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对数学课堂现象分析及反思.doc_第1页
小学数学论文:对数学课堂现象分析及反思.doc_第2页
小学数学论文:对数学课堂现象分析及反思.doc_第3页
小学数学论文:对数学课堂现象分析及反思.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唤真实 对数学课堂现象分析及反思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古铜币,农民以为把古钱币上的锈迹去掉会更值钱,于是就把那枚古钱币打磨的平整光亮,结果这枚价值昂贵的古币变成了一钱不值的铜板。农民哪里知道古钱币的价值正体现在它那锈迹斑斑的“真实”上,失去了这分真,古钱币一文不值。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失真”现象?教师花大力气包装课堂,无视学生的“真实”流露,更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偏差,使课堂如同那枚古币一样失去了最宝贵的价值,一、“情境”是数学亮丽的包装吗?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是新课程课改形式下的核心话题,于是,在新课程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案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播放风景区的风光片(用时3分钟)。 师:风景美吗? 生:太美了!简直是人间仙境- (学生纷纷自豪地赞美风景,用时2 . 5分钟。)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游玩,好吗? 生:太好了。 (媒体出示)东山码头:乘汽车要1/2小时;码头西山,坐轮船要2/3小时。 师:我们在路上需要多少小时呢?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分析:本案例中,激发学生探究分数加减法的兴趣和体验它在生活中的作用,才是创设情境的最终目标。而教者却偏离了它,让学生产生了游玩的情绪体验,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俏,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问题意识、诱发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于是,人们不仅要问: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反思: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并不在于情景的华丽生动,也不在于问题提出的“与众不同”,而是要达成以下三个目标:(1)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2)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3)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意义学习便会油然发生。二、“生成”顺利执行教案的障碍吗?“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意味着在生动可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做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成长,从而使课堂因真实而更具魅力。可是在实践操作中,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信任自己的预设程序、害怕学生的现场生成。认为学生的即时生成,会成为阻挡预定方案顺利推进的障碍。案例:有位教师教学“认识人民币”时,问学生:“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生:“我是这样分的,纸做的分一类,硬币分一类。”师:是这样啊,也可以。(教师眼中似乎有些失望)生:“我是这样分的:一分的归一分的,二分的归二分的,一角的归一角的,一元的归一元的”师(迫不及待地):“你可能没有听明白老师的要求,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生2的小手依然高举,似乎还有话要说)生:“老师,我是把这种的放在一起(似乎是按版本),那种的放在一起。”师:“可以这样吗?”(教师愈发失望)生:“老师,我是这样分的,把元的分一类,把角的分一类,把分的分一类。”师(双眼放光):“啊!你说得太棒了,你的想法与老师一模一样,大家给他鼓鼓掌。”(兴奋、激动溢于言表)分析:解读学生的个性化分法,这里闪耀着智慧摩擦的火花、绽放着思维灵动的光芒、喷薄着探索研究的趣味。但是,这些精彩真实的现场生成,由于教师现代设计观念的缺失,被轻描淡写地化为乌有了。对这位教师而言,只有符合他原先预设的分类思路,才是有效的思路,才是教学进程顺利推进的枢纽契机。那么,“现场生成”真的是顺利执行教案的障碍吗?反思:如何看待生成?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论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说明,当课堂真正还归学生的时候,一堂课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过程,己经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三、“合作”是学习方式的最佳的摆设吗?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的精髓理念之一,它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眷注和青睐,但在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是否合理呢?有没有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呢?案例:曾听一位教师上“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钢笔”“我想称校牌”的喊叫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开了小差(讲空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景况下逐渐延续)师:哪个小组汇报自己组的称量结果?生:“我们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师:“竖笛的重量只有8克吗?”生:“好像是85克。”(在组内同学的轻声提醒下,生1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分析:这里的合作学习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为什么小组内会为“称什么”而费煞周章?很清楚,这些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看做单独的学习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二是为什么小组称量物体重量时会有人开小差?小组汇报时连竖笛究竟是8克还是85克也弄不清楚?个中原因定然是小组内没有合理分工,即没有专人看刻度、没有专人做记录。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从中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合作”是学习方式最佳的摆设吗?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需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积极互信、个体责任、有效沟通、评估反思。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1)精选合作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内涵空间宽泛的、需要学生在思路交流中逐步感悟的;可以是容易产生歧义的、需要学生在争论思辨中逐步澄清的;可以是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学生在讨论商议中逐步掌握的。恰当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内部需要,是促成有效合作的前提。(2)明确合作分工。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的始终均有清晰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完成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质量的高低。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出现类似案例中“开小差”“竖笛究竟是8克还是85克”这样的尴尬场景。(3)细化合作组织。以一句“请四人小组合作”的简单指令来代替合作学习的程序组织,是对课堂教学的不负责任。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4)重视合作指导。“合作学习”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更应重视教师的有效主导。教师的适度指导、巧妙点化、向导引领,是推动主体合作深层进发的可靠保证。四、“赞扬”是数学课堂不变的声音吗?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注重发现学生好的方面注重多给学生鼓励,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在现在的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不吝啬表扬,与细微处皆予鼓励,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信,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非此即彼”,表扬有时似乎太廉价了。案例: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很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赞扬,整节课教室里“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此起彼伏,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预示赞扬和奖励的“金星”。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是无可厚非,但是采取案例中那样的“集体鼓掌”“口号呼喊”的精神激励加上“金星装点”的物质激励构成的表扬阵势是不是有些过了?难道说:“赞扬”真的是数学课堂不变的声音吗?反思: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