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主干回顾 一 君主专制政体1 皇权专制 1 地位 皇帝天下独尊 集 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 特点 独断性 随意性 行政权 司法权 3 影响 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导致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 君臣关系实质上成为 主子 和 奴才 的关系 特别提醒 1 认识君主专制的特点 1 皇权至高无上 2 皇权高度垄断 集中 3 皇帝终身世袭 4 人治胜于法治 2 君权与相权 1 抑制相权 西汉 频繁换相 组成 参与决策 中朝 特别提醒 2 内外朝制度 1 内朝又称中朝 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 拥有决策权 2 外朝由丞相 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 沦为执行机构 唐代 中央设 和尚书省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 分散相权 中书省 门下省 特别提醒 3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的区别 1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 都体现了分权 2 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分散相权 强化君权 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特点 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是为了维护民主 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宋代 设中书门下 另设 参知政事 为副宰相 和三司使分管军事与财政 枢密使 特别提醒 5 图示宋代二府三司制 2 影响 加强了 削弱了相权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专制君权 二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 秦汉 设郡 县两级 后来在郡之上设置了州 2 唐代 三级制 3 宋代 路 州 县三级制 道 州 县 4 元代 行省制 1 内容 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 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域 简称行省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 路 府 州 县 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拥有经济 军事大权 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之外 另设中书省直辖的 腹里 和宣政院辖区 特别提醒 4 区分唐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 1 唐代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 经门下省审议 再经皇帝决断 其职能只能参与决策 2 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 2 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了 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为明清沿用 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中央集权 特别提醒 6 正确理解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关系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史论要旨 1 秦朝开创皇帝制度 使皇权专制成为中国古代2000多年政治制度发展的核心 2 汉承秦制 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 位高权重 实际上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3 汉武帝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 确立内外朝制度 皇权加强 4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5 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为以后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史料探究 1 汉唐的君权与相权材料一中朝 内朝也 大司马 左右前后将军 侍中 常侍 散骑 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至昭 宣 帝 之世 大将军权兼中外 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 刘辅传 材料二唐代 在三省体制下 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 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 材料三 2014 江苏单科改编 垂拱三年 或诬告 宰相 之 武 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 审问 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 祎之曰 不经凤阁 中书省 鸾台 门下省 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 以为拒捍制使 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 刘祎之传 探究1 提取材料中两种政治制度的异同有关信息 加以阐释 提示 1 内外朝制度与三省六部制都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2 汉代起用亲信 形成以皇帝为主宰的决策核心 而唐代集体讨论政事 唐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议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2 元朝的行省制度材料一中国地方行政区划 自秦汉以来 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 打破了自然的疆界 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地方区域的设置 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 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元朝同宋一样 把地方分成路 府 州 县 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 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 并不是地方政府 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探究2 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提示 1 创新 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 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 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2 历史作用 消除地方割据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名家评史 观点 无论行政 财政 军事 司法诸事权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 如主要军队 官吏任用等 的同时 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解读 作者充分提出了行省制度的特点及优越性 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是行省拥有部分权力 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元朝在幅员辽阔的疆域上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 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元行省 具有监察 军事 财赋三大权力的高层督政区 这类高层督政区督责郡县 使之完全听命于中央 元行省及其内部特有机制的问世 使军事 财赋 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 成熟的建置 而且长期发挥了主要为中央集权服务的作用 考点二监察体制与选官制度 主干回顾 一 监察体制1 演变 州部刺史 地方 御史台 提点刑狱司 特别提醒 1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1 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 监察机构独立 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 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 凭实绩黜陟 严格考核监察官 5 允许风闻言事 2 评价 1 积极 一定程度上监督官员 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整顿吏治 打击 维护中央集权 规范执政 地方割据势力 2 局限 监察官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只是 的耳目和工具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帝王 专制制度 特别提醒 2 正确理解察举制汉代察举制其最初标准是 德行和才能 即 贤良方正 推荐并非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 而是将推荐与考试相结合 二 选官制度1 世官制 官职限定在 范围内 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2 察举制 1 含义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 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贵族 2 表现 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 为基础选官 3 评价 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 都体现出 特征 3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 以 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级授予官职 九品官人法 封闭 中正 4 科举制 1 实施 隋朝创立 唐代完善 明清时期演变为 八股取士 特别提醒 4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个大阶段 1 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 2 隋唐开始以才学为选官依据 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由皇帝任命 2 实质 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3 评价 进步性 破除了 垄断官场的情形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 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 局限性 明清八股取士 压抑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 世家大族 公平公正 特别提醒 3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1 设立科目 通过考试选拔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实效性 2 通过逐级考试的方法 筛选人才 基本体现了公开 公平的原则 5 选官制度的演变图示 史论要旨 1 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 目的是使官员互相监督 以便于皇帝控制官僚机构 而实际效果是有限的 2 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 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 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史料探究 1 九品中正制材料九品访人 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 非公侯之子孙 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 则荜门蓬户之俊 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 段灼传 探究1 材料中选官制度的标准是什么 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提示 1 标准 注重门第 2 弊端 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 任人唯亲 压制人才 2 科举制材料武则天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 首先 扩大制举 缩短制举间隔 并扩大录取人数 增加制举科目 其次 创立殿试 第三 设武举科 女皇晚年 于文科殿试之外 又创办了武举 以选拔武艺精通 具有将帅才能的人 从此以后 宋 元 明 清四朝都开武科 第四 开创 南选 第五 创 密封卷 即此后开科 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 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 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探究2 根据材料 概述武则天科举改革各项措施的积极作用 提示 扩大科举拓展了入仕做官的途径 殿试增强了考试的严格性 提高了考生对皇帝的忠诚度 设武举科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 保证国家安全 为开发和镇守边疆 开创 南选 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当地有识之士 密封卷增强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监察体制的演变材料西汉统治时期 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 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 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 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 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 因此 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 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 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 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 但在政府中 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 那就是 谏官 谏官由宰相任命 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 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 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探究 根据材料 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提示 1 趋势 全面监察皇帝 宫廷 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 制度发展逐渐严密 监察制 谏官制相配合 2 评价 积极 有利于反贪防腐 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 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名家评史 观点 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 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 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 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 尽管其内容改变了 但它的技术 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 从这个方面看 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 我认为它是进步的 只是到了清朝末年 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 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 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 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 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 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 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 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 本杰明 艾尔曼 解读 本段材料是美国学者本杰明 艾尔曼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评论 1 科举制不但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 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有利于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 2 启蒙运动中 不少英法思想家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公正的制度 英国在19世纪中期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 渐渐形成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一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影响1 特点 1 演变过程中 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 监督 制约 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 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 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 考核 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 削弱 集权于中央 3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 影响 1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在征发徭役 兵役 征收田赋和租税 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 中央集权过度强化 造成了地方官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 也难以有效管理 考题印证 2015 全国卷 t25 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 其唯良二千石 郡太守 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 选a 材料表明 汉宣帝认识到掌管地方大权的郡太守与其共治天下 而且强调其优劣 即 良二千石 说明地方吏治的好坏涉及能否维护统治的大问题 而后来的帝王又反复重申这种观念 说明地方吏治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故a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分裂割据的问题 也没有强调地方服从中央 故b不正确 材料中提及的是汉代的治国观念为后代承袭 并未 涉及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沿用 故c不正确 历代帝王面临着与汉宣帝同样的治国难题 在观念上是一脉相承的 在政治实践上未必如此 故d不正确 考向揭秘 1 已考角度 汉代郡县制 行省制度的内容 汉唐州 道的分布特点 秦汉至宋元 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 2 预测角度 1 引用原始材料 历史地图 表格等材料 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设置 演变规律及趋势 2 考查历史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郡县制 行省制等 3 从行政区划对经济 政治的影响角度 考查地方行政管理的利弊 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 趋势 2 影响 1 积极 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 有利于选拔有真实才学的人为官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封建统治政局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制度化的选官标准 为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 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 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2 消极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八股取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