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专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120806.doc_第1页
工作与专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120806.doc_第2页
工作与专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120806.doc_第3页
工作与专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120806.doc_第4页
工作与专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120806.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向我们阐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些大多来源于近代心理学的思想也早已被上亿人讨论学习证实认可。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Steve Pavlina总结了“低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观点,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对照起来看实在太有意思了。 我们将两种观点的七个习惯分别归纳在下,大家不妨仔细对照读一读: 高效能人士的思维习惯我们一览便知,正所谓知易行难,关键在于:理解之,实践之。在有效行动开始之前,我们不妨仔细体会一下“低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背后究竟是何种力量在支配个人的行动。 Bad Habit 1 - Be Reactive 消极被动 消极被动的人们在对外界进行反应时忘记了这一点:外界环境的刺激与我们的行为反应之间有一个可大可小的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中填充的内容使一切变得不同。这就是认知心理学中著名的ABC理论(Affect-Behavior-Cognition,即态度与行为互相影响)。 Coldplay的viva la vida专辑中有一首歌lost,其中两句歌词写明白了刺激和反应之间是有选择的: 1.Just because Im losing, doesnt mean Im lost只因为我正在失去,并不意味着我已迷失自我(并不意味着我已失败了)。 2.Just because Im hurting, doesnt mean Im hurt 只因为我正在伤痛着,并不意味着我已伤痕累累(并不意味着我已受到了伤害)。不言而喻,一切都在于你的选择!举一个例子:别人想激怒你时,你可以选择从一个高的视角客观地俯视那个人和你,思考一下他想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你的不同反应会对你和他以及论题或事件的进展产生什么效果等等。 谁都不希望别人想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同样的道理,别人想让你生气你就生气也是可以尽量避免的。别忘记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空间足够我们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当然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认为有选择的情况并不多(重要的选择就更少了)。其实更准确来说是或许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只有一个可能的选项(其他不好的选项可以轻而易举排除),这种情况最简单了,直接选择这个选项然后去做就是了。 可我们在这种没选择的情况下总会去抱怨说:“烦死了,我怎么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并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吧。没其他更好的选择也并不意味着只有消极被动。停留在选择中不能做出有效的行动是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 Bad Habit 2 - Set no goals 没有目标 这个很好理解,但很难解释清楚。 因为“没有目标”很容易做到,“有目标”也不难做到,真正难做到的是以下的一些判断:什么时候该有目标什么时候不该有目标,怎样设定和区分对待大的目标小的目标不大不小的目标,各个目标之间分别要分配多少精力去追求,需要坚持多长时间来实现目标,是否需要近乎于倔强的坚持等等。这些判断需要我们有丰富的阅历。 很多人总说有目标不去行动也白搭,而且大多数人确实是有了目标不去行动的。那么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有了目标就去行动并且坚持下来呢?我认为就是上面的办法,认真思考你的目标,把上面的还有更多的选择题判断题都做完,在心里(最好是写下来)完成一份详尽的目标分析报告,真正在内心中接纳你的目标。当你为你的目标投入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去研究思考讨论并且确认之后,你就不会想轻易放弃了。放弃成本大啊!如果只是说一句:“我要怎么怎么样!” 这种目标几乎一定不会达到的。你的内心就没有认可这个目标。 如果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像叔本华或尼采那样思考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目标;或许会体会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感觉。如果说“人生没有意义”,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个人觉得更好的办法不是局限于人生到底要不要有目标,而是试着“找一个合适的目标”,看看是否对你有帮助。我已经习惯了带着目标生活,这样会使我更幸福;虽然不时还是会去想那些终极问题。 Bad Habit 3 - Do whatever comes up 做无论什么发生的事(来什么做什么) 做事之前需要分清轻重缓急,但对于多数人来讲要走很多的弯路才能认清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紧急的。在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时,思考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思考的时间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机会成本(有可能想来想去时机就错过了)。所以长时间锻炼出来融在自己血液里值得自己信赖的直觉有时候更加重要。 就算我们分清楚了事情的四种类型(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怎么样对不同的事分门别类进行时间管理还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 对那些情感上不想做但理智上应该做的事(这些事往往是一些不想面对但必须总要面对的难题),我个人的处理方式是:自己设定一段可长可短的supertime,在“超级时间”里保证自己不受任何别的因素影响专心做这些事;supertime结束时如果没做完,再设定若干时间以及下次的 supertime,如此交叉反复直到做完为止,但不勉强自己一定要完成。如果非要完成,往往会让自己精疲力尽,毕竟面对的很多可能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能完成就已经很棒了,为什么还要期待一次就能完成?在两个supertime之间,给自己点奖励吧。 Bad Habit 4 - Think win-lose 输赢思维 输赢思维认为世界是个“零和游戏”,你有我就没有,你赢我就输,你多我就少。事实是这样么?社会的发展是靠大大小小的团体和个人的创造,而不是争夺或掠夺。与外界对抗,非要争个你输我赢我认为是最得不偿失的事情(没有之一)。因为在我们与外界对抗只能构筑我们坚强的盔甲,而同时失去了个人成长的机会。 其实我们唯一需要去“对抗”的就是我们自己。 社会学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基因做斗争。(参看社会性动物、欲望之源 ) 只是这样的斗争很多人几乎没有赢过,或者偶尔赢也不知道怎么赢的。 Bad Habit 5 - Judge people 评判别人 在人与人之间冲突与合作时,要先去理解别人再去寻求理解;而不是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反而去评判别人的功过是非。 如果我们尝试过并且认识到理解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自己就也不会那么期待被别人理解了。而把自己的期待建立在别人身上,不总是靠谱的选择。 对大多数人来说,“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既不可取又做不到的,但孔老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容易理解却也相当难做到,所以只好“堕落”到通过评判别人去寻找少的可怜的优越感了。 Bad Habit 6 - Separate 分割效能 一叶障目(相对于高效能人士的习惯六Synergize 统合综效而言 ):你是否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把经历的人和事看成是分离的个体,没有把生命中一个个点串联起来成一条属于你自己独特的蜿蜒优美的曲线(道路注定曲折,直线是不可能的)。 确实,很难说我们生命中所有的经历都是否“有用”,更难说这些经历这些学习得来的经验什么时候“有用”。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生命看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总有一天会发现它们在应该的时刻发生过,这应该是一种美妙的体验,一种活在当下的体验。 Steve Jobs辍学前在学校时学了好久艺术字(英语的“书法”)。他是写程序卖电脑的,根本不知道学这么有什么用。但在许多年以后,在设计第一台mac时,那些优美的字体漂亮的界面成为了他打翻身仗的制胜法宝。如果没有这个经历,他奇幻的右脑就得不到锻炼,就不会有后来不断更新的设计理念,也就不会有ipod、macbook、iphone了。 在他著名的斯坦福毕业典礼演讲中也讲过要“connecting the dots(将生命中的点连接起来)”。 Bad Habit 7 - Burn out (一次)燃尽 个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跑,时间长着呢,不用急着用完你的燃料。如果我们以百米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