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doc_第1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doc_第2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doc_第3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doc_第4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诗歌的凝练语言”。从单元的设置目标来看,旨在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来提高他们读写的水平。因此,落实这一目标是学习这篇词的导学任务之一。教学中根据这一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意。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体会语言,感悟意境。二 学情分析教学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佳,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此外,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三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准备以诵读感悟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讨论探究为深化理解的手段,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钟)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以及“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情感。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诵,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2、通过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教学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六.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语文式教学法七.教学进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 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在上课之前,先让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写的也很好。它的演唱者是王菲,那么它的词作者是谁呢?(生:苏轼)清评论家胡仔评此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美在何处,为何会成为经典。 (2分钟左右)(二)、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2、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3、能用文雅的现代汉语对原诗进行再创作;能准确自然流畅地运用名句。(三)了解作者,熟悉背景1、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1分钟)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精通。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著有东坡乐府。苏轼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一生常被贬谪异乡。(四)写作背景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妻子亡故,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六年多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三),感知课文1、预习检测宫阙(qu) 琼楼玉宇(qingy)朱阁(g)绮户(q)婵娟(chn jun)不胜寒( shng)把酒问青天:端着 又恐琼楼玉宇:担心 高处不胜寒 :经受不住 何似在人间 :哪里比得上 低绮户 :雕花的窗户 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2、朗读课文:怎样通过你的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力求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a.学生朗读 b.名家范读: 教师视具体情况正音及划分节奏。 c.学生再朗读,学生齐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尽量读出词的韵味(四)、译读课文:讨论疏通这首词的大意。5分钟后检测各小组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找同学翻译文章大意检测一下重点字词句的解释1、词上片 ( 1)、翻译(重点字词明确后找同学翻译前半部分,学生指出不足,教师点评及明确) (2)解读小序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这行小字是什么?生:小序。它的作用是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从哪里看出交代了时间(丙辰中秋)在这首词中具体指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意味着什么?(团圆) 此文写作目的:第一、怀子由。子由是他的弟弟,苏轼兄弟情谊深厚,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文章一个兼字表明此目的是次要的,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第二、丙辰中秋,即熙宁九年,公元1076,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政治上极其失意。写此词时,苏轼41岁,他除政治不得意外,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此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分外怀念弟弟,苏轼赋词怀之。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3)、上片大意: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4)、上片:写望月。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板书)(5)、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寄托对人世的美好祝愿。(五)研读课文:(小组讨论) 1、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2、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情矛盾)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自喻神仙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这是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真可谓“奇逸之笔”。(向往明月欲“归去”却又犹豫。)(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既然天上回不去了,不如在人间好,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情绪。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人是谁?为何无眠?是作者苏轼。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4)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情) 好像是对月有怨怼(du)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胸襟博大) 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美好祝愿) 放达宽慰之语。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 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表达诗人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教师总结:苏轼这首词,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同时,词里虽然也有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并没有脱离现实,也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六)、品读作者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学生讨论回答了解作者苏轼坎坷的一生,学习他那乐观豁达的胸襟。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将怎样面对?学生讨论回答(七)在中国古诗词中,月是常见的意象,那么“月”在不同的古诗词中含有什么不同的额情感呢? 1、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和子由中秋见月) 2、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3、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晏殊“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等。 4、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李白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