一步实现底层链路的数据通信。图1 网络分层模型与寻址3 网络地址转换原理网络地址转换指的是NAT,而不是ASP或RARP。在上述TCPIP分层模型构架下,1个网络通信连接由五元组构成,即源IP地址,源端口,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协议类型。1台参与通信的主机可以同时建立的连接数取决于协议端口号。在IPv4中,协议端口号为16 bit,所以可建立的连接数最多为。一般情况下,1台主机并发的网络连接数远小于216个。根据统计,1台普通客户机并发网络连接一般为550个,而一般的服务器为50500个。这样,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协议端口,就可以使1个IP地址给很多主机同时使用。以端口空间换地址空间,这就是NAT的核心思想。下面通过一个实例解释“以端口空间换地址空间的思想”以及NAT的操作过程。如图2所示,有1个内部局域网络(17220xx)使用的是私有IP地址(17220130x),通过1个NAT网关和外部Internet相连。其中,NAT网关有两个接口,一个和内部网络相连,其接口IP另一个接I:1和外部网络相连,其接口IP为2021 1514316。在这种结构下,只要配置好NAT网关,就可实现内部局域网络(17220L X)所有机器(其私有IP地址为:17220130x)通过1个外部IP地址(即NAT网关和外部网络相连的IP地址:20211514316)接入Internet的效果。如图2所示,假设机器172201301通过http向机器20211512833发送一个网页服务(www)请求。此时网络连接对应的五元组为(172201301,SourcePortAA,20211512833,80,TCP),假定此连接源机器端口为AA,并且协议类型为传输层的TCP而不是应用层的http。图2 NAT网络连接示意图由于源IP是一个不可路由的私有IP,只能在局域网内部使用,所以,如果此时五元组不做任何修改的话,那么此网络连接返回的信息将不可达。实际情况是:在网络传送分组经过NAT网关时,NAT网关要对分组报头控制信息做修改(主要是对IP地址、端口号以及校验和3项进行修改)。表1显示了局域网内部1台主机向外部互联网某一机器发送www请求以及外部主机对其请求进行响应时,2个不同方向分组信息传送过程网络连接五元组数值在经过NAT网关前后的调整情况。从表1可以发现:内网主机对于外网是不可见的,外网看到的只是NAT网关。这一点可以从对www的请求对应的网络连接五元组的目的IP地址清楚地得到反映。既然内网主机对于外网是不可见的,那么信息是如何传送回发起请求的源内网主机呢?这是通过NAT网关设备保留一个如表2所示的数据结构来实现的。具体就是:产生响应的主机先把信息传送回NAT网关,NAT网关根据此时五元组的目的端口号(为NAT全局端口号)查表2所示的数据结构,得到源内网主机IP和源端口号,从而修改五元组的数值(见表1)把数据从NAT网关发送回源内网主机相应的端口(应用),这样就完成了整个网络活动。从表2可见,NAT网关设备中的全局端口号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正是通过它才实现了内网主机IP和源端口号与外网主机IP和目的端口号之间的映射关系,这也正是“以端口空间(NAT网关的全局端口)换地址空间(内网所有主机IP地址)”思想的体现。表1 2个不同方向上网络连接(请求和响应)五元组在经过NAT网关前后时的变化值表2 NAT网关中保留的内网IP和源端口号与外网IP和目的端口号的映射关系4 基于NAT技术的配置实例一个在Linux环境下基于NAT技术的配置实例已在笔者所在实验室通过测试且运行稳定。其中,内网主机136台,只搭配一台NAT服务器和占用1个外部可路由IP。NAT网关设备所处的网络环境如图2所示。并且假定NAT网关与外部网络互连的网卡名为ethO。如果eth0对应IP地址是通过动态方式获得,配置如下:其中语句1:打开口转发功能,语句2:装载nat模块,语句3和4:保证在应用NAT技术时ftp操作的顺利进行,语句5:清空nat表中的所有规则,语句6和7:配置NAT转发功能。语句6和语句7的区别在于一个针对的是动态IP,而另一个则是静态IP。每个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