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故事的“留白”及其教学方法.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的“留白”及其教学方法.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的“留白”及其教学方法.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的“留白”及其教学方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留白,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摘要: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需要的知识时,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思考探索。教师此时若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这些 “空白”补充好,就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留白”可以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地方,让学生补上空白,使人物更具形象,故事更饱满,细节更加清楚。重视文本中的“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关键词:留白 探究 思维训练 创造潜能一、引言课文教材因为篇幅和字数的限制,篇章内容往往从简,造成了文章“留白”的现象,尤其是以故事为题材的课文,更容易找到其中的“留白”空间,这现象有的是人物或角色描绘简略,或没有完整的对白;有的是故事情节跳跃太快,故事的描述不全面;有的是背景不清楚,场景地点未详细说明,这种“留白”的现象不一定是小说故事结构中的留白,因为小说的留白有作者的意图,在教材中故事这是一种“空白”。但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它却是可以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地方,让学生补上空白,使人物更具形象,故事更饱满,细节更加清楚。二、理论依据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语文教学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让他们乘上思想的翅膀,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利百加(Rebecca J)在儿童文学的评论手册中也指出,用儿童文学带入学习的过程,是让儿童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使儿童的思想和创作能力自由翱翔,在智力、身体和社交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如果儿童发现他们所读的是那么具有吸引力,那阅读对他们就更有意义了。Tony Mahon在有关写作的发展路程一文中,曾提到儿童故事的框架,他把儿童故事的架构分为角色、背景、问题、事件、解决方法、结局。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学元素是检查课文故事,看看课文故事在哪个环节上因为篇幅或故意遗漏或无意间的形成下,多多少少造成的几个不完整的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检查文学元素弱的部分,将其设计为“留白”。三、方法指导(一)、抓住情节留白,发挥学生想象案例1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它想向朋友借一条尾巴。“向谁借一条尾巴呢?”小壁虎爬到小河边,向鱼阿姨借尾巴。“鱼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划水呢。”小壁虎爬到大树旁,向牛伯伯借尾巴。“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飞虫呢。”小壁虎一直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妈妈知道了,让它转过身去,小壁虎一看,开心地笑了。我长出了一条新尾巴了!这个故事里面,角色有小壁虎,鱼阿姨,牛伯伯,壁虎妈妈。情节是:尾巴断了,到处借尾巴,借不到尾巴,自己长出尾巴。背景:树林,小河边,大树旁。主题:一切要靠自己。情节开始是十分恐怖的,“小壁虎的尾巴被咬断了”;它在哪里遇到了蛇?蛇怎么追他?它的尾巴怎么被蛇咬断了呢?它在危险的时候,妈妈在哪里?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一定很痛。他发现自己的样子那么丑怪,心里很焦急,所以要借尾巴。这里可以写一段开始的故事情节。故事接下来的另一矛盾,是小壁虎应该向谁借尾巴,它应该和自己身形一样的动物借尾巴,它不应该向鱼阿姨借尾巴,鱼尾巴那么大,怎么接得上;也不应该向牛伯伯借尾巴,牛尾巴那么重,问小朋友如果你是小壁虎应该向谁借尾巴呢?此处可以设计一个活动,标准答案可以是向小老鼠、小蜥蜴借尾巴。在教学时我们要观察作者用什么语言形式说话,从以上的课文我们看到,他是用对话发展情节,反映角色的语言和行动。所用的句式:“鱼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好吗?”“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划水呢。”这里我们可以利用借东西的对话模式,加强他日常生活的语言应用,设计对话模式的模仿:“(人名),你把(某种东西)借给我,行吗?”“不行啊,我要用(以上的东西)(作用)呢。”(二)、抓住难点留白,引导学生探究案例2草船借箭草船借箭这篇历史故事源于三国演义,角色主要有:诸葛亮,周瑜,鲁肃。情节:周瑜要诸葛亮用十天时间造十万只箭,却不给材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最后诸葛亮如期地完成了任务。背景:吴蜀与曹军将要交战,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主题:诸葛亮的聪明才干。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明明知道周瑜让他三天造十万支箭是有心陷害,为什么还不揭穿呢?”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初读课文一时解决不了。先引导学生专心研读下文借箭的过程,接着让一些学生调动已有的阅读积累,畅谈“草船借箭”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再探究和讨论初读时的疑问。于是,学生对诸葛亮为何不揭穿周瑜诡计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胸有成竹,有完成“任务”的把握。”有的说:“这是为了麻痹周瑜,以便顺利借箭。”有的说:“因为诸葛亮想到,和曹军交战确实需要箭。”还有的说:“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周瑜的面子,维护孙刘联盟。”学生的感悟是多么精彩!在疑难处不妨“放一着,退一步”,使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也就是会学、乐学的理想境界。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学生不但搞懂了诸葛亮不揭穿周瑜诡计的原因,而且对他的神机妙算心悦诚服,对他顾全大局的胸怀顿生敬意。学生的理解感悟可谓水到渠成。再看另一处,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曹操不敢派兵的原因是什么?仅仅因为雾大?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有学生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有学生认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另外,最后周瑜感叹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引导学生想想,周瑜哪里不如它?是胸怀,是智谋,抑或兼而有之?(三)、抓住结果留白,拓展学生思维案例3.亡羊补牢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他白天放牧,晚上把羊赶进圈里。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晚上狼从窟窿钻进羊圈,把羊叼走了。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他没有听取邻居的劝告。第二天早上,他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叼走了一只羊。牧民很后悔没有听取邻居的好心劝告。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过。亡羊补牢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角色主要有:牧民,邻居。情节:牧民第一次丢羊后,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邻居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背景:羊圈。主题: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牧民一次又一次丢羊呢?会不会第三次丢羊?为什么?如果不修好羊圈,后果会怎样?另外对寓意的理解上,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如果羊的主人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故事的寓意。在学生明白寓意后,还可以追问我们身边有不有发 生类似的事情?如果有,你会怎么做?抓住这一故事的结果来设计留白,通过系列问题的思考、解答,学生就能逐步体会“亡羊补牢”的道理,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学以致用。四、结语以上所举的课文故事有情节本身的留白,有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的留白,有背景的重新设定,有后续的结局的留白。设计活动的时候,可以用说话或讨论,可以用写作归纳整理,适合小组进行然后分享成果。从文学元素的角度设计活动,使小学生思维广阔,使他们有一个更高的平台去欣赏和理解课文故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视文本中的“留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