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如东东片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某考古兴趣小组为了探寻原始人类的遗迹,在专家指导下发掘出一些远古遗物,你认为最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的应该是A. 两颗门齿化石 B. 大量碳屑 C. 古鱼类化石 D. 几件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远古居民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答好本题的关键是要对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相关知识准确理解掌握。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制造复杂工具,而动物就不能了,猩猩用的树枝那只是利用现成的东西,没有进行多少加工改造,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当然,对抽象事物的反应,也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解答】A.门齿化石不一定是人类的,也有可能是动物的,两颗门齿化石不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大量碳屑有可能是自燃火引起的,不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古鱼类化石只能说明这些地方有鱼类出现,不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几件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最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该选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故选D。2、迄今为止,最早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原始人类是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居民 【分析】本题考查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据考古发现,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粗糙的打制石器;山顶洞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使用的是磨制石器,比山顶洞人晚,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C符合题意。故选C。3、在历史博物馆半坡文物展厅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粟的朽粒 B. 菜籽 C. 人面鱼纹陶盆 D. 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分析】本题目主要考查半坡居民的生活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A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所以可以看到粟的朽粒,排除A。B 半坡居民会种植蔬菜,所以可以看到菜籽,排除B。C 半坡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排除C。D 刻有文字h的g龟甲和兽骨的是指甲骨文,出现在商朝,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共同的生活特点不包括A. 过着定居生活 B. 会建造房子 C. 住半地穴式房子 D. 会种植庄稼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旨在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解答】C.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不同,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子,半坡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子,故C正确。ABD.三项是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共同点,故排除ABD。故选C。5、有关黄帝、炎帝传说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 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是不打不相识 B. 炎黄联盟后,共同战胜了蚩尤部落 C. 炎黄联盟在长江流域生活、繁衍,构成了华夏族 D. 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分析】本题考查华夏之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C.炎黄联盟在长江流域生活、繁衍,构成了华夏族这一说法中,应是生活在黄河流域,故C符合题意。ABD.选项对炎帝、黄帝的表述符合史实,排除ABD。故选C。6、禹治水时,采取的新方法是A. 堵塞决口 B. 加高堤坝 C. 顺势疏导 D. 加宽河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禹治水的方法,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血与体力,禹吸取父亲鲧治水的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把洪水引入大海。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故C正确。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7、“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下列制度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 等级制 B. 郡县制 C. 禅让制 D. 王位世袭制 【分析】本题目主要考查王位世袭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解答】A 等级制是西周实行分封制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阶层的制度,排除A。B 郡县制是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的一种制度,排除B。C 禅让制是在皇帝炎帝时期,由部落选举贤德的人继承部落首领的一种制度,排除C。D 王位s世袭制是制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符合题意,D正确。8、“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A. 实行禅让制 B. 实行分封制 C. 确立世袭制 D. 推行郡县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分析、认知的能力。【解答】B.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故B正确。A.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故排除A。C.世袭制始于夏朝的启,故排除C。D.郡县制与题中描述不符合,故排除D。故选B。9、“临阵倒戈”这一史实发生的朝代是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分析】本题考查了牧野之战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解答】B.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战斗中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大败,纣王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这就是“临阵倒戈”的典故,故B符合题意。ACD.明显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故选B。10、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存在了800多年。有一件事成为西周历史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件事就是 A. 周初大分封 B. “国人暴动” C. 烽火戏诸侯 D. 平王东迁 【分析】本题考查国人暴动,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B.西周的周厉王暴虐无道,独断专行,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赶走,国人暴动成为西周历史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数十年后,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故B正确。ACD.三项均与题干描述不符,故排除ACD。故选B。11、从夏商两代国君覆亡的教训说明国君应该A. 加强国防,充实武备 B.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C. 重视教育,推行改革 D. 施行仁政,勤政爱民【分析】本题考查夏商两代国君覆亡的教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D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汤的首领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朝灭亡;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商纣王的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部落首领周武王,起兵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纣王自焚,商朝灭亡。由此我们认识到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所以要施行仁政,勤政爱民,故D正确。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2、商朝时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A. 甲骨文 B. 金文 C. 隶书 D. 楷书【分析】本题考查文字的演进,旨在考查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载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因此,商朝的国家“档案”是用甲骨文写的。故A项正确。B.金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故B项错误。C.隶书是汉代官方文字,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D.楷书是由隶书发展而来,其出现时间晚于上述三者。故D项错误。故选A。13、我国铁农具开始出现于A. 商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分析】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旨在考查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解答】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铁农具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故C正确。故选C。14、“围魏救赵”这一成语出自下列哪一著名战役A. 城濮大战 B. 长平之战 C. 马陵之战 D. 桂陵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主要战役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答】D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孙膑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庞涓得知消息,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设下埋伏,当庞涓率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故D符合题意。ABC “围魏救赵”与城濮大战、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无关,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5、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事,警事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富含许多古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生活的历史写照。下列成语故事反映春秋战国历史的有: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破釜沉舟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纷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退避三舍反映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历史的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是反映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的成语故事。围魏救赵是反映战国时期桂陵之战的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反映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攻打秦朝历史的成语故事。故 符合题意。故选A16、“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A. 严明法度 B.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奖励耕战 D. 建立县制【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C 奖励耕战,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促使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使秦国上下形成了崇尚耕战的风气,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故C正确。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7、我国封建制度确立方式是A. 争霸战争 B. 变法或改革 C. 奴隶起义 D. 宫廷政变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B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是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即确立封建制度,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故B正确。ACD 我国封建制度确立方式是变法或改革,不是争霸战争、奴隶起义、宫廷政变,故ACD排除。故选B。18、为秦朝“海内皆臣”格局最终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A. 城濮之战 B. 长平之战 C. 桂陵之战 D. 巨鹿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长平之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B.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战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为秦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故B正确。ACD.三项均与题干描述不符,故排除ACD。故选B。19、“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称赞的是A. 伊尹 B. 吕尚 C. 李冰 D. 商鞅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李冰,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识记能力。【解答】A.伊尹是辅佐商汤灭夏的一位明臣,故排除A。B.姜尚是帮助周武王伐纣的重要大臣,故排除B。C.诗句的意思是:现在才知道李太守治水的功绩,就连当年的大禹也无法与他相比。这是赞美战国时期李冰的,他在担任蜀郡太守时,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故C正确。D.商鞅在战国时期主持秦国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故排除D。故选C。20、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A. “兼爱”、“非攻” B. “仁政”治国 C. 提倡法治 D. “无为而治”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秦王朝由于暴政二世而亡,说明了“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21、追求与建立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A.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 “仁者爱人”“从政以德” C. “兼爱”、“非攻” D.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根据所学知识,这是道家思想,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事物是相互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排除A项。B.“仁者爱人”“从政以德”,根据所学知识,这是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仁”、“为政以德”等,故排除B项。C.“兼爱”、“非攻”,根据所学知识,这是墨家思想,符合题意,故C正确。D.“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根据所学知识,这是孟子的主张,孟子是儒家代表,故排除D项。故选C。22、秦朝负责监察职能的中央官员是A. 皇帝 B. 丞相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官制知识点,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解答】A.皇帝,明显不是负责监察职能的中央官员,故排除A。B.丞相,负责的是行政职能,故排除B。C.太尉,负责的是军事职能,故排除C。D.御史大夫,负责的是监察职能,故D正确。故选D。23、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秦代十二字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根据我们学过的有关文字演变知识可以判断,这块方砖上的文字应该属于A. 铭文 B. 大篆 C. 小篆 D. 隶书 【分析】本题考查秦统一的措施,旨在考查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解答】ABD 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C 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秦代十二字砖”可知,秦朝统一之后,统一文字为小篆,故C正确。故选C。24、秦始皇时开凿的连接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渠道是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白渠 D. 灵渠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始皇开凿灵渠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D.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故D正确。ABC.三项均与t题干描述不符,故排除ABC。故选D。25、秦长城的起止点是:嘉峪关临洮山海关辽东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秦长城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D.秦始皇为巩固北疆,抵御匈奴,派蒙恬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据题意,正确,故D正确。ABC.三项均与题干描述不符,故排除ABC。故选D。26、下列战役发生在秦末农民战争期间的是A. 城濮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巨鹿之战 D. 垓下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巨鹿之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B.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C.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故C正确。D.垓下之战发生在楚汉战争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故选C。27、刘邦建立西汉的时间是在:A. 公元前2世纪初 B. 公元前2世纪末 C. 公元前3世纪初 D. 公元前3世纪末 【分析】本题考查了公元纪年法。【解答】 D 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获胜。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1年为公元前1世纪,且公元前的年份数字越大,时间越早。因此,公元前202年为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ABC 不合题意,排除。故选D28、西汉初年曾经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当时,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A. 提倡节俭 B. 发展农业生产 C. 以德化民 D.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B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故B符合题意。ACD 三项均不是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故ACD排除。故选B。2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最相似之处是A. 实施结果 B. 实施过程 C. 实施目的 D. 实施背景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统治者在思想领域的措施,旨在考查运用知识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C.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了加强思想方面的控制。所以二者的目的是最相似的,故C符合题意。AB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故选C。30、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 时间:公元184年 B. 领导人:张角 C.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分析】本题考查了黄巾起义,旨在考查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C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提出的口号,与黄巾起义无关,故C符合题意。ABD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因为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二、综合分析题31、将与之相关的人物代码填写到相应的历史事件或主要思想后面的括号中孙武(代码:A); 墨子(代码:B);秦始皇(代码:C);赵括(代码:D);庄子(代码:E);项羽(代码:F);勾践(代码:G); 孟子(代码:H)“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 )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 ) “兼爱”、“非攻” ( ) “焚书坑儒” ( ) “无为而治” ( ) “纸上谈兵” ( ) “破釜沉舟” ( ) “卧薪尝胆” (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基本史实,考查知识识记能力。根据教材基本知识回答即可。【解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为孟子的思想;“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指对敌我双方的优劣短长均能透彻了解。语出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焚书坑儒指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纸上谈兵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秦军围赵于巨鹿,项羽率领楚军前去救援。在两军人数相差极其悬殊的情况下,项羽率大军渡过黄河,沉船破釜,只让士兵持三日粮进军,义无反顾,一往直前,以示决不后退;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故填:H、A、B、C、E、F、G。32、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结合课本内容指出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4)以上材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答案】(1)商鞅变法。(2)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3)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封建制度逐步建立;国富兵强。(4)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坚持改革;坚持创新。【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掌握。由材料一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及内容“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材料主要反映了推行县制和奖励生产两项内容。(2)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掌握。由材料“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可知,张三是因为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而获田产的。商鞅变法中规定,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3)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掌握。据所学知,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了发展,军事力量增强,使秦国的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改革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学习围绕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作答即可。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材料二: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称赞了秦始皇的哪一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三回答,秦始皇为改变材料二的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灭六国,一统天下。(2)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解析】(1)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酒店行业客户投诉处理及售后服务合同
- 2025版城市广场施工维修与管理合同范本
- 2025版智能化速录服务合同范本适用于大型活动
- 2025年铁路桥梁护栏防腐蚀处理及更换安装合同
- 2025滁州商品房预售合同及租赁管理协议范本
- 2025版农业融资合伙人协议书标准模板
- 2025版户外拓展活动餐饮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电焊工程设计与施工监理合同
- 2025养殖场承包经营合同
- 红酒工程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赛事承办、体育比赛组织策划投标方案
- 食源性疾病培训课件完整版
- 2025年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的多机器人协作与任务分配优化策略的实践探索可行性研究报告
- 派驻国外员工管理制度
- 2025-2030中国车身控制器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FOCUS-PDCA原理及流程课件
- 苏州大学介绍
- 水淹车培训课件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第四版 习题参考答案 徐钢涛 -00绪论-08气压传动
- 2024-2030全球内部人才市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暑假作业含答案(共21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