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8,9年级文档 (2).doc_第1页
语文8,9年级文档 (2).doc_第2页
语文8,9年级文档 (2).doc_第3页
语文8,9年级文档 (2).doc_第4页
语文8,9年级文档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 文言文 内容理解岳阳楼记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的政绩及“重修岳阳楼”说明了_点明了重修岳阳楼项目的句子是_2. 第二段在描述岳阳楼的“大观”时,用得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_”和“_” ;文中与“大观”相呼应的一个词语是“_”3. 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_4. 阅读第五段,联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 表现“古仁人之心”内涵的句子是_(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两种心情是:(用原文回答) _ _(3)段中的“进”是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退”是指“_”(4)段中的“斯人”是指_“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_5.上文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这样安排的原因是_6.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_醉翁亭记1. 写出作者述说“酒”和“山水”关系的名句。(1)_(2)_2.文中写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_3. 写出文中描写山中四时之景的句子。春:_夏:_秋:_冬:_4.第三段从四个方面写了游琅琊山的情形,请从该段中找出最能概括这些场面的短语。(1)_(2)_(3)_(4)_5.第三段末尾说“太守醉也。”从全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1)_(2)_6.第四段紧扣一个“乐”字,用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之乐。整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_思想7.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_8.“醉翁之意不在酒”已成为成语,现在通常用来表达怎样的意思?_记承天夜游1. 苏轼见月色而决定夜游,就想到“寻张怀明”,其原因是:(1)_(2)_2“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运用了_修辞方法,其作用是:(1)_(2)_3.文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将_当作_的错觉,表现了_(侧面)4.下列对文中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收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A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明两个人成为“闲人”感到自卑,无地自容。B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明两人成为“闲人”十分达观,随遇而安。C作者为自己成为“闲人”,有张怀明作伴而感到舒坦与庆幸D作者为自己和张怀明两人成为“闲人”感到苦闷无奈,借此自嘲。5.你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_ _ _ _ _ _ _A“月色入户”运用拟人手法,自然而生动的写出月光的善解人意,似乎有意慰藉作者失意的心灵。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C本文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有层次地运用,语言朴素自然,即富有诗情画意,又蕴含深刻哲理。D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寄寓在小石潭记中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桃花源记1.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写他进入桃花源时感受的一句话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描写桃花源中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描写桃花源中宁静生活的两句句子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4)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写他们淳朴好客的句子有_;(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与外人相隔”的陈述,既解释了桃花源人的来历,也反映了他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_”一句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感情。2.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述故事。请在方格里填上恰当的文字。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3. 本文从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试作具体说明。(1)生活环境_(2)社会环境_4.“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是:(1)_(2)_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_6本文写桃花源的环境、人物颇为具体,而对桃花源外的事(渔人的回答)却笔带过,这是因为_7.桃花源并不存在,作者却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这是因为_8.成语 和 等源自于本文。登泰山记1. 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_”两句最能反映当时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文中能表明这一季节特征的句子有(1)_(2)_(3)_2.第四段写的是观日出的情景,如果把其过程按时间分为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四个片段的话,请指出它们分别描写了什么。待日出_日将出_日正出_日出后_3.第六段说“少杂树,多松”,后又说“无树”,这样表述是否矛盾?为什么?_4本文在泰山壮丽景色的描写中饱含着作者_的思想感情。八年级 文言文 内容理解王顾左右而言他1. 孟子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从_、_、_三个角度设问,从中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个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人。2. 齐宣王在回答孟子问题时,前后的变化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变化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 孟子发议论先从替朋友照料家眷的事说起,这种先从具体事例引入说理的好处是公输1. 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体现了墨子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主张。2. 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_ _ _ _ _(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 墨子劝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_ _ _庄子钓于濮水1. 楚王派遣大夫来找庄子的目的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庄子当时在_ _ _ _ _ _ _(地点),正在_ _ _ _ _ _ _(事)。这体现了庄子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生活情趣。3.庄子用神龟的故事来说理的方式是将神龟与自己进行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曹刿论战 1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请战”的主要原因是_ _ _ _(2)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3)“忠之属也”具体指(4)在曹刿看来,反击的有利时机是;追击敌军的有利时机是、2.曹刿“远谋”具体变现在:战前:战时:战后:_3.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2)(3)4.从文中看,鲁庄公也有值得肯定的一些地方,它们是:(1)(2)(3)5.上文对战争发生的原因和战前双方的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的过程也只是用“”、“”和“_ _ _ _ _ _ _ _ _ _ _ ”十二字作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的很详尽,这是因为:(1)(2)_ _ _邹忌讽齐王纳谏1.齐威王“善”字的回答,表明了他的态度。2.从文中看,邹忌是个怎样的人?(1) (2) _ _3.既然文章运用的几乎都是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那么作者不把妻、妾和客人的回答都写成“徐公何能及君也”等一样的句式,而要作些变化的原因是4. 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打到大治的原因是:(1)(2)小石潭记1 与“伐竹取道”前后呼应的句子是:(1)(2)2.表现潭水的清澈,既有正面叙述,如“”,又有侧面描写,如(1)(2)3.作者抓住小石潭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点面结合,如写石:“”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谭”是近。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孔孟论学1. 以下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哪些道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 从文中寻找和归纳出四个成语 3. 下列对孟子“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如果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B.孟子认为,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君王一天学到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C孟子指出,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诲弈”两个譬喻,说明君王应专心听取正确意见,以成就大智慧。这一教导,对于年轻学子的求学也颇有教益。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1.从本文中找出三个成语: 2.完成下列表格论点论证方法论据 反驳“过目成诵”,主张深入研读(过目成诵)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例证法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正反对比论证例证法喻证法小说家言及打油诗词,如破烂橱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黄生借书说1.为证明“_”的论点,作者列举了三个藏书者不读书的事实:(1)“_(2)“_”;(3)“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并进而推论其他事物:“”。2.第二段中“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句话运用和描写,写出了的心里。3.第三段中作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借书读时“”,做了官以后却“”;这样写的目的是。4第三段“其切如是”中的“是”是个代词,它指代的是“”这种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5.上文写作上的突出之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例如:(1)的对比。(2)的对比。(3)的对比。6.请举一例证明第二段中的“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一说法。问说1. 对于“问”,作者的观点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2.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认为真正好学之人应同时具备“”和“”这两个特点。(用原文回答)3.第二段,作者从“问”的不同对象分析,告诉人们4.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强知臆度”、“不愿问”、“不屑问”、“不甘问”的思想根源是(用原文回答)5.第四段中,作者提出“问可少耶?”的理由是“”,并以“”一句呼应开头,再次强调“问”是学有所成的必由之路。卖柑者言1. 第一二段中,作者将柑橘的“”和“”进行,突出了柑橘“”的真相。2. 揭露武将“金玉其外”的句子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揭露文官“金玉其外”的句子是3. 揭露统治者“败絮其中”的句子是4. 作者借卖柑者之言,痛快淋漓地抨击了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已成为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八、九年级 词 检测诉衷情选自,作者,号朝代,诗人。诉衷情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两句再现了作者的情景。“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表明了作者他早已脱离了军队,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对。“未”,“先”,“空”三字流露出。也是对南宋统治者。词中“关河”指;“胡”指;“天山”指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写,下片转入直接抒发悲愤的感情。胡未灭,鬓先秋,。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A“当年万里觅封侯”中“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B“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借班超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 能施展抱负。C这首词运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D“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藏沧州”是内心独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2.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A开头两句,起笔突兀,抒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C“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的悲愤与痛苦;“谁料”二字更包含了无限感慨。D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作者_,朝代_,_词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_。“沙场秋点兵”描绘出_的战斗激情。“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写了_惊险的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写战斗_,_的神情。“可怜白发生!”理想在现实中_,“壮词”由雄壮化为_这首词是作者写给陈亮_的作品,抒发了词人_。1. 词中“天下事”特指_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看剑。”上句写看到的是“剑”,下句写听到的是“吹角”,表现他_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A“八百里”和“的卢”都是性烈的快马。B这首词上写战斗激烈,下写理想破灭。C“醉里挑灯看剑”,写出词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D“破阵子”是正标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副标题。青玉案元夕作者_ _ _ _ _ _朝代_ _ _ _ _ _ _这首词渲染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反衬词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词人借“那人”的孤高自赏,抒发了自己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的情怀,表明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高洁品德。1.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2词中描写与“灯火阑珊处”“那人”相对的众人情态语句是2. 下列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词以“蛾儿雪柳”的美人衬托“灯火阑珊处”的“那人”。B词以“星如雨”的形象比喻来描写那繁星点点像雨点一样密。C词以“那人”曲折的表达自己自感寂寞,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D词以“星如雨”“花千树”“鱼龙舞”点出灯火之盛,表现场面的热闹。4.词中“那人”是一个的人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用的修辞手法,展现了_热闹画面。6.“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呈现出游人们热闹场面。四块玉别情作者朝代这是一首描写小令1. 自送别,心难舍,?作者以主人公的口吻写来,直抒的爱情。2. 曲中“凭阑”的意思是3曲中“”句表明所写时节正值,一个“拂”字表达了的心情。4.“”句是寓情喻景,“”句则是直抒胸臆,两者都表现了5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曲围绕着“相思”,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凭阑”写出女子惆怅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楚酸的眷恋之苦。而一个“拂”字则是女子用行动表达她对爱人的相思之苦。C“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这三句用女子的语言表达她对爱人深深的相思,“难舍”二字情意绵绵,刻画了一个感情丰富且多情的女子。D作者先巧妙地用飞絮般的杨花来设障,与下文的“溪”、“山”构成层层障碍,情随景变化不断加深,造成悬念,把相思之苦之愁推向高潮。6 抒写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的曲词是_。 一句“人去也”,似一声长叹,饱含着离别的伤痛。天净沙秋选自作者,原名,字,后更名,朝代,家、家。“一点飞鸿影下”,“一点”说明“飞鸿”,“影下”!1. ,白草红叶黄花。2.曲中“飞鸿”意思是3.“孤村落日残霞”句表明这支曲所写时间是A清晨 B正午 C傍晚 D深夜4.“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秋景图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A凄苦悲凉 B沉郁浩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